河西走廊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吕树廷,让波拉,班么扎西,艾力江库尔班,刘川,张喜,缪晓东,叶敬

导演:王新建,赵启辰

 剧照

河西走廊 剧照 NO.1河西走廊 剧照 NO.2河西走廊 剧照 NO.3河西走廊 剧照 NO.4河西走廊 剧照 NO.5河西走廊 剧照 NO.6河西走廊 剧照 NO.13河西走廊 剧照 NO.14河西走廊 剧照 NO.15河西走廊 剧照 NO.16河西走廊 剧照 NO.17河西走廊 剧照 NO.18河西走廊 剧照 NO.19河西走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04

详细剧情

  《河西走廊》是一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十集系列纪录片。该片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 西部 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是贯穿全篇的主题。

 长篇影评

 1 ) 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纪录片

两千一百五十四年前,在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 他们都很年轻。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他的这次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临行前,汉武帝跪坐台前,张骞长揖不起,风吹珠帘动。

一眼千年,一步万里。 风起,埙鸣,雅尼的《河西走廊之梦》响起,一幅幅西域的风景从眼前划过,仿佛拉着我们一路向西,向西。深入了那片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土地。 河西走廊。

曾经的历史课本上,“张骞出使西域”,只短短六个字,让我们无法想象他的旅途是多么艰辛。 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 在穿越匈奴控制地区时,张骞和他的使团不幸被俘虏了。 作为让张骞归化匈奴的手段,一名匈奴女子被许配给张骞为妻。

这是张骞在单调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尽管所有历史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爱情,带给了张骞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时光匆匆,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的监管下生活了九年。 九年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只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偶尔会眺望东方。 那是长安的方向,是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 终于,张骞找到机会出逃。他穿着胡服,穿越匈奴人的关卡,一路狂奔,但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 这是一次艰险的跋涉。 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大沙漠。 两千多年前,张骞和随从堂邑父,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 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张骞在没有补给、没有地图、没有方向的情况下,是如何依靠着强大的信念和一双脚,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的。 这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了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返程时,为了避免再次遇到匈奴,他选择了穿越帕米尔高原,经羌人领土回到中原,但没想到这里也早已经成为了匈奴的势力范围。 他再一次被匈奴俘虏。神奇的是,匈奴再一次赦免了张骞。 历尽周折,张骞又回到了他的妻子身边。 史书中当然不会记载那时的场景。 不过,回到了这个给了他宽慰和无条件的信任的女人怀抱中,那一刻,张骞应该是悲欣交集吧。 一年后,军臣单于去世,匈奴发生内战,张骞抓住机会,再次出逃。 这一次,他带上了他的妻子。 他的匈奴妻子抛下了她的一切,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踏上了东归的行程,去往自己的丈夫魂牵梦绕的故土,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地方。 这是何等的勇敢,何等的深情? 当这个男人再次望见巍峨的长安城时,他匍匐在地,长跪不起。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遥远的西域穿越十三年的时空神奇归来,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英姿焕发的青年,变成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汉武帝也已而立。他带回来了无数西域的情报、地图甚至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以及他未曾泯灭的梦想。

汉帝国以此为开端,历经种种,终将河西走廊牢牢收入版图,设立西域四郡: 张掖,张大汉之臂腋; 武威,显吾武功军威; 酒泉,城下有泉,泉水若酒; 敦煌,盛大辉煌,虽远必诛。 我无法知道当时汉武帝的心中所想,但是看着自己十三年前派出去的使者,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了的时候,他又饱经沧桑地回到这里,站在自己面前,说: 我回来了,幸不辱命。 纵然身为九五之尊,也不免为之动容吧。 张骞被封太中大夫,最终官拜博望侯,主导了连通西南的计划,成就万世功名。 然而,回到故土一年之后,追随他归来的匈奴妻子染病而亡。 影片中,两人对桌相望,妻子渐渐消失,只剩张骞一人。 史书中甚至没有留下她的名字。

张骞的人生在亡妻之后又持续了十一年。 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这个伟大的人、意志坚定的使者、忠诚的英雄,有没有思念过他故去的匈奴妻子? 我想,一定有吧。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其墓所在处,至今名为博望镇。 这就是《河西走廊》第一集中讲述的故事。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讲述历史的方式,宏大、厚重、壮丽、深情。 以历史人物为线索,以中国历史为基点,兼顾国外历史事件,讲述一个全方位的世界。 影片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也有相应的主角,各集之间既相互衔接,也可独立成篇。 叙事带有太史公的风格,既有概括性的叙述,也有细节描述,有些地方还作“脑补”情节,比如张骞被软禁于匈奴帐下,无名置啬夫和他的驿站,开凿龙门石窟的李工,东来传经的鸠摩罗什…… 通过揣摩当事人的内心活动,将人物的情感剖面穿插进厚重的历史当中,合乎情理,款款深情,将原本遥不可及、被岁月掩埋的历史,展现出近在眼前、触手可及般的鲜活,同历史脉络完美的融为一体。 此外,影片的画质细腻,演员表演融入历史场景之中,没有一句台词,却不造作,不突兀,形象相称,演技甩小鲜肉们三百多条街。 至于配乐,雅尼和徐鲤的神级组合,兼具苍凉与壮阔感,每每在关键时刻,应景的搭配上满分作文一般的文案,犯规的收割情愫,让人不免落泪。 季羡林先生说过: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概念,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在曾经的历史通道上,作为通往广阔西部的咽喉,河西走廊是那么地意气飞扬,更洒下过无数先辈的血汗,沉淀了太多的期待与渴望。 两千年前,张骞义无反顾,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个帝国沿着河西走廊,金戈铁马的生动岁月,和这条通道日后的别开生面。从走廊东西两端,同时走来的学者和僧人,携带着古老的典籍和经书,穿越乱世动荡的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与佛教的光芒沿着这里,照射到整个东亚。而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让这片大地变得博大、宽容。 河西走廊像一个楔子,揳入了中国广袤的西部,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延绵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在这条神奇的河西走廊上,一代又一代行者穿越时光,激情、欲望、喜悦、悲伤,重复轮回,把一个个遥远的国家,联络成一个更加宏大的格局: 天下。 千年前丝路辉煌,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西下,一段久远的故事,一段让人感怀的岁月沧桑。 然而时光一去不返,阿拉伯商队的驼铃仍间或在大漠响起,郑和舰队的船歌却已渐渐在西洋隐没。大秦再也不见,盎格鲁撒克逊人把其遗产散布了全世界;古印度已经褪色,却又如不灭的精灵安居一隅;饱受战火洗礼的伊斯兰古国,仍在苦苦追寻着和平的曙光;汉唐的荣耀渐渐被沙砾覆盖,中原的主人已经换了又换,华夏从强盛走向衰落,又从抗争再迈辉煌。 草原黄了又绿,海上潮涨潮落, 戈壁滩的烈风,几千年来从未停歇。 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 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子陵君 2017.1.8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子陵君(zilingjun666),欢迎关注

 2 ) 盘点本剧泪点

第一集:
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囚禁九年后同随从堂邑父出逃,继续西行,靠强大意志力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到达西域。回程再次被俘,数年后带匈奴妻子和堂邑父又一次出逃东归。十三年后,终于再次望到长安城,张骞匍匐在地,长跪不起。

第二集:没有呀。霍去病死因正史鲜有提及。专门去看了法律讲堂文史版,讲西汉霍氏。

第三集:
解忧公主乌苏和亲,儿时好友常惠五十岁第一次出使乌苏,再次相见时解忧公主和常惠互相凝视的眼神。两位演员演得好传神,一眼道尽几十年沧桑。
常惠最后一次出使西域,归途最后一次经过悬泉置。
没有留下名字的置啬夫,和他曾经生机勃勃的悬泉置。
解忧公主在儿子死后叶落归根,终老长安。

第四集:
郭瑀为老师郭荷服丧三年:“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之谦也。”
北魏东迁,八十多岁的刘昞决定返回敦煌,途经张掖,魂归于曾与师父郭瑀谈经论道的马蹄寺临松薤谷。

总结:怎么这么爱哭~~~~(>_<)~~~~

 3 ) 真正低调伟大的帝皇:汉宣帝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木棉道(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585675/ 很多人只知道汉武帝刘彻。却不知汉宣帝。对外,汉武帝只能说是大伤匈奴。而汉宣帝,这个在中国史料上记载甚少低调的皇帝却正式的把西域并入中国汉朝的版图。而且正式的打败匈奴。让匈奴俯首称臣。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汉宣帝时期,引用陈汤的名言:凡日月所照支持,皆为汉土。可见当时汉朝军事名族自豪感是到了极点。而汉宣帝也把屯田,养民做到了极致。是汉朝的最鼎盛的时期。 但是为什么这么低调呢。个人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汉宣帝其实是个外儒内法的实干家。他的很多策略不被儒家认同。所以后期在儒家占主导的中国评价这位皇帝并不是那么优秀。 不过现在汉宣帝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伟大的帝君。

 4 ) 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一) | 使者

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①。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

“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东起乌鞘岭

西至星星峡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公元前141年。西汉。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此时,汉帝国已经运行了64个年头。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

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

年轻的刘彻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踌躇满志地开始谋划如何经营自己的国家。

此时,他的国家,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匈奴,始终是东亚大陆诸国的噩梦。

他们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成为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可怕力量。

这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发祥地在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从先秦时代开始,他们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出去,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

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庞大的匈奴王朝。

也正是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控制的地域东起辽东,横跨蒙古草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今山西、陕西北部。

这个王朝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俯瞰着东亚腹地。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悍的敌人。

公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骑兵突然包围了马邑城,随后又南扰太原。刚刚统一全国的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军营救,不想却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虽然军中猛将谋士如云,“马上天子”久经沙场,却险些全军覆没。

“白登之围”是汉匈正式交锋的第一战,竟以如此惨败的结局而告终。

这是汉高祖刘邦始料不及的。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

为了休养生息,刘邦只能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还要源源不断地送给匈奴大批生活物资。

但是,匈奴带给汉帝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无奈的屈辱已经延续了五代皇帝,年轻的刘彻决心改变这一切。

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

通过对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

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

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力不从心。

于是,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

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

但他们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

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

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

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

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张骞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并且刚刚成为帝国宫廷中的侍从官,也就是汉武帝的宫廷侍卫、朝廷行政事务见习官。

张骞觉得出使西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汉武帝非常高兴。

他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了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

临行前,汉武帝刘彻在甘泉宫隆重接见了张骞。

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担当这样的重任,汉武帝有气量,没把握。

这里是祁连山脉中段一条长约28公里,贯通南北的大峡谷——扁都口。

今天,扁都口仍然是由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两侧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水系的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沿峡谷蜿蜒而下。远近的牧民在此放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两千年前,张骞和他的使团渡过黄河后,就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的。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距离帝都长安已经1000公里了。

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

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

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

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平静的午后,在炎热的戈壁滩上,伴随着呼啸声,剽悍的匈奴骑兵冲到了眼前。

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

在被押解的漫漫路途中,他们惊恐交加,饥渴难耐,体力严重透支,不断有人倒下。

他们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即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得知张骞使团打算前往月氏部落之后,阴沉着脸对张骞说:

要是我们穿过你们国家去南方的越国,你们会同意吗?

张骞自知理亏,无话可说。

毫无疑问,等待他们的结局必定凶多吉少。

公元前135年五月。权倾一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

这一年,刘彻22岁。

张骞出使西域已经3年了,没有任何音讯。此时,张骞仍被困在匈奴营地。

三年前,当他在河西走廊被匈奴人抓到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

但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他们希望能从张骞口中套取更多关于汉朝的情报,并试图说服他和他的使团为匈奴效力。

张骞拒绝了。他的不合作与不妥协导致他长时间失去自由,被匈奴士兵软禁。

但这也给他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熟悉和了解匈奴王朝日常生活与军队备战的机会。

在匈奴人的营地,张骞发现,这个民族有着不那么严密的军事组织,但是他们却具备在当时来看更先进、更具攻击力的军事装备与战术,特别是他们的骑兵。

马匹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平时是作为交通工具,战时则成为战马。

匈奴骑兵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来保护自己,而代之以更轻便也更坚固的盔甲来装备自身,战斗中既机动灵活,又有更强的攻击性。

貌似归顺的张骞让匈奴人感到自己的策略是奏效的,于是他们渐渐放松了对张骞的戒备与管制。

这也或许是因为张骞的性格和为人。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

这是张骞在单调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尽管所有的历史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爱情带给了张骞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时间在缓缓流逝。

被长时间滞留在匈奴人军帐中的张骞对于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在匈奴人眼里,祁连山是神圣的,匈奴语中的“祁连”就是“天”的意思。

这片神圣的土地曾是月氏人的家园。

在那个纵横驰骋的时代,河西走廊丰美的水草,培育出优良的战马。拥有了优良的战马,也就拥有了向更远处开拓的力量和速度,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尤其重要。

从公元前201年开始,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就不断领兵南下。

不堪袭扰的月氏人被迫西迁。

从此,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成了匈奴人的天然牧场。

他们由此握住了一把直插汉帝国西部边境的利剑。

汉武帝又一次从噩梦中惊醒。

他时常梦到西域,梦到匈奴,血腥的厮杀,枪刺与马蹄,他试图冲破重围,但毫无希望。

此时已经是公元前133年春,张骞出使西域的第5年。

汉武帝失去了耐心,决定不再等待张骞使团的消息。他召集群臣,就如何应对匈奴的战略进行廷议。

5年来,汉武帝锐意改革,大力削藩,巩固中央政权的政治和经济实力。

在军事上,他严厉督促各地行政官员广泛搜寻并储备良马,选拔卫青、公孙敖等一批年轻军官展开军事训练。

汉武帝刘彻决心已定,即或是张骞杳无音讯,或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要开始对匈奴的反击。

这次廷议中,汉帝国的文武大臣们一致同意停止执行先帝们奉行的防御战略,反击匈奴。

汉武帝刘彻计划亲率30万大军,以和亲为诱饵,在马邑围剿前来迎亲的匈奴部队。

虽然这次被称为“马邑之谋”的军事行动由于消息泄露而被迫中止,但汉帝国自此揭开了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

刘彻,这位年轻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将把汉帝国快速带入一个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崭新时代。 一幕围绕争夺河西走廊的政治谋略与军事行动的大戏逐渐走向高潮。

“马邑之谋”过去4年后。 公元前129年,当匈奴又一次对汉帝国的北方发起袭击的时候,汉武帝决定派出四路大军回击匈奴。 这是汉帝国面对匈奴袭扰的第一次全面反击。 但结果却是,四路大军中一路无功,两路折损,唯独车骑将军卫青领衔的一支,出其不意地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并且在汉帝国历史上首次俘虏了匈奴将士近千人。

这就是名噪一时的“龙城之战”。 这让汉武帝感到振奋。

但另外三路大军的失败,却让汉武帝陷入沉思。 对于匈奴的不了解和缺乏必要的情报成为了更加迫切的问题。

9年前,当他选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他满怀期待。 此时,杳无音讯的张骞不知是否还活着? 时光匆匆,转眼间,张骞已经在匈奴的监管下生活了9年。 9年时光,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 只有细心的匈奴妻子会发现,张骞偶尔会眺望东方。 那一定是长安,是他对故乡的思念,还有,汉帝国交给他的使命。

一个平常的日子,张骞带着自己的随从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

但他的匈奴妻子还是察觉出一丝异样。

她知道,此一去,自己的汉人丈夫将不再回头。

张骞和堂邑父穿着胡服,穿越匈奴人的关卡一路狂奔——但他并不是要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完成汉帝国交给自己的使命。

此时,月氏人早已在匈奴的数次打击下,分裂成两支一大部分月氏人选择西迁,他们背井离乡,途经大宛,迁居到中亚阿姆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而少数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被称作小月氏。

当张骞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折向西南方向,继续寻找大月氏。他们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等地。

这是一次艰险的跋涉。

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张骞他们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大沙漠。

两千年前,张骞和随从堂邑父曾经从这里穿过,前往西域。

茫茫无际的沙漠中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涌,今天的我们依然无法想象,张骞是如何在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横穿大漠,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大月氏的。这相当于从今天的内蒙古,走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

当大月氏王见到这个来自遥远中原的汉人时,他格外地惊奇和钦佩,但对汉武帝联合攻击匈奴的提议并不感兴趣。

他告诉张骞:这里土地肥沃,大月氏部落已经逐渐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安居下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状态,已经无意东还。

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再三邀请大月氏王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

尽管他感到有些失望,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觉得不虚此行。

他途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西域数国,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

这里人们的风俗习惯以及草木、畜产都与中原不同,更有一种名为汗血宝马的优良马种,高大俊朗,绝非中原所见。

如果能够打通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咽喉要道,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视野也将更加开阔。

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为了避开匈奴控制区,张骞决定改变路线,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遭到匈奴人的拦截。

他们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也就是今天的和田。迂回北上返回长安。

意外的是,此时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

张骞实在是时运不济,再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

这一次。张骞认为自己必死无疑。

但,令人惊奇的是,匈奴首领再一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

在匈奴人的营地里,张骞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妻子——那个善良的匈奴女身边。

公元前126年春②。

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张骞抓住机会,再次出逃。

这一次,匈奴妻子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踏上了东归的行程。

从甘泉宫出发那一刻算起,一个13年来杳无音信、几乎被遗忘的男人,突然像穿越时空一般,活着回来了。

当这个男人再次望见巍峨的长安城时,匍匐在地、长跪不起。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遥远的西域神奇归来,京城为之轰动。

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英姿焕发的青年变成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当年出使的使团,今天回来的也只有他和堂邑父、匈奴妻子,还有他带回来的西域地图和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以及他未曾泯灭的梦想。

张骞将西域诸国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俗,以及山川地貌,向汉武帝和众大臣做了详细汇报。

张骞的讲述,让包括汉武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听得入了迷。

张骞13年起伏跌宕的出使经历,对于汉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地理大发现。

这位探险家的独特经历及其一番域外奇谈,立刻引起汉武帝的强烈兴趣,并被史官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后人了解西域最宝贵的资料。

司马迁称赞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有“凿空”之功,绝非妄言。

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蛾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

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振奋。

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但跟随张骞的匈奴妻子在历史典籍中鲜有提及,我们只知道,一年后,她染病故去。

在漫长而艰辛的出使西域途中,因为这个女人,张骞不再孤独——两千年后,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这将是汉帝国随后在西域开展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也使汉武帝最终坚定了打败匈奴的信心。

这些宝贵的情报使得汉帝国与匈奴人的决战不再是一场盲目的复仇。

尽管距离分出胜负还为时尚早,但打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斩断匈奴右翼,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的国家战略。

3年后。

公元前123年二月到四月。

已经晋升为大将军的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

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

张骞利用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做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

司马迁在《史记》里写道,张骞“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战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③。

张骞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河西走廊也因此记住了这个坚忍不拔的探路者。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个星球的亚欧大陆上,几个国家的兴衰故事正在轮番上演——亚洲西部的恒河平原,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刚刚落下帷幕;

波斯,生机勃勃的安息王朝正在崛起;

而在欧洲南部,一个名叫“罗马”的伟大国家已经诞生。

历史的巧合,让罗马的东征与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汉帝国的西征,在几乎同一时期遥相呼应。

此时,汉帝国与匈奴的对决已愈演愈烈。

打通河西走廊,挺进更加广阔的世界正成为这个中原帝国越来越清晰的宏阔梦想。

勘误:

①张骞27岁——张骞的年龄史无记载,此是推论。

②公元前126年春——军臣单于死于公元前126年冬天,不是春天。秦汉时代以十月为岁首,一年的季节是冬春夏秋,故公元前126年春发生的事在冬天之後。

③“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的意思——此误,博望是地名,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市东北六十里,汉代侯爵皆赐封邑,其号都是地名。

 5 ) 这里有你不知道的河西走廊

  清明小长假,和叔叔一起开车回家,在回程路上,他提起这部纪录片《河西走廊》,一直以来,我对叔叔的眼光都是无可挑剔的。于是回到家的那天傍晚,默默的打开电视,搜索这部纪录片,谢天谢地,让我找到了,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在清明短短的假期中,看完了这部让我对西部有个重新认知得《河西走廊》。

  在看的过程中,同时还不断的百度,河西走廊、武威、张掖,就像一个对知识“欲求不满”的雏儿,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这部片子出现的一切。

  在看的过程中,知道了河西走廊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领土,知道了在战乱时期,河西走廊又是如何的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知道了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的发展,了解了敦煌这些石窟的由来,河西走廊就像一个大容器,包容了中原地区的文化,接受了来自中亚国家的习俗。

  在这部片子里,可以看到那些文人墨士,将军统领在河西走廊的足迹。《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每一集都令人感动。

  看完片子,让我意识到自己认知得狭隘,从未听说过武威在这里知道了,从未去深究过嘉峪关的由来,这会明白了,一直肤浅的以为张掖是一个小城,如今明白这里是一座古城。原来,我对西北这么一无所知。

  如果你和我一样,现在对西北一无所知,那现在就开始看这部片子吧;如果你对中华历史文化感兴趣,那就不要犹豫,打开电视,开始看吧;如果你对西北有着眷恋,那就不要想了,打开手机视频,赶紧看吧。它不会让你失望的。

 6 ) 转一篇博客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短评

中国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这么多默默为国家传承奉献的普通人,有这么令人称道的奇闻异事,却鲜有电影拍出史诗般的气势,无非是些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可叹,可惜,可悲。虽然自己已无成为导演的可能,但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制片人,拍出我心中的史诗。

6分钟前
  • 海淀动物园园长
  • 力荐

都说最后一集鸡肋,我请问纪录片仅仅是给你自己看的吗?你的孙子,你的孙子的孙子,你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不看吗?拜托,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后人们回忆的历史!

10分钟前
  • 楼先生
  • 力荐

关注度怎么这么低?非要吃吃喝喝的纪录片才有人看么?

14分钟前
  • 宇文宙
  • 推荐

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15分钟前
  • 挨踢影评人
  • 力荐

大赞的纪录片,最好的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太棒了,有生之年要去的的地方太多了。

20分钟前
  • 阿妖、
  • 力荐

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单就这部片子说,音乐很美,摄影也很美,我想很多去过河西的人也未必会看到片中的不同的地理地貌。爱西北这片神奇的土地。

22分钟前
  • 撒哈拉没有沙漠
  • 力荐

片子最大的看点是场景再现,演员气质服饰造型和历史人物相似,画面配乐搭配极佳,有大片既视感,片子带你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旁观去感受这一切。

26分钟前
  • 青山绿水
  • 力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汉帝国抵御匈奴、驰骋边疆的大快人心,到唐宋元中原文化与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相融合,这部纪录片一气呵成,大气磅礴。文案极其优美有韵味,音乐更是加分不少。就是最后一集现代化的进程让人在期盼中又有点失落,历史已经回不去了,希望往后能再看到中华儿女那种坚韧勇敢的品质。

31分钟前
  • 面白饭Θ☉Θ
  • 力荐

就前三集看来 演员选择跪!画质跪!配乐跪!美术跪!服装跪!造型跪!解说词跪! 确定了是我看过最牛逼的央视纪录片!!已经震撼感动得五体投地!

35分钟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

39分钟前
  • JAMY
  • 力荐

当我们谈论河西走廊时,我们缅怀、慨叹的不仅仅是马踏飞燕、天下雄关、大漠孤烟、丝路古道与石窟洞天,更是时不我待的开拓者与耕耘者,还有漫漫长夜中的守夜人。

42分钟前
  • HUO
  • 力荐

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沿着河西走廊边走边看,走走停停,雅尼主题曲催泪!

4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忍不住拉开一听啤酒,为这西汉时期的年轻气盛和四海为家。这一天,我们喝雪花,勇闯天涯。

47分钟前
  • 小南姐姐
  • 力荐

4.5,最后一集扣半星;气势壮阔磅礴,文案流光溢彩,演绎式复现历史碾压一众古装剧,历史因个体的存在而具有温度,纪录片催泪甚是罕见;河西走廊的特殊位置决定其成为军事政治要塞、贸易文化通道,见证沧海桑田,将朝代更替与地点流徙结合,呈现时空并置;最爱汉代、莫高窟与两晋十六国的儒学传承。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只看了前九集,由此引发的感慨和豪情不足为外人道也,英雄被重新定义,张骞的壮举和隋炀帝的功绩有了重新的认识,喜欢这种按时间推移的叙事手法,实在有点短,明清两朝只有一集。河西走廊,历史地位,我的感受,140字也太少,我只知道,早早晚晚,我肯定要去的

52分钟前
  • huakaiyanran
  • 力荐

1.使者:汉武帝 博望侯张骞2.通道:冠军侯霍去病3.驿站:解忧公主 长罗侯常惠 赵充国4.根脉:郭瑀 李暠 刘昞5.造像:昙曜 鸠摩罗什 刘萨诃6.丝路:隋炀帝 裴矩 仓慈7.敦煌:8.会盟:阔端 萨班 八思巴9.苍生:鄂本笃 利玛窦 林则徐 左宗棠10.宝藏:

57分钟前
  • kenn
  • 力荐

最近流行的演绎式纪录片,专业演员的演绎很到位,帅气的鸠摩罗什印象深刻。小小河西走廊完全就是丝绸之路的缩小版。雅尼配乐的雄浑和英美风光摄影的大气,让略显枯燥的剧情层次高了不止一筹。最值得称道的是编剧不贪多,哪怕伟大的敦煌,也只量力而为的讲了一个窟,足矣。

1小时前
  • daangel
  • 推荐

兰州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直到嘉峪关 早晚有一天我会一路走下来

1小时前
  • Jinsy
  • 力荐

1.本片最大的特色是极佳的场景再现 演员气质超接近历史人物 比单纯的影视剧好看 2.汉代一段最激动人心 有时候几百年的时间里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异军突起势不可挡就像开挂一样 这是很神奇的 3.从此大西北在我心中已上线 变得魂牵梦绕起来

1小时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自己给自己打80分!

1小时前
  • 赵启辰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