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2016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李家福,夏锦菊,陈小凤,曾宪春

导演:陈为军

播放地址

 剧照

生门2016 剧照 NO.1生门2016 剧照 NO.2生门2016 剧照 NO.3生门2016 剧照 NO.4生门2016 剧照 NO.5生门2016 剧照 NO.6生门2016 剧照 NO.13生门2016 剧照 NO.14生门2016 剧照 NO.15生门2016 剧照 NO.16生门2016 剧照 NO.17生门2016 剧照 NO.18生门2016 剧照 NO.19生门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04

详细剧情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

 长篇影评

 1 ) “何不食肉糜”,你需要这样的片子

12月6日19:00,我在百老汇电影中心观看了纪录片《生门》的超前点映(12月16日公映)。
影片以“命悬”“筹钱”“生男”“引产”四个主题,交叉讲述了产房中四个危急的故事。
“命悬”讲述的是,产妇夏锦菊生产时大出血,面对她要保留子宫的恳求,主刀医生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夏锦菊在手术中,心脏两次停止跳动,最终被医生救活过来。这个故事中,我印象较深的对话是,医生对夏锦菊说:“你丈夫真爱你,听说情况危急,立马从广东飞了回来。”夏锦菊情况好转后,医生说:“你这辈子不会忘了我,我这辈子也不会忘了你。”这句话听起来怪怪的,但却是情理之中。另外,夏锦菊恳求保留子宫的时候说:“我才32岁,如果是四五十岁的话,也就无所谓了……”我想,如果不是她这么恳求,后来的情况可能还不至于搞到心脏两次停止跳动那么危急。
“筹钱”讲述的是,怀了双胞胎的产妇小凤,面临早产难产的危急情况,手术费至少需要5万元,而她和她丈夫的家庭是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民家庭,手上只有5千元。一大两小三条人命,医生也想尽快救助,可是不缴费,患者资料都无法联网,更何谈手术。正值村里所有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都是没有什么钱的老幼妇孺,借钱很难。小凤的丈夫以及丈夫的哥哥,走遍了村中的每一户人家,大家把手上的钱大张小张连同钢镚都掏出来了,借到的钱仍然远远不够。其中还有2万块,是20天后某村民就要给儿子娶媳妇用的钱,也借出来救急了。想去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可是至少有两套房才可以抵押贷款,只有一套自住房是不可以抵押贷款的。至于无抵押贷款,需要做过信用评级才可以,这条路也行不通了。最后,还是民间高利贷应急了,但是利息真是不低啊!看到种种这些,我都忍住没哭,知道最后,临床的家属一位大妈,走之前还塞了红包给小凤的丈夫,我就忍不住流泪了。
最终,手术费凑齐了,双胞胎也平安出了危急监控室,一家人高高兴兴回家了。但是,那些债务怎么偿还呢?影片没有说。
“生男”讲述的是,产妇曾宪春已经生过两个女儿了,这次风险很大的生产,因为是男孩,所以一定要冒死生下来。她说:“我们农村和你们城里不一样,如果家里没有一个儿子,哪儿一定会被看不起的。”时至21世纪,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严重,而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引产”这个故事中,产妇李双双的家庭是经济情况看起来比较好的,但是他们面临的情况是,优生科医生建议他们将孩子引产,妇产科医生建议他们保留孩子。孩子生下来了,情况不妙,救的话可能人财两空,不救的话,该如何面对今后回想这一线希望时良心的拷问?

在影片结束后的主创交流提问环节中,有个男生对“筹钱”那个故事产生质疑:“现在还有这么穷的人家吗?就几万块钱能把他们愁成那样。我除了去云南的时候看到过一些贫穷的人家,其他的不会这样吧……”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听到他这番话,心里想,又是一个天真地问“何不食肉糜”的蜜罐中的孩子。导演回答,陈小凤正是来自云南,而且她的丈夫是大龄未婚,很艰难地才从云南将她娶过来,婚后还没来得及办新农合医保,就迅速怀孕,并且还是双胞胎面临难产。如果他们家之前办了医保,那么情况会好很多。
我心想,即使有医保,但是在报销之前,也需要自己垫付资金的。在农村,几万块真的是可以急死人的,因为大部分农民的经济来源十分有限。在北京待久了,真是会经常忘了,其他地方还有那么贫困的情况。我甚至很多时候都忘记了,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中文系一年的学费才4800元(远远低于现在某些幼儿园一个月的学费),然而我和我的父母根本交不出这笔钱,幸好有助学贷款,我才得以读完大学四年,也幸好我考上奖学金,幸运地读完了三年研究生。
看了“筹钱”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我觉得,“何不食肉糜”的我们,非常需要这类影片。
今天我又刚读到梁文道《味道》一书中的《贪食恶之首》,其中讲到我们浪费粮食与非洲饥民有什么关系:“难道我把饭菜吃完了,地球另一边上挨饿的人就能吃饱了吗?”

再长大一点,我才晓得祖父母那一辈都是经过战乱的人,就算自己没有饿过肚子,也见识过灾荒。如今我们不仅吃得饱,且犹有余裕看美食杂志,寻找最新最奇的饮食信息,恐怕很难想到我们这几代香港人是何其幸运。读一点历史,就知道几十年没战乱没灾荒,大体上没人饿死的时候和地方实在不多,而你和我恰好就活在这样的年代和地点。

全球食物价格为什么会上涨?因为供不应求,我们高价买回的食物,若都是必需的,那还叫情有可原。

每一餐我们吃不下的食物,每一天厨房里过期的菜肉,每一晚超市丢弃的卖剩的货品,全是我们用十亿贫民和许多国际救援组织付不起的价钱抢回来的。如果我们只买自己需要的分量,食物或许不会那么贵,那些濒临死亡的灾民或许就能多活几天……
情况就像一个穿着皮衣的富人和一个赤身露体的穷人在争购一匹布,富人买下了那块布,却在冷得全身颤抖的穷人面前好整以暇地放一把火将它烧成灰烬。

关心现实世界不同境况中的人们,其实就是关心我们自己。“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认清现实,才能更好地认清自我。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影片虽然是纪录片,却有着故事片般的惊心动魄。
导演陈为军曾受BBC、NHK邀请导演纪录片,他的作品《请为我投票》于2007年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另一作品《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曾在海外多次获奖。
剪辑更是由著名的电影剪辑师萧汝冠担纲,萧老师因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获台北金马影展最佳剪辑提名。
强强联合,这部影片非常值得观看。只是,观看的时候,需要勇气,以及纸巾。

现实生活远比想象中复杂与残酷,精彩与令人感叹!
母爱是勇气。拍摄制作这样一部纪录片,也是勇气。
我已有勇气看完这样一部记录片,你有勇气看吗?

 2 ) 生命下的私欲之门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将镜头聚焦产妇的纪录片,《生门》用4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产妇故事,为人所见的并非仅只是母爱的伟大,而是在新生命诞生这个本该充满喜悦的生之门面前,中国现实社会的残酷与普世价值的愚昧下人性的私欲,真实的力度使电影犹如一面镜子,审视着我们的生活。

就电影来说,《生门》可谓比很多剧情片都要来的更为有张力,4个不同产妇故事的交织,有人命悬一线,有人捉襟见肘,有人取舍两难,有人执于生男,这部记录片虽然也对母爱有着动人的记录,但爱让人不经感概早已不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它更深层次让人洞察的是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在这个本该写满爱的新生中人性的私欲,如若不是在危急时刻执于保留子宫,那么夏锦菊不会命悬一线,如若能正确客观面对生活的境况,而不是在极端贫穷下还要执于生孩子,又怎么会有这样陈小凤这样悲惨的境遇,如若不是因那非要男孩不可的重压,亦不会有曾宪春的赌命怀胎,而李双双的故事则更是显而易见的将金钱与生命,至于了人性私欲的拷问之下。

就观感来说,这是一部让人看后心态尤为复杂的作品,它既有着生命的动容,但也有着如鲠在喉的深痛,其实每个人谁又敢说自己没有着已自我为核心的私欲?只是这个聚焦于医院产房的这四段故事把这种私欲最大程度的呈现了出来,其所写照的是处于时代变革下,传统的生之欲与现代理性文明间激烈的对撞,而在一个尚无法实现免费医保,甚还不能将生命高于一切的口号在医院变为有法可依的中国现实制度中,这种对撞亦形成了电影深刻的内在纵深。

可惜于也正是这种深刻的内在其实反成为了这部作品个人认为最大的败笔,这在于结局处那尤为明显的将电影止步于刻意拔高的母爱,而并没有用更为出色的角度,赋予这部意蕴深远的电影能与之内在想媲的收尾,而当我们能抛开那个刻意去着点的价值观,《生门》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个人的私欲,如何不让这种悲剧的覆辙在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身上重演。

个人的力量或许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问题,一部电影至少在中国也不可能去改变何般制度的缺陷,但至少我们能以爱之名,真正的去珍视生命的诞生,去珍惜我们的所爱之人,而不是将生命沦为自我的私欲之门。

 3 ) 陈小凤是否应该像演员一样得到片酬

我想知道作为一个上院线,赚票房的电影,是否会支付影片中角色片酬,尤其是像陈小凤这种极其困难的家庭,虽然有映后谈,大家都顾着煽情,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我在微博上参与话题讨论,也没有引起关注,可能制片方导演也不愿回答吧。但如果电影赚到了钱,我觉得还是要帮助一下她们,毕竟她们也为影片作出了贡献,不说像明星一样,得到百万,千万的报酬,起码区区5万的治疗费用,资方还是支付的起吧。
     不知道大家刻意回避,还是我太俗,别人煽情,我却想站出来跟大家谈钱。
     不过作为一部纪录片也好,院线电影也好,还的确是挺能打动人的。开篇的音乐,让我想到了久石让为《入殓师》创作的大提琴曲,这两部影片正好一生一死两相对照,不知道是偶然还是有意为之。
     今天看完广院的点映,还有一个感触,就是电影鉴赏真的是很个人化的一件事,今天在场的医护人员看见了对产科医生的赞扬,纪录片创作同学看见了导演对纪录片的坚持,有人想到了母亲,有人想到了自己。
     感动之余,作为女儿也作为未来的母亲,真的感到了女性的伟大和坚韧,这是一部适合女孩儿看,适合母亲看,更加推荐男孩儿看,父亲看的电影。看过之后,他们才能更加的尊重母亲,尊重女性。

 4 ) 片子里的问题很好解决

片子很真实,每次生产都徘徊在死亡线上。

展现的都是没有钱,交不起手术费,没办法大人小孩两个都保,或者要不要切子宫,要不要剖腹产,孩子有各种问题可能存活不了之类的问题。

女性躺在病床上,什么都决定不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然后就是一个男的蹲在楼梯间发愁,然后到处借钱,去贷款。

其实吧,哪有那么麻烦。为什么越是没钱的人,越要生,生一个不够还要保留子宫生第二个,生孩子时候借钱生出来,以后又养不起,还是走父辈贫穷的老路。

那个保留子宫的女的,两次心跳停止,就是为了保住区区一个器官。人要是死了,子宫留下来有什么用?

没有钱,又要保命。

不生,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有钱,就生,平时营养好,看护好,生的时候找最好的医院,根本没有什么纠结的。

没钱,老老实实过完这辈子,不要生出来贫穷的后代。

 5 ) 我希望我哭过之后也会一直记得这些故事。

看之前就知道这个题材必然揪心,我又是个心软的人,有些不忍看,而且影院只有上午排片,但后来还是买了票。我当然不信我去电影院里看别人实实在在的不幸,痛痛快快哭一场,就自个能灵魂升华了。我阅历尚浅,也没摆脱父母的保护,甚至没去过几次医院,我现在还能不愁吃穿没事任性天真地谈谈梦想,真该感谢父母和命运。毕竟这世上有太多不幸了,说不准哪天也就找上我了。 纪录片里是几家人生门的故事,真实就这么赤裸裸拍给你看:医院本就生死场,命运里猝不及防,生而为人,哪知幸与不幸。 还以为这种凶险的事我总不会遇上的。 有什么办法呢? 没有办法。 想想办法。 “我告诉你你这是不对的,你们不欢迎这个生命,这是错的。” “不是,我害怕人财两空。” “我没法告诉你治好的几率。” …… “我大人小孩都想保。” “那你快去弄钱。钱不够的话你只能降低你的期望。” …… 你可知活着多艰难啊,然而“人生最难受的就是你当时没有尽力”。 …… 我相信这世上还是有很多可爱的医生。 “主任你都没有休息日啊。” “有啊,我32号休息。” …… 不单单讲母爱,片子能从真实里读出很多东西来。哪怕你是再冷漠不过的人,现实永远都在那里。导演拍的很扎实。

 6 ) 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

“希望从这样一部纪录生命诞生前后的影片中,让人们看到生命既是如此之轻,生命又如此之重。”——陈为军


 陈为军,是中国纪录片导演入围奥斯卡第一人,他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获多项国际大奖,《请为我投票》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人文主义的关怀,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生门》以同样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视角,直击人性,发人深思。
  《生门》是2016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2017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豆瓣评分8.5分,口碑炸裂。



  不仅从妇产科这一狭小空间深入到产妇的内心,让人感受到母爱与生命的力量,更从中窥探到一个高度浓缩的滚滚红尘。

  比如第一个家庭,家庭贫困的陈小凤怀了双胞胎,但中央型前置胎盘、重症糖尿病雪上加霜,随时会大出血,需要5万元的手术费。

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一大两小三条命,保大人还是保小孩?铁汉柔情,泪洒病房。

陈小凤


  命悬一线的夏锦菊,保胎32周后遭遇血崩,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夏锦菊却执意保留,手术台上,心脏2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

  为了生一个男孩,曾宪春家怀了第三胎。可惜妊娠晚期,子宫已薄如纸张,赌命怀胎,最终得到的是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

  年轻妈妈李双双孕龄28周,妊娠高血压,孩子没有了胎动,全家担心孩子有问题,要求引产,医生坚持剖腹产,抢救孩子。

  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负担;不救,可那是自己的骨肉,丈夫陷入两难抉择。



  “我们看过故事片,不缺故事,但是却不好看,因为没有生活;而很多纪录片不缺生活,却依然不好看,因为没有故事。而生门是二者的结合。” ————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这样评价《生门》

  《生门》如一把手术刀,以生育为切口剖开了一道庞杂社会现实的横截面。

  生之门不仅连着母亲和孩子,也连着背后的复杂家庭和庞杂社会:镜头扫过的是典型的中国式面貌,是家庭贫困四处借钱的窘,是命悬一线仍不放弃的艰,是固守陈观盼望生子的哀,是道德人性两难抉择的煎。

  影片并未回避在这个为生命而设的战场上的“残酷”。在紧张之余,镜头也没有漏掉产房里的人间温情,医患之间带有幽默感的交流、手术成功后在医务室里医生露出的腼腆的微笑,这些瞬间都被真实拍摄下来。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生门》的意义,无论多少艰难,多少困苦,当怀抱新生命的那一刻,所有付出都是值得。

  从《生门》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坚强。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的,即使过程艰辛,但丝毫听不到母亲的怨言,她们如此期盼,如此温柔。

  看完这《生门》后,你也许会慨叹人间冷暖,五味杂陈。但你一定会想立刻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感恩她的付出。
 
  小时候,我们总是好奇地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终极哲学问题之一,人类穷尽几千年的智慧都没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长大后离开家,走向远方,是否还记得——

  曾经走过的路,初生的那道门。
 
  我们不知道将会怎么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人间。

  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

  9.24日起大象点映将在全国展映《生门》(并且长期有效!)。

  如果你想把这部电影带到你所在的城市,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发起专场展映,让身边的朋友们,可以带上母亲、爱人和孩子,共同感受这震撼的生命力量。
发起专场展映,,需要至少能在当地召集到60位对的观众。

如果在此之外,你还有其他特别的理由,以及加分项——如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请在自荐理由里告诉我们。
 
请务必认真填写自荐理由,这将决定你的申请是否会被优先通过。

每场展映都将获得:

1.限量电影纪念品:书籍《爱的艺术》、《只有医生知道》,每位观众都会获得纪念包康乃馨花种。
2.与导演陈为军、制片人戴年文等主创的线上交流机会;
3.一份有诚意的活动经费。
 
如果没信心组织展映,那也没关系。
大象点映可爱又有行动力的发起人们,已经在后台准备好了全国各地的展映,关注公众号购票观影即可。

 短评

通篇看完,感受到的不是母亲之苦,而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之苦,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之苦,制度的不完善之苦,普世价值愚昧之苦。在钱与命之间的苦苦权衡,是是时代之苦社会之苦,是如此社会中的穷人之苦。

5分钟前
  • 大豆
  • 推荐

在中国没有钱真是活的太艰难了。

9分钟前
  • 壁鹿
  • 力荐

期待了一年终于看到了,没有想到小小产房里外如此多的故事,生之伟大,也有命悬一线。母亲确实不容易,生一次孩子犹如重生,全片克制隐忍,但仍然有不少紧张刺激甚至泪点,也有不少极具现实意味的内容,农村的生育观,产房外的人性时刻,人情冷暖战胜金钱

1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迟到四十分钟。生而为人之前就已经很痛苦。

16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完美的谨慎婚育教育片,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没有血腥的镜头,可我中途被吓哭很多次。贫穷和繁殖本能交织在一起,我没有看到任何伟大勇敢,我看见的只有不幸和悲哀。片子里,产妇不切除子宫就可能保不住性命的时候,她居然还让医生保住子宫。简直太基霸吓人了!关于生孩子,你生我支持,让生我不生。

20分钟前
  • 暴脾气的唐抓抓
  • 力荐

这种片子越多走上最大众化的荧幕 那种短视近利戴着金戒指要引产的傻逼就越少

22分钟前
  • S
  • 推荐

相信本片能够培养出一批恐婚族,中国式传宗接代实在是太可怕了,口头上说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充满光辉,然而为奴隶的母亲们却以如此毫无尊严毫不体面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不胜唏嘘。诚然社会在呼唤男女平等,但从性别决定的那一刻起,人生就充满了不平等,没有子宫的男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人之殇

27分钟前
  • Tina
  • 力荐

看着看着看哭了,哭完之后想了想,还是多挣点钱好

30分钟前
  • michaelchao_cc
  • 推荐

说到底是没钱…但为什么没钱,太复杂了,电影打开了一个疑问的缺口,照进了这个国家最底层的部分 @2017-06-28 21:33:06

35分钟前
  • 薯片只要原味的
  • 力荐

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除了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时代的阶层固化。对女性而言更多的是要承担育儿之苦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尤其是二胎。那种不管几个非要男孩不可的都是TM的神经病。最后,致敬片子里的母亲和医生,以及制作。8.8

3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有人看出母亲伟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后。但作为女性更多的是恐惧。陈为军是拍过《请为我投票》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导演,我真诚地不相信他的三观有那么“正”。明显反映出你国两性观和生育观很大问题,片尾一转“母爱光辉”,没有人试图哪怕说一句“这样不对”。受害者有罪论和受害者伟大论一样可怕。

43分钟前
  • AsuraHu
  • 还行

挑的例子够典型,可见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取原始素材。剪辑的手法也好,把孕产医护拍出了故事性。全程不置入观点(片尾什么情况?)不进行评述,冷静而克制。李主任小天使。PS:前几天才听了一个女方拒生二胎而离婚的故事。同事言“何苦在垃圾堆里找老公”。我问“你指给我周遭哪里不是垃圾堆?”

46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若要论院线大银幕电影的尺度,《生门》无疑是近几年现实主义电影里走得最远的。这个庞杂国度惊人的社会分层、医保体系的滑稽、乡间村落的凋敝、人伦道德的反思,甚至延伸出银幕前观看与被观看的伦理探讨。他同样也是一记对现实版“罗尔事件”的响亮耳光,煽醒整天沉醉于朋友圈自我谄媚的伪中产情怀。

4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影片,每时每刻无不在惊叹于导演捕捉到了这些无比真实、生动、动人、震撼的影像,从中能感受到了医生的、家人的、宝宝的、陌生人的、以及创作者的温度,这些一同构成了影片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

52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力荐

人这一生啊,总要做点什么困难的事。

57分钟前
  • 连辰晓
  • 力荐

整个片子看得非常揪心,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生活二字,生与活都很难。同时,又透过生,去看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大家立场不同,经验不同,每个人也会得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若说不满足,就是音乐太刻意煽情了。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生养不过是本能,神圣伟大个屁!心跳停跳两次都要保住子宫,都他妈6孕2产了还要生,父亲从头到尾都没见人,要生!没钱凑钱,要生!没有儿子,要生!所有女人都失能失智一样躺在病床上麻木或抹眼泪,没有一个女人能为自己说一句话,做一个决定,坚强镇定的说:对我自己生命有危险的事,我不干!

60分钟前
  • feifeiRun
  • 还行

我如果是在生孩子之前看这个影片,我是绝对不会生的...这一扇血淋淋的门,可能通往新生,也可能是通往死亡,回想起来以“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女人们都能生,我也能生”给自己打气的我,真是年少无畏啊,后怕。

1小时前
  • 开开!
  • 力荐

做丈夫的都不够格,第一个开始有生意走不开,老婆心跳停止了才赶过来?第二个没钱,先斩后奏…第三个怕人才两空,还真应验了…第四个家里就是想要个男孩,生了第三次了, 太多荒唐的事情,表面人性的善面,母爱的光辉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女性是伟大的,丈夫请呵护自己的另一半,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1小时前
  • 拂晓/ty
  • 推荐

生育是一扇门:有人拼命想推开,从此我一辈子忘不了你,你一辈子忘不了我;有人死活也推不开,能在肚子里多呆一天,总比在温箱便宜一点;有人想尽办法破门,农村素质低,没有男孩人家就欺负你;有人进了门又想出去,你们拿人性劝我,好像我的道德低人一等。看到新生刹那眼泪奔涌,但太像电视民生纪实。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