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顶峰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张洪,陈涛,夏琼,张天海

导演:范立欣

 剧照

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1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2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3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4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5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6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13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14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15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16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17看不见的顶峰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4-04-14 08:09

详细剧情

2021年5月24日,一位来自中国的视障者张洪,登顶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成为了亚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登上这座高峰的盲人攀登者。   然而,并不能欣赏顶峰风光的张洪为什么痴迷于攀登;当他下定决心冲击世界屋脊直到完成目标,这一路,他都经历了什么?   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两项大奖的导演及其团队,亲自操刀,历时三年,跨越两国,记录了张洪攀登珠峰的全过程。影片真实展现了珠穆朗玛峰壮丽的景色和暴虐无情的惊险、张洪登顶的历史时刻以及电影主人公面对自身身体条件的缺陷、庞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情感取舍、气候地势等众多问题时的点滴时刻。   面对“看不见的顶峰”,张洪始终用“路虽远,行将至”的精神鼓舞着自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路再难,走一步是一步。”

 长篇影评

 1 ) 走一步是一步

今天去了看不见的顶峰的路演,还跟主创团队见了面,说实话的确震撼。

浙江大学路演场

我本不能理解这样的想法,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那完全可以选择一条更简单的路,尤其是还身患残疾的情况下。换做是我,在身体机能有问题时,我会倾向于安定的生活。为何张洪一味地要去证明自己?为何要拍这样一部纪录片?

我的电影工作证
张洪夫妇进校园

以及张洪妻子夏琼,对于恋爱空窗期的人来说,所谓“你就是我的世界”是荒谬的,我一直不能理解,直到和主创团队交流时。

为什么纪录片会存在?纪录片就是要削减艺术性而增强纪实性,张洪夫妇很明显做到了真实。

我相信,在眼盲看不见的情况下,没有一滴眼泪是故作姿态,没有一声话语是娇柔做作。现实中的他们,犹如电影里一样,质朴、自然、纯粹。张洪先生讲话时,夏琼女士一直在为他带头鼓掌,甚至用“白马王子”这样一个很浪漫很幼稚的词来形容自己的丈夫。他们学历不高,但确实是用心在拍这部纪录片。

削减了艺术性却能拍出艺术的效果,影片的高潮部分便是登顶,一行人遇到了各种困难,氧气不足不能使所有人全部登顶,于是摄影师和导演选择把氧气留给张洪,他们则留在山下。镜头突然一黑,只能看到底下的字幕。

——张洪,张洪

——我登顶了!我登顶了!

我不是残疾人,我没有办法设身处地理解张先生的感受,万分之一也达不到。从影片开始我就试图用张先生的视角来思考,却一败涂地。我想,这样人性的光辉,这样出彩的壮举,有的人甚至究其一生都不会想到,但是他想到了,也做到了。

致这部,用生命拍生命的纪录片。

张洪夫妇(一排左四,左五)

 2 ) 这是更治愈中年人的兴奋剂

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年人,不像年轻人在网络上已然读完一生,把摆烂躺平挂在嘴边然后卷到飞起。

我们这些人,出生计划生育,上学开始减负,高考得学全科,买房就泡沫飙升,婚育还能赶上开放三胎。带着听磁带的记忆开始上网冲浪,可以说内心全是疤,余生都在缝缝补补。

一个曾经看过世界的人,夺走他的光明这件事,光是想,我们就瑟瑟发抖。结果居然有人不仅不慌不忙,能和伴侣琴瑟和鸣,找到自己新的赛道,在努力的最大范围做到了顶峰,天啊,这是什么人间童话?

于正都不敢这么编,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踩碎这些做自己吧!我想我真的借助他漆黑的视野看到了真正的世界顶峰!

 3 ) 难以逾越的不是珠峰,而是社会之川

影片放映结束后,朋友说,主人公总是在强调他爬山是为了家人,这一点多少让人有些不适。爬山,明明是一件对个体来说更有“好处”的事——登山者通过登山获得自我实现,获取声名。如乔治·马洛里所谈论的“登山的意义”:因为山在那里。山的壮阔美丽,它带来的挑战,吸引着登山者前赴后继冒险。登山对家人会有什么好处?登山者忙于户外运动,会减少在家中承担家庭义务的份额,而一旦ta失事,则会带给家人巨大的痛苦。影片中主人公登山家的妻子夏琼,一直在表达她并不需要丈夫去为了她做这样大的冒险,她只情愿他平安。

很显然,在放映交流的现场,主人公张洪先生也非常坦诚地表达,自己在无意中接触到雪山之后,发现了自己能够做这件事,从中收获了信心,也有了梦想。而夏琼非常清楚这一点,尽管她谦虚地表示自己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丈夫接触登山以后发生的改变,但她显然发现这件事点亮了被残障推入灰暗状态的丈夫,并因此愿意支持他这个危险的梦想。

承认登山就是自己的个人欲望有这么困难吗?

还真的很难。

排除掉影片出于故事性、区分度表达的需要而对张洪“为了爱人登山”的突出强化,“利他”式的表达确确实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为数不多赋予这位登山者合法性的路径。在西方社会,即使登山的理由非常私人化,也会被社会接纳和鼓励(如Free Solo中怪癖的攀岩者);中国传统社会的实用主义往往将“登山”视为不产生产能的无意义行为,而作为一位有障人士,张洪的攀登会耗费比普通人更多的时间精力物力,如果他的攀登目的是纯粹利己的,更容易遭受传统社会的舆论压力,他自己也会在这样的压力中更容易陷入自我谴责。

这是《看不见的顶峰》相当有趣的一点。尽管这部影片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但通过这几个人物的行动与表达,他们背后看不见的社会文化正隐约显形:不同于西方背景的登山者往往将登山/攀岩视为一种自我的生命挑战和超越,张洪登山的动机是完全嵌套在社会网络中的——视力障碍使得他连带他的家庭被社会边缘化(妻子被“看不起”),他需要登山带来的社会声名,获得尊重,为他与他的家人获取一个社会位置

这看起来似乎不太纯粹,但“纯粹”的动机又是什么呢?高度社会化的登山目的,就比“纯粹”的个人目的更为低级吗?卢克·马克思威尔(Luke Maxwell)在文章《对美国适应性攀岩话语的批评》中指出,西方主流社会话语往往过分强化个体性,把有障人士的困难归咎于其身体,选择性地强调“事在人为”——克服身体阻碍就能成功,而忽视了他们的障碍更多来自社会(比如不适合轮椅行进的陡峭坡道,被停车位挤占的盲道)。

攀登珠峰需要不菲的资金,有障人士进入登山领域,需要考虑的额外因素还要更多:舆论,领队/协作人,适合有障人士训练的场地(张洪居住地附近的健身房显然没有无障碍设计,他只能依靠爬楼梯积蓄体能);合适的营地(是否有协助视障人士登山的经验,能宽容有障人士的队伍)。张洪在登山之前就已经深陷社会网络,他需要权衡不同的社会关系,需要“投资”,需要保证他的登顶能为他与他的家庭带来社会声名。哪怕他成功登顶了,旁观者还是很容易认为,他的登顶依赖于“外力”的协助——比如他的领队。马克思威尔在文章中提到一个案例,休·赫尔(Hugh Herr,一位肢体有障攀岩者)在完成高难度攀岩后,非障攀岩社群将他的假肢视为不公平的攀岩辅助。

我们的身体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能力被社会力量所塑造。即使是非有障者,社会资源的掌握程度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如有经济能力前往健身房、有时间定制营养饮食计划的人身体素质显然普遍比只能食用垃圾食品的人要好。有障者更需要社会力量成为他们身体的延伸与补充。而非有障人士往往看不见这一点,他们会把“外援”与身体分割,把社会本应给有障人士(作为平等的社会公民)提供的支持视为“外挂”“占用公共资源”。社会包袱的叠加,使得张洪一开始的登峰旅程,就显得比单纯享受攀登的人要沉重和困难得多。

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张洪面临的压力,显然不仅仅是作为有障人士被社会非正常对待,还有传统社会对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期待。

正如导演在阐述故事的时候提到主人公借登山向社会证明了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传统社会中的男性被期待为事业有成的、勇敢无畏的,在劳动分工中承担起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的主要责任,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带有明显的身体性,它鼓励“阳刚有力量的”的身体。在父权结构明显的社会中,不满足期待的男性会被排挤,进一步失去资源。而户外运动正是一个传统上被认为能彰显男性气质的领域(“身体的男性气质就是体育所象征的体力和技能的结合﹝康奈尔〕”)。张洪在尽力做一个传统社会期许的好丈夫和好父亲,只是陪妻儿旅行、做家务、努力工作显然未能完全满足(他所感受到的)社会期待(尽管对于妻儿来说这样是足够的),他需要登珠峰这项一般人都不敢挑战的“了不起的事”,重新塑造他的社会角色。

在放映现场一位男性观众的提问巧妙地侧面佐证了这一点,他问张洪为什么会在营地流露出想要撤退的懊悔。张洪科普了在高海拔状态下人情绪的难以控制,并且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后面再去想当时的情绪都觉得很好笑。但实际上,“负面情绪的流露”并不可笑。男性观众的提问,恰恰说明了父权社会对于男性“勇敢坚强”一类的男性气质要求多么深入人心,使得脆弱情绪的偶然流露都成为了一件需要发问(被默认有损男性气质)的事。我反而觉得,张洪在营地的痛苦和哭泣,想起妻子为他采下小花流露出的温柔和脆弱,都是影片极其动人的部分,这些细节让我们得以了解在社会性别角色捆绑之外的男主人公,了解人性更具体生动的一面。

而感谢夏琼女士,她具备的无限的爱的能力,在她的丈夫深受社会之网约束时,她用她的活力不断丰富着影片的维度。她深知两人的差异,在为丈夫默默做了许多看不见的劳动的同时,她努力地不失去自我。她热爱她的工作,知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多么快乐。也正是因为这样,她理解丈夫的“自私”。有“自我”的爱才更长久。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真正接纳每个人对“自我”需要的表达,尊重每个人梦想的权利,包括那些弱势的、缺乏资源的个体,攀登珠峰才能如张洪在冲顶最后几天所感受的一样,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前几日读到的女性户外运动爱好者写的文章,文章中详细地书写了女性户外运动爱好者在这一领域当中遭遇的月经羞耻、排尿困难等种种不便。对于这些体能已经极其出色的优秀女性而言,自然山峰本身的障碍,并不比社会沟壑更难翻越。至今为止,有关登山的电影,我们已经有了讲述少数民族孩子主动或被动成为登山向导的影片,有了摄影师携带大型设备登顶的影片,有了描写有障人士超越身体与社会障碍登山的影片,我也小小地期待一下,未来有一天我们能在中国的大荧幕上看到讲述女性户外运动者困境和行动的电影,希望这一天并不遥远。

 4 ) 这是更治愈中年人的兴奋剂

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年人,不像年轻人在网络上已然读完一生,把摆烂躺平挂在嘴边然后卷到飞起。

我们这些人,出生计划生育,上学开始减负,高考得学全科,买房就泡沫飙升,婚育还能赶上开放三胎。带着听磁带的记忆开始上网冲浪,可以说内心全是疤,余生都在缝缝补补。

一个曾经看过世界的人,夺走他的光明这件事,光是想,我们就瑟瑟发抖。结果居然有人不仅不慌不忙,能和伴侣琴瑟和鸣,找到自己新的赛道,在努力的最大范围做到了顶峰,天啊,这是什么人间童话?

于正都不敢这么编,什么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踩碎这些做自己吧!我想我真的借助他漆黑的视野看到了真正的世界顶峰!

 5 ) 自然学派登山爱好者 VS 儒家学派登山爱好者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一直想起来前几年另一个爬山的纪录片「Free Solo」。对比之下,能鲜明感受到登山这个事儿,在中西文化里的区别。

西方文化把它当作属于自我的个人执念。

中方文化把它提供给外部的能力证明(可能你必须得说是“为了让家人扬眉吐气”,才能显得不是“作”或“自私”)。

「Free Solo」里的 Alex很坦然在说“我要是死了,别人也不会真的很关心”。

这部片里的张洪,一遍遍跟人强调“要妻子骄傲”,“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事无成”。

西方的向导认为他为什么来登山不重要,动机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他来了”,其余都不必评判纠结。

而中方的向导在片中不止一次提醒张洪“你别忘了你为什么来”。

西方好像对“自私”、“放弃”、“无意义”都秉持更开放的态度;

中方好像对“快点”、“追寻意义”、以及“自我证明”执念更强。

虽然大家爬的是同一座山,但也不完全是同一座山。

在张洪身上更明显。压在张洪心里的,除了珠穆朗玛之外,还有多得是的其他大山。

心里那些大山带来挫败感和羞耻感,大概远比珠穆朗玛更难克服。

比他不再看得到世界更糟糕的,是这个世界从来看不到他们。

于是,为了被看到,出现了这么一个相对罕见的“逼上珠穆朗玛”的故事。

不过由于这样中西认知的不同,我对中版故事更好奇的部份,是“登顶了那然后呢?”

真的觉得证明自己了么?觉得轻松了么?家里人扬眉吐气了么?生活改变了么?找到自己的意义了么?还继续登山么?

寻找意义的解法万千,走到这么高去寻找,找到的意义是否和平原上的意义有所不同呢?或者是发现了原来执念的虚幻?

正是片子里西方向导强调的那句,“意外不在去程,而都在登顶之后”。

不过这可能需要另一部纪录片了。

 6 ) 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是一颗微粒上的一颗微粒上的微粒”

珠穆朗玛峰一直存在,庞大高耸,巍然不动。无数人将其作为目标,发起挑战,登顶珠峰。故事的主人公张洪也不例外。

他和其他人略有不同,在于他是盲人。

在欣赏这部电影之前,我不了解张洪,我不知道他的经历。所以电影的开始我很吃惊也很心酸。他和妻子夏琼是无比普通的平凡人。因为张洪二十岁之后失明,他们比普通人多了一份不容易。这样一个普通的盲人,因为听说国外有一个盲人登顶珠峰后,产生了我也可以的想法。因为导演和张洪夏琼夫妇出席超点现场,所以结合电影解答了很多疑惑,让这些不易越加清晰。

自从他听说了美国的一位盲人登上珠峰后,他燃起了信心开始准备攀登计划。他不仅需要从体能上做准备,还需要资金上的赞助。导演范立欣是在他开始锻炼后第四年见到他。据导演说两人在成都见面时,张洪那句”虽然我已经看不到世界,但是我想让世界看到我“打动了他,于是他决定拍摄这个纪录片。这句话确实非常打动人。

在电影中,张洪说攀登珠峰能为妻子和孩子赢得尊严,夏琼说”我只是你的一部分,你却是我的全部,我只希望我们能过安稳的日子”。夏琼不理解但是一直支持张洪。看不见的世界里,夏琼是张洪的眼睛,张洪想来众人眼中夏琼的累赘。如果他能攀登珠峰,他赢得世界的瞩目,称赞一定会属于他和夏琼。他孤注一掷的朝这个看不见的顶峰努力。

那一段借钱的画面太令人心酸。如果张洪失败了,没有登上还好,如果死亡,他留个夏琼的是痛苦和债务吧。所以在雪山上,特别能理解他的崩溃和哭泣。张洪在现场也解释了,当时他的痛苦是因为医生说他的身体可能无法继续爬,他做了那么多准备还是因为一个疏忽要前功尽弃,他难以接受。幸好,他得到了很多支持和帮助。在最后时刻向导强子和摄影师丁丁把氧气瓶给他,助他登顶。

巍峨的雪山,变化莫测的天气,在我们的视线里是无比恐怖。张洪看不到一切应该是更加恐惧。向导强子之前对张洪有点生气,可有一天他蒙上眼睛尝试变成张洪时,他理解张洪,他知道其实张洪给了极限信任时,我也恍然大悟。我有着正常人的自大,在这个雪山之旅中,大家都是张洪的眼睛,提供很多的帮助,自然觉得这些正常人更加了不起。细细想来其实张洪更加了不起,他的内心更加强大。因为他对所有人给予了极限信任。看不见的悬崖峭壁,他更加小心翼翼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同伴负责。雪山不会给予失明的张洪优待也不会给予正常人优待。攀爬过程中,大家就是一支队伍一定要互帮互助。

在珠峰营地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友好互助。张洪和其他人交流时,非常触动我的一段话是,他提到妻子夏琼给了自己无微不至的帮助,她总是不停告诉他路上有什么,即使是不知名的小花,她也会告诉自己花朵的颜色。张洪哽咽说道,自己也能给她分享这段珠峰之旅。夏琼真的非常了不起。其他人拥抱张洪时和他说让他要对妻子敞开心扉,回家时给妻子带一束花。

张洪和夏琼得到了世界的瞩目,即使只是一瞬间,也是平凡人生中闪亮的一瞬。像我这样健康的普通人,也许连这一瞬间都没有。

大家都很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有没有获得更多改变(我想主要是物质上的改变),张洪在现场回复他们还是和之前一样,不过他从珠峰之旅中获得更多精神力量。他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他也更加平和,他和夏琼的争吵减少了。

珠穆朗玛峰,浩瀚的星空,一切离我那么遥远。但是跟着他们,我似乎离这一切更近一点了。

目标就在那里,只要向前走一步就近一步。可是我找不到自己的目标。我接受自己只是微粒上个一个微粒,只想着尽早尘归尘土归土。没有前进而是陷在在沼泽里,越陷越深。

 7 ) 跨过去吧,那道坎

我很惊讶居然开分了,当时都以为不会开分……

说实话确实挺震撼的,张洪老师是全亚洲第一个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盲人。在影片中他把最脆弱的一面也展现给我们,但他也很厉害,克服困难,说做就做。跨过了美景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也跨过了自己那座“过不去的高峰”。而我却只是在自己的山下徘徊然后不痛不痒的说:该怎么办啊……消耗自己。我在观影结束后去拥抱了他,感受到了他的力量。他和他的妻子也一直和我说加油。可惜我紧张了没有告诉他这些,既然这样那就等我跨过了在说也不晚。

然后就是感谢。

感谢导演和他的团队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这部纪录片。(又想起其他几部纪录片导演,拍摄了几百小时的素材,最后剪出一个只有90分钟左右的成片。)

感谢夏琼老师(他的夫人),映后的时候她说老天带走了他的光明,(张洪老师有青光眼)我就只能支持他的梦想。(我非常感动的是夏老师在电影最后看海的时候说他喜欢爬山,我喜欢看海,本来以为我们三观不合。但其实山和海是可以在一起的)。

最后感谢主人公张洪老师,他其实以前是看得见的,但是之后遗传的青光影发作了,然后妻子陪伴了二十多年,他说看得见的时候知道世界有多美丽,但是看不见以后苦了自己的妻子,所以他想登上最高的地方把最美的风景拍给她看。

 短评

只要敢想,盲人也可以登顶珠峰。比起屏幕里的主角,屏幕外看不到的摄影团队更令人敬佩,要一路跟拍同样爬上八千多米的高峰,扛着摄影机难度想必更大。

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从一个旁观者,或者说中年共情者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从打失明开始,如何“攀爬”(广义上的),始终是张洪人生的主线。只不过,“突然失明”的遭遇,让他的“生活攀爬”有了更多的理由和意义。电影的拍摄和张洪的“攀爬”,倒不如说是为我们,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年人或行将进入迷茫中年期的普通的人们,展示了一些(或不能至但可以想象的)“未来攀爬”的可能性。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主人公失意、笨拙、蹒跚的一面。而这些内容,一旦观照我们自身的阅历、视角,相信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共情主人公、和主人公相似的人们的悲苦与不甘从而获得(哪怕一瞬间的)心绪震荡。世事多颠簸,何须在山上。但世人中确实有人愿意去山上,尝试用更多的颠簸破解与生俱来的无穷悲苦。他们要的并非“光荣”,而是另一种自己、自己身边人所认可的世间修行。

11分钟前
  • 霾桑 等108个人
  • 力荐

叙事上,攀登者张洪的自弃沮丧到自如向前之间有所缺失,素材方面或也有所不足,但全片好在人性上及呈现上的真,这种粗粝的真倒要比精致的《徒手攀岩》更胜一筹。区别于前者一类专业者的攀登挑战,本片实际上是业余者的登山尝试。挑战和尝试,词语不同,差之千万里;一个好整以暇,一个瞻前顾后,观赏性也要天差地别。出发前的张洪似要用命搏一段光辉、一条出路,可攀登过程中,他流露出了软弱,也不太坚定,“翻脸比翻书还快”,但这恰恰就是平常人最真实的一面。精英、精致当然好看,不堪、不雅却也同样可以好看——人不能回避经历中的难堪处。盲人登山当然牛逼,但上了山便会发现,这并不是牛不牛逼的事。最后登顶一百米那段极好,不只好在恰遇偶得的黑暗中的呼吸声、终于登上那无法看见却能真实触摸到的顶峰,也在豁然开朗、气象万千的整个段落。

12分钟前
  • 乱心清
  • 推荐

这是一个登山的故事,更是一个爱情故事。当没有钱,没有攀登经验的盲人张洪想要去攀登珠穆朗玛时,别人都以为他疯了,只有他的爱人夏琼,是全世界第一个支持他的人。导演范立欣用了观察式的拍摄手法,长时间去记录了张洪训练与登顶的过程,在影像水准和艺术表达方面均已超过同类型题材。登顶不是影片的高潮,喜欢高山的张洪和喜欢大海的夏琼一起走过人生的坎坷才是。最喜欢片中,一位在营地的工作人员说的话,无论你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还是抱有伟大理想的目的来爬珠峰,你到了这里,就足够了。珠峰接纳了一切,人是要和自己做挑战与共处的。

15分钟前
  • 张劳动
  • 力荐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人真的活得好压抑。相比今年的几部同样的探索自然的人物纪录片以及本片中一些外国人的观点,张洪的攀登之路太过沉重,他不是因为热爱、向往和探索之心去登山,他想通过登山证明自己。他不登山的时候是痛苦的,他觉得自己只是家人的拖累,他登山的时候还是痛苦的,那种源于生理极限和没有退路的困境,还有一样摆脱不掉的会成为他人累赘的压力,不知道他登顶且平安回到大本营之后,他还痛苦吗。他想克服心中那座顶峰,始终像个苦行僧一样,温柔坚强的妻子和负责到底的强子好像也很难为他驱赶心中的阴霾。真希望他活得轻松一些,去享受家人的爱,向导的鼓励,队友的支持,最美的景致。但他眼前又确实是一片永恒的黑暗,要想驱散,哪有这么容易。

20分钟前
  • 一步之遥0710
  • 推荐

看张洪登顶并没有想哭,看他老婆说:我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是我生命的全部 时,好难过。就像看完片子我只记得张洪的名字,他老婆,我只能叫他老婆。

21分钟前
  • wqbduiq
  • 力荐

很棒的纪录片,排片太少了,这周赶紧看!

24分钟前
  • Disneyboy
  • 还行

这类极限运动题材,最让人感动的始终还是人,是张洪对梦想的坚持,也是妻子夏琼对丈夫无条件的支持。

27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很早看的映后场,导演和主演的交流让人更多了解这部电影的幕后。确实很难想象一位盲人如何能攀上珠峰?而片子中展示出来的人性脆弱、摇摆、放弃可能比登顶那一瞬间的胜利更为可观和难得。但,终究男主是极其自我或自私的人,寻梦的背后,可曾回头看看脚下的基石?

2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对于张洪,顶峰是看不见的,于是合理相应着(摄影师和领队下撤)让观众也没看见那个顶峰。“我们用眼睛看见珠峰,你用心灵看到更多”,大本营的管理者在片中说到。也因着这个走一步近一步的主题,影片焦点明确、人物集中、呈现惊心(感谢当下发达方便的便携运动摄影设备),没有过多纠结于主角前史,就尽快来到珠峰南坡。上去不是目的,回到大本营才是目的。对于张洪家人来说,平安归来更是目的,“别指望我给你照顾老妈和孩子”,他的爱人夏琼命令道。

32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两人包场,张洪可敬,妻子夏琼可敬,拍摄团队可敬。素材选择略有点追求抓马了,有点cctv的感觉。珠峰上面太美了,感谢跟拍摄影师!

37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登山的纪录片很多,得益于这项运动本身的惊险程度,结果也未知。一步一险,一步一期待。本身就是天然故事核。但这一部《看不见的顶峰》是我看过此类影片中内核最吸引到我的。主人公并非苛求自己的精英主义人群,他就是想完成这件事,然后心无旁骛的走下来了。他就是你,就是我,他的视障好像就是在隐喻我们,迷茫不安的那个状态。该干什么,能做什么?走,就是一步步走,走完一步就是走完了一步。10月27日这部片子要上映了,期待大家进入影院去感受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完成壮举的每一步!

41分钟前
  • 红白蓝
  • 力荐

摄制团队怎么做到的

42分钟前
  • 大上海红牡丹
  • 还行

最近关于珠峰的纪录片怎么这么多,有点过剩了。

47分钟前
  • 二火山
  • 还行

23/9/15 深圳超前点映,映后导演范立欣,张洪夏琼夫妇见面会。电影可以给到四星以上,平铺直叙,攀登珠峰的过程着实让人捏一把汗,配乐不错。各国登山爱好者为了同样的梦想和目标通力合作,没有国籍只有伙伴。观影后最大感触是,张洪是值得尊敬的,但更伟大的是妻子夏琼、强子、夏尔巴向导等一切帮助张洪实现梦想的人,他们牺牲了很多只为成就一个张洪,可以说是他们一步一步把张洪拉上珠峰之巅,造就了他。

49分钟前
  • JimLynch
  • 推荐

摄影师真的牛逼,爬山的同时还要跑前跑后找机位兼顾拍摄,如导演在映后所言,登山最困难的是失去节奏。最后因为摄影把氧气给了张洪,缺乏素材,却造就了"看不见的登顶"。顶峰只是登山的中途,家才是终点

53分钟前
  • 武陵人摸鱼为业
  • 推荐

超前点映。摄影师放弃了拍摄登顶把氧气让给主人公,“没有素材”的困境反而成就了“看不见的顶峰”的黑暗震撼。户外摄影师应该加鸡腿,剪辑师也应该加十个🍗。

57分钟前
  • 阿亚提不波拉德
  • 力荐

小时候看《绝岭雄风》被史泰龙各种高空极限操作吓够呛,然后看《垂直极限》又被吓傻了,登山题材印象中拍的好的就是欧美。我可能是爱这种题材,后来看了《徒手攀岩》恐高症都要出来了😂然后没想到国产片这类题材的“最高海拔”是部纪录片,还是位盲人登珠峰,这真的值得五星!

1小时前
  • 不脱袜子同学
  • 力荐

#北师大 好失望,范立欣现在怎么变成这种样子,跟《归途列车》相比完全是两个导演。他好像是没用过航拍无人机一样,疯狂把珠峰这些在视觉上显得猎奇的素材往里塞,而张洪这个本该作为主体的拍摄对象已经被大自然淹没,使得整部片子成为自然风光片。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导演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背景音乐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从来没在纪录片里见到过这么多具有煽动性的声音,感动不是张洪给的,全是范立欣摁着观众的头去强迫他们接受的。因为过于间离,已经开始怀疑这里面有搬演的成分。分镜很多,像是在拍剧情片。张洪跟朋友借钱,正要把话说出口,朋友的手机刚好在这个时候响起。最后登顶那段的长时间黑屏,接上恢弘的背景音乐,无人机的鸟瞰,升格,一系列闪回……疯了,真的疯了。还是不明白张洪的内心,只有肤浅的表层,看起来燃就对了。

1小时前
  • 高詩遠
  • 很差

想看!期待

1小时前
  • 11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