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

犯罪片大陆2016

主演:秦昊,辛芷蕾,邬立朋,江化霖,谭凯

导演:杨超

播放地址

 剧照

长江图 剧照 NO.1长江图 剧照 NO.2长江图 剧照 NO.3长江图 剧照 NO.4长江图 剧照 NO.5长江图 剧照 NO.6长江图 剧照 NO.13长江图 剧照 NO.14长江图 剧照 NO.15长江图 剧照 NO.16长江图 剧照 NO.17长江图 剧照 NO.18长江图 剧照 NO.19长江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12:13

详细剧情

当代,中国长江沿岸。\n船长高淳(秦昊饰)在驾驶货船沿长江送货的途中,不断上岸寻找艳遇。但他逐渐发现,这些在不同的码头遇到的女人,好像是同一个人——安陆(辛芷蕾饰)。只是随着航程的上溯,安陆时而温柔,时而疯狂,但是变得越来越年轻。高淳迷上了安陆,不断停船与她相会,也渐渐发现安陆出现的地点,都与一本未知作者的手写诗集有关。\n但是船过三峡之后,安陆不再出现了。\n高淳疯狂地寻找安陆,在诗集和航线图中,发现了安陆出现的规律。船上发生变故,但他不顾一切地独自一人驾驶货船,继续上溯长江,直到源头的雪山,终于发现了安陆的起源,和长江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长江之环

《长江图》算是我近期以来唯一认认真真看的艺术片了。电影播到中段,有好几对观众离场,想必是小情侣们根据时间想消遣休息,没想到遇上这么一块难啃的砖。希望中国电影发展的越来越好,早日开通艺术院线! 大学在武汉读,但对长江感触并不深,长江、黄河这些意象于我而言,更像是小时候书本里的一种符号,它代表古老的文明,代表华夏,却不是我个人。但电影的表达并不传统,我看到的长江,是冷调的,寂寞的,而在威慑力的同时,又是母性的。很奇怪的感觉,导演没有用小清新配诗句,而是很庄严的在向观众诉说,他只是在说,并没要求你听。 关于安陆与高的关系。我更倾向于她是高回忆和幻想结合的一个形象,其中有倒叙,也有顺序的错乱,船只由长江入海口一路西行,是一种追溯,也是高的追寻。那本诗集的创作者,或许就是高本人,或许可以看做是高另一精神世界的投射,高带着这本诗,寻找信仰,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所有不解的答案,在安陆身上他得到很多却似懂非懂,他对她有好奇,有敬仰,也有恨。或许有爱。在现实世界里,安陆同时背叛了两个男人后自杀,一个是高,他选择离开,一个是为她割腕的男人。两个沉默的男人。 安陆。诗中说:没有神灵值得信服,所以需要一个女性。长江是女人,安陆也是。也许在这世上,女人永远是比男人有灵性的生物,男人用诗句对抗生命和世界,而女人连这样的载体都不需要,她们本身就可以感知一切。就像安陆对僧人所说,资源无限没有道理,活着是抢夺,冷漠是原罪,神迹不能使人真正得到信仰。她是极度厌世的人,或许不叫厌世,而是厌恶自己,又极度敏感。她的死亡是必然的,但绝不是因为爱情。 黑鱼。黑鱼的意象很好理解,就是父亲。黑鱼在香炉里两个月不死,事实上是暗示高一直在父亲的影响下生活,而黑鱼逃脱后,小弟和老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没有陪伴和意见,高开始完全自我思考。这段也许也是在讲离别,离别的多种形式,离别给人们留下的。 关于诗集。诗句是整部电影的脉络,它不仅表达了情感基调,也暗示了剧情。诗句附在下面,结合电影比较好理解。要说的是‘”悲伤高于快乐,纯净高于生活“,这句在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诗中出现两次,是为一种循环。高从影片一开始初见安陆,到最后安陆水中第一次的微笑,是一个环,长江之水,由发源地到入海口再到发源地是一个环,生死之事是个环,信仰的产生和破灭也是一个环,万事皆有永恒。 附:长江图诗句 我厌恶人们在大河上山谷中拉长嗓音呼喊 庆祝自己的存在 我厌恶生命的礼赞 悲伤高于快乐 纯净高于生活 ——上海 吴淞 新船上水七千公里 发动机不停咳嗽 我压低声音穿过温暖的县城 怕人听出心中怨恨 ——江阴 黄田港 卖鱼人和买鱼人彼此怨恨 彼此拥抱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南京 小洲 我厌恶坚硬高耸的信仰 山清水秀的长江 和所有确定无疑的爱情 ——荻港 万寿塔 我珍惜我灵魂的清澈 我忠于我不爱的自己 ——铜陵 和悦洲 在字里行间我只是无能 在文字之外我参加了日常的邪恶 增添了新的痛苦 ——彭泽 小孤山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鄂州 观音阁 我诅咒我走过的路 我读过的书 我献媚众人的表演 我离开独行之道的那一刻软弱 ——宜昌 三游洞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那么期待一个女性 ——丰都 鬼城 总有一天 我们相会的桥 穿越的渡口 都会变新 ——涪陵 点易洞 你是即生了证的旗帜 你是对治黑暗的铠甲 ——江安 涩岗 一九八九年冬天 我第一次见到你的笑容 ——宜宾 三码头 ps.秦昊长得好文艺,小弟侧脸像柯震东>< pps.希望有更多人去影院看,起码让好电影多些排片~

 2 ) 《长江图》:我是安陆,你们叫我长江



媒体对这部电影的推介,停留在它的画面感。“最后一部胶片拍摄的电影”、“画面超美”,赞誉之外,对它的故事却是极少涉及,只是一带而过。

也有人看过之后大呼看不懂,甚至说“还不如再去看一遍封神传奇”。

我不能说我看懂了《长江图》,只能说我看到了自己心里的《长江图》。

《长江图》既是写实,又是抽象意识,它用了很多隐喻,但依然是脉络分明的。

电影的主线人物,是一个叫安陆的女子。她时而是冬夜船头衣衫单薄、神情冷漠、眼神空茫的白衣女子,时而一身黑衣在江边歇斯底里、崩溃嚎啕、连声斥问,时而倏忽出现又倏忽消失在江边,时而夜间背包徒步上山……这么多样子的安陆,样子一样,名字一样,她们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又是什么人?很多观众看不懂,就是源于此。

这部电影是不能按照日常逻辑去看的,虽然它的每个片段都人间烟火、日常十足。

安陆,不过是个化身。她真正的身份,你可以看作是自然、是信仰、是本真、是长江……或者,就是电影里那条鱼。

如果这样看,电影是不是就好懂多了?

从浅了看,这是一部环保片。我们将长江唤作母亲河,可是却背弃她、伤害她,如电影中说“两岸的楼房背信弃义”。虽然她也想“再淹一次,人越来越少,这里就会越来越漂亮”,也曾诘问“罪是什么”。

沙滩上的“天问”,最后四个图连起来是“鱼蛇屋龟”——“鱼蛇无归”,是不是可以直接解释成生灵涂炭流离难安?

天问,问的是天,是道。那天和道是什么?是自然规律,是人心信仰。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心无信、自然无律?!以至于时节乱序,生灵遭难!日月何安?群星何陈?天无日月,如人无双目。天无辰星,若人无心。

“我恨自己离开独行大道刹那的软弱”!

“信仰本身就是神迹”!

因为看到神迹才去信,不过是迫于现实。信仰不该是最终拉你一把的手,而是不让最真的我们堕落。

佛不是不能展示神迹,被我们伤害的自然不是不能展示神迹,只是天道慈悲,总给我们一条“回头是岸”的路。否则,谁说“手握屠刀不能成佛”?为善而杀不为恶,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就像《英雄》里的秦始皇。

那座“如是我闻”佛塔,除了最顶层,听到的声音都是从上面传来。是不是代表“如果你不能现在最高处,可能永远只能听到别人的声音”?

“如是我闻”,就是这样!

是吧?就是这样!

而高处,又并非是权势地位,灵魂、思想都可以有自己的高度和位置。

高淳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看到安陆。只有在三峡附近,安陆没有出现。

巨大的铁闸发出刺耳的尖叫,地图上的长江在高淳的笔下被划断!

这里,是她受伤最重的地方!也是她化身的大鱼过不去的地方。

导游领着游人,从高阁里眺望古迹,说全部都是原样搬来重建的。这一幕,与高淳的“是换不是偷”一样自欺欺人。

高淳落泪,是他明白了安陆的身份吧?!

他逆流而上,向着长江的源头。越往上,安陆越快乐,笑容灿烂、眉目灵动,那是她还没被伤害背弃时的样子。

越近源头,就越纯净,就像还没有改变的我们。时间里,我们渐渐失去开始的自己,为了各种目的谄媚表演,讨好他人。

越近源头,就越本真。所以,贪财嗔怪忽悠的武胜消失了,祥叔把鱼放了,因为“有鱼,这江才能活”。

所以,鱼是江灵,也是安陆化身之一。鱼在,安陆一路相随。鱼在,安陆沉郁不乐。鱼儿归江,安陆在野。

高淳对安陆说“你不需要诗歌,我不会让你经历我经历的一切”。

他想让长江永远清澈纯净,他从下游而上看到的木然、怨恨、悲伤、绝望的安陆,他不想要她存在。

高淳这个角色,也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很多“守护本源”的人的化身,他能死而复生,是无数生命的延续承接。一个他死在跟不法商人的手里,就有另一个他出现在长江源头。

安陆母亲的坟墓,在高原上。

安陆的母亲,叫安裰。

裰,是一种衣物。所以,这座墓其实是一座衣冠冢。“安陆和你在一起”,其实就是安陆、安裰本为一体吧?

母亲,是开始,

女儿,是现在。

你是开头,也是结尾。

电影的最后,安陆在高阁上远望,与她同在的是各路神佛塑像。

这部电影讲的是“寻魂溯源”,也是顺流、逆流。这个故事顺着看,有希望。倒着看,就只有绝望了。

生命的尽头,我们化作江里的一尾黑鱼,就像回归到母亲的怀抱,在那里回复本我,自然安息。我们想,有一天可以像从前一样。我们想,看江上舟船来往,一派安然。

 3 ) 负向的旅程

逆流而上对长江的溯源形成一套首尾接合的闭环叙事。从地图、红卫、以及主人公高淳和安陆的妆发变化不断地提示故事是以倒叙发生。

在内容的设计上虽然有诸多细节禁不起琢磨,但内容的浓度还是有的,能在要求快速变现的今天一磨十年,作者还是值得被尊重的。令人遗憾的是,因为1/3的删节,自怨自艾的诗人行走在江上,孤绝的自嘲,又难以克制的流露出文化的优越感。

在长江图中最为向外的表达是诗。然而诗歌在《长江图》中的作用更像作者的脚注,并非仅仅为了“彰显诗意”。诗作为“物”的元素,在电影中充当着“船长日记”功能的道具,与作为事实补充提示的导演旁白相当。

女人、白鳍豚、母亲三个意向的三位一体清晰的指向片中的核心——长江之殇。负向的陆上行舟,以人类意志扭转的新地貌没带来文明和勇气,带来的是反复被强调作为代价而产生的贫穷破败、乡村失血、信仰沉没。

这幅《长江图》是有着明确野心的:安土重迁的人民被迫失去土地、被吞噬的房屋和两岸的背信弃义,三峡大坝的人工奇迹轰然沉入水底,化作一阵刺耳的尖叫。只是这份野心藏得太深,被过度包装成一个精巧的唉声叹气,披挂一套奇幻色彩的外衣,将89年的悲怆形容为“第一次看见你的微笑”,难免被人误认作是情殇。而片中导演有意夹带的民间传说、乡土离散、社会新闻等诸多私货,甚至没法成功抵达大多数的观众。对时代痛处的指摘被迫变形为一套过气知识分子的酸楚,只能尴尬地隔靴搔痒。

我相信布罗茨基,“诗人都是民主主义者”。只是时代的创伤强加给个体的悲伤肯定会成为鱼缸里的鲸鱼,是不合适的。好在《长江图》的电影时空中恰好不必追求合理化。因为其复现的历史本身就是荒唐的,合理从未发生过。

 4 ) 顺流、逆流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不止一个朋友问我,《长江图》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电影里,每一个地方都有迹可寻,每一位人物都有行为动机,每一段故事都似曾相识。但是,连起来就看不懂了。 我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疑问。 因为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写实。或者说,它追求的第一要义,不是写实。 所谓的写实,抛开形式与风格之说,换个通俗易懂的——比如放置在当下中国的电影院,你可以把它看做一部电影或一个导演,试图讲一个清晰完整有脉络的故事。譬如《百鸟朝凤》在写实,《我是潘金莲》也是追求写实。它们要讲的东西,每个走出电影院的普通观众,完全可以用简单一句话来概括。 但放在《长江图》身上,你要给出唯一确凿的电影故事版本,很难。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我下面的解释,也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不是导演的话,不存在官方说法。 “她就是长江”。

天问

这是最常见的阅读理解。大约只是女主角安陆喊出“这是我的长江”的另一种说法。而在影像上,可以把她理解为一具横躺的身体,平放于水面的身体就是流动的长江。但这个飘荡的人物,她却大多只在陆上出现,连泅水场景都表现得更像是幻象。还有最新的一款海报,船行驶在一个女人的掌纹中。这或许是另一套解读密码。 安陆的一生,像长江一样,从北源楚玛尔河开始,经金沙江漂流而下,少女时代经过了宜宾、丰都、云阳、巫山,到三峡宜昌附近被拦腰截断,变成一个散发着致命诱惑的年轻女子,又经鄂州、彭泽、铜陵、南京、江阴,最后上海。她已然是一个漂泊在渔船孤舟之上,以卖身为职业的肉身菩萨。 很多人会被沿途不断出现的参佛悟道修行所迷惑,以为杨超是又一个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仁波切。固然佛教在解释前世今生未来方面有天然优势(如同《路边野餐》必须以金刚经为引以及今年关于藏传佛教的《皮绳上的魂》),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为了让女主角的一生,最终得以安放。 她的身世,与佛有关。 天地氤氲,万物化淳。高淳在《长江图》所遇到的安陆,正是平行时空中不同年龄段、身份未知、去向不明的意象女子。 高淳和广德号逆流而上,安陆的生命、青春与肉体,沿江而下。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没有出现的高淳父亲,没有点破的安陆父亲,他们也成为形式上的对位呼应。 观众看到的影片正序时间,始于高淳黑鱼供父。他在上海发动了船,偶得一本诗集。他从江阴接了货,开始了行程。但不知从何处开始,电影的现在时空开始慢慢坍塌,虚幻了起来。他跟年轻船工起冲突,老船工又不知所踪。 最神秘的,则是在路(陆)上与他一响贪欢或遥遥相望的女子。这部分剧情,有时候好像是真实的现在,有时候仿佛主观幻想,有时候俨然就是对诗句的魔幻演绎。 有人认为,高淳看到的,不过是父亲的故事。也有人说,高淳和安陆,不过是移形换影的同一存在。总之,每当读完一首诗,广德号就远上五百里。 如果还有人把《长江图》解读为护送不知名珍稀鱼类生物,进而认为它是一个大爱无疆的环保题材,我也不会太意外。

追光

正如你也可以发挥想象,认为行驶在长江上的广德号是一艘逾越了光速的宇宙飞船(哪怕是存在于诗人的意念中)。它在一道蓝光的指引下,追溯着一名女性的身世。时光流转。 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长江图》是由两个不同的时空交织组成。毕竟,影片的时空与诗集的时间标注,本身就有神来的契合,是完美的呼应。 你很容易注意到,贯穿整个长江流域的景象,全部是以萧索、冷清和迷茫的冬景示人。白昼阴沉,寒夜青灯,鬼魅暗生。主人公情绪颓靡,失落,郁郁寡欢。那些现代诗篇,则全部是写于1989年的冬天,是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迷失于水中的主人公,其实也是迷失于时间。这不是一件太难解释的事情。正如两千年前,孔夫子就发出了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无论特意选择冬天的江景,还是采用胶片拍摄(对光线明暗的高宽容度呈现),这些在观众看来不容易察觉的制作手法,都不同程度指引着杨超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在江水的阔远中,在雾蕴的迷远中,在山峦的幽远中,整部《长江图》,其实正是一幅流动、寻源和多维的长江画。 娄烨等导演表现过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大城市,这些城市与长江的影像,地理特征过于明显,识别度高。《长江图》有意或无意避开了这些景象,包括采用完全不同的镜头调度,倚靠船舶的移动视角,制造出了远看山水的空灵与留白。而一旦没有了现代建筑,长江看起来,就可以回到无限远的过去,回到迁人骚客出没的和悦洲、小孤山和观音阁。 一同能引领观众回到过去的,还有杨超作为第六代导演的坚持和苦思。波澜不惊的大师级摄影,精心细致的声音设计,乃至以八十年代现代诗集为引的故事,都有着上世纪中国艺术电影的特质。它们不断重复类似的主题:个体被社会所牵制,逃不脱历史的摆弄。高淳和安陆是人,同时也是人质。《长江图》是电影,更是无言的挽歌。 现在,没有中国导演乐意这样拍电影了。 或正因如此,充满勇气、等待、赌注和遗憾的《长江图》入围了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并拿到银熊奖。这一年,中国电影再一次在戛纳威尼斯被剃光头。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参见: //www.douban.com/note/588904009/

 5 ) 一部非典型的穿越电影 | 《长江图》

第二遍看《长江图》,是一个下雨的晚上。

偌大的影院里,只坐了5个人,默契地分散在角落,维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衡。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空间的。不只是外部,更是心里。

最好不要被打扰,坐在一个视野刚好被画面装满的位置,任江水在眼中荡开,在心里翻涌。

导演杨超在采访中曾经说过,他不想拍“游客的长江”。

他说到,也做到了。



《长江图》中的长江,不见奔流,不见壮阔,唯有静谧。它被镜头赋予了一种“时间感”,神秘,隽永,无声无息,不停流逝。

就像是没有人注视时,长江露出了本来面目。

影片中有大量横摇的镜头,缓慢地扫过一整片江面,那零星的船只仿似静止,又始终在走,像极了人与时间永恒的拉扯。

抑或是拍航行的船头,犹如一柄生锈的斧,钝钝地劈开江面,于是有了两岸,有了人间烟火。



这样的电影是不好去评论的,它所包含的意向太过丰富,以至于“逻辑”在它面前都变得无力。

不过,这恰恰也是艺术电影的魅力。

一部好的艺术电影,不是给出了一个惊为天人的答案,而是提供了无数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那些问题,或许并不新鲜。但艺术电影的价值,在于贡献了一种新颖的提问方式,给了观众新的启发,从而逼出了观众自己的回答。

精彩的回答,总是从一个“好问题”开始的。

那么《长江图》到底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是三个自人类诞生后就一直在追问的题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里的主语“我”,是抽象的“中国”,更是具象的“中国人”。



杨超曾说,“我想做的是真正的史诗。”

我看到了他的努力,也由衷地敬佩他的胆识。但说实话,从他的电影中,我还是看到了一个爱写诗的文艺青年的通病,那便是“过分地夸张了自己的情绪和认知”。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我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在自己要完成的命题上,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还是结结实实地触动了我。

那么,杨超是如何来探讨这三个问题的呢,我们逐个来看。




【一】高淳:从哪里来?

船上的男人,名叫高淳。他是一个落魄的文艺中年,父亲去世后,他成了“广德号”的船长。

这艘古旧的“广德号”,俨然就是当代中国的写照。

父亲和祥叔代表的是老一辈,要么已经死去,要么不再过问世事,沦为了沉默的一代;船工武胜代表的是青年人,他们是被物质豢养的一代,整日忙于谈生意、泡妹子,过着不安分的生活;而高淳代表的则是中年人,是曾经骄傲、如今失落的一代,写诗的冲动早已被现实击碎,而年龄却让他们成了社会的中坚,苦苦地撑着这艘破旧的“广德号”。

这让我想起了周云蓬在《空水杯》中唱的:孩子们出门玩儿还没回来,老人们睡觉都没醒来。只有中年人坐在门前发呆。

这个发呆的中年人,正在想:“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其实“高淳”,就是杨超自己。

现实中的杨超也是曾经个诗人,片中那本名为“长江图”的诗集,其中记录的10首短诗,便是杨超在80年代的作品。

影片中给出诗歌写作的时间,是1989年。

这是个敏感的时间,是个极为扎眼的符号,很难让人不去猜测,这背后是否有什么隐情。

经历过如此伤痛的一代人,都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于是,这个痛苦的疑问,就成了往回追溯的理由。

表面上,高淳此后的航行,是为了帮卖鱼人送货。他和卖鱼人讨价还价,为了世俗之利,摆出一副贪婪阴沉的脸。

然而在诗中,他却这样写道:

卖鱼人和买鱼人彼此怨恨
彼此拥抱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他被困在这样的现实里,不得不低头;但在诗歌面前,他又是诚实的,他承认自己的无力。

在字里行间我只是无能
在文字之外我参加了日常的邪恶
增添了新的痛苦

就这样,高淳驾驶着“广德号”,带上父亲的灵魂,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他试图去找到这一切的缘起:究竟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32天,从上海航行到宜宾。这是一次寻根的旅程。

在航行途中,高淳在不同的码头不断遇见一个叫“安陆”的女子。他们交谈,做爱,寻找,错过……

初次看时,你会感到非常困惑,根本不明白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又因何总是相遇。

导演杨超在剧情上做了大量的留白,只留下一些细微的线索,需要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原来,“高淳在江上航行的时间”和“安陆在岸上行走的时间”是不同的。

高淳这30多天的逆流航行,实际上是以倒序的方式,重历了安陆20多年的人生历程。

他们在两条“密度不同且截然相反”的时间线上,进行着各自的追逐。



杨超说:“这种穿越只有长江可以做到。”

因为长江所包裹的历史感、时间感,甚至是江上氤氲的雾气,都让这种物理上的不可能,在情感上变得合理,从而在观众那里获得认同。

当感受升起的时候,逻辑就凋零了。这是只有电影的“视听语言”才能达到的效果。

就这样,在一个个码头,高淳寻找着安陆,并沿着她的人生坐标,一步步向着长江的源头靠近。

渐渐地,你会明白,这个叫安陆的神秘女子,和长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回溯她的人生历程,就像是回顾整个中华文明的坎坷历程。

于是,高淳寻根的夙愿,在这名女子的身上,获得了一种抽象的实现。



张爱玲曾经说过:“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长江图》有一张海报,正是把长江画作一个女人的身体,画面中,“广德号”在从女人的脚部向头部航行。

这种“女性-母亲-长江-孕育文明”的隐喻链条已经非常明显。

然而,这条寻根之路,却注定要被阻断。断点便是“三峡大坝”。

当不遗余力的“建设”成了文明之路的“裂痕”,那种失落的亢奋,裹挟着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奔涌而至。

我们看到,在幽蓝的夜幕下,广德号来到了三峡大坝的面前,那是影片最为震撼的一幕。

<图片9>

只见那高耸入云的闸门缓缓打开,像是一个机械巨兽张开了冰冷的嘴。

我甚至觉得,镜头在这个庞然大物的面前,都变得温顺了。

这个“人造物”在镜头温柔的注视下,瞬间具有了某种天然的属性。它虽然来自于愚昧的人群,但更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灵物,如树木,如山峰。

这或许是在诉说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一定会被创造出来。

而这里,也刚好是安陆消失的地方,高淳寻她不到,意味着文明在这里断裂。

<图片10>

而广德号,这艘现实之船,也迎来了注定的结局。

祥叔,莫名的消失了,将永远沉默下去;武胜,失足跌落水中,被发动机绞死,象征着被世俗绞杀的年轻人。

高淳,因弄丢了负责运送的货物,被卖鱼人雇凶杀死。

凶手问他,“你说好的担当呢?”

这个没有担当的中年人,这个被现实所困又寻根不成的男人,终究要付出代价。

这时他距离长江源头,还有一段路。

而这最后的一段路,也只有让“灵魂”去行走了。


<图片11>

【二】安陆:到哪里去?

在岸边行走的女人,名叫“安陆”。

与关心自己“从哪来”的高淳不同,安陆更关心的是自己“将要到哪里去”。

正如“安陆”两个字所表达的那样,“去路安在?”

杨超说,“男人写诗,女人像诗一样生活。”

在母亲去世后,安陆踏上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她从长江的源头——楚玛尔河出发,徒步走向长江的终点——上海。

这一走,便是二十几年的光景。

想要梳理安陆的修行之路,并不容易。

因为本片是以高淳的视角来拍摄的,等于在观影顺序上,安陆的时间线是倒序的。她像是经历了一次逆生长,越发年轻,也越发迷茫。

所以在观看本片时,那种时空的错位感,是很令人着迷的。

看现实与虚幻暧昧地纠缠在一起,恍若隔世,一眼万年。

<图片12>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这是安陆在立志修行后写下的诗句。

这一句“背信弃义”说出了她的本心。

如果说高淳代表了被现实湮灭的一代,那么安陆则代表了仍不愿向现实妥协的理想。

她拒绝加入末世的狂欢,而选择了遗世独立的生活。

她是文明残留下来的火种,等待着某一天重新点燃污浊的世间。

<图片13>

在这个信仰崩溃的年代,我们需要重建新的信仰。

这个新的信仰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应该就来自我们自己文明的源头。

而安陆就是这个信仰的化身,她正从长江之源,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那么,她是什么呢?

在与高淳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安陆的父亲也是个修行之人。

可是,为了修行,他却抛弃了妻子和女儿,独自远走。

这让安陆很是不解:“为什么一个修行之人,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首先抛弃的却是爱呢?”

她不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修行人。



当行走至荻港,来到万佛塔,她与塔中的僧人辩难。

她问:“什么是罪?”

她问:“一个有罪的人,是否可以拥有纯粹的信仰?”

僧人无法招架。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安陆的心思。

“罪”是基督教的概念,而她却用这个概念来叩问佛教,以至于问得僧人哑口无言。

这背后,其实在传递一种信息,即:不同的宗教之间是无法对话的,无论你相信哪一种,都只是一种偏信。

这便是安陆的宗教观。

她相信信仰,但怀疑人群。

所以,她不会投靠任何一种宗教,而是选择凭借自己的行走,来实践一种纯粹的信仰。

所谓终极真理,是应该绕过宗教,由个体直接去领悟的。



在修行的过程中,安陆也曾迷失自己。

世俗之爱,要求她“只爱一个人”;而信仰之爱,却需要她“爱很多人”。

她和别的男人交媾,被丈夫发现,丈夫自杀身亡。

此后的安陆,怀着赎罪之心,化身为一个肉身菩萨,以身度人。

她不是妓女,她只是希望给世人平等的爱,不偏不倚。

所以她不挑男人,也不沉溺于鱼水之欢,她用一种世俗之人都能感受到的欢愉,来践行自己的慈悲心。



这是高淳无法理解的。

他爱这个女人,这一路上,她见证了安陆这20年所遭受的苦难。

所以到了宜宾,到了时间的起点,他对年轻时的安陆说:“你不必去经历我所经历的一切。”

之后,他撕掉了“长江图”,撕掉了记录着安陆一生轨迹的图纸。

可是,他却忘了,早在江阴时,20年后的安陆对他说的话。

高淳问安陆:“你这么美,一定有很多人爱你吧。”

而安陆回答:“我也爱很多人。”

终究,这个男人对安陆的爱,与安陆对男人的爱,早已不是一种爱。

所以在上海的码头,高淳第一次看见安陆时,我们看到安陆回眸一望的眼神,是一种清澈的对望。

那里面,没有男人,只有众生。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那么期待一个女性




【三】长江:我是谁?

最终,高淳的灵魂,来到了长江的源头——楚玛尔河。

然而,这里早已不见江水,成了一片干涸的土地。

高淳在这里见到了安陆的父亲,这个男人守在妻子的墓旁,满面沧桑,看着远方。

只见墓碑上写着:“安裰之墓”。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安陆永远在你身边。”



如果说逝去的母亲,是原生的长江;那么安陆,则是从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重生的长江。

在断裂的文明之后,该如何延续生存,是安陆和高淳都在思考的问题。

虽然他们的方向不同,但目的地却是相同的。

父亲死后,高淳上路了。

母亲死后,安陆也上路了。

最终,他们的灵魂,在长江的源头再次相聚。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根,虽然已经一片狼藉,但却不能轻易丢弃。



佛家有个概念,叫“因果”。

它讲万事万物皆是因果的产物,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从这个角度看,长江就像是一条“跨越千里,穿越万年”的因果链。

而且,它并不是完全线性的。上游的鲜活,会生出下游灿烂的文明;而下游的腐朽,也可能导致上游的枯萎。

这就是文明的真相,它是一个“自生自灭,自繁自荣,自作自受”的共同体。

我们都在其中,我们都在一天天的塑造它,所有人都在享受它的善果,也都在承受它的恶果。



佛家还有一个概念,叫:“不昧因果”。

有人问:“成佛之人,是否就能跳出因果,不再受因果规律的束缚?”

答曰:“错,他们还是要承受因果报应,但区别在于,他们不昧于因果。”

什么是“不昧因果”?

就是拥有“参透因果的智慧”,清楚地知道今天种下的“因”会收获什么样的“果”,于是也就不会再愚昧地犯错。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安陆站在群佛之间,俯瞰着芸芸众生。

在她的眼前,是宛转曲折的长江,只见人们在那奔涌的江水中沉浮,生生不息,世世代代。

那在江水里挣扎的,全都是“因果”。

而此刻的安陆,在经历了一世的修行与轮回后,再次站在长江的源头。

她终于明白了: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而将要发生的一切,也是必然。

最重要的是:

我们要清楚自己是谁,
我们要敬畏此刻的选择,
我们要活成自己本来的样子。

 6 ) 历史洪流中的一次逆行

2月15日下午,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的“中国选手”《长江图》,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这部表面上讲了一个“魔幻爱情故事”的电影,至始至终主角都只有一个——长江。电影无论是在视听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都对这个唯一的主角进行了多种阐释。

 

一部并不需要剧情和太多表演的电影

 

在解读《长江图》的故事之前,不得不说的是,这其实并不是一部需要剧情或者故事的电影。里面所谓的魔幻爱情故事,其实更像是负责构建起所有导演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的一种“框架”。

 

秦昊饰演的高淳是一个船工,年轻时写过诗,因为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于是回到老家继承了父亲的货船。父亲去世后,高淳开船自上海向长江上游回溯,每次上岸都会遇到辛芷蕾饰演神秘女人安陆。高淳逐渐发现,安陆每次出现的地点都和船上一本诗集记载的地点完全吻合。

 

秦昊和辛芷蕾这一对在交错的时空中相遇的“旧日恋人”,呈现出的都是一种“去表演化”的表演,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都是沉默的,彼此之间的对话不多,这大概也是导演杨超想要一种风格。饰演老船工的话剧演员江化霖就曾经因为有比较重的舞台腔,经常被导演要求“收一点”。

 

中间有很多情节碍于时长都被剪掉了,比如“小武”王宏伟饰演的“红卫”其实是一个保安,他和安陆之间的也有一段爱情故事。再比如张献民还客串了一个妻子患病在床的信号工,这段戏后来也被删了。

 

情节的删减也会造成叙事上的不连贯,但其实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走向。秦昊的表演算是正常发挥,有一个流泪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但比起更惊艳的《推拿》,其实并没有太多惊喜。辛芷蕾的外形和她在电影里的气质,有一点神似郝蕾,对于当时第一次拍电影的新人而言,对安陆这个复杂人物的表现虽然偶尔也有生涩之处,也算是难得了。

 

 

一部把长江的美感拍成音乐的电影

 

长江上行驶的货轮开得并不快,伴随着发动机“嘟嘟嘟嘟”的声音,两岸的风景缓缓向后推移,这是“广德号”的节奏,也是《长江图》这部电影的节奏。

不得不说,《长江图》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在淡化了情节处理的同时,拍出了一种纯粹的音乐式的美感。想象一下,天色昏暗的傍晚,在这条有着太多过去的河流上,行船穿过弥漫着雾气的山林,再搭配上低沉的大提琴和黑暗的哥特音乐……这种设定给为影像制造出来的张力已经让这部电影在视听上成功了一大半。

 

导演杨超本身就是黑暗系音乐的发烧友,也为这部电影特地购买了美国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德国哥特乐队永恒沉睡,以及法国一个黑浪潮乐队的音乐版权。

 

李屏宾的摄影为影片加分太多,胶片更加柔和的颜色过度和颗粒质感非常适合来拍雾气茫茫的长江。由于补拍时李屏宾已经进组《聂隐娘》,后来补拍段落均由数字摄影机拍摄,虽然看得出这些数字段落做过胶片化的处理,但是对比依然明显。 再加上导演采风时自己拍的一两个素质相差很多的DV空镜,“胶片+数字+DV”和“长江+哥特音乐”这两套混搭,无需任何故事,所谓的“魔幻”色彩味道已经够足。

 

除了影像和音乐,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诗文 也是这一整套视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0首诗中,有两首分别引用自胡适和网络作家乐小朵,其余的都是导演杨超自己写的。这些诗单看成色只能说一般,略显拙朴,但搭配画面足矣。

 

一部有着太多精神包袱的电影

 

在故事框架和视听系统已经建构出来以后,《长江图》也并不甘心只做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长江风光片。这部电影会被重视政治的柏林电影节选中,也并不是没有理由。

 

宗教信仰、女性主义、环保主题、失落文明……在一部电影里表现这么多议题既是《长江图》的牛逼之处,也是问题之所在。

 

货船穿过三峡大坝之后,高淳就无法像以前那样,在诗集中标注的地点遇到安陆。在接近尾声的一场戏中,高淳站在张飞庙里茫然望着江面,一个旅行团经过,导游介绍说现在的张飞庙是由旧址经过编号一砖一瓦搬迁过来的。偶尔出现的CG制作的水中巨兽,外型上极像是被很多人认为其灭绝是和三峡工程有关的白鳍豚。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和杜甫“江间波浪兼天涌”的长江都已经不复存在,《长江图》对于三峡工程所带来的改变,态度多少是惋惜的。

 

 

影片中也涉及到了偷运稀有动物的情节,那批谭凯交给秦昊的黑鱼苗其实就是暗示。货船路过秭归,长江的对岸,正在搭建一栋巨型的钢筋铁骨,上面写着“打造宜居之家”。这些类似的环保主题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辛芷蕾的角色所代表意象就更多了,一个反对体制化信仰的禅修者,一个带着一点基督气质,爱一切人也来者不拒的神性女性,以及“长江的女儿”?(在长江的发源地的雪山上,竖立着安陆母亲的墓碑)

 

在这个把抽象化的时空穿梭变得具象化的开放文本中,导演设立了太多可以解读的议题,也不惜用一些符号和旁白反复阐述,想说的太多,同时也说得太多,反而透露一种对自己和观众理解能力的不自信。

 

这并不是一部可以赢得大多数观众的电影,注定是一部爱的人会很爱,不喜之人也会厌恶的电影。它决不讨好任何一种观众,只面对作者自己,选择逆历史的洪流而上。也正是在批量生产的“山寨电影工业品”随处可见的当下,才更能理解到这部在精神层面上回溯长江的电影的可贵之处,以及我们如今的电影基因里到底已经失去了些什么。

 短评

山河水域才是真正的主角,流动着的行歌溯回,关于诗关于旅程关于消散的记忆关于长江的逻辑。导演将每一个游魂妥帖安置于江流,也将每一处韵脚轻藏在影像。没有神灵让人信服,所以需要一个女性。没有流逝可以逆转,所以需要一部电影。

8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万寿佛塔里,佛不能让塔内落雪,却能让信仰本身成为神迹;巫山新城内,人可以把每处物品复原,却无法回溯江水漫过的土地;白鱼引来杀身之祸,黑鱼却能祭奠魂灵。安陆是一场逆流时间的艳遇,长江是一段沧桑变迁的征程。一本意味深长的诗集映刻着一代人的迷惘,一处功过难辨的大坝截断了一个民族的心率。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提前鉴定了《长江图》,语言好剧本好,一组诗,旧长江和新长江两个时空交叠,“她”是个姑娘,寓意却是这条沧桑女人河…所以主角不是人,是景和事,涉及信仰。有一个缺点是旁白太诗意也太多,情感都被讲了出来,角色的表演空间也就小了。柏林基本演技奖无望,摄影奖极有实力拿。私人很喜欢。

18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感觉能拿摄影奖

23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看简介很写意很有看的欲望。上影节终于看到了。景很美,新旧长江时空交错,感觉故事主要在讲景和物,并不是人。缺点是旁白太多了点。

25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寒江烟渡,惊起一滩欧鹭,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摄影美得心颤,光束照进暗夜潜流如神迹显现;他带着漂泊的灵魂(长江的旧精魂)渡过漫漫冥河,她在每个港口守候,却依然无法修得同船渡;幽灵船驶过三峡,灵魂出窍,如是我闻。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3.5星,路边野餐有钱了以后……

32分钟前
  • Mumu
  • 推荐

故事性支离破碎,简直就是灾难。但好在胶片拍摄的质感简直好到哭,水面上的雾气氤氲,层层叠叠的山峰,船舱的锈迹斑斑,冷暖色调的交融显得非常迷人。。。镜头非常好,但有几处好像有点瑕疵,像是“卡带”一样的感觉。

35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看完也说不上来的感觉。但就是喜欢沉沦在这样的摄影、画面与诗句中,昏昏沉沉,就算睡去也不觉得可惜,似乎梦和影像有了重合。诗与航线,女人与执念,结束也可以是起源。

36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路边野餐太好看了

40分钟前
  • 洛的来
  • 还行

拍长江的男孩运气总不会太坏。

45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电影不太够,摄影来凑。。其实就是空虚迷茫想靠把妹解决嘛,放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敏感年份下(顺便:其实不必这样吧,电影一不当心被封咋办呢...),再放一个忧郁的秦昊,于是弄出一点娄烨那部禁片的味道... 不过李屏宾的摄影的确不是盖的,非常美

4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八零末一代颓丧低落症候群知识分子的沿江还魂游。诗歌、性、情爱、吊丧包裹着的内心悲沧,在最后一刻依然无以释怀。旧世界素材群像延伸出这个国家民族的时代苍凉,而三峡区域的整体失魂与缺席,即是游魂流离失所的现状,亦是世纪罪证的另一个犯罪现场。罕见的华语独立电影工业代表作。

54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近来大陆文艺片的三要素:佛经、诗歌和旅行。

57分钟前
  • 九個9
  • 较差

宾哥现在真是不挑活儿,不过这片的摄影他只负责了大部分,并不是全片……导演的话,我只能说,野心可以有,但是也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够撑得住多大啊omg……隔壁野餐说实话强多了

1小时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遮遮掩掩、不伦不类,不是所谓“疯狂的叙事”而是“分裂的姿态”,在并不恰当处削弱正常叙事性,摆出了拒绝观众的姿态后,又用拙劣文字热切倾销阐释自以为高深的隐喻,企图最大理解。十年真的是残酷卓绝的创作历程,然而与其淹没在自己的洪流里,丢掉了尚好的立意与宏大的视野,不如及早上岸。

1小时前
  • 朱马查
  • 较差

渺小与宏大两种叙事并行与长江之中,她从头走向尾,他从尾找到头。用一条江的时间怀念一个人,而人像承诺一样、像水流一样、像历史一样,终是寻不回了。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也有些许生硬与讨好,但杨超胸襟气魄明显更为开阔,远山如黛,清冷孤绝,独行寒江,海潮至此回头,余路只能逆流而上,本身已然具有粗粝的浪漫诗意,凭借无意中拾得的诗集,打通了人生、历史与地理隔阂,实现三重穷源溯流,过三峡大坝科幻惊悚感神来之笔,白鳍豚声呐悲鸣,红尘凡俗之苦如影随形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三峡控、长江控真的受不了那些从未见过的视角和影像,无边的江面、开闸的大门、两岸的叠山……又长又大又宽。过闸时缓缓升起的水面,如晨勃的丁丁沉重挺起。消失的荒洲,遗弃的孤岛,是欢愉后最迷幻的空虚。“他爱她,所有痛苦、低贱和荣耀的时刻” 相遇,恢弘如同命运。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长江图》与《路边野餐》展示了两条不同路线:未能完成的空间-影像/诗-影像如何被迫转换为观看影像与阅读影像。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