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爱情片大陆2017

主演:黄轩,苗苗,钟楚曦,杨采钰,李晓峰

导演:冯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芳华 剧照 NO.1芳华 剧照 NO.2芳华 剧照 NO.3芳华 剧照 NO.4芳华 剧照 NO.5芳华 剧照 NO.6芳华 剧照 NO.13芳华 剧照 NO.14芳华 剧照 NO.15芳华 剧照 NO.16芳华 剧照 NO.17芳华 剧照 NO.18芳华 剧照 NO.19芳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00:14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活雷锋”刘峰(黄轩饰)由于一次触摸事件被集体抛弃,从农村来的何小萍(苗苗饰),因“不良习气”屡次遭到文工团女兵的歧视与排斥,萧穗子(钟楚曦饰)默默暗恋着文工团小号手。三人因命运巧合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昔日文工团的战友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人也在时代变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长篇影评

 1 )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一个人独舞那段,我一个男嘉宾几近湿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每一片灯光,每一个音符,将何小萍埋藏多年的梦想彻彻底底的展露,从小缺少父爱、被人欺负的她在文工团依然待遇不曾改变,梦想藏心,人人不识我的那种倔傲在独舞时体现的淋漓尽致!(难道真要140字以上吗),那一段影院里我听到周围有人唏嘘、看到有人拿掉眼镜在抹泪……

 2 ) 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芳华》如是。

相比王朔坦然揭露自己青春的狼狈,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用vo点明回忆总有自我欺骗与自我美化的嫌疑,冯小刚的胆怯,是在于不太愿意承认过往的不堪,希望用感性、暧昧来消解一切,留下“岁月静好”的样子。

《芳华》说是要怀缅青春,但冯小刚真正要怀缅的只是那些青春靓丽的女性,这是他当年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所以这部电影中的女性几乎没有什么坏人,但凡有一些遭人诟病的行为,比如林丁丁对刘峰的伤害,便马上以穗子这个第三者角度的旁白补充道:“后来,我终于理解(明白)了……”。一切行为都被理解、原谅了,剩下的只有泳池和舞蹈室中摇曳生姿的曼妙身影,风华正茂自不待言。

冯小刚擅于隐藏这种人性的“狼狈”,一如隐匿自己的不堪,就像那个塞了海绵的胸罩,虽然原著中说明了胸罩属于何小萍,但在戏中这段却被暧昧处理了。冯小刚坦言是因为怕令何小萍这个角色显得“负面”,遭到伤害,但其实何小萍在胸罩里塞了海绵,才显现出了她在整个大环境中的自卑和不安,这远比三番四次嘲笑她的体味要有力得多。但冯小刚害怕将这种“狼狈”公之于众,反而何小萍偷了军装去拍照他就大书特书,因为事件的背后有何小萍与父亲的感情线——只要感性上取得共鸣,便令他不再害怕行为本身的“问题”,这是冯小刚电影里一直以来的逻辑,所以他向来热衷用煽情的通俗技巧来营造共鸣,而从不是揭露人性。在感性上获得认同,是他致胜的武器,也是令他感受到安全的砝码。

戏中的男性角色们其实也一样。穗子爱慕的陈灿接受了穗子的金项链做金牙,最后却还是选择了门当户对的郝淑雯,这个可能是“渣男”的红二代角色在电影中被处理得相当模糊和面目不清,几乎没有什么深入讨论的空间,剩下的只是他爬上坦克举起小号吹响的优美身姿;原著中写刘峰的手摸到了林丁丁的胸罩扣子,林丁丁大喊了“救命”,但在冯小刚的电影中,这段也被隐匿改写了,刘峰这种人性化的举动在冯看来是又一种“不堪”,刘峰在电影中是遭人诬陷的老好人,他太好太善良了,一切都只是打落门牙和血吞,导演冀希望令观众对其产生同情,这是另一种冯氏通俗剧的情感认同。所以到最后,刘峰的一切悲剧似乎只是时代的无奈,其只能选择默默接受,一切都云淡风轻。

我并不怀疑冯小刚缅怀青春的真切,甚至乎他这种对于青春的过分美化我也觉得无可厚非,因为他一直是一个通俗剧导演(虽然他觉得自己是在拍一部个人作品或艺术电影),从未是一个锐利的批评家、观察者或作者,他习惯于逃避复杂或负面的人性,他崇尚的是“卖惨”“温情”式的商业逻辑,许是他长期以来的创作习惯和性格使然,就像到了结尾处他一如既往地开始了过犹不及的渲染悲情和大段大段配乐衬底的用力煽情,虽然我十分抗拒这种《唐山大地震》式的催泪方式,但这无疑是是冯在处理电影高潮时最相信的金科玉律。

但在《芳华》之中,这种方式却发生了某种尴尬(一如《我不是潘金莲》),矛盾之处在于这两部电影无法逃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在《芳华》之中人物有着无法逃避的政治属性(文工团),人物的命运几乎都被时代(政治事件)牵连,而他在美化人物和其背景之余,在处理真正的时代议题时却战战兢兢,想躲避一切这方面可能深入的讨论,排除立场,只希望将一切诉诸于情感。电影中有意思的一场戏是刘峰在海口遭到警方刁难,乍一看似乎冯不再逃避和隐匿,具备了某种现实主义的批判性。但戏中其实聪明地安排了红二代郝淑雯为刘峰出气,怒骂了一句“草泥马”,就像《我不是潘金莲》中塑造了几位高山仰止的清官,意在证明一切都是下面的官僚执行不力,依然是绝对的政治正确。这正是冯每次触碰现实议题,总难免遭受批评的原因,因为他看起来那样暧昧不明,立场混乱,让人觉得骑墙。但其实冯一直无意探讨现实,《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与刘峰在警队遭受的不公一样,在冯的思维中都不过是一种“买惨”式制造戏剧冲突和引发共情的戏剧逻辑,仅此而已。

所以我可以想象冯一再遭遇到审查上困境的尴尬和不安之处,毕竟他已经如此小心翼翼,几近温吞。这当然与他希望向观众和评论人证明他不止是一个商业片导演的野心不无关系,他想触碰现实议题,一如他频繁放炮一样,是想证明自己的勇气,但他表面是一个无所畏惧的老炮儿,内里却是一个诚惶诚恐、极度缺乏信心和安全感的人,这是他的矛盾之处,也是作为导演始终无法修正的问题。

这也导致了《芳华》在人物塑造上的单薄,躲避对时代的真正讨论,使得这些人物始终缺乏立体和深度,而只是耽溺于某种美化后的情感之中,不无虚假滥情的嫌疑。尤其是作为时代受害者的刘峰和何小萍,在电影中也只是限于在简单的唏嘘中咏叹,平淡过完一生,将他们的命运就此一笔带过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芳华》在叙事上的视点混乱,以穗子的第三角度出发,却完全没有塑造好穗子与主角(刘峰及何小萍)在情感上的关系与连结,各自发展,只靠旁白来填补。穗子看起来像是完全不关心刘峰和何小萍的局外人,由她出发去讲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意义。就像何小萍交待穗子要告诉林丁丁,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她,但一切跟着就没有了下文。在穗子的世界里,其实只关心陈灿与郝淑雯他们三人的三角情感关系。

说起来这一切不就正像冯小刚的视角么,他拍这部戏其实也只是在乎通俗角度的情感共鸣,并非真正要去关心像刘峰和何小萍这样的悲剧人物或时代议题,在那场很多人为之一哭的文工团解散晚宴上,在驼铃歌的反复咏叹中,是没有刘峰和何小萍两人的,他们就像从不属于文工团一般,在这部文工团的情怀诗中,看似是主角,其实不过是被边缘化、负责“卖惨”的角色罢了。

我不否认《芳华》是近几年冯小刚相对最出色的一部作品,但他的局限其实依然如故。在一片赞誉声中,也许他愈加意气风发,愈加自信,觉得可以再拍若干部勇敢的“个人作品”,但予我而言,他始终无法完全诚实的面对自己,始终战战兢兢,他的“勇敢”也不过是再拍一部通俗剧让大家哭一场罢了。

补充一点:许多人都觉得冯躲避对时代的讨论、暧昧是源于审查,那我们在这部戏中究竟应该如何去看待刘峰和何小萍的悲剧呢?如果时代和国家都没有错(不能说不让说),错的只是小团体(文工团),但冯又将文工团里的所有人原谅、理解、美化,那刘峰和何小萍的“惨”就单纯是“惨”,是《唐山大地震》一般的天灾,那我们在电影中因对二人“惨状”的渲染而滋生的同情、悲切,我们到底是在同情些什么呢?我们的同情是否有些伪善?是否是逃避了真实,只是被单纯的通俗剧技巧煽动的自我感动呢?我不愿意说得太过露骨,如果无法触及时代的真实探讨,至少应该让“人物”是真诚而非矫饰的(即便是他们的痛苦)。文工团里的人伤害漠视刘峰和何小萍,但文工团解散时大家痛哭,电影意在煽情,有观众在文工团的离别宴席中感动,那我们又在感动些什么呢?虽然冯小刚在电影中美化原谅了这些人,但在故事中这些人不正是两个悲剧人物的施暴者,或像穗子一般,是对他们的痛苦无动于衷的看客吗?受伤害的人被忽略就算了,还要自我感动,我想问:有什么值得感动呢?是否有些虚情假意呢?所以我并不觉得这些电影的缺陷和审查有什么关系,因为冯小刚无意要拍时代、也无意要关心真正的悲剧人物,他只是需要营造一种情绪、共鸣,来制造通俗的、普罗大众的情绪宣泄,这是他的电影一以贯之的目的,只是他想美化记录的青春正好触碰到了一些时代背景而已,觉得他有什么言外之意,或是表达在审查中遭受了多少委屈,对我而言都是大家对他的误会。

 3 )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

因为幸福很难,被善待很难,所以更懂得珍惜和爱护。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可以说是冯导最用心最动情的一部作品,也是个人目前最喜欢的冯氏电影。这是一个文工团里发生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影片从第一人称的口吻,也就是萧穗子的回忆展开,何小萍是女主角,刘峰是男主角。但这两个人都不是命运的宠儿,波折跌宕的坎坷伴随了一生。

何小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抛弃的那个人。

她身上有股人们说不出来的厌烦气质,没人愿意接近她,女孩们莫名地厌恶她孤立她,连伴舞的男伴都说“我和谁都能做到完美,只要不是和她!”,这不仅仅是因为像别人说的“她身上有味儿”(何小萍爱出汗)那么简单,比如她刚来这个群里的时候,当着大家面示范舞步的时候,便栽了一个大跟头,被人们笑话了半天。

接着,“军装事件”突如其来的出现,让她一下子成了人人瞧不起的焦点。虽然后来我们得知,她悄没声儿地“借”舍友林丁丁的军装,穿着去照相馆照相,并非是为了臭美臭显摆,只是想要给远在边疆劳改的爸爸寄去一个念想,免得爸爸有天平反认不出自己的模样。而舍友逼着何小萍把拍的照片交出来的时候,何小萍愣住了,然后舍友们直接在她的床铺上翻照片,翻出来了四处宣传她的“恶行”。

“军装事件”后,又来了一个“假胸事件”,没有任何证据,但所有人几乎一致认为,那个光天化日在挂绳上舞蹈的掺假胸罩是何小萍的,所以都逼着她交代,不交代就要扒她的衣服。当舍友把她就像一个异类那样推搡着粗鲁扒衣的时候,她冰冻在那里,意识到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被这里接纳了。而事件过后没有谁觉得不对,也许那个“假胸”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何小萍太让人讨厌,她需要被教训一下。

接着,就是那个“活雷锋摸女兵”事件了。不过这次的主角是刘峰,不是她何小萍。刘峰被栽赃地畅快淋漓,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站在他这一边,所有人都在等着看团里的“活雷锋”出丑,等着他被严厉处罚,等着他再也不那么高高在上,等着他从天上跌到地狱。

事件的真相似乎已经不重要了,虽然,刘峰只是喜欢林丁丁,就像所有暗恋好看女生的男生那样,只是因为他勇敢表白了,不像别人那样藏着掖着,只是因为他表白的时机不对,只是因为他不够幸运。林丁丁恃宠而骄半推半就,而他穷追不舍,刚好又有别人撞见了,就像“嫌犯”被逮了个正着。又刚好在那个男女关系不能乱搞的年代。

但更悲哀的是,林丁丁根本不爱刘峰,她只是利用了这段关系,让自己出名,然后顺理成章地把刘峰搞臭,满足所有人的BT心理。她编造了刘峰“腐蚀”自己的谎言,还制造了很多生动的细节,让所有人都把刘峰当流氓。让后林丁丁假惺惺地哭着说,“谁都可以,就刘峰不行,谁让他是活雷锋呢?”就像萧穗子独白说的,“一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忽然坠落凡间,还对你说他惦记你了很多年,她心里觉得紧张害怕,觉得肮脏恶心”,比起刘峰这个“流氓”,要说更厉害的,恐怕还是同时脚踩N只船的林丁丁了,不仅没人发现没有东窗事发,还最后傍上了华侨,顺利出了国获得了幸福。

刘峰被“发配”到了滇越边境,接着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捡了一条命,却少了一只胳膊。

事件以前,刘峰对谁都那么好,谁都觉得理所当然,就像自己养的宠物小狗一样,哪天不喜欢了就送人或者扔了也可以。这就是“雷锋式”好人的悲哀。你的好,没人珍惜。恩将仇报倒打一耙的人却不少。

所有这一切都让何小萍寒了心,冰凉彻骨的寒心。

她不是为了自己寒心,而是替刘峰寒心,他那么好的人,纯粹的如同赤子,竟然被陷害到这种地步。周围这些“战友”真是什么事都能做啊。当然她的失落也没人懂,她一直喜欢刘峰,整个集体里,就只有刘峰对她好。

于是,她决绝地要摆脱这个集体。

当她装病被发现,然后被上级“发配”到西南边境的时候,她心里虽然有不悦,但更多的是庆幸,如此便不再是这个集体一员了。

在西南的战地医院里,何小萍见识了生死,她把一个个伤员从死神那里拯救,也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化作尘土。她知道刘峰也在不远的战场上,却从未见他一面。在一个医院被轰炸的日子,她疯了。同时也获得了一枚英雄勋章。

乍看之下,何小萍和刘峰这两个人都没什么错误,或者说不像坏人。但是为什么命运会如此糟糕?恐怕只能从他们“与众不同”这点寻找答案了。一个是勇于坚持自我,一个是好到没朋友,都有那么点“不同流合污”的意思。但在那个年代,这都算是“罪过”了。

这个世界一直在耳语我们:不合群就是最大的罪过。就算别人说的都是造谣,你也活该。谁让你是这个集体里最容易让人想起“不合群”这三个字的人呢?纵然你本性没有多坏,甚至比别人更感性更善良,可就是难以被看见,难以进入那个话语圈子,于是被当成了透明人,被伤害了还要被说是罪有应得。在话语圈子里,总有一大批自说自话的人,身边围拢了一大批拥簇者。他们主宰这一切,决定了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的遭遇。这种差别自年少时便开始,自此不曾更改。

如果要细究“孤立”这回事,就是话语圈里难以容下另外的声音。大家都发出欢快的声音,一个沉默的和一个悲伤的,必然就被排除在话语圈之外。大家都在吃喝玩乐,一个学习的和一个梦想着的,就很容易会被人误会。因为你如此不一样。

孤立一个人不需要理由,几乎是自动筛选的。未必多么不合群,但就是不讨人喜欢,也许就是因为看不顺眼。这就是每个人不自觉地在做的事,无意中伤害了所谓的“不合群”的那个人,却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道歉。因为社会原本如此,动物世界里也是这样,一个不被集体接纳的生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离开。而这个无关善恶,更像是本能。

反正人们都这么活着。反正动物们也都这么活着。

《芳华》里有句话,“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

沧桑经年,“活雷锋”刘峰和“万人嫌”何小萍这两个没被生活善待的人,终于互相体谅,幸而走到了一起。就像《日瓦戈医生》里的日瓦戈和拉拉。

在萧穗子的独白声中,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

“每次大家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

因为幸福很难,被善待很难。所以他们往往更懂得珍惜和爱护。一个从来不曾得到过爱的人,会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再也不相信爱,心中充满憎恨。还有就是继续相信爱,一旦上天给了他幸福或者幸福的可能,他就会比任何人都知足也更珍惜。

就像我很喜欢的那首老歌,《你的眼睛》里唱的,“苦难的梦特别真心。”

(摘自本人公众号:波罗的海)

 4 ) 幸好还有冯裤子,用心讲述那些被碾碎的芳华

之前网上流传了一篇极度丑化冯小刚的文章,说他是来自北京底层胡同世界的冯裤子,混迹于一群部队大院高干子弟中间,靠着一把鼻涕 一包眼泪,骗取同情和上位的故事。

文章里还写,某位高干子弟出面,才帮冯裤子找军区借到了坦克,于是才有了冯裤子一炮走红的中国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里,英达过巴顿将军的瘾那场全是坦克的戏。

然而在电影《芳华》里,冯小刚又借到了坦克,可这一次,他却不是为了逗人家笑的,他在用心讲述一个西南军区文工团的故事,还有那些被无情的国家机器和肆意的时代车轮所碾碎的善良与芳华。

“活雷锋”刘峰因为拥抱了心仪已久的女文艺兵林丁丁而身败名裂,被下放到伐木连,最后在对越战场上失去了许多亲爱的战友,还有自己的一条胳膊;“反革命”父亲死在劳改农场的何小萍,在文工团备受欺辱,看到善良人刘峰被处分也同时心灰意冷去了野战医院,在对越战场上见过太多鲜血淋漓,精神失常。

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却是最惨的两个人物,有个人性格的原因,也因为他们一个父亲是木匠,一个父亲死在了劳改农场。严歌苓亲自改编的剧本,她很少在她的作品里直接讲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但一切,都在不言之中。“红色江山都是我们家打下来的,溅你身水怎么了,怎么了?”,溅你身水这四个字,可以自由替换。

与之相反,当年在文工团里欺负何小萍的高干子弟们,则在开放的大潮中,穿牛仔裤戴太阳镜躲小黑屋里听邓丽君,最先嫁出去国门,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出了文工团摇身一变就是地产商,忙着在海南拿地搞地产,然而木匠的儿子多次立功的战斗英雄,转业了老婆跟货车司机跑了、做小生意还要被联防办扣车讹钱,然而不知名17岁的小战士满身烧焦,连果丹皮都没吃过。

你当然可以把这视作是胡同串子冯裤子对大院子弟的恶毒攻击和倒打一耙,但你无法否认,那一切,都曾经发生过,并且至今仍在发生着。

在《芳华》里,虽然故事叙述者萧穗子(实际上就是严歌苓自己),但一看便知,其实冯小刚是站在刘峰和何小萍的立场上来讲的,这一次,他又回归了冯裤子。假若当年若不是哭天抹泪博取了高干子弟圈的同情借来坦克赢取了贺岁片的胜利,也许今天的冯裤子就是又一个刘峰呢,谁让我生来就是冯裤子,而不是军区副司令之子。

要感谢冯裤子,幸好还有冯裤子,愿意用饱满的故事、用心的改编(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油画般的调色、扎实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恰到好处的隐喻(毛主席像游行下抓逃跑的猪,主席画像换成了可口可乐广告),用心讲述那些逝去的善良与芳华。

对越战争一直是官方宣传中的禁忌,所以以前出差在南宁,见过许多对越战争的老兵,军装整齐,挂满勋章,在省府门口站成一排,讨要说法。因为这段战争历史被隐去,他们的待遇也成空文。

现在回想,那一排老兵中,或许就站着刘峰。也或许,活雷锋不愿意给国家添麻烦,也未可知。

《芳华》因某些原因被要求删减,推迟档期,而对中国的运转毫不知情的无知群众就喜欢指责冯裤子炒作。

冯裤子本来没必要趟浑水,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拍《非诚勿扰》1到18集,我是冯裤子,接地气赚钱并没错。然而,他拍了《1942》讲述民族苦难、国民性和中国几千年来官僚体制的冷漠无情;他拍了《我不是潘金莲》,愚蠢而紧张的各层级官僚体制如何把一个离婚妇女的小事,逼成了天大舆情,以及舆情管理这种看似灭火其实是玩火甚至点火的治理思路的反思;他如今又拍了《芳华》,记录那些领袖任性和历史肆意的时代下,每个个体被车轮碾碎的芳华。

幸好还有冯裤子。

然而足以鄙视冯裤子的高干子弟在做什么呢,王朔跟韩寒抢徐静蕾还自以为英雄,写了一些看似宇宙奥秘其实不知所云骗稿费的东西;陈凯歌迷上了拍神仙打架,然后是道士,最近是妖精;郑晓龙拍《甄嬛传》,一个高级版的《还珠格格》,可还是《还珠格格》。语言艺术大师的儿子热衷于鼓捣穿奇装异服的网络辩论赛捞钱,还要配上“底色悲凉”。

第六代导演呢,有人忙着买春,有人忙着离婚,有人忙着如何把电影拍成高级广告。

幸好还有冯裤子。

这简直是莫大的反讽,被你们讥笑和嘲讽为冯裤子的人,却在顶着压力讲述政治、历史、战争、民族、体制、青春、荒诞、人性、阶级、芳华,而你们还有何脸面嘲笑冯裤子?

不过,冯小刚似乎在《芳华》里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对越战场上献出生命换回胜利的,恰恰是从小没摸过枪的小战士,而不是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军区靶场打靶无数的文工团女报幕员。

冯裤子万岁。

个人公众号:古尔齐亚

 5 ) 青春真可无悔?评《芳华》

青春真可无悔?评《芳华》 如果回到那个时代,你会成为什么人?

《芳华》看起来像是一部校园剧。丑小鸭被女生抱团嘲笑欺负,帅气的男主因为一次冲动而失去了大好前程,上了战场。文工团解散时人们大醉歌唱流泪,也像极了大学的毕业酒,让人想起自己的青春年华。 这当然不是那个时代的全部真相。冯小刚自己也说,那时能进部队已经不容易要托关系,文工团更是军中骄子,所以里面才有那么多高干子弟,才有“门当户对”的爱情,或是“灰姑娘嫁给王子”的童话。

就连看起来最卑微最受人欺负的何小萍,也是以干部子女的身份进去的。因为她的生父被打倒后,母亲改嫁了一位老干部。否则她连政审也是通不过的。虽然文工团中她是被岐视的底层,但好歹也是入了宫。比起无数在痛苦中挣扎的“黑五类”子女不知要幸福多少了。更不用说那些连肉和糖也吃不起的普通市民,还有比市民更惨的要去“公家田”里偷红苕充饥的农民。 (小说中对当年的贫困饥饿还是有所反映的,但电影中的文工团员还在抱怨“又是吃饺子”,知道当年情况的人会觉得这是反讽,但不知道的小朋友大概以为当年所有中国人都在过着文工团一样的生活,整天唱歌跳舞吃饺子吃到厌呢。)

在《芳华》的小说中,刘峰就是一个其貌不扬,来自农村,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老好人。文工团的女生们习惯了支使他,叫他修理这个那个,去追跑掉的猪,帮她们捎回各种物品,却没有人因此而爱他。只是觉得,这一切都是他应该做的。 看电影的人或许无法理解:黄轩演的刘峰是这样一个没有缺点,善良无私,也毫不腼腆,极受少女们欢迎的人,怎么在其他男女都能打情骂俏的时候,却对一个林丁丁不敢表白,为了不离开她,甘愿放弃去军政大学进修提干的机会。到了表白时,又那么冲动的上去强抱,像是压抑了多少年没碰过女人。 而林丁丁的反应也那么强烈,痛哭的像被污辱了。电影中的解释是,因为刘峰是活雷锋,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所以偶像突然有了情欲,她接受不了。 但这解释似乎并不太有说服力。只怕早有黄轩的迷妹要喊说放开那个林丁丁有种冲我来,我不嫌弃你是偶像。 但是假如按小说中的设定,把黄轩替换成黄渤或王宝强,再想想他是一个没背景没家世只能拼命学雷锋做好事的农村兵,大概人们就能理解刘峰的压抑冲动和林丁丁的嫌弃了。 他是好人,道德上光芒万丈,受人景仰,但这和爱情是两回事。 想起了另一部小说:一位战斗英雄团长看上了美丽的文工团员琴,在舞会上强抱了她,要娶她,琴拼死不从,因为她已经有了心上人,也对粗鲁蛮横的团长十分反感,但团长找到了她的父母,琴最后算是被父母卖的。这时朝鲜战争爆发。琴在文工团的恋人上了前线,战死了。团长升职了。琴和团长过了一辈子。 现在想来,那是《芳华》故事的另一种版本。

所以假如刘峰当初去了军政大学,回来升了正连(以他去北京开学雷锋模范大会的资历还有那堆奖状,将来在文工团能升上政委也不难),再追求林丁丁,是不是就更容易了?(不过小说中林丁丁最后嫁给了高干子弟,在高干家中因为没文化倍受岐视最后丈夫出国和她离婚了,这又是另一部电视剧的剧情了。) 林丁丁不爱刘峰并不是错,那是她的自由。林丁丁的错,是本来态度暧昧半推半就,被人撞见后却为自己名声而说是刘峰非礼她,毁了刘峰的前程。 不过小说中刘峰是真的冲动到把手伸进了林丁丁的衣服,在当时的环境中,若是平民可能就直接判流氓罪,碰上严打枪毙了也是有的。刘峰只是被下放连队这是不幸还是幸运? 他不幸的是赶上了战争,但把上战场说成不幸是不是有点政治不正确?毕竟还有人自愿请命要去前线,满怀热血想去成为英雄。很多农民子弟都把当兵当成脱离农村的好路线,因为种地太苦了,当年想参军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战争爆发了,总要有人战死沙场。虽然,死者总是太容易被忘记。 我们太容易忘记一些事。但想把所有事都记住,太沉重太痛苦,人会承受不了,甚至会拒绝真相、否认过去。有人装着忘了,有人真的忘了。久而久之,一些事,一些人,就再也没谁提起,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们看电影,看小说,喜欢正邪分明。要有美好纯洁的王子公主,也要有阴险狠毒的皇后妖婆。好让我们酣畅淋漓的去爱去恨,而不必担心冤枉了谁。 当年的人也一样,以为世上只有黑红二色,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以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黑五类臭老九们是国家和领袖的敌人,他们就应该被打倒、消灭。才能建立一个纯净而美好的理想新世界。 但现实却是一片混沌,对与错,善与恶,哪有那么容易分的清楚。剧中似乎并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被理想所鼓舞,在为祖国奉献青春,不怕苦不怕死,会在分开时流泪高歌。但他们又分成团体和阶级来互相仇视蔑视,他们检举揭发,在批斗会上痛骂自己的战友,有人是真诚的,有人是为了自保。多年后回忆时,真诚者说,我是被理想所欺骗了啊!自保者说,我当时只是为了活下去。 他们是对是错?是正义还是邪恶?或者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辈,就是我们,就是最普通的人。如果我活在那个时代,我只怕也会变成他们中的一员。十几岁时的我也一样热血沸腾,铺天盖地的宣传下,我也不可能看清时代的真相,也必然是对着领袖狂呼万岁,然后去批斗自己的老师,参加武斗,破四旧砸烂所有的古董古迹。 这才是最可怕的,当所有敢于说出真相的人都被打倒,人们都坚信自己正义的去做着伤害他人和摧毁国家的事。 几十年后,当我能回头看清一切,我会忏悔吗?还是坚信自己只是单纯狂热,高喊青春无悔?我不知道。 当然,如果我出身不好,那命运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被岐视、欺侮、嘲笑……黑五类所记忆中的青春,会和大院子弟们的一样吗?如果看他们各自的回忆录,你能串起同样的时间线,然而,为何却像罗生门一样各自不同? 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已经早已死去,再也不可能开口说话的人。 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其实历史课本上早写明了。 经济上,人民公社大跃进等违背经济规律的激进政策,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收走了农民的所有土地,吃大锅饭,严禁私有经济甚至私产,甚至种果树养鸡鸭都不行,结果没有人敢致富没有人敢赚钱,人人以穷为荣。干部虚报产量,农民连口粮都被上缴导致饥饿。国企效率低下,生产力被严重破坏,物资匮乏什么都要凭票,国家陷入贫困。 政治上,开始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动人们按阶级成分互相敌视斗争,血统阶层出身决定着你的命运。借用思想幼稚的红卫兵和全民的狂热偶像崇拜,打倒“对领袖不满”的军中老帅和大批干部,而文化科技教育界等知识分子更是变成“臭老九”被岐视迫害,很多人含冤而死。国家陷入混乱,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大家天天上街游行搞斗争。经济军事科技教育被全面破坏,导致中国与世界本来缩小的差距再次被拉大。

这个大背景,在《芳华》中只有街头游行小萍父亲的信等一些侧面展现。但我可以理解,明明课本就写着的东西,何必非要电影再给你全演一遍。作者往往只能讲好自己熟悉的那个世界的故事。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电影都拍成《活着》,那不也是一种僵化? 所以我并不想批判这部片子。电影很美,最后的歌也很美,举着红旗的少女们很美,月光下的独舞很美。而这美好后是复杂的人性、残酷的战争、落魄的英雄、相依为命的爱人,有着对那个时代被伤害者的同情。我觉得这已经很不容易。 我也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年少时甚至还以为那时代真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见一部好电影也会误导人,如果年轻人自己对历史不求甚解,只想听美好光明的童话,不愿看丑陋的阴暗面与旧伤痕的话。

我只是想提醒观众,电影只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而不是历史书。若想讲清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故事,那得用记录片。得召集那一代人每个人都如实写下自己的回忆,合在一起,才能看的清楚。 那个时代,究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冰冷残酷的杀场?或许,每个人说的都是真相,那是一个阳光炽热的凛冽寒冬。有人在炉火前看着外面的雪花,有人却在风雪中饥寒嘶号。

文工团员们其实是那个时代最幸运的人,狂风暴雨吹不入红楼,可以笑闹欢歌,还有时间萌发恋情。而对于那些饭也吃不饱的人来说,那么多的帅哥美女齐聚一处,一同吃饭游泳、吃饺子吃到厌、那是天国吧?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理想世界了。这世界上真的有那样的地方存在吗?贫穷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都是幸运的,虽然当年一样受穷挨饿,但相比农村已经好太多了。所以当红卫兵们变成知青,去向广阔天地,他们才看到这世界的真相,才明白什么叫艰苦。他们中有些人永远留在了那里,但更多还是回了城。 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生在城市中的,也都是幸运儿。若是生在农村,现在我们在做什么?大概也初中一毕业,就踏上了去大城市打工的路途。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或是去送快递,送外卖,搞装修,甚至去挖煤开矿,得上尘肺病。 最终,靠上亿农民工拿着最微薄的薪水,干着最苦累的活,企业才能以最低成本接下全世界的订单,中国才成为世界工厂,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但这些国家真正的基石,也仍然是最卑微最容易被忽视嫌弃和遗忘的。

又有谁会去写关于这些人的芳华(我承认我是不会写的,别的坑还没填呢,没有那生活也写不出来),就算写了,又有谁要看呢?民工小刘和鱼蛋妹小何的爱情故事?他们自己都是不会去看的。谁要去电影院看自己的辛劳,大家想看的是战无不胜的超级英雄,是灰姑娘只要努力,有一天终能嫁入豪门的童话。 这才是最冰冷的现实。所以我也只是在庆幸,我出生在了大城市,可以一路上好的小学中学,虽然不太用功但还是混进了大学。若是生在农村,老师的文化水平都是高中,再聪明只怕也难考上大学,就算考上大学,不同家庭出身能找到的工作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从投胎起跑线上就输了的好几亿人和他们还没出生就落后了的后代们,我虽然抱以廉价而无用的同情,也真的帮不了他们什么。 这个社会当然不能再来一次劫富济贫穷人翻身,那会毁了这国家好不容易几十年的成果,但如果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最后大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富人鄙视穷人,穷人心怀怨恨,那么阶层间的矛盾还会激化。如何解局,需要治国者和民众都拥有智慧。总之历史千万不要重演了,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的青春,又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与战斗。

高中时的我常恨自己活在一个太平庸的时代,只能终日苦读。我那时居然羡慕祖父辈和父辈。可以去经历战争与革命,那才叫青春,才有传奇。 现在想来原来一个人年轻时会那么傻。傻到不懂得战争与动乱的残酷可怕,傻到以为生在那个时代,自己就能成为一个英雄。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只是在战乱中饥寒交迫,忍辱偷生,而上了战场,也更可能成为无名的枯骨,没有一座碑会记下你的名字。 就算活到抗战胜利,内战又开始了。好不容易战争结束,刚发展几年,又来了残酷的阶级斗争。全世界在发展经济,这国家却在运动与内斗中耗费青春年华。七十年代末的中国,与世界相比有多穷困,经历过的人都还记得。本来和日本韩国等在同一起跑线上,却因为内乱而再次差距被拉大。当时外界看中国,大概就像我们现在看朝鲜。 如果当年不内斗,不折腾,也许中国早几十年就有了今天的地位,哪有日本韩国什么事呢。 人或许可以用“谁年轻时没做过傻事”,来将当年一笑置之。但一个国家的青春期,一代人做了傻事,疯狂的事,伤害他人的事,危害国家的事,真的可以一笑遗忘吗? 如果忘了,是不是下一代人,再也不记得我们曾犯的错和受的伤,然后还要再犯一次,再伤一次? 大家喜欢问:如果你能重回过去,会对当年的自己说什么?你会改变你的选择吗? 而若一个国家能重回过去……你想对当年的人说什么?他们能明白你说的吗?历史是否会有另一种可能?还是宿命般的重演?我们每个人,又会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让每一个人写自己的回忆录,会回忆他们的青春,可能大家会发现,大部分人的回忆,都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哪怕是身处乱世,战争时期,大部分人所能回忆的,也只有饥饿,流离,苦熬,人与人之间的扶助或算计,都是一地鸡毛的琐事。

没有几人能超出自己的视野,去看到这时代的全貌,他们甚至连当年发生过什么都不知道。一个抗战年代上海沦陷区苟活的小市民,如何去知道千里外会战的惨烈?他们对当时世界的了解,只怕还不如现在能读到更多史料的我们。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然而他们所记得的事,他们年轻时的痛苦愤怒与挣扎迷惘,随着一代代人的逝去,我们却只怕再也无从知道了。 现在的我们,又能真正看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吗?大概也只有让后人去评说了。 What is a youth? Impetuous fire 青春是什么 激烈燃烧的火 What is a maid? Ice and desire 少女是什么 冰霜和欲望 The world wags on 年华终将老去 A rose will bloom 玫瑰盛开 It then will fade 然后凋萎 So does a youth 青春也是 So does the fairest maid 最美的少女亦复如此 Caper the cape but sing me the song 尽管嬉戏去吧 并为我唱一首歌 Death will come soon to hush us along 死神终将来临 令一切噤声 Sweeter than honey and bitter as gall 甜若蜜糖 苦若胆汁 Love is a task and it never will pall 爱虽磨人 却永不走味 Sweeter than honey and bitter as gall 甜若蜜糖 苦若胆汁 Cupid he rules us all 我们将自己献给爱神。 ——《What is A Youth》

 6 ) 杀人不见血染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

那是一个分裂的时代。

连小孩子刚学会的言语,都是分裂的。

还不懂得什么是爱,就要去爱,爱党,爱祖国。还不懂得什么是恨,就要寻找敌人,划出阶级,分出人的层次。那是一个不分是非,黑白颠倒的时代。

运动过后,《芳华》的文工团,残存着革命浪漫主义的青春美好,却始终没有摆脱时代与政治产物的命运。倾轧排挤小九九,依然证明那场悲怆的精神分裂之殇,从未结束。

遭遇紧急制动的《芳华》

冯小刚总能熟练地分裂成冯小刚和冯小刚作品(如《我不是潘金莲》上演那阵),正如他在这几年,会把躺着赚钱与老炮追求,贺岁片之王和审查红线的拉锯者这些事情,搞得泾渭分明。你以为冯小刚变得不一样了,但冯小刚一直是那个冯小刚。1.0到2.0,口径还是那个口径,钢炮还是那筒钢炮。

所以上个月,台湾友人认真问我:《芳华》到底怎么样,冯小刚是不是又出来炒作了。

身为万年冯黑(我看的是PYIFF露天影院场),如实回答说,不,因为开大会,电影上映前夕,确实遇到了莫谈国事的麻烦。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

很天然地,我事先认为,《芳华》是一场老年直男癌的赤裸意淫,尤其是前期物料挂出来的大长腿,文工团,花枝招展,青春正盛。大概只是负责美,挑逗,以及那个年代的资源享受差异。归根结底,都是麻醉与诱惑。

结果,这出风华正茂,却让我看出来了冻彻心扉的寒意——尤其是越战创伤后的精神病人,聚众围观文工团的歌舞表演,把整部电影的情绪,压制到了谷底,悲凉到了极点。

无怪乎,精神角落网上有人惊呼:啊,冯小刚拍出了他的“颐和园”。

可是,他想要的东西,真的太多。

《芳华》是相当典型的,冯小刚式分裂的再度上演。这部电影糅合了严歌苓小说里,对文工团生活,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消化影射。天天高呼打敌人,敌人却不知道在哪,最后只能搞起内部倾轧的老戏法。冯小刚削弱了女生之间的勾心斗角鲜血淋漓,也修正了几个角色的黑化程度,往好的方向去扶了。可是,后半部的《芳华》,更明显是冯小刚自己的文工团情愫大喷发。他一个美工小弟,也想要赞美自己的青春——谁没年轻过。

如此调子不同的情感拼贴,在那场恐怖,血腥和残忍的战争(运动长镜头)过后,明显造成了一次痛苦的灵魂撕裂。落难的刘峰和何小萍,在战场上流尽鲜血。另一边,文工团却在道别酒会上,一番呜呼哀哉表演,声嘶力竭地发出时代有负于她们的悲鸣。

我并不是说,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和陈灿等人,就没有资格缅怀青春,大醉一场。只是,放在《芳华》的情感脉络里面,她们的缅怀,就像是鳄鱼的眼泪,突兀如鲠在喉。

到头来,谁都没有错。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所有玩笑,变成了一张了无轻重的滑稽P图。

这还不必说,《芳华》想讲干部子弟门当户对,想倒打一耙退伍军人的待遇,想说山水有相逢却曲终人要散……如此大格局,借一个女小兵视角带出的史诗电影。那股轻盈游动的青春气,却突然散掉了,变成卡壳的老式磁带。

可惜啊。遗憾。

这是头一次,我觉得冯小刚的电影,配得上有“遗憾”一说。

《芳华》的好,是它在讲集体与个人的无情关系上,仅通过一些小事,新来的、流汗多、内衣丑,就带出了集体排斥个人时的玩笑,冰冷和无情。也不难看出,林丁丁的自私自利之心,更像是历次运动后的条件反射自保机制(另一种潜藏的应激创伤)。看得出来,无论是审查尺度还是导演掂量的结果,这些问题——这些不像真会导致一个人崩溃的问题(尤其在极其年轻的电影院观众看来),真的变成了天大问题。

因为,就你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别人都在压抑,你却没有绷住。

《芳华》的不好,是前面说的,气数散掉了。进入后半段,好多地方,比如精神病院围观跳舞,我自作聪明地认为,如果在那里结束,又进行相应段落的丰满,那《芳华》会是一部佳作。

有人会惊呼,可是人物最终命运,尚还没有交代。可是啊,你看到《芳华》的尾声部分,刘峰自我流放,投奔去另一个需要牺牲自己的场地。何小萍直接杳无踪迹,不见了。你可以认为,他们只是被无情的体制,打得更惨,甩得更远,可是作为画外音的萧穗子,也只是那样默默看着。电影也不忘交代一下她的爱情,同样的无疾而终,碎纸一地。

游泳池的戏水年华

《芳华》机警地省略了更为敏感的前二十年,又拖泥带水地讲了庸常油腻的春天故事。它故意用画外音拉开距离,不强行介入某个主人公的视点,蜻蜓点水,又用泛滥的音乐,把纯真的感情蒸发一空。它有成熟的工业支撑,从演员卡司到摄影美术(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一回演员搭配),但同样有服装太新太艳,泄愤般地把气力全撒用在了战争场面上——就像还是刚拍《集结号》,刚从韩国人那里学会爆破,刚知道长镜头妙法的那个冯小刚。

文工团没有在战争年代败下阵来,却被邓丽君的温水熨帖打得丢盔卸甲。这可能是个事实,但分裂的冯小刚,显然没有想好,如何去反思这场大型的疯人院精神虐待。你为所谓的情怀买单,为不再拥有电影记忆的父母辈落泪,你以为这是一壶好酒。实际上,更像是损伤大脑记忆的勾兑酒精——正如那场丑陋的散伙酗酒。

哭,泪,好人平安,理想破灭……这些词,本身都是私吞的苦水,无力的告慰。

参考:

看不见的冯小刚

蓝色骨头

 短评

《芳华》好看。隔着岁月往前看,许多人和事儿加了青春的滤镜,都深沉到不像话。年轻人美好又残忍。美好是因为心眼不脏,残忍是因为对别人的善良难以感同身受。那一代人把芳华给了时代。由衷地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多留些芳华给自己。

5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能抱抱我吗?

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7,冯小刚这次应该是走心了,第一次能在他的电影里找到更真实的感情共鸣。故事可看性不错,从青春芳华到残酷战争再到一切的幻灭,颇有些伤感。美术、服装、摄影、配乐都非常出色,也成为主要加分项,片子拍得非常漂亮。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虽然剧本是很严重的硬伤,用女二的第一人称讲别人的故事,导致最后没有哪个角色的形象足够立体。不过从情感上讲,我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很有共鸣,让我们看到一个特殊的时代,看到那代人信仰的幻灭,故事里没有敌人,但敌人又无处不在,好坏善恶都只是一线之间。这部电影里,最好的肯定是配乐了。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精神病人聚众围观文工团的歌舞表演,是个很好的落脚点。但分裂的冯小刚,显然没有想好,如何去反思这场大型的疯人院精神虐待。你为所谓的情怀买单,为不再拥有电影记忆的父母辈落泪,你以为这是一壶好酒。实际上,更像是损伤大脑记忆的勾兑酒精——正如那场丑陋的散伙酗酒。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贩卖几代人集体回忆的流水账,冯小刚讲故事的能力直线下降啊,只能靠年代符号来缅怀“善良”了。陪母亲大人看的,她要给五星我要给三星,结果就是被平均(就像里面每个人的戏份一样)...🙄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适合带长辈们看,或许多少年后,就没人再拍这样的电影了…后面半小时泪弹太足,我们在最好的年代虚度光阴,他们在最坏的年代洗尽铅华。

2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那个年代,集体对于个体的“人无完人”是敬而远之的,边缘个体最容易找到共鸣;人们对于“英雄”的定义也是不容许有缺点,所以英雄才会一次次上场和落幕。对于那个时代特征、精神面貌的还原,拥有创作者的情感投射,使之活灵活现,恍若隔世。(缺点是后半小时有显冗长,女演员们傻傻分不清)

3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敏感题材更像噱头,包装着一个中老年气味的回忆录。如果彻底变成一个回忆青春的私人叙事也可以,又或者干脆变成对特殊时代的见证与反思,冯小刚哪边都舍不得放弃,变得互相冲淡。战争空留场面,不能追究,“十年”只做背景,也无法深入,最深入动情的是开头文工团内的那部分叙事,残忍被忽略,只剩明媚

36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我不喜欢现在严歌苓的小说,但喜欢由她小说改编的电影。好看。

40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这场战争活着不如死去,那个年代清醒不如疯魔。倘若这样牺牲,刘峰便能被写成歌,在心上人的歌喉里成为不朽;假如继续痴癫,小萍就能一直跳舞,在幻梦里领舞到老去。可惜文工团的台上没有不散的舞,滇缅的沼泽里唱不出永恒的歌。他们像熟透的番茄、将化的雪糕,在青春里一个趔趄,再回首已是面目全非。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冯小刚的最佳作品——也就这样了吧。道具、美术都让人感动地细致,但各种柔光滤镜让人倒胃口,一个又一个华丽丽的长镜头,但人物的脸谱化让人没法忍。冯是大陆导演中最擅长市民情节剧的,但过分沉溺于草民被时代巨轮碾压的悲情,却无力反思巨轮本身,这使得他的电影始终讨巧有余,力度不足。

42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岁月漫漫,芳华刹那,青春是独舞后的重生,是撕碎的心动诗行,是泛黄的破碎照片,是物是人非后不曾遗忘的气息面容,青春的热血涂洒在特殊年代,以平庸个体嵌入历史图腾的方式,呈现诗意浪漫与残酷幻灭并存的质地;前后影像基调对比明显,战争长镜调度出色,情怀满溢不觉煽。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衷心祝福冯导,宣传的时候接触到他好几次,这年头还关注这种题材的导演不多了。在有限的人生里多完成一些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吧。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讲一个故事,感受一段人生。

50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最近的影片都是「虽然我哭了还哭的很惨但我没法把票投给你」的类型

52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到广州美术学院讲座,在大学城的巨幕影院里欣赏了它。“青春芳华”与“历史盲点”的光芒抵消了剧作和处理的上的一些短板,使影片《芳华》充满了感情与力量。在如此娱乐至上、虚无历史的潮流中,冯小刚导演的不懈坚持与努力格外令我钦佩!

5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配乐简直要打500颗星。这电影我妈不带我外公外婆去看的话他们当年就是白在军属大院见证文革了。节奏和情绪在剪辑上有些脱节不过还是有被感动到。一镜到底的战争部分略乱略啰嗦,但整体瑕不掩瑜。坐我旁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中国男孩哭了。最喜欢的角色无疑是穗子。我对军旅题材的作品是没有抵抗力的。

59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推荐

严歌苓笔下有幻灭,但冯小刚镜头里只是一闪而过。严写的是“他触摸了我”,冯心里更多是芳华,如同张艺谋心里有“归来”,而不是“陆犯焉识”。无论是冯还是张,都从严歌苓笔下拿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将严那部分反思一带而过。他们终归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而严歌苓多是历史边缘人视角。也只能如此了。

1小时前
  • 小心和小欣
  • 推荐

最大问题出在导演在给作为主角的文工团群体持何种态度上投了弃权票。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前半部已被成功塑造为坑害好人的作恶者,在后半段试图以依依惜别怀旧战友情感染观众,只能彻底失败。

1小时前
  • 红胡子
  • 还行

本不抱希望 却意外惊喜 剧本依然很严歌苓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 红布黑布白布的符号堆砌 一代人的青春与主旋律的结合 冯导这几年感觉学了很多 炫技般的长镜头运用 丛林枪战长镜头真的太厉害 有几场戏真的想拍手叫好 缺点还是过长 有明显可删减的部分

1小时前
  • MR.Charle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