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李立宏(解说)

导演:李侠,陶涛

播放地址

 剧照

牡丹 剧照 NO.1牡丹 剧照 NO.2牡丹 剧照 NO.3牡丹 剧照 NO.4牡丹 剧照 NO.5牡丹 剧照 NO.6牡丹 剧照 NO.13牡丹 剧照 NO.14牡丹 剧照 NO.15牡丹 剧照 NO.16牡丹 剧照 NO.17牡丹 剧照 NO.18牡丹 剧照 NO.19牡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9 20:11

详细剧情

  以洛阳牡丹为聚焦 点的国内首部以牡丹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牡丹》

 长篇影评

 1 ) 野蛮的纯粹

这就是一部精美打造出的艺术品,琉璃翡翠珍珠珐琅彩,淡淡白月光。

类似于十四行诗。

一、

战争对美国妇女的影响,美国护士的先驱克拉拉·巴顿作了意义深远的论述:要不是战争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她们也许比当时还要落后五十年。

是战争重塑了美国妇女, 缩小了美国男女的社会差别。

南北战争实质上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战争,这场进步的战争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性别的变化,战争不仅磨练了女性,更重要的是女性在磨练中重塑了自我,战争把女性推到了社会生产的行列之中。战争把东南西北的男性召上了战场,他们脱离了生产劳动,社会生产领域出现真空,人们不仅要打仗,也要生存,要以经济支持战争。妇女自然地填补了这一真空。南部种植园和中西部农场的妇女担负起犁耕、修理工具、经营种植园和农场、处理财务等原来由男性肩负的工作,妇女在社会生产中成了主体,她们不仅维持着家园,而且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领域,她们认识到在这种困境中无所依靠,社会重担只有自己承担。战争使女性变得坚强自信,使她们变成生活的强者,她们的毅力得到男性的认可;战争使妇女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战争使妇女的智慧凸现出来,她们的智慧不仅局限于家务,而且在许多社会事务中也凸现出来,不仅使男性感到吃惊,也使女性自己感到惊奇,这标志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社会实践检验出男女智慧无差异,女性和男性一样有着非凡的智慧,妇女在自我觉醒中,开始向男性挑战,她们要自己养活自己,自己挣钱用,以此实现经济独立,妇女认识到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的经济根源,这是女性觉醒的重要标志。

二、

影片前一小时是美国内战版《大唐仕女图》。女人们重复的采蘑菇,衣裙飘摆,祷告和精致单调的女校生活,以及那个不速之客和楼上向远方看视的望远镜。 无聊至极。 恍惚的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互相交汇,男人口头的渲染和调情,让人不禁想到性。森林深处小别墅,一男多女肯定有好戏!可索菲亚并没有按照套路来,轻轻的一滴水花坠落湖面,《大唐仕女图》没有变成欲女宝鉴,而是变成《钟馗送妹》。 极度工整,无比克制。观赏者大多觉得不够过瘾,所有的冲突都仿佛被一个看不见的东西遏止住。没有女人的哭喊,没有过于激烈的镜头,没有肆意的性爱,有的只是什么? 一个愚蠢并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直男,一群野蛮又纯粹的女人。 全片后三十分钟是集合推进剧情的关键点,纵观全片,男人的角色格格不入。懒惰脆弱情欲占便宜,依稀对应着女校的每一个女生。而男性女性不同的性格特质下的来源却天翻地覆。 可是女人的欲望在片中是野蛮和纯粹的,男人的欲望是虚伪和崩溃的。 这不是宫斗戏,中国的宫斗是一群女的为了老公和儿子斗得你死我活爬上高位。《牡丹花下》呢?这房子是谁的,这一切都是谁的? 都是女人的。 索菲亚精致的嘲讽让她过于短暂和克制的剧情错失了金棕榈,但不需要圆形荧屏就能融会贯通的窥视角度必然可以夺走最佳导演。 有趣的是,女人男人们都分不清女人到底如何想。 当不速之客开始撩时,你们看出来这群女人在想什么吗?

仙女们只是寂寞了缺个男人玩玩,无论是索菲亚还是剧情中所有的女性角色,从老到少,从美到丑,从救命恩人到水乳交融,面对男人的态度就是-

和艾米的乌龟没什么区别,一只有大捷豹的乌龟。

喜欢,我喜欢这种损天瞧不起地天上地下老娘最屌的电影,还披上了一层软骨皮嘻嘻。

捋捋剧情,看看谁对谁干了什么,就知道这是宫斗剧还是女权剧了,评论区的蠢直。

 2 ) 不要轻视小胖子

如果说我是谁的脑残粉的话,那索菲亚.科波拉算一个。算不上大师,经常被诟病,从一出道就被冠上“以父之名”。但是如果出身都是错的话,那岂不是最大的不公正?我们看她的电影,不是因为他爸拍过《教父》,而是因为,我们要看她的电影。我为什么喜欢她?现在能想起来的,是《处女之死》里邓斯特早上在操场上醒过来时,小草上的露水。《迷失东京》开头处,斯嘉丽在酒店大床上躺着时,半透明的屁股。《绝代艳后》里,邓斯特与情人相会之后,飞奔回凡尔赛的马车。《在某处》,大哥开车法拉利没玩没了的兜圈子。一句鸡汤:那些美而无用的东西,值得我们浪费生命。

《牡丹花下》的原版没看过,剧情了解了一些,对于那些戏剧冲突相当期待。新版演员令人惊喜:基德曼领衔,科波拉万年最爱邓斯特,小花elle fanning。唯一的男性角色由科林.法瑞尔担纲。开始觉得选的不好,看完才琢磨出来,那股子糙劲和显而易见的心机,选的还算合适。故事简单:美国南美战争期间,一个误入世外桃源女人国的伤兵,以及由他引发出的种种。各种觉醒,各种撕,各种人性爆发。男的自不必说,从噩梦般的战场落到此等天堂,左顾右盼巧舌如簧,自信心爆棚,永远的大脑管不住下半身,为惨剧奠定基调,埋下理论依据。基德曼巧妙运用权力,在理智和情感,权力和欲望间游走。fanning年少轻狂,以为世间万物都可以用青春和美貌摆平。最纠结的角色是邓斯特,一个寄人篱下,年过最好的古板女人。在一成不变的腐朽生活里,突然蹦出来这么个轻言爱情的糙男,多年的教养和矜持功亏一篑。很多时候,大家包括她自己也明白,这不合理。但是记住,在很多时候,人不是冲着那个结果去的,而是为了改变这个现状。

很多人诟病这个转折,说一下把美人国摔成了小岛惊魂,转的太硬。我倒觉得符合整部电影的风格:极简。除了对阐述人物有帮助的服饰之外,电影基本上都是自然光拍摄,没有任何渲染。塑造了美国南方与事隔离的世外桃源景象。女人们都是一袭白衣,林间仙子一样,一尘不染。所以给伤兵缝腿,乃至没有呈现出来的锯腿等血腥情节,就会有种张力。全片几乎没有音乐,这在科波拉的电影里简直闻所未闻。科波拉的音乐品味之好,反正我现在听的很多歌都是因为她的电影。之前的《绝代艳后》里用摇滚与巴黎古典宫廷画面做冲撞的豪情壮志在这里荡然无存。这应该也算是一种决裂或者成长,带来的是另外一种肃穆之美。

再说说邓斯特,曾经在《处女之死》里她演的就是如今范宁的这个年纪,搔首弄姿不知深浅,但大家都爱她。如今,过了青春年少,口口声声说爱的男人也爬上了范宁的床。她却依然奋不顾身以身相许。眼看着男人被心机婊们毒死,没有反抗,回归往常。坐在门前,等基德曼发号施令,一脸漠然。虽然我也挺羡慕她曾经的美丽,演员本人的穿衣品味,还有那一串高质量男友清单。但是女人,活到现在的年纪,才算是活了个明白和清晰。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群仙女里,总会有个小胖子,男人永远不会青睐有加。但是别闹,没准儿到了最后,你就会死在她手里。。。。。。

(本文原载于作者微信订阅号:叨叨小宇宙)

 3 ) 滥情者,必为情诛

牡丹花下

一部很精致的美国内战南方女性小品图,一场始乱终弃的闹剧,电影最大的看点是静旎温婉的自然景色,可惜了平铺直叙的剧情。

善泳者多为水所溺,滥情者必被情所诛。

电影剧情从逃兵被断腿,开始反转直下。自以为小施手段便可手到擒来,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逃兵,在看到腿被锯断失去掌控后本性大露,一副恶奴欺主的嘴脸,与刚开始频施善意巧言获心的伪善大相径庭,让人惊诧也让人深思。刚开始看到逃兵对老师一片表白,还暗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可后来许定了佳人却偷上她人的床,渣男者,莫过于此。

不孝者莫甚于弑亲,最恶事不过于骗情。当世界一片兵荒马乱,逃兵蓦然发现世外桃源,桃源里女子单纯美艳,自以为假许情愫,便可左施右采,享尽齐人之福,不料性急裆乱,匆忙遮掩中一场意外又回到原点,可是面目已现,骗得了纯情的老师,瞒不过校长的法眼。最终,早死早超生,下世莫再骗情。

没有人喜欢滥情者,可多少女子自以为的暖男却把众多女子床暖遍。可惜皆是凡夫俗子,眼睛让女人一次次的受骗。金庸武侠中最喜欢的是令狐冲和杨过,一片痴情让人唏嘘感叹,最讨厌的是张无忌,辜负滥情让人恨绝。

回到剧情,一处美国南方女子学校,我们天朝熟悉的尼姑庵,徐娘半老的校长,熟女多情的老师,少女怀春的学生,还有四个单纯的小姑娘,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园,谁又想孤独错过了最美的年华,空耗成昨日的黄花。也许,上天有心考验,便送来了一个男人,面对突然到来的男人,众女各有小慌乱小期冀。校长在为逃兵擦拭身体时碰到下体的慌张,把矛盾的渴爱之心演绎的淋漓尽致,老师在逃兵一场甜言蜜语的攻陷下缴械投降,思春的学生在好奇的引诱下轻尝禁果,只有剩下几个单纯小姑娘只有来了好朋友的惊喜,性果然不是好东西。

风韵犹存的校长
绿茶潜质的学生女

可惜了绝美的风光,好听的配乐,甜美的歌声,电影终是太过舒缓,一马平川,以为有神转折,却终不过是多情自古空余死,想到电影的中译名,牡丹花下,甚是贴切不过,不过再美的花下还是终须一死,芳华绝代也难掩枯骨的恶臭,还是死在战场好。

末了,忘不了剧中校长语重心长的一段话,拿来与君共赏

If we learn our lessons properly when we are young, we can expect a calm and happy life later when we are faced with the distractions of the world.

 4 ) 受骗

真要看故事的话,这片子就是个通俗情色小说的设定,一个男人被一帮女人玩死,除了蛋疼之外别无意义。如果用回小说的原名“受骗”,那么就有点看头了:这是谁骗了谁?

第一个开始撒谎的人无疑是校长。她声称要把伤兵交给邦联军队,但并未依言而行,原因自然是肉欲的诱惑,而一众师生也都明白了她的小算盘。道德的规训,宗教的教诲,自此开始瓦解。她们纷纷梳妆打扮,不再顾虑所谓淑女的体面。既然谁也不比谁更纯,那谁还在乎贞洁牌坊?

悲催的是,这个男人也没聪明到哪里去。他按说也对自己的处境心知肚明,知道校长是掌握着他生死去留的人——夜晚弹琴的那一场最为明显,一曲未了,她察言观色,已看出了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眉目调情,继而巡逻队的出现,正好为她提供了博弈的资本,利用“未举报”昭示了自己的“恩情”,令他无法再拒绝二人“喝一杯”的要求。她借此掌握着两人关系中的主动权,进退自如。他若是个拎得清利害的人,就应该赶紧做小伏低伺候好真正的女主。可他却非要坚守男性的选择权和主动地位,用“三女争夫”的幻觉给自己加戏,直到把一条腿都搭进去,还在愤怒地高呼:“你们只是因为朕没去你们的房间!”

如此大写的“丁丁中心主义”令人笑喷。显然,潜意识里的后宫幻想已然让这哥们儿忘却了自己身处敌方的地界,也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受伤逃兵的弱者地位,自欺欺人地,以为可以从校长“撵出门去”的威胁下来个绝地翻盘——因为你们都离不开我的那啥。其后的摔摔打打和情绪失控乃至暴力恐吓,结果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从这个角度说,他是被经不起勾引的教师和投怀送抱的学生给害死的,包括那些懵懵懂懂自来熟的小萝莉。她们令他一度飘飘然地以为自己奇货可居,甚至觉得找到了可以与校长抗衡的筹码,却不知只要没顺从权力关系的安排,您就不过是个用过即抛的炮灰。

相比之下,女士们尽管受到了情欲本能的诱惑,但她们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得到:学生仗着青春美色直来直去,校长用手中的权力旁敲侧击,而教师看似意乱情迷,最终也求仁得仁——只需要撕下“面子”这块遮羞布而已。她们并没有把自己困在这个局里。一旦形势突变,立刻该反水反水,该灭口灭口。实际她们那副做作的“假正经”派头,又何尝不是社会加诸于其身的“淑女”规则长期培训出的结果呢?然而在关键时刻,她们都能当机立断:当一个男人骂骂咧咧地拿起了枪,那么最安全的策略当然是马上搞死他,拉倒。

所以,这里没有什么东方的“宫斗”戏码,因为真正的权力根本不属于那个唯一的雄性。那些带着先入为主的后宫设定来看戏的人,只能失望而归。而全自然光的朦胧氛围,又排除了各种人工光线可能造成的画面暗示。男人女人都各自揣着小心思,在理智和欲望之间徘徊游走。如果是老版东木那样的硬汉,还真不一定能演出囧眉这样黏黏糊糊的效果。重点在于,男导演无法承认这是一种蠢死了自己的操作,而是明着暗着也要把锅甩给红颜祸水、最毒妇人心,还有蘑菇(老版的玛莎人设与妮可对比,男权和女权的审美差距一见即知)。就连一些女性观众都已经习惯了那种思维定势,一上来就盼着看《甄嬛传》。这才是最反讽的一件事吧。

 5 ) 女性视点下的自然主义铺陈

索菲亚•科波拉在宣传《牡丹花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一点,这部电影不是对1971年唐•希格尔(Don Siegel)版本的翻拍,而是对托马斯•卡利南(Thomas Cullinan)同名原著小说的再次改编。科波拉是读了原著,再观看希格尔版本后,发现自己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这个发挥空间当然是要比较下两个版本之后才能理解。虽然警匪片高手希格尔本人将这部作品视为其个人导演生涯最佳发挥,但一比较两个版本,便会发现,希格尔版无论是叙事节奏、角色塑造还是影像内涵,都比科波拉版要粗糙很多。希格尔版更为强调的是士兵也就是男性的角度,即便主角麦克伯尼下士也并非正面角色,但女角都被有点夸张的处理成了色情化的变态狂形象。这一点由玛莎妇人这个角色来看是最明显的。

1971版玛莎妇人

1971版玛莎妇人


这是一个乱伦、充满性狂想、恶毒的苍老妇人。这可能源于希格尔长期拍摄类型片导致习惯性的对角色作类型化处理。对于女性身体的表现,希格尔也是比较典型的男性窥视视点,以艾丽西亚与麦克伯尼那场床戏为证。影片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松散,在70分钟的重大情节转折点出现前,有让人昏昏欲睡之感(相信这是影片票房一败涂地的重要原因)。

身为成名已久的当今好莱坞最重要的女导演之一,科波拉当然最重要是要强调女性的视点。这也当然是一部带有强烈女性主义意味的时代剧,但是科波拉的女性主义色彩并非简单的凸显女性主体欲望,反抗男性凝视,以暴易暴,恰恰是口口声声要强调女性欲望的希格尔把影片拍成了糟糕的泄欲作品。在我看来,科波拉这次最成功的发挥,是在细腻展现时代气氛的前提下,由来自外部世界的男性闯入女性庄园这一事件作为立脚点,设身处地、因势利导的铺排两性关系自然发展的过程,从而洞见时代的局限与情感之惘然。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情感反应非常复杂、立体,用一句略显刻板老套的话说,科波拉对历史对人物做到了“同情之了解”。

首先来说,科波拉直接砍掉了黑人女仆这角色,虽然这由族裔角度来看会政治不正确,但这实在是删繁就简的精彩一笔,因为科波拉要集中讨论的是两性关系,如她自己所说,黑人角色的存在她尚未想好如何把握分寸。再是当地士兵来探访的一些情节也被全部砍掉,这一方面与情节紧凑度有关,另一方面关系到影片的整个主题设置。科波拉在还原时代气氛方面,重心是落在禁锢、闭锁的主题。玛莎妇人统辖的这个庄园,与外界是隔绝的。士兵从未到访强化了隔绝感。



整体的叙事结构与冲突也因此被处理成了一个男性外部闯入者所激发的女性群像式的情感反应。影片的画幅是很特别的有点复古色彩的1.66:1(盛行于1950、60年代的所谓欧洲式宽银幕),这个画幅可以更强而有力的强调这种禁锢感(希格尔版本就是经典美式的1.85 : 1)。影像质地当然不能忽略。这又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烛光照明电影,让人想起库布里克的《乱世儿女》,侯孝贤的《海上花》。效果非常接近印象派绘画,朦胧中闪烁着人性、人心的起伏、褶皱与晦暗。



如前文所说,相比希格尔版,科波拉版最直观的改变来自角色。影片中所有的角色要立体、生动太多。希格尔版的麦克伯尼一角,是著名硬汉伊斯特伍德出演的,当时已经符号化的硬汉牛仔,变为一个好色徒,总归是有些牵强,像是被砍掉腿之后的反应这样的关键情节,伊斯特伍德演来让人觉得非常不对味。科波拉启用了柯林•法瑞尔出演麦克伯尼可谓正本清源,这角色本来就是一个爱尔兰人,当今最著名的爱尔兰男星出演再正确不过。最重要的女角玛莎妇人,由妮可•基德曼扮演。由这个关键性角色的处理,我们即可看出科波拉的用心。希格尔版本中玛莎夫人与哥哥乱伦的背景完全被砍掉,代之以模糊化理由的丈夫缺席。玛莎夫人在科波拉版本中绝非一个恶毒的角色,也非棱角分明的负面角色,而是充满了真实生活中血肉可触的立体感。比较重要的是开场时玛莎夫人为麦克伯尼擦身那场戏(实拍中,基德曼整整为法瑞尔擦了两个小时的身体),陌生男性粗粝野性的身体撩拨了玛莎夫人心灵深处的欲望,但所谓发乎情止于礼,她成功的克制住了。动欲与止欲在这个情境之下,都是自然生发的过程。邓斯特扮演的女教师埃德温娜,则是渴望真挚的爱情,渴望离开这禁锢心房的庄园。她性格柔弱,遇上强烈表白的麦克伯尼,定然心向往之。在关键性的麦克伯尼坠楼那场戏,希格尔版是埃德温娜情绪失控后强力推搡的结果,这凸显了角色的暴力化负面化倾向,而在科波拉版中,埃德温娜是失手推搡麦克伯尼坠楼,事后无比懊恼,性质决然不同。即便是主动投怀送抱的艾丽西亚,科波拉也没有作绝对的负面化处理,因为在这样一个闭锁的环境中,正处青春期豆蔻年华的艾丽西亚,遭遇这样一位阳刚男性,生发春梦是自然正常不过的。

坠楼这场戏也是影片最重要的转折点。科波拉的方法是,尽量将之后发生的锯腿、麦克伯尼举枪威胁、晚宴下毒这一系列连锁发生的行为自然化、合理化。这一切的行为都是无奈之下的最自然选择。尤其是锯腿这场戏,在希格尔版本中被浓墨重彩的予以表现,甚至锯腿被象征性给予阉割的表现意味。科波拉却是果断的把锯腿的戏份全部删除,以强化不得已而为之是故不予表现的逻辑。下毒之前,科波拉还特别拍摄了玛莎夫人祈祷的情节,既是希翼下毒成功,又是忏悔。下毒的晚宴戏,希格尔版中,有玛莎夫人大声劝阻埃德温娜吃毒蘑菇的戏剧化情节,科波拉也是完全舍去。下毒晚宴的整个过程被表现的非常仪式化,没有任何戏剧感,麦克伯尼的丧命有强烈的宿命意味。这是一个容不下半点欲望污垢的高度礼教化的世界。

索菲亚•科波拉这一版的《牡丹花下》让她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戛纳史上第二次将最佳导演奖颁给女性。经常胡乱颁奖的戛纳此番出手让我觉得意外的精准。2017版《牡丹花下》是科波拉对逝去年代的一次深情回望,是对那些被镶嵌在时代夹缝中的沉沦女性的一次自然主义式描摹。这才是真正女性主义式的敏感表达。空有口号的呐喊与抗争留给未来的将永远是历史的尘埃。

 6 ) 当你觉得“这是一群无聊的蠢女人”时,危险就开始了

在剧情形式上,讲述一个异类闯入者引发的故事,整体像是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实践,每一个人表现出一些典型的行为和性格特征:

1.

强尼的求生欲让他对每个女人都表现出强烈共情 (这说明男人是可以尽可能共情女人的,只是看他觉得需不需要),从战争中逃生,在这所世外桃源般学校里被一群不同年纪的女人们优待爱慕,对他而言只要不走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他享受自己用话语和眼神就能引得女人们为他倾诉真心,互相嫉妒。他那时的感受或许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当然前提是不要真的死),但他不知道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奸出人命” 。

2. 妮可基德曼的角色是一个理性的领导者,女孩们的明争暗斗她全了然于心,但她相信她是是否让强尼走的决定者,所以强尼会来他的房间……

3. 邓斯特饰演的角色是那种表面虽然普通,但心中认定自己是最特别的那种女人,强尼的夸赞和“我懂你”之类的表述满足了邓斯特的情感诉求,更让邓斯特相信自己是独特的,终于有男人懂我,尽管身边的几个女人对他示好,但自己对于这个男人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强尼一定会来她的房间……

4. 但结果,男人果然是男人,他们从来欣赏的都不是理性的女领导者,和顾影自怜的女人,一定是美丽鲜活少女,这次是带着一些狡黠性感的少女——艾丽范宁饰演。实在意料之中。

5. 还有个女孩小胖,是她提到“艾米采毒蘑菇”的计谋。前面她几乎没有参与这些女孩的明争暗斗,她可以自己不参与,但不能忍受被忽视,微小的不满与恨意,在适当的时候会致命。

奸出人命的结果你们也知道了,当你心里觉得“这是一群无聊的蠢女人时”,危险就开始了!

 短评

蠢也许观众仍旧能从一众明星还算合格的表演中获得某种快感,或从考究的景物摄影中满足视听需求。但既不能还原原著精髓,又无法达到前作高度的新版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5分钟前
  • 鸡头井。
  • 很差

标准三段式:凤头、猪肚、豹尾。郎一来,芳心乱;争献媚,妒火烧;锯断腿,枉做鬼。

1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全程自然光摄影,古典主义的美学风格,剧作极简反类型,年代感和生活细节上很强迫症,生活流的方式展示不同年龄段禁欲系女性在遇到男人后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的群像,最后从人性扭曲的犯罪行为动机上升到女权主义层面上的时代控诉,完成导演的主题诉求。电影拍的好不好,跟电影好不好看,是两回事。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balmes 三幕时间分配非常不平衡不合理,开场拖沓,结尾仓促,角色之间的张力完全没出来,一切转折的发生都显得动机欠缺。光打得是真漂亮,但摄影全是中远景不怎么懂,不用眼神和特写做文章太浪费这故事的心理惊悚潜质了(想看尘世女王导演拍)。科波拉根本不会调教演员,一个个都是面瘫。

15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本来就没什么期待结果还真是烂,精华全部快进,无意义一模一样的空镜一大堆在那浪费时间。九十几分钟能做的事很多,索菲亚科波拉选择了无聊放空。甚至让人怀疑她自己真的想拍这部电影吗?还只是为了给演员摄影师服装师一份工?希望电影节不要再以发奖给她展现落入身份政治圈套的愚蠢了。

20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中国版:内战后期,一名帅气的国军飞行员坠机误入山中密林尼姑庵,众尼姑相继出手相救,甚至隐瞒他的存在被共军知晓,结果引来女性之间的骚乱。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场血雨腥风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2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无论怎样故事,到科波拉手上永远是美国女高中生版,然而科林·法瑞尔比东木蠢多少,新版就比老版蠢多少!

2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摄影算亮点吧,自然光,几无配乐。但是相比原版,还是弱了不少,男主游走花丛中的自得与反转的讽刺也没太出来。整体很平庸,情节亮点太少,而且进行很快,索菲娅科波拉仍然不太行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科波拉之女的片子一贯浅薄路线,除了摄影还不错以外。但是貌似还不止于扑街

32分钟前
  • 文西
  • 较差

Sofia Coppola跪下看《七月与安生》十遍也理解不了东亚人对宫斗戏的理解有多深。不同年龄段女人对男人的态度,单纯的友好,性启蒙层面的引诱,不顾一切以身相许,即便有所动心也在关键时刻理性做决定。我最讨厌这种用角色口播方式交代故事背景的剧本。

34分钟前
  • 小A
  • 还行

“采毒菇,宴席上毒死他”,然后就真的采蘑菇,开宴席,死掉...无惊喜无高潮无戏剧张力,人物形象也含糊得很。而所谓自然光,看一个多小时的伦勃朗,也会受不了啊…

37分钟前
  • Helicopter
  • 较差

剧情真的是……在影院差点睡着;这男的这么丑何苦呢;小女孩提出he likes mushrooms全场笑出声

42分钟前
  • 霹雳菠萝包
  • 较差

非常想推荐科波拉看一下《甄嬛传》

46分钟前
  • 💛
  • 还行

动辄发春的人物,前后割裂的剧情,清教徒女性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可是莫名的觉得好笑,越想越好笑,科波拉阿姨以绝经脸的表情讲了一个外国董永遇七仙女的故事,艾玛我要被笑死了~~~~~~~~~~~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两性间的关系翻转、正邪间的飘忽游移颇耐寻味。一名负伤的男性闯入者,起初是等待被恩赦被分配的猎物。而当他自诩风流,以为能游走花丛尽情狩猎时,却再度落入最初的被动境地。他展示力量与威慑,反倒丧命。讽刺在于,餐桌上的虔敬祈祷是一场谋杀的前奏,而当蓝布系上铁栅门,则化这场谋杀为名正言顺。

5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迫不及待YY了中国版:受伤的新疆籍(英挺高壮的)恐怖分子逃窜到成都一家破败的gay吧,菊花丛中,杀“基”四伏,“精”彩绝伦,

5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戛纳过后这部片子评分低迷,我带着审慎的眼光观影之后,却喜欢的不行,如同喜欢处女之死和迷失东京那样。最会拍少女的导演和最少女的老中青三个年龄层女演员,结合成了这部典雅,含蓄,少女感十足的电影。肖像群画般的构图和古典沉静的用光十分美妙。

56分钟前
  • 念辞
  • 力荐

空洞和留白、飘忽和细腻还是有本质差别的。所以个人还是觉得只是很平庸的封闭空间喜剧。几位评委对双面情人和好时光的厌女症评价和这个戛纳最佳导演奖项都透露出浓浓的美利坚田园女权气息……

6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较差

索菲亚科波拉这回还是很有进步的!砍掉了老版中“不必要”的旁枝侧节,去历史化和阶级化只为更集中关注两性关系和其中渗透出来的人性,同情、爱欲、嫉妒、仇恨悉数亮相,整体感极强。摄影加分,后半段惊悚氛围恰如其分;每个角色性格鲜明,更难得的是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极强的幽默感。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上来就瞎喊boring的人基本就是无聊本体,以蠢评片的人几乎就是自认蠢货。一个人说甄嬛就人人跟着论宫斗,看到别人差评看起来高级就换俩字给自己装逼。看电影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人云亦云,这样的短评区有什么可信度……

1小时前
  • 鹿不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