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秘密

记录片法国1956

主演:巴勃罗·毕加索

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

播放地址

 剧照

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2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3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4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5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6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3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4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5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6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7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8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19毕加索的秘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00:18

详细剧情

暂无简介

 长篇影评

 1 ) 画iPad的老毕,人类的奇迹。

1

音乐跟画面根本就不配,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干扰。但是看老毕画画本身太享受,你一开始看他要画一个形状,最后又不断的把痕迹消抹掉,这就是老毕的高明之处。

第5幅画,一个斗牛士被牛单挑在肩膀上,一副殉难者的模样。本来是线条勾勒的多么生动和美妙啊,但是后来却不断的被颜色和色块所掩盖,又形成了一种血色之美。简直就是红与黑的交响。这一典范形式被他反复表现,后面还有。

画第8 大公鸡的时候,克鲁佐老在打断老毕。但最后老毕的呈现真是让人惊讶,除了线条好以外,它最后变成了一幅《红与黑》。就像是米什莱笔下的女巫,向画外送出惊异的表情。更像一个化生为大公鸡的魔鬼,在黑暗中露出微笑。

第九幅斗牛士与裸妇,他的线条真的美丽极了。但是在上色以后,他却把某些线条给隐去了,让那些美丽的线条看起来更美丽了。以蓝黄黑绿为主色调。蓝颜色表现天空的色块,就和后来黑颜色栏杆互相打破。唯一不解的是,为什么他在最后的阶段要把裸妇脸给画成圈圈。

这让我想起了第1幅的画家与模特。画笔所在的一道竖线,形成了镜像的间隔。他也喜欢绘画周围的帷幕或者是帘幕,来增加画面的向心性。第2幅也是三个男人看左边的美女,其画的形式和第9幅相同。每一个人体的姿势都画的很有体式,特别是那一双小脚。 第10副的开头是一个齐白石式的图示,一盘茄子加酒壶。第11幅却是白菜骷髅和青蛙,过得特别快。第12幅先画了一匹马,补上了侏儒,两个美女和一个大胡子之后,我们才知道这又是马戏团里的情况。

(第52分钟)画羊的第13幅是个很好的例子,表现了毕加索不断的追求深度和冒险。随着背景的不断变换,我们确实发现了深度,而且充分利用了电影这个媒体,它做成了一种个人动画片,极具可看性。

第14幅变成了宽银幕,以拼贴画的风景画为主,加上了阴影的操作。其后的一幅(第15幅)裸妇图,已经把轮廓线和contour画好,但就像iPad绘画一样,他不断地变换轮廓线,体现出少女的姿态。甚至画上了猫的耳朵,后来又把她的肚子画的下垂起来。

第16幅同样是一幅夸张的裸体画,但是较为抽象,就像是圆柱体的组合。仍然向iPad毕加索不断的变换着大腿的姿势,就像他强烈的利比多投射。粗大的如同利比多器官。

第17幅是他热爱的公牛主题,斗牛士趴死在公牛身上,色彩强烈,红色,绿色和蓝色,代表着死亡与热爱的主题。公牛的眼神极为骄傲和凌厉,完全不带表情,去昂首向天。最后毕加索又把他们的脸改成了立体主义。第18幅同样是这个主题,却表现了公牛顶死斗牛士的场景,用几何线条来勾线,让我们一开始不知道他想干什么。

第19幅是一幅沙滩的风景画,里面有很多的半裸的男性女性,在享受阳光,享受冲浪。黄金分割线的位置是,穿比基尼的女士在挥手,但最后却被改成了情侣相拥。画面的最右侧也改成了一个看客,并且尺幅越来越大。第20副也是类似的。

第3遍通看全篇,你仍然会认为这些都是半成品的性质,但仍然揭露了毕加索的创作思维。 2

一张近乎自画像开头,反映了他的性欲投射。一个带着全部胡须的老画家拿着画笔,在画一个裸女。如果仔细理解,你就知道那其实不是画笔,他的全部精神就是那个器官。

说到他最觊觎的女性类型,第15幅最好的反映了这一点。少女型,熟女型(第9幅也是),如蒙娜丽莎式的拱砌塔,豹女,印度妹,海之女,惆怅的妹妹。

这种多元化的品味,在第2幅中却得到了精华呈现,这是一个高冷的大胸妹,年纪在二十上下,这是当时毕加索最喜欢的女人。 他的心理凸显了达纳俄效应:他把自己想成宙斯,而周围所有的女人都是睡着的达纳俄,一只天鹅都可以和她交配。 他光着个膀子,信手画出,就像儿童一般,旁边是他的酒,偶尔倒一下,喝上几口。性的事和绘画在他来说可以随时切换。

 2 ) 传奇毕加索

看片的时候 因为没有情节支撑 其实挺无聊的
但作为记录大师创作过程的纪录片 四星还是要满上的

---“2015年传奇毕加索展上海环球港展”志愿者
---Toastmaster30分钟专题分享“让我解答你对毕加索的困惑”

看过资料较多,本文作为演讲稿梳理。

困惑:为什么毕加索是第一个活着见到自己作品被端进罗浮宫的画家?凭什么在他年纪轻轻就已经脱离“画家死后才能成名”的魔咒,靠画画创造财富?为什么他的画如此丑,却为世人争抢创造出一个个拍卖奇迹?他一生到底有多少情人?什么是印象派?印象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为什么他能担起“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如此承载一百年文化的美誉?


 3 ) 毕加索的思路也不是清晰的。

无懈可击的学院派功底,给了毕加索信手拈来的勇气。随意挥洒的线条也是极其准确的概括。毕姥爷是一位行动和思想的巨人,不光思想高度足够,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不停息地画。

震撼到无以复加。外行不一定能从马克笔拉出的几条线看出门道,但小小的草图让我想起拿着长笔杆的马蒂斯、草间弥生黑白画系列……甚至是康定斯基——毕加索正是在玩图形、色彩和空间的构成。

毕加索的抽象是对现实的抽象,他的作品从未脱离实体,即使再难以识别,你依然能够看得出他在画某个形体,某个客观存在的物象——鱼、花朵、长颈鹿、斗牛——而不是蒙德里安、罗斯科那样一堆线条、点和色块。正如李·克瑞斯娜和波洛克讨论过,抽象该不该对现实模仿的问题,毕加索显然并不像波洛克那样抛弃一切外在影响,只描绘自身内在感受——波洛克的滴洒画就没有可识别的人或者任何物品。

因为在我看来立体主义和中国的散点透视其实是一回事。所以我会说,千里江山图和亚威农少女采取了类似的观察方式。立体派对视点的解放——使得欧洲人终于从几百年来焦点透视法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这正是毕加索的功劳之一(梵高也是因此才显得伟大)。

这部影片还解决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绘画过程才是画者的学习中最有价值、最需要重视的部分。我们在影片中能够看到毕加索的思路和方法,学到他对艺术和世界的理解,呈现在画廊里的完成品,反而没有那么多营养。另一方面,对于立体主义画作的理解来说,看到毕加索是如何将我们都认识的东西,抽象成一堆线和色块,这般清晰明了的过程,能起到极大的帮助。

大师也是人,他也有思路不清的时候。毕加索存世作品量极大,也并非件件都是精品。中间被催促那张,能明显感到毕姥爷心态画崩了。因为是在镜头下展示,这几张画都是风险最小也最容易画的网格构图,横平竖直。

毕姥爷说他最想像孩子一样画画,但可惜的是,他根本从未脱离过传统,尽管在许多人看来他画得如此离经叛道。

比如这两张,正是静物画构图。欧洲人用物品的象征意义做隐喻,骷髅头代表死亡、卡拉瓦乔的烂水果也有类似的意思……静物画并非逼真的盘子水果那么简单,其实都是拐弯抹角的暗语和符号。我们用夏尔丹做对比。

夏尔丹代表作,我觉得气质和梵高那那幅有点像……

除此,毕加索还多次临摹过宫娥等古典油画。

为了接近画得像小孩这个目标,毕姥爷吸收了很多来自原生艺术和民俗绘画的养分。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毕加索的艺术扎根于西班牙的土壤。

毕姥爷的早期的绘画中仍保留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光影透视纵深感。但这些西欧绘画的传统,在拍摄此片的这个时期看不到了,只剩下一条结实明晰的外轮廓,是为中国人讲的返璞归真。

他的笔法有如非洲木刻的刀法。右下角这张人面,显然是民俗画的画法。

这一件是我最喜欢的。草稿仅是一些点线面构成。

这个阶段是埃及人的画法。

到了后面的阶段却有日本画的感觉。像歌川广重。甚至像汉画像砖。

他在画的时候,脑袋一半是空的,一半是满的,满的一半让他有能力不停歇地画下去,空的一半让他可以不断填充修改。毕姥爷有腹稿,但只是一个很大致的念头,他并非像外行人想象画家作画的步骤,草稿画好然后填色,而是不断地修改。可以看得出细节之处很多随意而为,这是洒脱,但在大型状上控制地非常严谨,他知道哪里可以随意而哪里不行。

那头牛的修改了多少回?我数了一下,起码覆盖了十层以上。还有姿态如同戈雅的玛哈的裸女,面部和手的那一块就修改了无数次。

西班牙的血脉传承中总有种怪诞的特性,在任何的别处也找不到他们的激情和邪魅。毕加索的人物画里保留了这种狂欢化情节。他的画,某种角度来说,很像海明威的小说。尤其是他俩钟爱的斗牛。

毕姥爷比马蒂斯富于激情,即使立体派通常看上去比较僵硬,与马蒂斯的舞蹈相比缺少动感,但你就是会有这样的感觉——毕加索在作画时是激情洋溢的——康定斯基绝无可能这么画。

毕加索的画是真正的绘画,摆脱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界限,摆脱了唯一视点的束缚,所有的东西融在一张画布上,却如同和谐的复调交响。他的绘画思路,用油画侠管老师的话说——在任何时候停下来,都有值得欣赏的东西。他的思路是整体的。他的天才令人震撼和恐怖。

巨人永垂。

 4 ) 创作:探索表现的可能性

这部电影名副其实,虽然只是简单地弄一套设备,记录毕加索画画过程的片段,但是却很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毕加索的艺术创作本质,那就是探索表现的可能性。

创作,是表现,不是再现。画什么像什么,那么画家的工作就不如照相机了。那么如何表现,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对客观事物,通过内心感受加以处理。虽然看起来不像真实的原来,但是却能够让欣赏者看到画家的独特思想感情。

具体地,毕加索有几种创作的方式。

最简单的就是“增加”。比如序幕,毕加索在中间画了张人脸,然后再加上翅膀、头尾变成鸽子。当然,这种可以让人有新鲜感,也可以有很多的理解和思考,但这只是最简单的创作模式。

接着是“生长”,这一种很接近罗丹的观念(寻找石头里的生命),好像毕加索在寻找纸张里存在的东西一样。最初看起来是随意的涂抹,让人无法窥视其意图。像下面,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几何图形,然后加了线条之后,我们会发现罗丹展示的是一个“斗牛场”的景象。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略到“阴阳协调的根本”:最初的“拙(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胡乱涂抹的效果)”与后面“巧(牛、斗牛士,一个骑马,一个拿着红布)”的结合。没有那样精准而又抽象的熟练笔触,也无法造成最后的震撼效果。既新颖得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够展现画家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毕加索的功底是无与伦比的,像下面这张斗牛图,笔触非常果断,线条非常流畅,短短时间内就成就了非常抽象,又相当能够体现牛的反抗与力量,人的搏击和危险。与中国黑白水墨画大写意有相通之处。

再接着是“改变”。“改变”也可以视为前两者的融合。像下面四幅“羊”的塑造过程,最初是简练的线条画出羊头,然后加上色彩显得更加逼真,第三幅则以“骨骼”的形式来表现羊,是一种对“现实”的处理方式,使之产生“异化”,给人以新颖的感受。而且还增加了一些诸如椰树沙滩之类的背景陪衬,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最后一幅则再增加“锯开的断纹”,制造出“非生命”“钢铁化”的效果来,加重“异化”,给人的印象更加特殊。

最后是“尝试”,也就是不断地涂抹重来,测试各种变化的可能。像毕加索片中画“躺着看书的女子”。整体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对于头部特征,就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之所以这样做,很明显最初的创作非常“平凡”,是很多画家都会想到,会画出来的构图和内容,如下:

而后,毕加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不断地对“脸部”的具体形象进行创作,正如片中对另一个比较抽象的卧女,不断调整“腿部”的具体形象一样:

最后,毕加索好不容易确定了形象,但是很明显他对于这一符合自己要求的脸,以及整体仍然不满意,于是不断对画面进行丰富,增加。开始是加了几个“装饰性”的彩色板块,像加了墙上的“挂画”和“床单”一样,后来又干脆对人物进行色彩覆盖。

不过,最后很明显毕加索还是“意犹未尽”,还增加了窗户、涂抹阴影来造成“空间感”,更绝的是,还是对人物的头发进行了“中国化“处理,创作出来的成品是这样子的:

可能有人觉得前面一幅,甚至中间某一幅比最终一幅更好,但这是见仁见智的事。关键我们通过毕加索的创作过程,可以清楚地了解他的创作方式,与中国传统“推敲”相同,恰似“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在片中最后,还展示了毕加索的一幅经典名作,这幅作品,从最初的看似随意的几何图形,到让人叹为观止的“热闹海滩”,从割裂的几个板块,到同一自然场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突出画面中心的一个女子,到突出画面中的一对男女;从静态的男女到动态跳舞的男女;从合理比例的人物,到不同风格不同比例的人物。然后在折腾、测试一番之后,毕加索重新创作了一幅新作,完全抽象的色块与线条,但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毕加索原来心目中那个海滩,而且诸多人物虽然比例风格不同,但是“群龙无首”,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沉浸在爱情和海滩之中的一对男女之外,还有泡在海里露出脑袋的,趴在沙滩上发呆的,静静坐着看海的,眼里尽是他人的幸福与自己的落寞的人……虽然没有人是主角,但这就是毕加索眼里的海滩世界。

9/15/2020

 5 ) 一部由绘画和电影共同创造的杰作

像片头就揭晓的那样 当诗人和作曲家创作时怎样思考 我们无从知晓 但绘画却不同 若想瞥见作者的秘密 你便看他的手,电影的介质使得这个过程永存 作为一种叙事也让漫长的创作浓缩 而绘画则是本片最基本的内容 90%的时间都由纯粹的画面构成,图形、色彩的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 并配合以音乐形成一种隐秘的叙事 从中我们得以窥见毕加索的“秘密”,那是创作过程中的云诡波谲 也是克鲁佐所说的“冒险” 有时诙谐 有时焦虑 有时恐怖。

这种惊心动魄在毕加索创作最后一幅画时被推上高潮 反反复复地修改、整饰、覆盖、填补 最后竟整个推翻重来 但肉眼可见作品的境界已大不相同 这种对于艺术的赤诚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也感动了 也突然理解毕加索的一生是怎样不断突破自己的创作界限。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当客观镜头切进来 我们才知道原来观众的视角不是毕加索的视角 而是画布的背面 不由感叹不愧是大师 作品的结构从背面看也依然维持着平衡的美感 只可惜在影片结束后 他将所有作品皆毁 世人再无亲眼见证的机会 不过我好像也能理解 毕竟这些画作是电影与绘画合谋生下的孩子 脱离了电影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同时又是将他的魔法昭然于天下的告密者 就像刘谦回避好事者时所用的借口:一个魔术师袒露他的秘密是会折寿的

 6 ) 我是硬着头皮看完的

这是很久收藏的书签了
静下心才能跟着钟摆随着笔触吐出根根游动的线条,背面拍摄真的像是从画布里长出来一样,体会画面的律动变化,粗细不一的线条,色彩厚重的色块一块块镇压他想表达的随性灵动
我画画的时候总是钻进一个洞里刻画细节出不来,他完全是天马行空的不停寻找新的瞬间鲜活的生命。他的画给我的感觉随着四季交替,万物交融更替。从萌动的陌生,到相遇交织的线条色彩每一次行走都是独一无二的,再然后在各种符号元素里构建新的故事情节,但是每个场景都会走动,终究变成另一番摸样。大部分的笔触是跟着他的生活经验一次次跳跃寻找一种绘画新方式。在随意自由中寻找遇见每一个细节之处的惊喜

 短评

纪录片本身不评价 绘画作品绝对超五星 作画过程每一刻其实都是“成品” 不断发展变化 或颠覆过去 最后的面貌不能代表这幅画所有魅力 运动中充满神奇 整个过程就像一部电影

2分钟前
  • 河原宏
  • 推荐

一幅画,好比一个孩子,画家好比母亲,那么看画画的过程,就相当于看母亲生孩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未必美好,但充满神奇。尤其是毕加索这种天才,谁也猜不到他下一笔是什么,比如那幅花变成鱼,鱼变成鸡,鸡变成人脸的画,如果只看成品,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是这么来的。这是艺术的神奇,也是创造的神奇。

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片頭說:詩人無法拍這樣一部紀錄片。真的嗎?只怕未必,觀賞張大春所謂「塗抹在原稿上的立可白總有剝落之日」的時序恐懼,未嘗不是一種樂趣。說到底還是表演性的問題,能夠轉換多少視覺表演性才是影像首重的考慮。如此想來,文字工作者在這個影像時代,還真是不得不依附附加價值而苟活。

8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1,这的确是一部悬疑片,因为你不知道画家下一笔要落在哪里,其实画家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要什么样的画作,到底要一只黑脸的公牛还是一只白脸的公牛呢?反复试验了好多次,觉得对劲了,就停下来。一朵花先是变成一条鱼,接着变成一个美人,然后变成一只公鸡,最后变成了牧神。画家在创作的同时不断否定原来的构思和成品。对于电影拍摄,画着出现的和跳着出现方式交替呈现,很好的控制了节奏,控制了时间,五小时的画作在银幕上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可以将完成的过程展现出来,电影截获了时间的流动哟。但是这样的电影,大概也只能有着一部。

10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力荐

note:畢卡索作畫的過程。作畫是破壞過程中產生的,其中許多片刻有很可愛的部分岔出來,畢卡索很可愛,真可愛。

15分钟前
  • esaurimento
  • 推荐

cool

19分钟前
  • 克里斯朵嘎
  • 力荐

所有想知道为什么说毕加索是天才的人,可以看看本片中他那个花五小时画的羊头。

20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力荐

法国将此片定位国宝,本片的珍贵之处在于以拍罪案片闻名的亨利-乔治·克鲁佐竟然征得大画家毕加索的同意,进入到他在戛纳的画室里,对这位世纪伟人的作画过程。毕加索大名如雷贯耳,我直到看到这部片子才得以目睹大师的尊容,居然还赤膊上阵画画。对绘画我不是很敏感,不过看了此片后确实很佩服老毕

21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化繁为简,大师和大师的碰撞,天才般的尝试,实在是大饱眼福。“这幅画是太小了吧?我需要一幅更大的画布!”电影在这个时候画幅也徐徐展开。叹服。实在是八辈子也想不到毕加索的一幅画成型前有这样七七四十九变,艺术大师看东西这个视角确实咱普通人不仅是想不到,而是只能试着去理解啊…

2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色块堆叠的时候从半透塑料板背面也没法拍画作啊,难不成让毕加索画两下就停笔拍一下?

28分钟前
  • Double
  • 力荐

毕加索花五小时完成的作品人们天真地以为只用十分钟。影片最珍贵之处在于通过两位天才的合作,利用电影艺术对时间的浓缩,以及夹杂得恰到好处的谈话,充分展示了画家对自身作品的摒弃保留,你从来都不知道流动的画布上最终呈现的究竟是什么。同时,这些最终被毕加索亲手销毁的作品十足具备遗憾的魅力。

30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行不行啊~~~毕大爷~~~

33分钟前
  • 自存
  • 推荐

碟片遗失

37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还行

魔术师的绘画艺术。

41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只此一份记录,对于他的那些瞬息消失的画。

43分钟前
  • 言知檀
  • 力荐

还是上美术课时老师给看的 有时候吧你得瞧得起你的美术老师你就不会觉得她讲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因为她年轻的时候也有牛逼的梦想

44分钟前
  • RINGO
  • 力荐

哇……

48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这种片就是不好评价啊

49分钟前
  • 1023Mb
  • 还行

太棒了!电影和绘画的奇妙结合。

50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原来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看过。。。只不过一直管它叫作 毕加索的纪录片 原来是Clouzot拍的啊~

52分钟前
  • minyee13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