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

爱情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13

主演:黄晓明,邓超,佟大为,杜鹃,王真儿,乔治·安东,杨晨,张籽沐,雷昊汶,佟磊,刘天佐,ClaireQuirk,DanielBerkey,公翠英,于膨玮,冯仑,宇轩,胡明杨,柏明,唐晓峰,凯特琳·菲茨杰拉德,杨轶,吴越坤,张跃德,毛大庆,田朴珺,JohnTaylor,闫锐,BarbaraMalley,TraceyIlgner,CatherineGibson,AnthonySantoro,艾梓童,黄卫,黄天齐,康晟闻,雷瑷嘉

导演:陈可辛

播放地址

 剧照

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1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2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3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4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5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6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13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14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15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16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17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18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19中国合伙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16:13

详细剧情

20世纪80年代,三个怀有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在高等学府燕京大学的校园内相遇,从此展开了他们长达三十年的友谊和梦想征途。出生于留学世家的孟晓骏(邓超饰)渴望站在美国的土地上改变世界,浪漫自由的王阳(佟...

 长篇影评

 1 ) 哪怕鸡贼

电影散场后,影院里响起了若干掌声,我想这大约不是因为这故事有多好,而是因为它呈现出的某种正确。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励志或者中国梦就是最大的正确,而拉上一堆“民企英雄”陪绑,则更是一种不失狡猾的正确。

前几天央视重放了《甜蜜蜜》,现在看起来恐怕不是个好主意。大抵相仿的几十年跨度,相仿的国人寻梦故事,相仿的旁白乃至于相仿的分分合合,与前者的扎实沉静相比,《合伙人》却要单薄得多。与大多不怎么成功的大事记式电影类似,陈可辛老师用一些典型时代符号,一些琐碎而充满仪式感的猛烈画面,一些煽情的场景,再填上一些音乐就能剪过好几年去。而比起《甜蜜蜜》刻画时代的丰满,《合伙人》关于旁人的描述寥寥,成百上千人只是被充当了背景板。

关于狡猾的正确,以三兄弟赴美谈判一段为甚。电影用“我们不是东亚病夫”式的老套桥段,把某人的个人受挫经历与谈判桌上的针锋相对混为一谈,将野蛮生长的原罪简单消解为西方偏见与东方崛起,正所谓美国梦过时了,中国梦来了。且不提这种态度由一个以输出美国梦为宗旨的公司来表达算不算吊诡,至少抄袭ETS教材一事,叙述创业初期故事时并未提及,一直拖到行将成功才糊涂带过,这方法恐怕是狡猾了点吧。

或者还是应该说,励志就是最大的正确,正如所谓成功就是唯一的正确,哪怕是鸡贼了些?


ps:某些日报的编辑请自觉,须知八荣八耻,以不抄袭为首荣,以抄而不告为首耻。

 2 ) 朋友说你三星评价写出来为什么像是打一星的……

陈可辛擅长拍摄中产阶级爱情和现代时装片,这好像是不争的事实。从发轫的《双城故事》到堪称经典佳作的《甜蜜蜜》,他总能把爱情故事包装得摩登现代又好看。就是这样一个导演,毅然北上后,却投身《投名状》(导演)、《十月围城》(监制)、《武侠》(导演)这样的大片,唯有《如果·爱》可能是个例外。 这次的《中国合伙人》,整体预算和制作周期明显缩减,陈可辛似乎也想尝试下题材类型的转变。近几年,面对内地导演的不断成功,题材类型的年轻化是个共同的趋势。这其中,造梦型的电影表现得尤为抢眼,去泰国西雅图,要么就是编织失恋或惨绿的青春,怎么看都是一些超越现实的梦。《中国合伙人》兼而有之,它试图用成功学来激励年轻人,重新打造青春梦,与此同时敲碎美国梦,描绘中国梦。可惜根据实际表现,电影似乎没能很好地做到这点。暂且不说美国梦真实与否,但中国梦是肯定不存在的,这就像《致青春》里的做作台词: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几十年前的《苦恋》早做了反问回答:祖国爱你吗? 从《公民凯恩》到《社交网络》甚至是文学著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好莱坞对成功的定义基本是这样:人人可以接近并实现梦想,却难以做到“真正的成功”,你征服了世界,却无法满足内心深处的自己。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协调的原始矛盾,人类无法真正满足自己,同时也避开了替成功者吆喝的嫌疑。但《中国合伙人》与众多好莱坞传记片不同,它真的以“成功”做结尾,还打出了老干妈等人的照片,叫人有种观看CCTV-10专题纪录片的错觉。 电影主体是创业打拼,陈可辛却努力想抓牢跟留住青春。跨越二十多年,三个主人公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形象,实在是保养有方。围绕新梦想,影片有表现朋友之间的理念冲突和友情危机,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困境。准确来说,这是新梦想和商业资本的困境,而非个人或人物本身的困境。一部成功的励志电影不在于告诉所有人,他们有很多钱,他们很牛逼。真牛逼的话,电影可以告诉观众,他们(成功者)也会有不堪一击的时候。 梦想应该是让人不断追逐的东西,前仆后继,《中国合伙人》却告诉观众,如果没有梦想,如果理想破碎,你可以有钱,相当于把梦给实体化了:麻袋装的人民币,源源不断的金钱利益。成东青的奋斗史就是几个画面和旁白,孟晓骏在美国的个人挫折显然被夸张放大,至于王阳,除了暧昧、似有所指的剪头发一幕,他似乎没有遭遇什么真正的挫折。为什么能成功?命中注定他们就是能成功,学英语让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不相信美国梦,但美国梦却造福了他们。而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中国的年轻人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外,能不回来的,就不会回来。 对陈可辛来说,《中国合伙人》的比较对象可以是《投名状》。比起《投名状》的反目决裂,《中国合伙人》还算比较客气,没有青春洋溢,好在也不至于黑暗压抑。影片的比较对象还可以是《三个傻瓜》和《百万富翁》,当成东青说,中国学生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拥有更好的记忆力,那仿佛也是在说,中国的学生更像机器——要么就是机器上的零件。很遗憾,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当代年轻人的命运,电影只是匆匆一笔,浅尝辄止,止步于新梦想在纽交所上市——这难道是一部企业宣传片? 除了上述问题,除了三个人视点转换旁白混乱,其他地方,《中国合伙人》还算比较通俗流畅。虽然没能让人眼前一亮,但看得出黄晓明很努力在表演,而且有了自我娱乐的精神。至于邓超和佟大为,几场冲突戏也都表现不错。不过话说回来,对陈可辛来讲,这些指导也不能算是什么优点了。毕竟,这部《中国合伙人》可不是赵薇拍的。【凤凰网】

 3 ) 祝你们假梦成真


万幸的是,影片结束时观众并未起立鼓掌。否则,这将比片中因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人民群众朝“新梦想”英语学校砸砖头,叫他们“卖国贼”更令人绝望。

我很惊讶陈可辛会拍《中国合伙人》,就像当年惊讶张艺谋会拍《三枪》。两位大师相同之处都是贴,张为了人情给赵本山贴脸,拍《三枪》相当于说段酒桌前的客套话;陈更恶劣,为了票房给“中国成功学”贴尊严,拍《中合》相当于当着众人面说假话。
 
“假话”流窜在《中合》的各个角落。

前半段还好,前半段讲青春。青春真管用,可以填塞无数漏洞。包括黄晓明强吻得肺炎的杜鹃时,她说:为什么是你,黄晓明回: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两句真美,但是假。假在杜鹃这样胸中世界强大到不在意自己胸型的姑娘,根本不会因为一句“为什么不能是我”就放弃掉她的人生。有观众拧:所以她最后离开黄晓明了呀。不是,我是说杜鹃一开始就不会答应黄晓明。一开始就答应黄晓明的姑娘,就不该是杜鹃。这个姑娘之所以是杜鹃,只因为一个理由:镜头美感。为了美感而忽略事实,这就叫假。

可惜,绝大部分男人都追过自己配不上的姑娘(或小伙),有些也像黄晓明一样,追过跟自己不在同一个世界的姑娘(或小伙),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假话。通用“有志者事竟成”,或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会”这个理念,就能利用观众胸中的欲望轻松地弄假成真,看到陈可辛说假话的本事了吗。尤其“新梦想“成立之后,整部电影就开始假话连篇。

首先是邓超这个角色。假就假在,邓超从始至终都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不会因为任何事改变。他在书里夹的写给自己,却被黄晓明误认为是激励他的话:你以后会让我妒忌的,这句是真的;为自己的股份变少而大闹会议,这也是真的;包括他第二次去美国时被出租车司机耍,被前台小姐敷衍,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并为此想要借黄晓明公司上市来“假公济私”,这些都是真的,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标志。但是,他在佟大为的婚礼上说出那句分道扬镳的话:我曾经认为自己重要,(也只是)曾经。这句话就是假的,其作用在于,为兄弟三人再次聚首埋下伏笔,把本不可能修复的矛盾伪装成可以解决的误会。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前边对邓超性格的塑造就是假的了,这就暴露了这种塑造的真实目的:戏剧冲突。为了戏剧冲突而忽略事实,这更是假。

但这些假,怎么都假不过这部电影传递的价值观。很多人看完《中合》都愿意拿它跟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作对比,来评判中国成功学和美国成功学的区别。其实这样的对比并不公平,因为《中合》的价值观是假的,而《社网》相对来说更现实——后者提到了“代价”,有代价才有成功学。

这也是观众看完电影后并没有鼓掌甚至起立,我所感到欣慰的原因。大家只是把它当个乐,怀念一下拼命努力过的青春,或曾经有过的兄弟情义也就足够了。因为大多数离青春越来越远的人,都越来越能意识到代价意味着什么。代价不是闹着玩的,也不是想尽办法就能避免的。

《中合》假就假在把这份极具重要性的,严重程度相当于跟魔鬼签订契约的“代价”一语带过。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调侃道:他(功成名就的黄晓明)现在用换灯泡,代替了性生活呦——好像这他妈根本不是个事,没有性生活,换灯泡就行了。或者代价就只是没有性生活这么一个。而《社网》中的马克•扎克伯格到最后,虽然赢了生意上的谈判,却在某种意义上输了生活中一切。这种代价是真实的,在人生中根本不能忽略,表现在电影中起码可以提升好几个档次。陈可辛又不蠢,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影片最后,陈可辛用幻灯片的模式给观众介绍了几位代表着“梦想成真”的中国大咖,他要敢表现代价,就得罪了这些活着的人。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票房——为了票房,陈可辛对那些只愿花不到一百块,就想着说不定能激发出动力完成梦想的观众,说了一句祝你们假梦成真。


(已发表,请勿转载)

 4 ) 中国的合伙人

这部电影我还是很喜欢的,有搞笑也有一点人生道理,很多人可以互相陪伴诱惑最艰难的岁月,却很难熬过富贵的日子。 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只是库存量不一样,钱多了事业好了,想法就多了,想法多了心思就多了,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人生本来就是这样。 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不要和自己的兄弟做生意,很可能 亲兄弟还明算账呢,何况只是朋友。

 5 ) 留学青春二三事

看着三个老男人跟ETS(EES)死磕,我觉得这虽然不是我的青春,可这就是我青春的前传。我的青春绝对不是半夜打电话给紫鹃姐姐咨询情感问题,我的青春就该是大考小考补习班,还有若干一起奋战前线的兄弟姐妹。我的青春里有新概念1234,有展望未来,当然还有新东方,所以轻轻松松地就找到了带入感。看到三人对峙EES官员的时候,我是由衷的感到爽快。对,就是这样,像中国老爷们一样骂扁他们,谁当年没跟ETS、British council死磕过。

如果说改革开放带给了我这一代什么天大好处,那就是踏出过国门这件事不再像翻越柏林墙一样的困难。毛主席头像的赤色钞票一升再升,敞开的国门一开再开,终于我的亲朋好友分布在了世界各地。这些飞落到各处的亲朋好友最长的已有5,6年没见,最短也只是偶尔聊聊视频,有些已经全然断了联系,有些变得老死也不想往来。距离未必就是祸首,但它也一定是始作俑者。一转眼又到毕业季,大学的各位死党姐妹从此又要和我远隔重洋。我不舍但也无奈。

出国是为了什么?我问过她们也问过自己。
别提什么改变世界或是被世界改变,我们这一代人里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高尚,想做到的,能做到的,大概只有改变自己而已。

我出生在Z城城东的一个单位大院里,单位大院这个名词在商品房泛滥的今天也许已经日渐生疏,不过对在那儿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温馨也很有童年感的词汇。与商品房邻居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不同,单位大院里的每一户几乎都互相认识,那些父亲的同事会在下班的时摸摸我的头,跟我通报“再等等啊,你爸就快下班了”,也会在元宵节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竹纸灯笼。除了乡土式亲和,公司大院的还有个特点,那就是一个大院的人几乎都是从事同一领域,就我家所在这个来说,就是整个院的人都是搞外贸的。
8,90年代搞外贸的人没过出国就像21世纪的小孩不认识肯德基爷爷一样少见,于是我父亲也像其他同事一样搭上了出洋的飞机,他搭过十几天的船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和西部比人还高的仙人掌合过影,还去了其实汉堡挺难吃的城市汉堡。
出过国的父亲像很多开过洋荤的人一样开始艳羡美利坚的现代化与眼花缭乱的物质享受,但是他已经不再是年轻小伙儿,不会讲英文的父亲很快意识到美国梦只可能实现在他的枕头上。但是,他并没有伤心忧郁,看到大院里已经有一些人已经开始奔赴美利坚,他很快有了一个新计划,他要给美国梦选个继承人。那时候的他年轻力壮,事业正乘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缕春风蒸蒸日上。他是当时大院里第一个买摩托机车的人,载着他当时的女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妈,大冬天的满大街乱转,北方的冷风又狂又刺,以致于后来我妈得了老寒腿,天阴下雨都得贴膏药。为了他的美国梦,他对我的教育投资像当年买摩托车一样毫不吝啬,可惜那时候我信奉汉语最大的原则,外来语言一律都得靠边站。
 
1997年,我7岁,在那个不要尾随观看外宾被写进小学生道德规范里的年代,说的顺溜的只有“嗨喽, 米兔, 古德拜"三部曲的我 ,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到了稀有物种“老外”。那是一个很魁梧健硕的美国人,头发很少,香水味很重。父亲载他去Z城最好的酒店,住最好的套房。美国佬似乎有的是钱,叔叔D说他住这种酒店就像猴子拔毛一样。于是,这是我对外国人形成的第一印象:胖、体味浓重、爱用香料、住在遍地金子的国度里。有趣的是,若干年后,我念世界历史的时候发现,哥伦布时代的欧洲人对印度阿三们也是这样的印象。

我父亲的美国造梦计划还没大规模进行,大院里第一批留学生就学成归来了。世界从来就是各式各样,海龟们自然也不例外,可奇妙的是,男海龟们无一例外都收到了国内外企业高薪的橄榄枝,而为数本就不多女海龟,这次大多都是回来探亲的——她们已经在外面找了男朋友,打算实现真正的“美国梦”。
这样的结果让我本分的父亲大吃一惊,他虽希望他的女儿像爷们一样的学成精英,但却从未想过黄种人站在白种人身边拍结婚照也能和谐。于是,他的造梦计划无限期推迟了。

不久,从来没想过要出国的我姐被送了出去。我坐飞机到上海,送她出境。我记得那时候她拖着两个超大号的行李箱,大到连她宽宽的身板都有些微的瘦身效果。她就站在入口,挥手告别,然后从被玻璃墙面分割的曲里拐弯的走道里步步离开。当时我并没有觉得她像电影里的邓超一般身影萧索,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她身材绝不如邓超好的原因;我也并没有痛哭流涕,因为我姐也并没有摆出一副永不回头的姿态,她还跟我约定,放假了就买巧克力回来。所以,更多的,我是用一种欢送女壮士般的心情送她出国,像探索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令人骄傲,快看快看,这可是我们家族第一个踏出国门的人!
很大程度上,那时候的我还以为出个国不过就像往来ZL两城一样便利。我全然没有意识到出国是一件可以很远,可以很久,可以人生从此不同的事。我对出国尚没有概念,这些体会都是后来我姐暑假没回来,再下暑假也没回,一连很多歌暑假都没有回来,后来,干脆回来也觉得不自在,索性也就真的不想回来了之后的事。

那时候我已经考进了Z城前排的一所外语学校,学校里强手如林,当我还努力的在A班立足的时候,初中部直升的大牛们就已经在组队刷SAT了。对于高考,我们还是不能,他们大概已属不屑。在A班听了几堂云里雾里的全英授课之后,我终于不忍目睹我刚过及格线的小测成绩,新东方就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我的人生。我在新东方的第一个老师是老J,此君毕业于医科专业,讲起词汇课来下流无比,最爱莫过于普及妇科“医学词汇”以及调侃后排小情侣。第二期是S姐,她上课时背一个花里胡哨的JEANSPORTS,用还没被联想吞并的thinkpad,毕业于一所若干年后拒绝了我的英国牛校;第三期是老师L,长得风流倜傥打扮入时,又有一段坎坷情史,在基友文化尚不流行年月,他那样的型男迷死了班上大票春心初开的少女……对我而言,那些年的新东方,与其说是一所语言培训学校,还不如说它是一本大开本的卡耐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成功哲学,加持者署着耳熟能详的地名:美国、英国、加拿大……每个人都牛逼闪闪,都好像开过光一样的光芒万丈,他们把自己的心法传给我们,于是后来就有人在宿舍楼下高声诵读,有人窝在宿舍里反复刷老友记,也有人默默的牵了新女朋友的手,第二年又来听笑话。
没错,我们是去学语言的,但也是去看若干年后的自己。
未来的自己,想象中的自己,牛逼哄哄,牛逼哄哄,秒杀长难句。

有几年,出国对我来说是梦,不是因为它遥不可及,而是因为它可以拿来逃避现实。就像电影里说的,中国学生最拿手的就是失败。高考像座独木桥,可以挤过去的没几个,更何况,这座桥还是个虚拟的存在,你看不见它的粗细长短,更感觉不到你周身已经挤了多少同伴。有的时候你在桥上走的好好的,可是脚底底却发虚,好像有无数人在推你,又好像你已有半只脚踏了悬空。没错,就是自己吓自己,可是有很多人,就因为未知的不可能,想要从这座桥上跳下去。
跳下去的想法,高三那年我有过很多次。有一天,我终于承受不住,在宿舍里用偷藏的手机给家里打电话。在电话里我歇斯底里哭的像狗一样,我说我不要高考了,我要出国。我父亲于是在电话那头很生气的摔了电话,说爱考不考,老子没钱。可是我后来还是知道,他和我妈默默地去咨询了留学机构。

其实这时候的美国已经不再是满地黄金的美国,中国也不再是图样图森破的土鳖。在我苦逼学习的这几年里,大院里流传了三件大事,第一是公司有单生意出了问题,几个人吃了牢饭,D叔叔和另几个人则跑到了加拿大。第二是离婚率开始上升,有几个去国外刷金盘子的妻子或丈夫还没来得及把赚的钱换成金饭碗就最终刷出了绿帽子。第三是,美利坚经济危机物价上涨,大院里几个后送出去的孩子却都没能完成爹娘的美国梦,功不成身退,变成了几株只喝过大西洋海水的海带。
所以当我大二跟父亲说我想出国的时候,这个当年告诉我学好英语三百句,走遍美国都不怕的老男人犹豫着丢给了我一个宇宙终极问题:唔…你再好好想想,你为什么要出国呢?
这个问题,你出国前十个人有八个人怕是要问的。你答了以后,十有八九怕是他们还会说,唔,你真的是这样想的么,可我觉得你不是,你一定是想BLABLABLA……
他们不知道那时候我已经在准备雅思口语,这个问题早已经写在小纸条上反复练习中英文都可以流利回答。不过我父亲和他们不一样,他不在意他不知道的,他只在意,计划生育让他只有这一个孩子,而现在他老了,老到每天都想看到她。

为什么要出国?这个问题我有很多种答案,但真正站得住脚的却寥寥。出国并不美好,所谓资本主义的一切不过是一个诱人却始终摆在橱窗里没吃到嘴里的大饼。不过,至少像成冬青一样,我还知道,我不想要什么。我不想有一双眼睛,却不能去好奇探索,我有一双脚,可只能往返走重复的路。
或许吧,生活中太多决定不能只靠意义,因为未知可能就是最糟糕的意义,不过同时,也是最好的借口。

中国合伙人里三个男人,大概也很少想意义。成冬青从未想过要改变这世界,却一直被这世界推着走,但最终改变了世界。孟晓俊一心想改变世界,结果他被这世界改变了。王阳一直活的像个漾荡浪子,可过的也最为踏实(他在电影里有句台词“我一直想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人,但最终发现大多数人过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我始终觉得这是全剧最诚恳的一句话,倒不是觉得平庸,而是这话里有感情,有人气儿)。
放到本文里,他们就是拔高版的例子。D叔叔一生分动,公司事件爆发时颇有远见,现已定居加拿大,生了二胎,绿卡在手,世界恒通;我姐青春时期饱受应试教育逼迫,她从未想过要出国,更未想过要留下;为爱受挫的新东方老师刚刚结了婚,很快也当了爹,时常在微博上秀恩爱,既现实又踏实。
而更有些聪明人教育我,谈奋斗时你要像成冬青,谈理想时要像孟晓俊,谈生活时则做王阳。
你问他们意义呢?
还没开始做,哪里会有什么意义。
所以大概无论是谁,无论怎么选,只要踏踏实实地努力活过了,就会从未知里捞到些好处。
无论我们出不出国,出国后能走多久,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在青春里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会结晶,我们在青春里做过的梦都会被自己或是别人实现。若干年后,无论成功与否,印象最深的也不过是当年那个发型很土,身材普通,没整容也没化妆,背着一大包红宝书、慎小嶷的朴实朋友。
新东方会倒,可梦想永远有人前仆后继。
我们会老,可我们坐在一起谈笑过去的时候不老。

所以,别问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这个世界没了我们,它根本就不值得存在。
这才像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6 ) 价值观的问题

据我所知,《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的名字曾经一度改叫《中国先生》,后来不知为何又改回现在的名字,个中缘由我不曾见过相关报道,没看到电影之前还很是替其可惜,觉得错失了一个好片名。现在我看了电影,看法已经改变,我认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没叫《中国先生》的名字都是对的,这一定是出于对“先生”这个词的珍惜,网络时代后许多好词都被糟践了,“先生”这个词尚属纯洁,倘若此片真叫了“先生”,并且冠以“中国”俩字,那真是让许许多多“中国先生”蒙羞了。

这部电影里所谓的“先生”肯定是指黄晓明、邓超、佟大为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原谅我已经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所以以下行文全部使用演员名字指代影片角色。在我看来,“先生”所以为“先生”,跟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能对着几万学生夸夸其谈,用麻袋装钱之类事情没多大关系,而跟“先生”自己的人格和三观关系倒大得很。可惜在本片塑造的三位“先生”身上,我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丝毫闪光点。

先说“土鳖”黄晓明老师的角色,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绝大多数时间都不存在什么独立人格,即使是在邓超的一步步逼迫下,最终摆脱了他的阴影,有了自己的主见,也不过只是刚刚完成了别人本应该进入少年阶段就完成的任务而已,从这个角度讲,黄晓明的角色更适合演绎“中国孩子”。与人格不同,人的三观是时刻都有的,从片中黄晓明几处关键行为来看,他的三观我非常之不认同。

首先是爱情观这部分,片中黄晓明苦追杜鹃,杜鹃丝毫不为所动,等到杜鹃生传染病住院,心理上出于较虚弱的一个阶段,黄晓明通过强行与其接吻表示自己愿意为其献身的做法最终把杜鹃追到手。在黄晓明看来,当一个人表示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时,这个人就是个需要自己去爱的弱者,因为他这么认为,所以他丝毫不顾杜鹃的意愿就强行付出了自己的爱,摁住一个病人强吻了半天,在病人发出“为什么是你”的抱怨之后死皮赖脸的回答“为什么不能是我”,并继续强吻。我不知道导演拍这场戏的初衷是想表达什么,但我观看时只有六个字的想法“药店碧莲好吗”?

此角色另外一个神逻辑体现在全片高潮,在谈判桌上“震惊”老外一场戏上,从黄晓明的滔滔雄辩中我听出的意思是,一,我承认我们侵权了;二,我们侵权是因为你们不重视我们不授权我们;三,我们虽然侵权了要赔偿你们,但我们因祸得福了,我们可以趁机上市了,欧耶!翻译的再直白一下就是,“谁让你不给我授权,我就侵权了,不就赔你点儿钱嘛,我们赚大了!”看到这里时我跟那一桌上的老外们的反应是一样的,真的被“震惊”了,眼前这个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男人竟然义正言辞自信满满地说出了这种村口泼妇才会使用的跳脚骂街套路,这难道是在呼应黄晓明出身农村的人物设定吗?人家凭什么要重视你授权给你?你那儿市场大有钱挣人家就要重视你?不授权就是你侵权的合理理由?不卖给你的东西你就能抢吗?你错了就该赔钱,能趁机上市转了个大便宜跟人家有个蛋关系啊?靠侵权起家投机成功了到底有什么好值得炫耀呢?到底有什么好值得你站在这里踌躇满志地对着我们指手画脚呢?但这就是黄晓明角色的逻辑,他认为值得,这就是我们这位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平时用麻袋装钱的“中国先生”的逻辑。

说完黄晓明,再来说邓超。因为出身不同的原因,邓超这个角色一出场就有着基本成型相对健康的人物性格,而整部电影的时间,导演都在试图用黄晓明的角色来颠覆邓超的三观,也就是“毁掉”邓超本来健康的人格,按照土鳖黄晓明的路子改造这个人物。这里可以看出陈可辛导演的草根心态,这点如果跟一向偏袒爱护精英角色的陈凯歌对比尤其明显。

邓超的不健康在于受到了黄晓明的冲击,此处的黄晓明已不只是黄晓明,黄晓明代表的是不健康的中国现实社会。邓超在美国梦破碎最初时,只有正常的失意心理而并没有报复社会的意思,然而当他回国目睹了黄晓明的成功及做派,他的心理逐渐转变直到最后完全跟黄晓明的神逻辑一样。这个转变是在派出所那场戏完成的,邓超在民警隐喻的中国现实面前“幼稚”的像个孩子,而黄晓明则显得游刃有余许多,从派出所出来后,邓超决定,“不走了,我跟你混了!”至此,邓超被黄晓明改造完毕。尽管之后他们依然发生多次冲突,但他们之间只剩利益冲突,已经没有了根本性的观念之争。

他们两个人的共同性体现在处理侵权事件上,也体现在成功之后在纽约对以前失意场所的“报复性”缅怀上,黄晓明把曾经赶走邓超的实验室以邓超之名冠名,并以之作为送给邓超的礼物,邓超则带佟大为和黄晓明去自己昔日打工的餐厅,对着他认为曾经“欺负”过自己的人大谈自己的成功。这些展示成功的做法,让我对这两位“中国先生”的表现失望至极,对整部影片所传达的精神失望至极。

至于佟大为,这是一个相比黄晓明和邓超次要的人物,起到旁白串联故事和调和两个主要角色的作用。相比两个主演,我倒是对这个中性角色更有好感,但这种好感恰好是来自电影并没有着力为这个人物赋予三观,所以这种好感同样是作为电影的失败。

以上大概便是我对这三位“中国先生”的看法,其中涉及角色设定甚多但却少谈了电影,而我以为这并非有失偏颇,因为在这部轻故事重人物大谈中国梦的电影里,价值观的问题,就是电影最大的问题。

 7 ) 自在与脆弱同在

    
   美国的政坛选举,总是在关键时刻,有参选客自爆隐私自己是同性恋或是有家庭暴力史。因为那些聪明的经纪人知道,既然迟早有天会被人扒出拿来当靶子,不如早早自己坦白,从此变成无畏无惧的人,反正是人总有缺陷与软肋。抛出软肋,穿好护甲,好继续轻装上路。
  
    亦有粉丝评价说,同样是婚后的人,那浪荡的《苹果》男佟大为越来越淡定;当年腼腆《甜蜜蜜》小生邓超倒是越来越骚包了,不知道是不是妻子的原因。其实在我看来,淡定也好骚包也好戏里也好戏外也罢,王阳孟晓骏也好,佟大为邓超也好,这俩男人都是如那政坛上自爆型选手,坦荡荡轻飘飘小半生耍明白了,也就更加如鱼得水。一个不必害怕夸张,一个不必故作收敛,连带着黄晓明在内,已经不必担心继续别人演叶问他变成演二的那个。面对了懦弱,身后从此有温柔的手在守候懦弱,于是在这混沌地大千世界里慢慢脱掉了西装开始混迹于世,自在无边。
  
  所以,相比那些励志情节,我更喜欢看这部戏的脆弱戏。孟这个角色,太能够代表那一开始那些跑在最前面的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到了紧要关头却缓缓落后,曾经的鹤立鸡群亦变成了随波逐流,恐惧随之而来;王阳,浪子,长发,总是怕最成为最最普通的那一个,却最终最先成为普通那一个;而那笨鸟成校长生下来就是一个没有翅膀的鸟,所以他早早地知道了自己从来是只没有翅膀的土鳖,他惟一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方式只有跑。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晓着自己最大的弱势与恐惧,他没有孟那样的高瞻远瞩,他亦没有王那样的洒脱,他是中国社会最最常见的那类男人。低头奔跑却总是忘了抬头看天,“分娩”阵痛期比谁都长,但总是因为这样的执拗,他总是那个最容易在原地第一个有所产出的人。如同当许多手电筒照向黑板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人的脆弱一览无遗——他除了熬,别无选择。熬过去,就看见天。  
  
  这就是中国人的抱团精神,他们合起伙儿来面对彼此对未来的恐惧,变成三个再也不怕会被别人把脆弱扒出来炒的人。这样的彼此相拥早早看到了那同行者的狭隘与懦弱;而是亦向他坦诚了你的狭隘与懦弱。合伙人,很类似女人闺蜜的那种关系,彼此牵挂烦心埋怨不解,却最终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槲寄生。他们学会了女人的那招,彼此抚慰彼此的脆弱,缓行一个人生。
    
  相比男人,这个时代的女人貌似更容易成功获取自己最终想要的东西。在狭隘的男人看来,不过是女人媚眼如丝轻易卖弄,用裙底风光换得一世风光。其实这个时代的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早早承认那些人世里的痛楚与不堪重负,早早地面对也就早早地超度,在男人还在佯装坚强的时候,她们早已经擦干了泪水走在了阳光之下。她们的懦弱与脆弱,是人看得到,她们自己亦懂得,不是丢人的事,也终于不再成为包袱。有人愿意帮扶,自己也争气,情绪早已丢弃,从此不会过得太差。
  
  这就是佛家所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他们嘴里的“成功”总是诱人,不过是羡慕成功者总是更自在。如那作完演讲的马云,早早地在盛年退了休,从此生活就是工作,不知羡煞多少还在加班熬夜还房贷的年轻人。而成功人士太喜欢隐藏自己的懦弱,不肯承认背后的那些伤痕和那些假大空的理想,如同中国社会里千百颗在参天而立呼风唤雨的树一样不肯吐露任何一点金光背后的故事,不肯吐露自己任何一个瞬间的恐惧。所以,他们诱惑着一众年轻人包括他们的父母追寻效仿他们成功的踪迹,却从来看不到那些“成功者”最终是如何承认了自己,面对了自己,安放了脆弱,最后才成为了自己。总是不顾一切走上那条抛弃本性通往“成功”的路,最后,成为了穿着烧红的铁鞋跳舞的人。
  
  
    这个时代,成功早已经有太多定义,如我等小辈不过是但求自在。知道要成为成功的人,迟早要面对那些眼色与暗箭。要成为普通的人,要更早接受那些剪短自己的发的无聊感。要成为获取尊重的人,不惜要冒更大的风险把自己脚下的砖头垫得更高。而无论选择怎样的人,最终都可以修炼成为自在的人,务必是痛过以后,痛定思痛,不痛则通,承认那些脆弱,最后如同少年派的那只虎,知晓它是危险的事情,却从此不会伤害自己,更不会在关键时刻冒出来影响战斗力。

    我知道我的好,我安放我的不好,谈什么改变不改变。放下死撑,一念自在,脆弱的人生无处不在,却不知道那脆弱及懦弱才是最好的课程。如同太多五六十年代的父母,硬生生把理想抱负塞给子女,却从不肯让他们的子女在重压之下好好哭一场,从不肯让他们的子女写完一本带泪的日记,适得其反使得八零后九零后前所未有地脆弱。恐惧未来,恐惧职业,恐惧单身,恐惧婚姻,一旦离开父母却比任何时候来的都要懦弱——比懦弱更糟糕的是,因得那些坚强的教育,却从不肯承认懦弱,更谈不上释放那些懦弱。我们这个传统社会,总是让年轻人那些心底的小九九变成了沉重的脚镣,不让他们释放无处安放的狂躁与暮气沉沉,却还要让他们继续谈什么飞翔。
    
   所以最后看到的那些逆流的鱼,奔跑的鸟,都是那些早早脱离了恐惧面对了脆弱的人。坦然面对了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普通人,还是一个普通的成功人——都是坦荡荡把懦弱挂在脸上的人。他们的过往是清澈的,傻逼的青春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亦不再有任何东西值得隐瞒。他的过去,给你看;他的未来,你别管。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金光灿灿,若你见过了某个整日大谈特谈职场经的人,说不定已经信用卡刷爆等着新工作救赎房租;从此也就开始怀疑某些满嘴道德伦理的头像背后,是不是藏着一个酸腐气息十足甚至借钱不还的俗人。走到这步,怎样成为通透的人成年的人,是从此知道人人都有软肋人人都有痛处,如此而已。而你人生的合伙人,他不会戳你的软肋,知道你亦不会戳他的。
    
  在世为人,既要与丈母娘打麻将,也要敢和比自己想法多的女人上床,更重要的也能够和自己的好朋友做生意。能与丈母娘打麻将的男人是有实力的人;能和比自己想法多的女人上床的是拥有良好掌控力的人;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伙做生意的人,是最后他们看懂了人心脆弱之后修炼成大肚能容的男人,这也是他们面对往后时光的态度——他们终于肯承认这世间无论男人女人,都是脆弱的代名词。要学会与自己的脆弱相处,更难的是妻子要学会与丈夫的脆弱相处,合伙人要学会和与他同行的人的脆弱相处。从此人生便已安定一大半,醒时同交欢,醉后也不会各分散。

 短评

新东方的创始人当年就是高富帅(北大教授,海龟投资家神马的。。。纯然不是现在的普通吊丝,吊丝切勿YY)

6分钟前
  • HAPPY大炮
  • 还行

黄晓明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吧,男的应该更有共鸣。但音乐铺得太满,留点白不更好?视点转换有些生硬凌乱,几个剪辑点选择很费解,前半节奏太快,好多次感情还没酝酿好就用音乐生逼着煽情,手段有点低劣。后半有点社交网络感觉,晓明最后的英文独白挺煽情,算是个泪点。最后的幻灯是要闹哪样?

9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还行

黄晓明证明闹太套只是个误会的反戈一击。

10分钟前
  • K
  • 还行

陈可辛肯定是最聪明的中国导演不二话,又有节操又有市场,站着挣钱,而且思路极清爽,极用功。哦,应该是半蹲,最后为了政治正确让教主怒斥美帝,一下膝盖就软了。不过话说回来,在我一米六这么矮的视线里能看到的中国导演就很少了,半蹲已然鹤立鸡群。

15分钟前
  • missx
  • 推荐

虽然导演说不是新东方的故事,但怎么看都是新东方的故事。作为一个曾经的新东方学员,俺想知道老俞会不会要求每位新东方员工都去电影院看个十来遍,然后凭电影存根发奖金= =音画结合得非常好,打光也很舒服,前半部分笑点足,后半部分有现实的无奈也有励志的情愫,俺觉得是近年的现代剧中最出彩的一部

16分钟前
  • yokodashfoud
  • 推荐

科班好底子+令人尊敬的勤奋+好人缘,十年后黄晓明会是内地男演员的领军,像李奥纳多那样从奶油小生磨练成表演大师,秒掉一票散发着棺材味儿话剧腔的陈道明王学圻们

19分钟前
  • 海棠
  • 力荐

在当下,这几乎可以算是一部【正常的】好电影了。虽然有各种问题,但这已经不容易了。我们的故事,最后还是得我们来讲。(最后旁白的讲述者悄然转换为佟大为饰演的王阳,不是bug,而是导演已经无法处理成冬青这个角色的逻辑了,只好耍赖了。)

22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被同伴视作偶像的海归将他在海外的挫败一一展露人前;丁香花一样的姑娘拿了绿卡背弃了誓言;不羁浪子娶得贤妻告别他曾臆想的与众不同的生活…还有教主,锃光瓦亮的大背头时时刻刻让我想起我爸年轻时。人家已经那么努力学英语演好戏了你们就别黑他了。

27分钟前
  • siki
  • 力荐

电影里佟大为说:真正的感情是安安静静的,自己会来,不折腾。邓超说:人在无奈之下所做的决定,往往是正确的。黄晓明说:如果皱纹不能避免爬上你的额头,那么至少不能让皱纹爬上心头。「中国合伙人」这么励志热血正能量的电影实在太适合我这种大学崇拜俞敏洪上新东方成瘾如今在创业的有志青年观看了!

29分钟前
  • 夏小暖
  • 推荐

陈可辛永远做得到不过不失 节奏感把握得一如既往 演员也用得很妙 黄晓明确实飚了回演技 从木讷农村青年到英培独裁者 再到谈判桌上的力挽狂澜 不变的其实一直不变 仿佛在看新东方俞敏洪的纪录片 从大学梦 到英语梦 接着美国梦 最后是中国梦 梦想一个一个成真 又一个一个褪色 回头看时 重要的无非是 爱过

3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曾经有多少国人把梦想寄托在英语之上,《合伙人》捕捉到的不是一段青春,而是一个时代。

36分钟前
  • 绿豆好好吃
  • 推荐

三姑夫证明青春、梦想都是不会逝去的,三点一线的人物关系权衡的很好,尤其“打乒乓”一段的平行剪辑与镜像关系最具代表。不过影片对三姑夫来说也像遥控器,一直按快进(发展过快,削弱了故事延展与情感张力),只有三个频道(强化主体,弱化附体)及无休止的旁白与音乐(记叙大于展示)。

3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除了风声,这是目前我觉得唯一一部看着黄晓明表演不觉得尴尬的影片。三个主演性格鲜明,且真实。校园里的爱情表现的不错。故事很励志,很中国梦。还有就是感叹,中国的学生就是这么厉害!

43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西雅图的产前版;致青春的基友版;新东方的教学案例;美国梦的一记耳光。

46分钟前
  • 狗子
  • 推荐

“当我们的额头爬满皱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让它们也爬在心里。” 老歌全部配的恰到好处,感染剧情,好几首催人泪下;一对比,《致青春》的确要再降一星;也的确是陈可辛《甜蜜蜜》后的作品里拍的更好、更让人共鸣的作品,结尾影院响起了久违的掌声。角色内外,黄教主都很励志。

5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黄晓明遇到好的剧本演出来还是很让人入戏的,而且让人觉得有一种魅力,琅琊榜2如此,中国合伙人亦是如此

52分钟前
  • 接十分钟的吻
  • 推荐

又名中国好基友。邓超在米国混不下去以后回来上台演讲时的“装成功人士范”真是神还原,新鲜生猛的现实城市题材,赞新锐编剧们。

53分钟前
  • 一个馒头
  • 推荐

7/10 主流的、安全的励志电影,《武侠》之后陈可辛迈向妥协的第一部作品。

56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鉴定好导演的标准是他能否让黄晓明变影帝,陈可辛做到了。

60分钟前
  • 易知难
  • 还行

可以跟致青春参照,都是讲青春与现实。不过少女青春是一场场恋爱;男人的青春是事业、梦想与哥们友情。这片大卖成功学,各种激情与梦想之类的关键词,而讲到最后还是越活越孤独的事。旁白多不是问题,问题是旁白叙述者不统一,这个比较讨厌。结尾的处理也太理想,但算国内难得质量尚可的励志片,三星半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