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地第一部玛雅,自我的幻象

记录片加拿大2017

主演:Tanya Mahar,勒内·笛卡尔,阿尔贝·加缪,唐纳德·特朗普,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导演:Daniel Schmidt

播放地址

 剧照

三摩地第一部玛雅,自我的幻象 剧照 NO.1三摩地第一部玛雅,自我的幻象 剧照 NO.2三摩地第一部玛雅,自我的幻象 剧照 NO.3三摩地第一部玛雅,自我的幻象 剧照 NO.4三摩地第一部玛雅,自我的幻象 剧照 NO.5三摩地第一部玛雅,自我的幻象 剧照 NO.6三摩地第一部玛雅,自我的幻象 剧照 NO.13
更新时间:2023-11-10 12:12

详细剧情

三摩地第一部分是探索三摩地系列电影的第一部,三摩地是一个古老的梵文单词,指向神秘或超越的结合,是所有灵性和自我探究的根源。

 长篇影评

 1 ) “自我”的幻想(独白摘录)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纯粹讲述概念的。后半部分是讲“危机”,如人类面临的战争、破坏自然。

我是谁?

自我构建不过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冲动。也就是一种趋势。我们的精神一旦选择了一条路,就不断去重复那条路。

当你的知觉认同了这种自我意识或自我建构,它就让你陷入了社会制约。

古老的路线,原始的生存恐惧,在驱动着整体运转。人们无休止的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的生存模式。演变为病态的行为,工作,关系,信仰,思想,以及整个生活方式…

当你一旦觉醒,就不会再认同自己的角色,你不再相信你只是自己所戴的面具。

当我们认同了我们的角色和个性时,这就是幻象——自我的迷失。三摩地就是从生活这场戏的角色之梦中觉醒。

思想的世界,就是我们所唯一了解的世界。但是还有另一个世界,超越了思想。超越了二元思维。

从思想上移开,去面向光明。

就像适应任何新模式,这需要时间和努力,需要心甘情愿去探索新世界,摆脱旧世界。

如果你认同迷失的自我,你就是在沉睡。

三摩地是从分离的自我或自我构建的梦幻中觉醒。

三摩地——自我的终结。

三摩地超越了苦与乐的二元对立。

觉醒就是生命的原始螺旋、不断变化的外在世界或承载时间的莲花与永恒本我的融合。

解脱之道不是自我提升,也不是满足自己的各种心魔,而是完全放弃自己所有的心魔。

通往三摩地之路需要冥想,既要观察这个变化无常的被束缚的自我,又要体悟你恒常不变的真实本性。

当达到寂静,不是自我的意至,而是更高的意志会自动执行。

只有当你看到被制约的自我以及它无止尽的欲求,然后放下这一切,你才能觉知灵魂的目的。

………………………………………

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外在的挣扎中成功,因为那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倒影。

挣扎的自我只是一个幻象。个人意志或思维与神圣意志或思维达到一致。

三摩地即是从根本上放下所有内在的抗拒,无论发生什么无一例外、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体会到内在平和的人,已经体悟到三摩地。

因为你内在的自由,并不依赖于外在。

当我们不被无意识的动机所驱使而自由行动时,那么我们有可能调动全部的内在能量让所有行为都与“道”相符。

改变必须首先从内在世界开始,在那之前我们所做的任何事只会加重由思维创造的混乱局面。(——由此联想到我们所做的“抗击疫情”也是如此)

我们不了解人类的思维及其恰当的角色与目的。

自我是一种暴力,它需要一条分界线,通过定义自我与他人的界限来保持存在。

外在危机反应了严重的内在危机。

今天地球上几乎每个群体都想宣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无论你的外在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你都可以不受其扰。

要体悟三摩地就要成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转轮,成为一个自主自觉的宇宙。

在体悟三摩地后,我们从某种视角中解脱或自由地创造新的视角。

思维和感官控制会造成无止尽的痛苦,无止尽的渴望和厌恶。如果你想体悟三摩地,就不要去评判你的想法是好是坏。(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而是要在想法和感觉出现之前,先发现自己是谁。

在你觉醒之前,必须先承认自己还沉睡着。

诚实地检视自己的生活,不要自欺欺人。

当你观察到机器人般的天性时,你就会变得更觉醒。

要知道,若是你改变内在世界,也就必须要准备好改变外在世界。

必须让你旧有的自我架构和身份,成为滋养新生命的土壤。

觉醒的第一步是认识到我们在认同人类思维的矩阵,在认同面具。必须看到真相,才能从沉睡中觉醒。

你神圣的本性已沦为奴隶,认同于局限性的自我架构。

伟大的自我和本我的真相,都深埋于你的内心。

 2 ) 令心不乱,无修而入

《大智度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

先解释一下三摩地是什么,这样便于理解这支视频到底在说什么。三摩地(梵文:समाधि,Samādhi),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了心不散乱的状态。三摩地是禅定的一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觉知升起,打开心中的秘藏。

看完这支纪录片,觉得很不错。它从理论层面说了一些关于毗婆舍那、奢摩他、三摩地的一些事情。开篇的时候,就开始论述「放下任何目标」的重要性,这里再三强调,放下任何目标,包括「成佛」这个目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开悟,那么在这里就不会有禅定。

在字面意思来说,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不执着」就能达成目的。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实践层面而言,就很难理解了。如果我不抱着目的去做事情,那么我在做什么呢?在这里有一些延展的训练,比如「无意义」、「无为」的训练方式。比如打击你所谓的「成功目的」,打击毁灭它的存在,让你失去对目的的信心。比如转移至「当下」,观察呼吸,观察脑海中的形象。诸如此类,因人而异。

我们的心在当下的社会受到了强烈的干扰和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希望、恐惧、嫉妒、想要的一切、恨、出名的欲望、渴望心灵的解脱、瑜伽冥想让自己活得更好、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需求控制了我们的心。我们无法做自己的主人,无法控制自己。

那么「三摩地」在某个层面和意义上,就是让我们摆脱这一切,做自己的主人。

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在这个层面,思想就会受到巨大的抗拒和阻碍。纪录片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然而事实比这个远远复杂的多。大体上,我会分成人为设计与自然设计两大类。

首先第一个层面就是标签、文字、语言的阻碍。我们会被各种标签困扰,刚入职时候的新人标签,学生标签,为人父母的标签,儿子女儿的标签,等等,各式各样的评价,和社会功能性的标签。我们受困这些标签。这些标签我会用人为设计去形容它们。他们也是比较容易脱困的。仔细思维,是容易明白身份认同、身份切换背后隐藏着很多社会学原理。比如资本主义、组织结构稳定性、身份稳定、民族性、国家性等等。

当你摆脱了标签、文字、语言阻碍之后,那么会来到第二层。这个时候你的禅定状态会轻松很多,摆脱了初级的困惑,那么来到了第二层的困惑。“如果我不做,那么事情会不会因此而改变”,“我不做饭,就要饿死”,“事物的推动到底是什么”,“我就这样坐着,事情会怎么发展?”

在这里初步显现的称之为「僵化」、「执迷」。为什么一定?也就是说,事物为什么一定会按照我思维的那样去发展?电话响起,我不接又会如何,我一定要去接吗?如果下一秒死了,世界会如何?这种因僵化、执迷思维方式所延伸出来的思考,会阻碍、影响你的禅定状态。

就理论而言,我们应该回到「三摩地」中描述的呼吸。很多大师也已经提过,不要增强它、不要劝阻它、不要和它辩论、什么都不要做。但是这个什么都不要做的状态是什么状态?

在这里要推荐一本我曾经读过的书籍《八十四大成就者传》,其中就有提过各种人他们成就的历程,也就是他们进入「三摩地」的经历。这本书是十分有启发的。它站在了一个不分教派、宗派见解的高度讲述了人们如何进入到「三摩地」,这其中不免看出,是需要一些天赋、机缘的。

诚然在文字描述中,“什么都不要做”,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然而具体,详尽的描述,只能让更多的人误入歧途,他们会自证或者自我判断自己是否进入了「三摩地」,这样的情况要比怀疑来得更糟糕。所以当你开始「什么都不要做」的时候,我希望你可以停下来,看看《八十四大成就者传》。

当你来到第二层的末端时,轮回及三摩地哪个重要,开始冲击着你的自我幻象。这是极为严重的时刻。我们设想最坏的情况,当地震来临时,你正巧在禅定,这个时候,你是选择逃跑,还是选择留在那边禅定?

当然,这个问题是我们作为第三方思考设计的假象。当你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时,我不确定你脑海中闪现的是什么样的念头。逃跑还是继续?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危机关头,自我的幻象是否被你冲破?或者说,所谓的魔,它的显现是否阻碍了你「三摩地」成就?

假设这样最坏的情况下,幻象往往会占据上风,因为我们在最初时刻,对幻象了解的不够充分,对人为设计世界了解的不够贴切,所以才会让「魔」占据上风。在众多的修行体系中,有很多更极端的修行方法,比如CHO,断法修行等,这些极端的方法就是对自我幻象的考验。

为了便于了解「自我幻象」是什么,这支片子讲述了很多。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洞穴游戏,到笛卡尔、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故事。这个讲了很多,也很好。

“我们的自我思考剥夺了我们感受生命的深刻与神圣,体会生命之光,以及体悟完全不同层次的觉知能力。”“你的生命体验并不取决于千变万化的外界现象,纬度或人的视角,只不过是一种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的习惯,不再有自我介入或执着于某种特定的视角。”“当思维和感官成为你的主人时,它们将会创造无止尽的痛苦,无止尽的渴望和厌恶,把我们牢牢地锁在思维的矩阵中。当所有的标签被放下时,才有可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样子。”“你告诉一个孩子,什么是鸟时,如果它们相信了,那么他们就再也看不到鸟了,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想法。”

这些语言很智慧,但我们实践中无法做到这些。因为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对你而言对方的气味是美好的,动作是可爱的,这很完美,也很正常,然而你变心了,不爱这个人的时候,对方的气味、动作变得不再让人喜欢,成为了讨厌的味道。所以要定义一个事情,很难。一开始情绪染污了我们的心情,然而这些情绪是最难控制的,它像一座监狱,锁住了我们。我们一开始要和它做对抗,随后我们要和更深层次的自然设计做对抗,之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法执等等,直至“什么都不做”。

「三摩地」,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什么都不做”。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去做,打坐坐着,然后差点被饿死;或者有的人开始真的什么都不做,然后眼睁睁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被人打死。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什么都不做”,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去做,也不是等待,更不是“不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清楚“什么都不做”这个事情的话,要让一切的形式都具足。要剃头、要乞讨、要布施、要持戒、要抄经……,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不正常的世界」所需要的行为、“做”。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以此借着这些“做”,来得到、达成“什么都不做”。

第二层之后,有几个阶段,有机会在说吧。

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从前在寺院中,有一个小徒弟,就问师父,如何能开悟。师父说,你抄1000遍金刚经。然后小徒弟很快抄完了1000遍金刚经,赶忙问师父,“师父,师父,我开悟了吗?”师父说,你再去那边的转经轮走1000遍。小徒弟听后没日没夜的去转经,然后很快完成了1000遍,去问师父,“师父师父,我开悟了吗?”师父说,你还差1000座YOGA(一种修法),然后徒弟特别心切,没日没夜打坐。很快修完了1000座。问师父。师父说,“你一直执着在开悟上,所以没有开悟呢。”小徒弟,就边思考边走路,一下子摔倒在地上,然后突然他说,我明白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说抄经、转经、打坐观想等修法是没有用的。这个故事说的是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来达成“什么都不做”,我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是一个梯子,没有这个梯子,上不去。有了这个梯子,也不能执着。

内在明觉、本具开悟的纯净自性,
自始即为佛性。
心如虚空:开阔、无碍、非真、不生亦不灭。
了解万象的单一实相,
并如是保任,
于真正禅定中,自然安住、无修而入。

愿观者一切具足。

 3 ) maya - the illusion of the self

Samadhi is relevant now more than ever. We are at a time in history, where we’ve not only forgotten samadhi, but we’ve forgotten what we forgot. This forgetting is Maya, the illusion of the self. As humans, most of us live immersed in our daily lives with little thought of who we are, why we are here or where we are going? Most of us have never realized the true self, the soul, or what the Buddha called annata, that which is beyond name and form, beyond thinking. As a result, we believe we are these limited bodies.

We live in fear, either conscious or inconscious, that the limited self structure that we are identified with will die. In today’s world,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who are engaged in religious or spiritual practices, such as yoga, prayer, meditation, chanting or any kind of ritual are practical technics which are conditioned, which means they are just part of the ego construct. The seeking and the activity isn’t the problem. Thinking you have found the answer in some external form is the problem.

Spirituality in its most common form is no different than pathological thinking that is going on everywhere. It is further agitation of the mind, more human doing as opposed to human being. The ego construct wants more money, more power, more love, more of everything. Those on the so-called spiritual path desire to be more spiritual, more awake, more equanimous, more peaceful, more enlightened.

Wherever there is a desire to attain something, you can be sure it’s the ego construct that work. Samadhi is not about attaining or add something more to yourself. To realize Samadhi is to learn to die before you die. Life and death are like yin and yang, an inseparable continuing, endlessly enfolding with no beginning and no end.

When we push away death, we also push away life. When you experience the truth directly of who you are, there is no longer any fear of life or death. We are told who we are by our society and our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slaves to the deeper unconscious biological craving and inversion that governs our choices.

The ego construct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impulse to repeat. It’s simply the path that energy once took and the tendency for the energy to take that path again whether it is positive or negative for the organism.

There are endless levels of memory or mind, spirals within spirals. When your consciousness identifies with this mind or ego construct, it ties you to social conditioning, which you can call the matrix.There are aspects of the ego that we can be conscious of, but it’s the unconscious, the archaic quiring, the primal existential fears that are actually driving the whole machine.

Endless patterns of grasping towards pleasure and in avoidance of pain are sublimated into pathological behaviors. Our work, our relationships, our believes, our very thoughts, and our whole way of living. Like cattle, most humans live and die in path of subjugation, feeling their lives to the matrix.

We live lives locked into narrow patterns, lives often filled with great suffering, and that never occurs to us that we can actually become free. It is possible to let go of the life that has been inherited from the past. To live the one that is waiting to come forth through the inner world.

We were all born into this world with biological condition’s structures, but without self awareness. Often when you look into a young child’s eyes, there’s no trace of self only luminous emptiness. The person one grows into a mask or over-consciousness. Shakespeare said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In an awakene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shines through the personality, through the mask. When you are awake, you don’t become identified with your character. You don’t believe that you are the masks that you are wearing. But nor do you give up playing a role. When we are identified with our character, our persona, this is Maya - the illusion of the self. Samadhi is awakening from the dream of your character in the play of life.

2400 years after Plato wrote the republic, humanity is still making its way out of Plato’s cave. In fact, we maybe more transfixed by illusions than ever. Plato has Socrates describe a group of people who live and chained in a cave all their lives, facing a blank wall. All they could see were shadows projected on the wall by the things passing in front of fire, which was behind them. This puppet show become their world. According to Socrates, the shadows were as close as the prisoner would ever get to see in reality. Even after being told about the outside world, they continued to believe that shadows were all that is. Even if they suspected that there were something more, they were unwilling to leave what was familiar.

Humanity today is like the people who have only seen the shadows on the cave wall. The shadows are analogs to our thoughts. The world of thinking is the only world that we know, but there’s another world that’s beyond thinking.

 4 ) 中文版链接

 5 ) 献给所有生命. 在一个觉醒的个体中,觉醒的光芒会穿越人性

三摩地这个词让我开始学习梵语,在梵语中,没有现代词语可以解释它的含义。这部影片不在于觉醒,只希望可以诚实的面对。以下是这部影片的字幕:

“三摩地是一个古老的梵语词汇,现代没有与之含义相同的词了。要制作一部关于“三摩地”的影片,会遇到一个重大的挑战。“三摩地”指的是某种在思维层面无法表达的东西。

这部影片只是我自己心路历程的展示。目的不是要给你讲解“三摩地”,也不是要给你洗脑,而是要启发你去直面你的本性。

现在,“三摩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忘记了“三摩地”,而且已经忘记了我们曾忘记了什么。

这种“忘记”是一种幻象,是自我的迷失。

身为人类,我们大部分人都淹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想过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来到这里,我们要去往哪里?我们大部分人从没体会过真我、灵魂,或是佛陀所说的“了知”它超越了各种名相,超越了思维。于是,我们就把“自我”局限于我们的身体。有意或无意地,我们会害怕我们这个肉身,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我”,会死亡。

在当今世界,很多人进行宗教或精神的练习,借用瑜伽、祈祷、冥想、颂咒或其它仪式,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在进行某种局限性的技能练习。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在建构“自我”。探寻和练习并不是问题所在,认为自己已经在这些外在形式上找到了答案才是问题所在。

大部分的精神追求在形式上与随处可见的病态想法并无二致。这是内心深处的一种焦虑。不只要生而为人,更要像人一样活着。“自我”在建构时想要更多金钱、更多权力、更多的爱、更多的一切。那些走在所谓精神追求道路上的人也想要更精神化、更清醒、更淡然、更平和,更觉醒。你观看此影片的危险之处就是你的思维想要获得“三摩地”,更危险的是,你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三摩地”。每当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可以确定这是“自我”建构在起作用。三摩地不是要帮你得到或增加什么。

要体悟到三摩地,就要在你死亡之前先学会死亡。生和死,如同阴和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持续地进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当我们拒绝死亡,也就拒绝了生存。当你直接体验到你到底是谁,也就不会再害怕生或死。

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告诉我们自己是谁,同时,我们也在内心深处无意识中成了那些生理性的渴望或厌恶的奴隶,它控制着我们如何选择。自我建构只不过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冲动。也就是一种趋势,我们的精神一旦选择了一条路,就不断去重复那条路,不论它对我们的机体是有利还是有害。

我们的记忆或意识有无数层级,盘旋再盘旋。当你的知觉认同了这种意识或自我建构,它就让你陷入了社会制约,或者说是一个矩阵。

我们可以意识到“自我”的某些方面,但实际上却是那些无意识的古老的路线,那些原始的生存恐惧,在驱动着整个矩阵运转。人们无休止的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的生存模式,演变为病态的行为…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关系…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就像牛一样,大多数人都在被动的奴役中生存和死亡,把他们的生命限制在矩阵之中。

我们生活在狭隘的模式中。生活经常充满着巨大的痛苦,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可以变得自由其实我们可以放弃从过去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转而尝试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那种生活。

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虽然拥有生理的身体结构,但却没有自我觉知。当你看着小孩儿的眼睛,里面没有自我的痕迹,只有清澈的空灵。长大后的人,变成了一个戴在自我意识上的面具。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是演员而已。

“在一个觉醒的个体中,觉醒的光芒会穿越人性,穿过面具,

当你一旦觉醒,就不再会认同自己的角色。你不再相信你只是自己所戴的面具。但你也不会放弃扮演你的角色。

在柏拉图完成《理想国》2400年之后,人类仍在尝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但事实上,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痴迷于幻象。

柏拉图曾让苏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人,他们一生都被锁在洞穴里,面向一面空墙。他们看到的只有他们背后的火光所照射的物品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这木偶一般的影像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

据苏格拉底所说,这些影子就是囚徒们所看到的现实。即使告诉他们外面世界的样子,他们仍然继续相信那些影子就是全部世界。虽然他们也会怀疑外面还有更多的东西,但仍不愿意离开他们所熟悉的世界。

今天的人类就像洞穴里那些只能看到墙上投影的人。那些投影就像是我们的思想。思想的世界就是我们所唯一了解的世界。但是还有另一个世界,超越了思想,超越了二元思维。你愿意走出洞穴,摒弃所有已知,去发现你到底是谁吗?

要体验三摩地的状态,就需要将注意力从那些影子上移开,从思想上移开,去面向光明。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了黑暗,那么他们必须逐渐地去适应光明。就像适应任何新模式一样,这需要时间和努力,需要心甘情愿的去探索新世界,摆脱旧世界。思维可以被比作意识的陷阱,迷宫或监狱。并不是说你在监狱里,而是你自己就是监狱。

监狱是一种幻象。如果你认同迷失的自我,那么你就是在沉睡。一旦你意识到了这个监狱,而试图逃离这种幻象,那么你还是将幻象当作了真实,你仍然在沉睡,只是现在梦幻变成了一场噩梦。你就会永远追逐或逃离那些影子。三摩地正是从分离的自我或自我建构的梦幻中觉醒。三摩地正是从对监狱的认同中觉醒,这个监狱就是“我”。你永远不可能真正自由,因为无论你去哪里,你的监狱都如影随形。

觉醒并不意味着摆脱思维或矩阵,恰恰相反当你不认同它时,你才能更充分地体验人生这出戏,享受这场表演,无欲无惧。在古代教义中,这被称为利拉的神圣游戏:二元世界中的游戏。

人类的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在一端,人类认同这个物质性的我。在另一端,就是三摩地——自我的终结。在这个连续体中,我们朝三摩地的方向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会为我们减少一些痛苦。减少痛苦并非指生命没有痛苦了。三摩地超越了苦与乐的二元对立。也就是说,减少了思维,减少了自我臆造的对各种遭遇的抗拒,正是这种抗拒导致了痛苦。即使是短暂地体会三摩地,也能让你看到连续体的另一端有什么。看到除了这个物质世界和自我利益之外,还有另外的东西。当在三摩地中确实终结了自我的架构时,就不再有自我思维、自我概念,和二元对立,但还有”本我“、”乐知“或”无我“。于此空性,即现般若或智慧之光,体悟到内在的我远远超越二元世界,超越整个连续体。

这个内在的我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觉醒就是生命的原始螺旋、不断变化的外在世界或承载时间的莲花,与永恒本我的融合。当你不再认同自我,你内在的能量就如同持续展开的花朵一样生长,并成为时间维度与无时间维度之间的生命桥梁。

体悟到本我,只是进入觉醒之路的开始。在成功地将三摩地融入生活的其他方面之前,大部分人将会在冥想中,无数次地体验与失去三摩地。有一种情况并不罕见:在冥想或自我探寻中,洞察到自我本性,然后发现自己又再次落入旧的模式,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

要在生命中每一个方面和自我的每一个方面都体悟到寂静或空性,就要让内心变得空寂,随万物舞动。

寂静并不是与运动相分离的某种事物。也不是运动的对立面。在三摩地中,寂静与运动是同一的,形相与空性是同一的。这对思维而言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思维的世界是二元的。

西方哲学之父勒奈.笛卡尔有句著名的格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最清楚不过地概括了文明的衰落,以及对洞穴墙壁上投影的绝对认同。笛卡尔的错误,就像几乎所有人类的错误一样,将思想与存在画上等号。

笛卡尔在他最著名论文的开篇写道,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怀疑;可以怀疑感官,也可以怀疑思想。如同佛陀在《迦罗摩经》中所说,为了探究真相,人们必须怀疑所有的传统、经典、教义,以及思维和感观中的所有内容。这两个人都是以极大的怀疑论开始探索,但不同的是,笛卡尔在思想层面便停止探究,而佛陀却更深入,他的探究穿越了,思维的最深层。或许,如果当时笛卡尔超越了他的思维层面,他或许就能体悟到真实本性,那么当今的西方意识也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但事实是,笛卡尔描述了一个邪恶的魔鬼,它使我们困在幻象的面纱之下。笛卡尔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邪恶的魔鬼是什么。如同《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我们全都被连接在某种精心制作的程序中,从而只看到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部电影里,人类生活在矩阵之中,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们只是电池,把自己的生命之能输送给机器,机器则用人类的能量维持自己的运转。

人们总是想把世界的状况或自己的不悦归咎于自身之外的事物。或许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某个国家、宗教或某个掌控者,比如笛卡尔的恶魔,或《黑客帝国》中的智能机器。讽刺的是,笛卡尔正是用他所设想出来的恶魔来定义他自己的。当你体悟到三摩地,你就会明白,的确有一个掌控者,的确有一台机器和一个恶魔在日复一日地过滤你的生活。这台机器就是你。

你的自我结构是由许多微小的制约性子程序或小心魔组成的。一个小心魔渴望食物,另一个渴望金钱,还有的渴望身份、地位、权力、性、亲昵。还有一个心魔想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重视。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满足。

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粉饰我们的监狱,屈服于外界压力而改善我们的面具,满足着这些小心魔,使他们越来越壮大。像吸毒者一样,我们越是想要满足这些小心魔,我们的心魔也越来越多。解脱之道不是自我提升,也不是满足自己的各种心魔,而是完全放弃自己的所有心魔。

有些人担心,唤醒自己的真实本性,将意味着失去自己的独特个性以及对生活的享受。其实恰恰相反,只有自我的束缚被接触时,灵魂的独特个性才能显露出来。

因为我们还在矩阵中沉睡,所以我们大部分人从来都不知道灵魂真正想表达什么。

通往三摩地之路需要冥想,既要观察这个变化无常的被束缚的自我,又要体悟你恒常不变的真实本性。当你达到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你存在的本源时,就安静地等待进一步的指示,而不必要求外在世界必须改变。不是自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志会自动执行。

如果你的思维只是试着改变外在世界来符合你所认为的探寻之路应有的样子,这像为了改变镜中的样子,却去调整影像。为了让镜中的影像微笑,你显然不能去操纵影像,你必须意识到你自己才是影像的真正来源。

一旦你体悟到真我,并不意味着外界的事物必须改变。改变的是自觉的、灵性的、内在的能量或生命力,它们从各种制约模式中解脱,从而可以由灵魂来指引一切。只有当你看到被制约的自我以及它无止尽的欲求,然后放下这一切,你才能觉知灵魂的目的。

在希腊神话中,据说诸神判处西西弗斯重复一个毫无意义又永无尽头的任务。他的任务是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到一座山上,然后再让它滚下来。法国存在主义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将西西弗斯的处境视为人类的隐喻。他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能在这种荒谬的存在中找到意义?”

身为人类,我们无休止地终日辛劳,为永无尽头的明天而努力工作,然后我们死去。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要么会因认同自我假象而发疯,要么就会觉醒然后变得自由。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外在的挣扎中成功,因为那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倒影。当自我想通过这些徒劳的追求而觉醒,但却彻底失败时,就会出现这个超级玩笑,即这种荒谬的情形。

禅宗有一句话:“开悟前,砍柴,挑水;开悟后,砍柴,挑水。“开悟前,人必须把巨石推到山上;开悟后,人还是把巨石推到山上。那变的是什么?是内在的抗拒消失了。挣扎已被放下,或者说,已经体悟到挣扎的这个自我只是一种幻象。个人意志或个人思维,与神圣意志或更高思维,达到一致。

三摩地即是从根本上放下所有内在的抗拒,无论发生什么,无一例外。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体会到内在平和的人,已经体悟到真正的三摩地。你放下抗拒,并非因为你容忍了某件事,而是因为你内在的自由并不依赖于外在。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坦然接受现实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停止对这个世界采取行动,或者说我们要成为只会冥想的和平主义者。事实上,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我们不被无意识的动机所驱使而自由行动时,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调动全部的内在能量,让所有行为都与”道“相符。许多人会争辩说,为了改变世界与实现和平,我们需要与我们所认为的敌人努力斗争。为了和平而战,就像是为了要安静而呼喊;它只会创造更多你不想要的东西。当今世界总是以战争对抗所有的一切: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抗击疾病的战争,反对饥饿的战争。每场战争其实都是在对抗我们自己。

战争是集体错觉的一部分。我们说我们想要和平,但我们却继续选出好战的领袖。我们欺骗自己说,我们是维护人权的,却还在继续购买血汗工厂制造的产品。我们说我们想要干净的空气,但却在继续污染环境。我们希望科学能治疗癌症,但却不愿意改变容易导致我们生病的摧残性的生活习惯。我们欺骗自己说,我们正在营造美好的生活。却不愿意正视隐藏着的那些纵容痛苦和死亡的力量。

我们相信我们可以赢得对抗癌症、饥饿、恐怖主义,或任何由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所创造出来的敌人的战争。事实上这只是让我们继续自欺欺人地认为,我们无须改变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方式。

改变必须首先从内在世界开始。只有当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内在生命的旋转时,外在的世界才会与”道“一致。在那之前,我们所做的任何事,只会加重由思维创造出来的混乱局面。

在永恒的舞动中,战争与和平同时升起;它们是一个统一体。二者共存,缺一不可。就像没有黑暗,光明便不存在,没有上也就没有下。这个世界似乎只想要光明而不要黑暗;要盈满而不要空乏,要幸福而不要悲伤。思维介入越多,世界就越支离破碎。自我思维所提出的每一个解决方案,其实都是被”这里有问题“的想法所驱动的,而解决方案往往变成了比想要解决的问题更为棘手的问题。你越抗拒,它越存在。

人类用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抗生素,但结果却是大自然也越来越狡猾,细菌也越来越强大。尽管我们尽最大努力,不断抗争,癌症的发生率却还在持续上升,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也持续地增长,全球恐怖袭击事件也愈演愈烈。

我们的方式到底错在哪里?就像歌德诗歌中巫师的学徒一样,我们虽拥有强大的能量,却没有智慧去运用它。问题在于,我们并不了解我们正在使用的工具。我们不了解人类的思维,及其恰当的角色与目的。

危机来自于我们被制约的局限性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我们感受和体验生活的方式。我们的理性主义剥夺了我们认识和体验古代文化中诸多智慧的能力。我们的自我思考剥夺了我们感受生命的深刻与神圣,体会生命之光,以及体悟完全不同层次的觉知的能力,这些能力现在几乎都消失了。在古埃及传统文化中,尼泽斯是人的原始形态,它们的特征会体现在那些肉体和精神得到净化的人身上,并使他们能够承载更高级的意识。原始的尼泽斯,或智慧的神圣根源,被称为托特神或特胡提。它经常被描绘成一位抄书人,头部像是鸟或朱鹭,代表所有知识和智慧的起源。托特神有时被描述为思想或想法的宇宙根源。托特神赐予我们语言、概念、写作、数学,以及所有的艺术和思维的表现形式。只有那些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能被允许接触托特神的神圣知识。

托特之书不是一本实体书,而是阿卡西界或以太界界的智慧。根据传说,托特神的知识深藏在每个人体内的秘密之处,并受到金蛇的保护。有关守护宝藏的蛇或龙的原始神话,出现在许多文化之中,被称为生命力、气、圣灵或内在能量。金蛇就是受到内在能量束缚的自我建构,在它被掌握和征服之前,灵魂无法得到真正的智慧。据说,托特之书只会为读过它的人带来痛苦,即使他们会发现诸神的秘密以及隐藏在星星之内的一切。必须指出的是,这本书为任何阅读它的人、任何企图要控制它的“自我”,带来痛苦。在埃及传统中,觉醒意识的代表是奥西里斯。

没有这种觉醒的意识,有限的自我所获得的任何知识或理解都将是危险的,无法与更高的智慧连结。荷鲁斯之眼必须开启。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深奥意义,与人们熟悉的伊甸园里的“堕落”故事很相似。托特之书与善恶知识的书相类似,亚当夏娃受诱惑而吃下其水果。人类当然已经偷食了禁果,已打开了托特之书,已经被逐出伊甸园。蛇是由微观世界扩展到宏观世界的初始生命螺旋的象征。今天,蛇与你同在。它就是自我思维,外在世界的根源。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可以获得如此多的知识。我们深处物质世界,甚至找到了所谓的上帝粒子,但我们却从未如此受限,如此愚昧,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如何生活,更不明白产生痛苦的机制。

我们的思想创造了现在的世界。每当我们把某样东西标记为好或坏,或者在我们心中有所偏好时,就是自我架构或利己之心在起作用。解决之道不是去为和平而战,也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需要认识真相;正是自我架构的存在导致了二元性,即自我与他人、我的和你的,人类与自然,内在和外在的割裂。自我是一种暴力,它需要一条分界线,需要定义自我与他人的界限来保持存在。

没有自我,就不会因抗争而起战争。没有傲慢,就不会因利益而破坏自然。世上的这些外在危机,反映了严重的内在危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非常认同自己的角色身份,我们被恐惧所摧残,并与我们的真实本性完全割裂。

种族、宗教、国家、政治派别,我们所属的任何群体都强化了我们的自我认同。今天地球上的几乎每一个群体都想宣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像我们在个人层面上所做的一样。这些团体通过宣称自己是真理而存在着,就像自我通过定义与他人的界限而存在。

现在有着比以往更多元的世界观和更分化的信仰系统在地球上共存着。对于同一个外在现象,不同的人可能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和情绪反应。同样,轮回和涅槃,或天堂和地狱,者两种不同的维度共存于同一世界。同样一个事件,对某个人而言可能是世界末日,对另一个人可能是天降其福。所以情况就明了了,无论你的外在环境发生了什么,你的内心世界都可以不受其扰。要体悟三摩地就要成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转轮,成为一个自主自觉的宇宙。你的生命体验并不取决于千变万化的外界现象。

这可以用梅塔特隆的立方体来做比拟。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许多古代典籍中都提到了梅塔特隆,他与埃及的托特神以及希腊的伶俐之神类似。梅塔特隆与四方体密切相关。四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图案,是物理世界的模板或起源,被称为上帝之语或图腾。现在我们看到一个代表二维的图形,但如果你换个方式去看,就会看到一个三维立方体。当你看到立方体时,图形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但你的思维已经为你的视觉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

维度或人的视角,只不是一种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的习惯。在体悟三摩地后,我们从某种视角中解脱,或自由地创造新的视角,因为不再有自我介入或执着于某种特定的视角。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维,往往指向超越自我架构局限性的思想层次。爱因斯坦说:“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主要取决于他从自我中获得解脱的程度。”

这并不表示思想和自我存在是不好的,当思维能被心所掌控时,思想即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吠檀多经中说,思维是一个很好的仆人,但却是一个糟糕的主人。

自我不断地通过语言和标签来过滤现实,并不断地进行评判。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当思维和感官成为你的主人时,它们将会创造无止尽的痛苦,无止尽的渴望和厌恶,把我们牢牢地锁在思维的矩阵中。如果你想体悟三摩地,就不要评判你的想法是好是坏,而是要在想法和感觉出现之前,先发现自己是谁。当所有标签都被放下时,就有可能看到事物的真正样子。当你告诉一个孩子什么是鸟时,如果他们相信了,那么他们就再也看不到鸟了。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想法。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觉醒的。如果你相信自己已经觉醒了,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艰苦地探索来找寻你已确信拥有的东西?在你觉醒之前,必须要先接受你还在沉睡,还住在矩阵中。

诚实地检视自己的生活,不要自欺欺人。你是否能够随时停止自己机械的、重复性的生活方式?你能不再寻求快乐和躲避痛苦吗,你还在痴迷于某些食物、活动、或消遣方式吗?你是否还在不断地评判、指责、批评自己和他人?你是否还在持续地寻求刺激,或是你完全满足于静静地待着?旁人对你的看法会影响你吗?你是否在寻求别人的认可和积极肯定?你是曾蓄意破坏周遭环境?

大部分的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十年如一日地以相同的方式过着他们的生活。当你开始观察自己机器人般的天性时,就会变得更觉醒。你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你是完完全全地在沉睡着,迷失在梦境里。就像住在柏拉图洞穴里的人一样,大多数人在听到这个真相时,都不愿意或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执着于自己熟悉的模式。

我们不遗余力地为我们的模式辩解,把头埋进沙里,而不去面对真相。我们想要得到救赎,却不愿意主动站到十字架上。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来获得解脱?要知道,若是你改变内在世界,也就必须要准备好改变外在的生活。必须让你旧有的自我架构和身份,成为滋养新生命的土壤。

觉醒的第一步是先意识到我们在认同人类思维的矩阵,在认同面具。我们的内心必须看到这个真相,并从沉睡中觉醒。你内心某种永恒的东西,一直都明了真相。思维的母体机制干扰我们,娱乐我们,让我们无止尽地在持续变化的形式中,渴望和厌恶的循环中,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消耗,不断地获取,导致我们远离意识的绽放,远离我们与生俱来的进化权,远离三摩地。

病态思维就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着。你神圣的本性已沦为奴隶,认同于局限性的自我架构。伟大的智慧和本我的真相,都深埋于你的内心。克里希那穆提说:“在一个病入膏肓的社会是无法衡量人的健康的。”如果说认同于自我思维是疾病,则三摩地就是良方。

历史上的圣人、智者和觉悟者,都拥有让自我臣服的智慧。如何才能够体悟真正的自我?当你穿透幻象的面纱,放下虚幻的自我时,剩下的是什么?

 6 ) 重心始终要放在自己身上

“一个人应该集中他自身所有的能量实现内心深刻、持久、决定性的改变。" 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外在的挣扎中成功,因为那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倒影。 你放下抗拒,并非因为你容忍了某件事,而是因为你内在的自由并不依赖于外在。 从根本上放下所有内在的抗拒,无论发生什么,无一例外,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体会到内在平和的人,就已经体悟到真正的三摩地。 《三摩地1,2》真的是无意中看到的宝藏。能拍出这样的纪录片,已经不易了。 能看到并反思自己,是福分。

 7 ) 三摩地 第一部 全中文字幕摘录

三摩地”是一个古老的梵语词汇,现在没有与之含义相同的词了。

要制作一部关于“三摩地”的影片,会遇到一个重大的挑战。“三摩地”指的是某种在思维层面无法表达的东西。这部影片只是我自己心路历程的展示。目的不是要向你传授“三摩地”,也不是要给你洗脑,而是要启发你去直面你的本性。

现在,“三摩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忘记了“三摩地”,而且已经忘记了我们曾忘记了什么。这种“忘记”是一种幻象,是自我的迷失。身为人类,我们大多数人都淹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想过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来到这里,我们要去往哪里?我们大多数人都未曾体悟“真我”、灵魂,或是佛陀所说的“了知”,它超越了各种名相,超越了思维。于是,我们就把“自我”局限于我们的身体。有意或无意地,我们会害怕我们这个肉身,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我”,会死亡。

在当今世界,很多人进行宗教或精神的练习,借用瑜伽、祈祷、冥想、颂咒或其它仪式,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在进行某种局限性的技能练习。也就是说他们只是在构建“自我”。探寻和练习并不是问题所在,认为自己已经在这些外在形式上找到了答案才是问题所在。

大部分的精神追求在形式上与随处可见的病态想法并无二致。这是内心深处的一种焦虑。不只要生而为人,更要像人一样活着。

“自我”在建构时想要更多金钱、更多权力、更多的爱、更多的一切。 那些走在所谓精神追求道路上的人也想要更精神化、更清醒、更淡然、更平和、更觉醒。

你观看此影片的危险之处就是你在思维上也想要得到“三摩地”,更危险的是,你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三摩地”。每当你想要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就可以确定这是“自我建构”在起作用。三摩地不是要帮你得到或增加什么。要体悟到三摩地,就要在你死亡之前先学会死亡。生和死,如同阴和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持续地进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当我们拒绝死亡,也就拒绝了生存。当你直接体验到你到底是谁,也就不会再害怕生或死。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告诉我们自己是谁,同时,我们也在内心深处无意识中成了那些生理性的渴望或厌恶的奴隶,它控制着我们如何选择。

自我构建只不过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冲动,也就是一种趋势,我们的精神一旦选择了一条路,

就不断去重复那条路,不论它对我们的机体是有利还是有害。我们的记忆或意识有无数层级,盘旋再盘旋。当你的知觉认同了这种意识或自我建构,它就让你陷入了社会制约,或者说是一个矩阵。

我们可以意识到“自我”的某些方面,但实际上却是那些无意识的古老的路线,那些原始的生存恐惧,在驱动着整个矩阵运转。

人们无休止的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的生存模式,演变为病态的行为,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关系, 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的整个生存方式。就像牛一样,大多数人都在被动的奴役中生存和死亡,把他们的生命局限在矩阵之中。我们生活在狭隘的模式中。

生活经常充斥着巨大的痛苦,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可以变得自由。其实我们可以放弃从过去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转而尝试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那种生活。

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虽然拥有生理的身体结构,但却没有自我觉知。当你看着小孩儿的眼睛,里面没有“自我”的痕迹,只有清澈的空灵。

长大后的人,变成了一个戴在自我意识上的面具。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是演员而已。 在一个觉醒的个体中,觉醒的光芒会穿越人性,穿过面具,当你一旦觉醒,就不会再认同自己的角色。你不再相信你只是自己所戴的面具。但你也不会放弃扮演你的角色。

当我们认同了我们的角色和个性时,这就是幻象——自我的迷失。三摩地就是从生活这场戏的角色之梦中觉醒。在柏拉图完成《理想国》多年之后,人类仍在尝试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但事实上,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痴迷于幻象。

柏拉图曾让苏格拉底描述了一群人,他们一生都被锁在洞穴里,面向一面空墙。他们看到的只有他们背后的火光所照射的物品投射在墙上的影子。这木偶一般的影像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据苏格拉底所说,这些影子就是囚徒们所看到的现实。即使告诉他们外面世界的样子,他们仍然继续相信那些影子就是全部世界。虽然他们也会怀疑外面还有更多的东西,但仍不愿意离开他们所熟悉的世界。

今天的人类就像洞穴里那些只能看到墙上投影的人。那些投影就像是我们的思想。思想的世界就是我们所唯一了解的世界。但是还有另一个世界,超越了思想,超越了二元思维。

你愿意走出洞穴,摒弃所有已知,去发现你到底是谁吗?要体验三摩地的状态,就需要将注意力从那些影子上移开,从思想上移开,去面向光明。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了黑暗,那么他们必须逐渐去适应光明。就像适应任何新的模式一样,这需要时间和努力,需要心甘情愿地去探索新世界,摆脱旧世界。

思维可以被比作意识的陷阱、迷宫或监狱。并不是说你在监狱里,而是你自己就是监狱。监狱是一种幻象。如果你认同迷失的自我,那么你就是在沉睡。一旦你意识到了这个监狱,而试图逃离这种幻象,那么你还是将幻象当作了真实,你仍然在沉睡,只是现在梦幻变成了一场噩梦,你就会永远追逐或逃离那些影子。

三摩地正是从分离的“自我”或自我建构的梦幻中觉醒。三摩地正是从对监狱的认同中觉醒,

这个监狱就是“我”。你永远不可能真正自由,因为无论你去哪里,你的监狱都如影随形。觉醒并不意味着摆脱思维或矩阵,恰恰相反,当你不认同它时,你才能更充分地体验人生这出戏,享受这场表演,无欲无惧。在古代教义中,这被称为利拉的神圣游戏:二元世界中的游戏。

人类的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在一端,人类认同这个物质性的我。在另一端,就是三摩地——“自我”的终结。在这个连续体中,我们朝三摩地的方向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会为我们减少一些痛苦。 减少痛苦并不是说生命没有痛苦了。三摩地超越了苦与乐的二元对立。也就是说,减少了思维,

减少了自我臆造的对各种遭遇的抗拒,正是这种抗拒导致了痛苦。

即使是短暂地体会三摩地,也能让你看到连续体的另一端有什么。看到除了这个物质世界和自我利益之外,还有另外的东西。当在三摩地中确实终结了“自我”的架构时,就不再有自我思维、自我概念和二元对立,但还有“本我”、“了知”或“无我”。在这种空性当中,就会呈现般若或智慧之光,体悟到“本我”远远超越二元世界,超越整个连续体。这个“本我”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觉醒就是生命的原始螺旋、不断变化的外在世界或承载时间的莲花,与永恒“本我”的融合。当你不再认同“自我”,你内在的能量就如持续绽放的花朵一样生长,并成为时间维度与无时间维度之间的生命桥樑。

体悟到“本我”,只是走上觉醒之路的开始。在成功地将“三摩地”融入生活的其他方面之前,大部分人将会在冥想中无数次地体验与失去三摩地。有一种情况并不罕见:在冥想或自我探寻中,洞察到自我本性,然后发现自己又再次落入旧的模式,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要在生命中每一个方面和自我的每一个方面都体悟到“寂静”或“空性”,就要让内心变得空寂,随万物舞动。

“寂静”并不是与运动相分离的某种事物。也不是运动的对立面。在三摩地中,寂静与运动是同一的,形相与空性是同一的。这对思维而言是不可理解的,因为思维的世界是二元的。

西方哲学之父勒奈·笛卡尔有句着名的格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最清楚不过地概括了文明的衰落,以及对洞穴墙壁上投影的绝对认同。

笛卡尔的错误,就像几乎所有人的错误一样,将思想与存在划上等号。笛卡尔在他最着名论文的开篇写道:“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怀疑;可以怀疑感官,也可以怀疑思想。 如同佛陀在《迦罗摩经》中所说,为了探究真相,人们必须怀疑所有的传统、经典、教义,以及思维和感观中的所有内容。

这两个人都是以极大的怀疑论开始探索,但不同的是,笛卡尔在思想层面即停止探究,而佛陀却更深入,他的探究穿越了思维的最深层级。或许,如果当时笛卡尔超越了他的思维层面,他也许就能体悟到真实本性,那么当今的西方意识也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但事实是,笛卡尔描述了一个邪恶的魔鬼,它使我们困在幻象的面纱之下。笛卡尔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邪恶的魔鬼是什么。如同《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我们全都被连接至某种精心制作的程序中,从而只看到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部电影里,人类生活在矩阵之中,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们只是电池,把自己的生命之能输送给机器,机器则用人类的能量维持自己的运转。

人们总是想把世界的状况或自己的不悦归咎于自身之外的事物。或许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某个国家、某种宗教或某个掌控者,比如笛卡尔的恶魔,或《黑客帝国》中的智能机器。讽刺的是,笛卡尔正是用他所设想出来的恶魔来定义他自己的。当你体悟到三摩地,你就会明白,的确有一个掌控者,的确有一台机器和一个恶魔在日复一日地过滤你的生活。这台机器就是你。

你的自我结构是由许多微小的制约性子程序或“小心魔”组成的。一个小心魔渴望食物,另一个渴望金钱,还有的渴望身份、地位、权力、性、亲暱;还有一个小心魔想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或重视。

慾望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满足。我们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粉饰我们的监狱,屈服于外界压力而改善我们的面具,满足着这些小心魔,使他们越来越壮大。像吸毒者一样,我们越是想要满足这些小心魔,我们的心魔也越来越多。解脱之道不是自我提升,也不是满足自己的各种心魔,而是完全放下自己的所有心魔。

有些人担心,唤醒自己的真实本性,将意味着失去自己的独特个性以及对生活的享受。其实恰恰相反,只有自我的束缚被解除时,灵魂的独特个性才能显露出来。因为我们还在矩阵中沉睡,所以我们大部分人从来都不知道灵魂真正想表达什么。

通往三摩地之路需要冥想,既要观察这个变化无常的被束缚的自我,又要体悟你恒常不变的真实本性。当你达到寂静的状态,也就是你存在的本源时,就安静地等待进一步的指示,而不必要求外在世界必须改变。不是自我的意志而是更高的意志会自动执行。

如果你的思维只是试着改变外在世界来符合你所认为的探寻之路应有的样子,这像为了改变镜中的样子,却去调整影像。为了让镜中的影像微笑,你显然不能去操纵影像,你必须意识到你自己才是影像的真正来源。

一旦你体悟到真我,并不意味着外界的事物必须改变。改变的是自觉的、灵性的、内在的能量或生命力,它们从各种制约模式中解脱,从而可以由灵魂来指引一切。

只有当你看到被制约的“自我”以及它无止尽的慾求,然后放下这一切时,才能觉知灵魂的目的。

在希腊神话中,据说诸神判处西西弗斯重复一个毫无意义又永无尽头的任务。他的任务是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到一座山上,然后再让它滚下来。

法国存在主义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将西西弗斯的处境视为人类的隐喻。他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能在这种荒谬的存在中找到意义?”

身为人类,我们无休止地终日辛劳,为永无尽头的明天而努力工作,然后我们死去。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要么会因认同自我假象而发疯,要么就会觉醒然后变得自由。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外在的挣扎中成功,因为那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倒影。自我想通过这些徒劳的追求而觉醒,但却彻底失败时,就会出现这个超级玩笑,即这种荒谬的情形。

禅宗有一句话:“开悟前,砍柴,挑水;开悟后,砍柴,挑水。”开悟前,人把巨石推到山上。开悟后,人还是把巨石推到山上。那变的是什么?是内在的抗拒消失了。挣扎已被放下,或者说,已经体悟到这个挣扎的自我只是一种幻象。

个人意志或个人思维,与神圣意志或更高思维达成一致。三摩地即是从根本上放下所有内在的抗拒,无论发生什么,无一例外。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体会到内在平和的人,已经体悟到真正的三摩地。你放下抗拒,并非因为你容忍了某件事,而是因为你内在的自由并不依赖于外在。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坦然接受现实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停止对这个世界采取行动,或者说我们要成为只会冥想的和平主义者。事实上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我们不被无意识的动机所驱使而自由行动时,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调动全部的内在能量,让所有行为都与“道”相符。

许多人会争辩说,为了改变世界与实现和平,我们需要与我们所认为的敌人努力斗争。为了和平而战,就像是为了要安静而呼喊;它只会创造更多你不想要的东西。当今世界总是以战争对抗所有的一切: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抗击疾病的战争,反对饥饿的战争。每场战争其实都是在对抗我们自己。

战争是集体错觉的一部分。我们说我们想要和平,但我们却继续选出好战的领袖。我们欺骗自己说,我们是维护人权的,却还在继续购买血汗工厂制造的产品。我们说我们想要干净的空气,但却在继续污染环境。我们希望科学能治疗癌症,但却不愿意改变容易导致我们生病的摧残性的生活习惯。我们欺骗自己说,我们正在营造美好的生活。却不愿意正视那些隐藏着的纵容痛苦和死亡的力量。

我们相信我们可以赢得对抗癌症、饥饿、恐怖主义、或任何由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创造出来的敌人的战争。事实上这只是让我们继续自欺欺人地认为,我们无须改变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方式。

改变必须首先从内在世界开始。只有当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内在的生命螺旋时,外在的世界才会与“道”一致。在那之前,我们所做的任何事,只会加重由思维创造出来的混乱局面。

在永恒的舞动中,战争与和平同时升起;它们是一个统一体。二者共存,缺一不可。就像没有黑暗,光明便不存在,没有上也就没有下。

这个世界似乎只想要光明而不要黑暗,要盈满而不要空乏,要幸福而不要悲伤。思维介入越多,世界就越支离破碎。自我思维所提出的每一个解决方案,其实都是被“这里有问题”的想法所驱动的,而解决方案往往变成了比想要解决的问题更为棘手的问题。

你越抗拒,它越存在。

人类用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抗生素,但结果却是大自然也越来越狡猾,细菌也越来越强大。尽管我们尽最大努力不断抗争,癌症的发生率却还在持续上升,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也持续地增长,全球恐怖袭击事件也愈演愈烈。

我们的方式到底错在哪里?就像歌德诗歌中巫师的学徒一样,我们虽拥有强大的能量,却没有智慧去运用它。

问题在于,我们并不了解我们正在使用的工具。我们不了解人类的思维及其恰当的角色与目的。危机来自于我们被制约的局限性的思考方式,也就是我们感受和体验生活的方式。

我们的理性主义剥夺了我们认识和体验古代文化中诸多智慧的能力。我们的自我思考剥夺了我们感受生命的深刻与神圣,体会生命之光,以及体悟完全不同层次的觉知的能力,这些能力现在几乎都消失了。

在古埃及传统文化中,尼泽斯是人的原始形态,它们的特征会体现在那些肉体和精神得到净化的人身上,并使他们能够承载更高级的意识。

原始的尼泽斯,或智慧的神圣根源,被称为托特神或特胡提。他经常被描绘成一位抄书人,他的头,像是鸟或朱鹭,他代表所有知识和智慧的起源。托特神有时被描述为思想或想法的宇宙根源。托特神赐予我们语言、概念、写作、数学,以及所有的艺术和思维的表现形式。只有那些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能被允许接触托特神的神圣知识。托特之书不是一本实体书,而是阿卡西界或以太界的智慧。根据传说,托特神的知识深藏在每个人体内的秘密之处,并受到金蛇的保护。

有关守护宝藏的蛇或龙的原始神话,出现在许多文化之中,它被称为生命力、气、圣灵或内在能量。金蛇就是受到内在能量束缚的自我建构,在它被掌握和征服之前,灵魂无法得到真正的智慧。

据说,托特之书只会为读过它的人带来痛苦,即使他们会发现诸神的秘密以及隐藏在星星之内的一切。必须指出的是,这本书会为任何阅读它的人、任何企图要控制它的“自我”带来痛苦。在埃及传统文化中,觉醒意识的代表是奥西里斯。没有这种觉醒的意识,有限的自我所获得的任何知识或理解都将是危险的,无法与更高的智慧联结。荷鲁斯之眼必须开启。

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深奥意义,与人们熟悉的伊甸园里的“堕落”故事很相似托特之书与善恶知识的书相类似,亚当夏娃受诱惑而吃下水果。人类当然已经偷食了禁果,已经打开了托特之书,已经被逐出伊甸园。

蛇是由微观世界扩展到宏观世界的初始生命螺旋的象征。今天,蛇与你同在。它就是自我思维,外在世界的根源。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可以获得如此多的知识。我们深入物质世界,甚至找到了所谓的上帝粒子,但我们却从未如此受限,如此愚昧,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如何生活,更不明白痛苦产生的机制。

我们的思想创造了现在的世界。 每当我们把某样东西标记为好或坏,或者在我们心中有所偏好时,就是自我架构或利己之心在起作用。

解决之道不是去为和平而战,也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需要认识真相;正是自我架构的存在导致了二元性,即自我与他人、我的和你的、人类与自然、内在和外在的割裂。

自我是一种暴力,它需要一条分界线,需要定义自我与他人的界限来保持存在。没有自我,就不会因抗争而起战争。没有傲慢,就不会因利益而破坏自然。世上的这些外在危机,反映了严重的内在危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非常认同自己的角色身份,我们被恐惧所摧残,并与我们的真实本性完全割裂。种族、宗教、国家、政治派别,我们所属的任何群体都强化了我们的自我认同。

今天地球上的几乎每一个群体都想宣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像我们在个人层面上所做的一样。这些团体通过宣称自己是真理而存在着,就像自我通过定义与他人的界限而存在。现在有着比以往更多元的世界观和更分化的信仰系统在地球上共存着。

对于同一个外在现象,不同的人可能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和情绪反应。

同样,轮回和涅槃,或天堂和地狱,这两种不同的维度共存于同一世界。

同样一个事件,对某个人而言可能是世界末日,而对另一个人可能是天降其福。

所以情况就明了了,无论你的外在环境发生了什么,你的内心世界都可以不受其扰。

要体悟三摩地,就要成为一个自我驱动的转轮,成为一个自主自觉的宇宙。你的生命体验并不取决于千变万化的外界现象。这可以用梅塔特隆的立方体来做比拟。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许多古代典籍中都提到了梅塔特隆,他与埃及的托特神以及希腊的伶俐之神类似。梅塔特隆与四面体密切相关。四面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图案,是物理世界的模板或起源,被称为上帝之语或图腾。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代表二维的图形,但如果你换个方式去看,就会看到一个三维立方体。当你看到立方体时,图形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但你的思维已经为你的视觉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这个维度或人的视角,只不过是一种用新的方式感知世界的习惯。

在体悟到三摩地之后,我们从某种视角中解脱,或自由地创造新的视角,因为不再有自我介入或执着于某种特定的视角。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维,往往指向超越自我架构局限性的思想层次。爱因斯坦说:“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主要取决于他从自我中获得解脱的程度。

这并不表示思想和自我是不好的,当思维能被心所掌控时,思想即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吠檀多经》中说:“思维是一个很好的仆人,但却是一个糟糕的主人。”自我不断地通过语言和标籤来过滤现实,并不断地进行评判。喜欢这个,讨厌那个。

当思维和感官成为你的主人时,它们将会创造无止尽的痛苦、无止尽的渴望和厌恶,把我们牢牢地锁在思维的矩阵中。如果你想体悟三摩地,就不要评判你的想法是好是坏,而是要在想法和感觉出现之前,先发现自己是谁。

当所有标签都被放下时,就有可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样子。

当你告诉一个孩子什么是鸟时,如果他们相信了,那么他们就再也看不到鸟了。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想法。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觉醒的。如果你相信自己已经觉醒了,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艰苦地探索来找寻你已确信拥有的东西?在你觉醒之前,必须要先接受你还在沉睡,还住在矩阵中。诚实地检视自己的生活,不要自欺欺人。

你是否能够随时停止自己机械的、重复性的生活方式?

你能不再寻求快乐和躲避痛苦吗?

你还在痴迷于某些食物、活动、或消遣方式吗?

你是否还在不断地评判、指责、批评自己和他人?

你是否还在持续地寻求刺激,

还是你完全满足于静静地待着?

别人对你的看法会影响你吗?

你是否在寻求别人的认可和积极的肯定?

你是否曾蓄意破坏周围的环境?

大多数的人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甚至十年如一日地以相同的方式过着他们的生活。当你开始观察自己机器人般的天性时,就会变得更加觉醒。你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你是完完全全地在沉睡,迷失在梦境里。就像住在柏拉图洞穴里的人一样,大多数人在听到这个真相时,都不愿意或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执着于自己熟悉的模式。我们不遗馀力地为我们的模式辩解,把头埋进沙子里,而不去面对真相。我们想要得到救赎,却不愿意主动站到十字架上。

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来获得解脱?

要知道,若是你改变内在世界,也就必须要准备好改变外在的生活。必须让你旧有的自我架构和身份,成为滋养新生命的土壤。

觉醒的第一步是先意识到我们在认同人类思维的矩阵,在认同面具。我们的内心必须看到这个真相,并从沉睡中觉醒。你内心某种永恒的东西一直都明了真相。思维的矩阵干扰我们,娱弄我们,

让我们在形式千变万化的渴望和厌恶的循环中,不断地工作、消耗、获取,导致我们远离意识的觉醒,远离与生俱来的权利,即“三摩地”。病态思维就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着。

你神圣的本性已沦为奴隶,认同于局限的自我架构。伟大的智慧和“本我”的真相,都深埋于你的内心。

克里希那穆提说:“在一个病入膏肓的社会,是无法衡量人的健康的。”

如果说认同于自我思维是疾病,三摩地即是良方。历史上的圣人、智者和觉悟者,都拥有让“自我”臣服的智慧。

如何才能够体悟真实的“我”?

当你穿透幻象的面纱,放下虚幻的自我时,剩下的是什么?

 短评

持续看了一年了,不同时期再看,里面的信息又更深了一层,甚至是以前没有get到的,文字没说的,后面的信息都开始慢慢的涌出来了,一浪又一浪这个电影有两部,很赞,估计会继续的看。每次看,三眼的地方就受到能量的感应不停的跳。

5分钟前
  • 只选择不改变
  • 力荐

通俗易懂。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看看,以作观照

8分钟前
  • 鹞鹞
  • 推荐

这部片子非常不错。。

13分钟前
  • 不器
  • 力荐

“觉悟前,砍柴,挑水。觉悟后,砍柴,挑水。”

17分钟前
  • Pink Plato
  • 力荐

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一无所有,爱就是知道自己拥有一切

18分钟前
  • 力荐

这不就是把东方哲学吃进去又吐出来给西方观众看?

20分钟前
  • CP
  • 较差

消失的是光与影的帷幕,消散的是每个悲伤的幻想。所有黎明的喜悦飞驰启航,离去的是朦胧知觉的妄想。爱、恨、健康、疾病、生、死,消逝的是这些二元性银幕上虚假的阴影。

24分钟前
  • Graceॐ
  • 力荐

看见本无所谓山与水,于是再一次,山即山,水即水,并非作为最初的镜相,而是作为存在本身。

28分钟前
  • 豆友50809981
  • 力荐

特别催眠……

29分钟前
  • 肉美
  • 还行

神神叨叨的。还是觉得道家思想更妙,仙气儿飘飘~或许当初在华夏大地驻扎下来的那一批外星人老祖宗进化更完全,文化里没有南边西边那几支那么多邪气的东西哈哈哈🤣。

30分钟前
  • 雨宫萤
  • 还行

一部宗教性质的电影。影片结尾说到:认同于自我心智是疾病,三摩地是疗方。希望人可以摆脱社会观念,与生俱来的欲望,概念,情绪,以此获得自我的真相。

34分钟前
  • 白纸黑字
  • 力荐

充满智慧金句。如何用语言影像来表达三摩地?就如同如何用噪音来描述寂静?不得不做,勉为其难。

39分钟前
  • 初·尘
  • 力荐

用思辯去超越思辯,太難了。能拍出如此作品已實屬不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41分钟前
  • IMPcore
  • 力荐

2022-05-23?????顺着加缪找过来,海报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结果竟是个模式化xi脑片?????看了几分钟,画面全是网络素材,不知道导演干啥了,买素材么?。。。。

46分钟前
  • 囍弗斯
  • 很差

一定要二刷 三刷的一部

49分钟前
  • cameracier
  • 力荐

看到的人有福了。但是,你只能看懂你的上限。

50分钟前
  • 四月普贤
  • 力荐

nonduality

55分钟前
  • 噢还有
  • 推荐

在沉默中 平静里 自在 无为

60分钟前
  • 辣忢
  • 力荐

三摩地,即非三摩地,是名三摩地。

1小时前
  • 木讷
  • 力荐

三摩地是一种状态,而非一个阶段

1小时前
  • 黑暗中的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