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梵高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赵小勇,Yongjiu Zhou,Yue

导演:余海波 Haibo Yu,余天琦 Kiki Tianqi Yu

播放地址

 剧照

中国梵高 剧照 NO.1中国梵高 剧照 NO.2中国梵高 剧照 NO.3中国梵高 剧照 NO.4中国梵高 剧照 NO.5中国梵高 剧照 NO.6中国梵高 剧照 NO.13中国梵高 剧照 NO.14中国梵高 剧照 NO.15中国梵高 剧照 NO.16中国梵高 剧照 NO.17中国梵高 剧照 NO.18中国梵高 剧照 NO.19中国梵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9:01

详细剧情

  《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 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在多年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之后,如何面对现实、对面自我、道德、艺术追求的多重选择。 《中国梵高》记录了大芬画工转型的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挣扎,绝望与希望,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与妥协。大芬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21世纪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转型中的复杂与矛盾,也批判了当代主流艺术圈的排他性,和社会赋予艺术价值的荒诞性。

 长篇影评

 1 ) 就这么慢慢地向上走

今天看了纪录片《中国梵高》,讲的是深圳大芬村里一个农民出身的人画了20多年梵高高仿画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赵小勇来自湖南,上到初中一年级就由于家境贫寒辍学了。1996年,原本在陶瓷厂打工的他来到了大芬村,从未听说过油画,更别提专业的美术训练,就这么开始画起了梵高的画,一画就是二十年。从最早的单枪匹马,到带上了学生,开了个不小的画室。他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就有来自梵高故乡——荷兰的客户。

画室内部给人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和穿越感,一边是工人们汗如雨下,打着赤膊一笔一笔的画着,面前是非常混乱的颜料盘,而上面就挂着那些『名画』:《向日葵》,梵高的各种自画像,《星空》,仿佛和这个地方格格不入。仿作的绘画是非常辛苦的,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画八百多幅,只得加班加点的不停的画。画的好更是难上加难,片子里就有一位学徒被批评胡子画的比例不对,已经改了很多遍的他情绪激动摔下画笔说不干了,但过了一会他还是捡起了画笔再次改了起来。

工友们在画室里吃饭

画了二十多年的梵高,赵小勇也自然而然的对这位艺术家有了感情。有一段他们在放映厅里看梵高的纪录片《渴望生活》的片段,很多画工都看到流泪了。赵小勇也产生了去荷兰梵高博物馆看看真迹的想法。

办好了护照,签证,坐上了飞机,踏上了荷兰的土地,看到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太令人开心和感动了。赵小勇见到了他在荷兰的客户,看到自己的画出现在异国他乡。他本以为自己的客户是有画廊的,没想到是卖纪念品的,还是有那么一点失落。

去到了梵高美术馆,看到一幅幅自己临摹过无数遍的真迹,真迹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他在向日葵前站了十分多钟,久久凝望不语。从美术馆出来后,他在路边蹲了很久。虽然看不大清楚,但感觉好像是泪流不止的。他说:”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任何一幅作品。“在美术馆里,工作人员得知他画了20年的梵高,赞叹之余问他有没有自己的作品,他被问住了。他很迷茫,但也有不甘,画了二十年的自己只能算一个画工,画匠,离画家还很远,艺术家就更谈不上了。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呢?

真想安慰一下大叔

回到了大芬,他兴奋的跟自己的工友谈论荷兰的见闻,也谈到了自己的迷茫,他的工友说:『画家,画师,画工,这只是个概念名词,一个概念,一切都是无关重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定位……如果梵高跟着当时的美术学院走今天就没有梵高……』。他决定尝试原创,『想画就画』。

原创从画老人的肖像和老家的石板路开始。二十年的钻研不是白费的,技术上着实令人惊艳。虽然笔触和色彩都带有非常浓郁的梵高的风格,但从此刻开始他再也不是临摹别人的画工,而开始有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题材。他还画了一幅自己画室的画,画里工友们辛勤的画着梵高的各种名画,画好的画在顶上晾着,这幅画给我的感觉是充满着朴实的希望的,好的生活从这里开始,踏上艺术的道路也从这里开始。

赵小勇画的老家的石板路

赵小勇画的他的画室

很多人说这个纪录片记录了画工的”精神觉醒“,又说讨论了眼界的重要性,但我最感动的是在这个纪录片里我看到了非常朴实的人想不断向上走的愿望。从辍学打工到开始画梵高的画,背后是想追求更好的更舒适的生活,而临了20多年的画,再加上看了真迹,又产生了想再往上走的愿望,从一个画工变成画家,甚至以后变成艺术家。这种朴实的愿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却也是最打动人的。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他20年的辛勤劳动,让人看到坚持就是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一个完全没有接受过艺术训练的人自然而然就画出梵高的笔触。

回了大芬村之后他也鼓励自己的工友也进行原创,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年一年也好,明年一年也好,你创作一幅作品,你把你的思想放到这一幅作品里面就行了。』没有焦虑,也没有怀疑自己,这句话说出来仿佛有20年那么重。

 2 ) 一天10幅,画了20年,这个村子,有2万个“中国梵高”

中国有2.8亿农民工,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提起他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在工厂流水线辛苦劳作或是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苦力。

然而在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落里,还有一群拿着画笔谋生的农民工……

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然而他们能熟练地临摹当下最流行的世界名画,这群人养活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大芬村

他们生产了超过一百亿幅“世界名作”。鼎盛时,中国生产了欧美市场70%的油画,其中的80%来自大芬村。

那些挂在高档酒店大厅里的装饰名画,甚至荷兰梵高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陈列的很多仿作,都出自这群中国的农民工之手。

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的,就这是这群特殊民工的故事。

其实大芬村生产的主要是所谓”行画“,严格意义上说行画不算是艺术作品,只能算油画工艺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类油画工艺品主要来自韩国和香港,当时那边的画师们月薪在20000元左右。之后不少画商被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他们开始在厦门、广州和深圳开厂授徒,用韩国同样的工价可以支付大约20名中国内地画师,油画行画就这样在中国兴起。

在大芬村,没有艺术创作,只有为了谋生不停重复的构图和色彩。

画工们画画、吃饭、睡觉,都挤在狭窄的画室中。

有时候订单量大,甚至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几百张梵高的油画临摹作品。

画工们只得通宵作画。

有的画室形成了作画的流水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自负责画一个局部,这样效率更高。

本片主角赵小勇作为这些人中最早一代的画工,如今在大芬村总算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

1996年年底,原本在陶瓷厂打工的他来到了大芬村。

从未听说过“油画”的他,为了谋生开始临摹名画。

因为梵高的画最好卖,所以赵小勇一直专攻梵高,一画就是20年

“那几年,我几乎把梵高所有的作品都画过了。《鸢尾花》《向日葵》我都画了两万幅。直到现在,我画梵高的画从来不用草图,可以直接在画布上落笔。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差不多可以画10幅梵高的画。”

如今大芬村画梵高的赵小勇已小有名气。

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根本不知道梵高是谁。

对于赵小勇来说,在大芬村画画虽然辛苦,但是没有工厂的剥削和压榨,也不用像建筑工人那样风吹日晒,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 至于艺术,似乎离他很遥远。

然而在日复一日临摹梵高作品的工作中,他萌生了想要去梵高的故乡荷兰看一看的愿望。

他想亲眼看一看梵高原作。

可家人觉得去荷兰太贵,一直不赞成。

而周围那些临摹了多年梵高作品,却对梵高一无所知的画工们。在机械临摹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位举世闻名的画家产生了好奇。

他们在破旧狭窄的放映厅里观看关于梵高的电影,黑暗中,每个人的神情都很专注,眼里闪烁着光芒。

当梵高神智失常,开始伤害自己、毁坏作品时,大家都屏住呼吸。

“我得了病了,我画了这些画,大家都不认同。”

画工们喃喃重复电影中梵高的台词,也仿佛在说自己。

当梵高永远闭上眼时,很多画工们眼眶湿润了。

看完电影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时,一个名叫小鱼的姑娘终于绷不住情绪:“我不想有像梵高那样悲惨的结局。”她捂着嘴流下眼泪。

一次回乡探亲,赵小勇在镜头前也绷不住落泪。他哽咽地回忆从小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一就因为母亲付不起学费休学了。

来到大芬村,以临摹梵高的油画谋生。才使他看到了人生的一点希望。

终于在各方的帮助下,赵小勇踏上了荷兰的土地,也见到了跟他合作多年的荷兰画商。

他原以为他的画会被放在一个更像画廊的地方。却没想到只是街边卖纪念品的小店。这让他不免有些失望。

赵小勇站在荷兰街头,在自己临摹的梵高自画像旁边有些迷茫。

他转而来到梵高美术馆,驻足于一幅幅梵高真迹前,久久凝望不语。

当他走到临摹过无数遍的梵高自画像前,沉默许久的他自言自语地说:“颜色不一样”。

从美术馆出来,赵小勇蹲在路边很久。

“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的一幅作品。”

他感到迷茫,回国后还要继续这种“无价值“的画画吗?

他开始思考起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事业。自己忙忙碌碌20年只能算一个画工,不是画家,更谈不上艺术家。

第二天,他来到梵高墓祭拜。家境贫寒的他,因为临摹梵高的作品,如今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我想这次祭拜不仅仅是对梵高艺术成就的尊重,背后更多了一份来自生活的感激。

他为梵高点了三支中国带去的烟。

当赵小勇来到他临摹了无数次的梵高风景画的实地,他忍不住大声呼喊着梵高的名字。回国后,他激动地跟其他画工描述梵高的故乡,真的有那么美!

在梵高美术馆的时候,保安得知他画了20年梵高的作品,赞叹之余问及他有没有自己的作品时,赵小勇懵了,这个问题悬在了他的心头。

有人总结说,这是一个画工从临摹到原创的精神觉醒的故事。

坚持几十年重复别人的作品,画得再像,始终不是自己的画。

画工和画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回国后他决心开始创作自己的画。

回老家为老人画像,用画笔记录着童年走过的石板路。

也许他的画仍有着浓浓的”梵高风格“,但这是梵高式的,也是赵小勇式的艺术。他像梵高一样用朴实的画笔描绘身边的人和景。

“今年一年也好,明年一年也好,你创作一幅作品......你把你的思想放到这一幅作品里面就行了”,夜色下的街头,赵小勇鼓励画工朋友创作自己的作品。

一天,赵小勇梦到了梵高。

梦里,梵高问他:小勇,你现在画我的作品怎么样了?

赵小勇: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从梵高的故乡回来后,再次面对画布的赵小勇仿佛悟到了些什么。

他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

梵高爱画底层人民,在他生活的时代,大多数画家描绘的肖像大都是贵族。唯有梵高走进乡野,用画笔刻画一张张贫苦朴实的脸。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内心对这些人有着深刻的怜悯之情

蒋勋曾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

吃土豆的人——梵高 1885

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梵高

一百多年前,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在贫穷和抑郁中死去。一百多年后,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还养活了相隔万里外的,数以万计的画工。

如果梵高知道在百年后的中国南部,有一群出身贫苦的人因他的艺术获得温饱,一定也会感到欣慰。

这是一个关于画工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

*本文作者:RAMA

< END >

 3 ) 生活的艰辛

我是看了公众号过来的。有一个我很佩服的人看完公众号后说看哭了。我不信,但看了文章也被感动到。然后在网上找片源。B站上版本不全,爱奇艺上只是视频剪辑,还有一些比较可疑的视频网站,因为提示要先安装软件所以不敢点进去,用eMule居然找不到种子,最后在百度云盘上找了几个版本。我突然感觉寻找这个片源的过程似乎就是影片所反映的山寨名画的一个缩影,感觉最后看到的还是枪版不是高清,字幕还是法文。

但看完影片仍然被深深触动(强烈不推荐B站,因为它把最后一段精彩的部分剪没了)。尤其是影片最后,梵高深沉的眼睛透过屏幕凝视着我们,背后是影影绰绰的大芬村的人流,赵小勇新的梦想在配乐中袅袅升起。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但很奇怪,我女儿对这个题材完全无感。我给她看了那篇公众号,她觉得就那么回事。为这我还有点不愉快。她说农民画工去了阿姆斯特丹看了梵高的真迹然后准备画原创,没什么特别的啊。

那为什么我,或者我身边的人会这么感动?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突然发现被感动的不是因为这是又一个励志故事,不是普通人脱离窠臼去追寻新的梦想的故事。这些故事现在已经不能感动到我。

我被深深感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片子提醒我们生活的艰辛。英语里的Tough。其实抛开幻想,我们都知道农民画工即使是赵小勇都无法真正地成为他希望的“艺术家”。影片最后他们在小巷里回到自己的角落,互相鼓励“也许50年后,突然会有人欣赏我们的画”。但这其实基本不可能。梵高也是千万人里的少数几个。

每个人从出生时基本就已经被安排好了未来世界上的位置。出身,家庭,地域,阶层,工作岗位,以及适合他(她)的能实现的梦想。虽然努力能改变,但很多时候很难有突破性的改变。农民画工从偏远的乡村来到城市,已经将他们的努力发挥到极限,将他们的范围拓展到极致,将自己的生活提高到极限。突然有一天,他们有机会到了更广阔的外面,看到一直以为的画廊顾客其实只是卖礼品的,自己的画与旅游小商品一起被售卖,但即使如此差价仍然达到10倍。突然有一天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天才和神迹,思考着过往20年对着16开本梵高画册的临摹的意义。他们在画前喃喃自语“这里颜色不一样”,在烂熟于心的一笔一划中重新默念与真迹的差异。他们在梵高墓前用中国的方式点上3根烟,在梵高的家乡对着棉花田大喊,惊起乌鸦飞上云霄,变成梵高的一幅画。他们互相打气,告诉自己要走自己的路,但悲凉的现状让一位女孩子人忍不住痛哭“我不想像梵高那样凄凉”。

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之一是给与他超过能力的梦想,让他更加失望和痛苦。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如此喜欢这部片子,喜欢里面的每一位人。

因为这种奋不顾生地靠近梦想,这种不合理的冒险和拼搏,锻造了梵高,铸造了我们人类。

 4 ) 片中数字的推算

这是儿子力荐的一部纪录片,和儿子一起在B站上看的,不知道看的算不算是完整版。

片中的男主人公张小勇,天赋极高,初中一年级辍学,自学油画,临摹梵高,至少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看,已经是画得非常好了。影片结尾,他在家乡画的石板街道,算是他的原创作品,画得非常得好。

纪录片中有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片段,比如他想去欧洲,但是他老婆不想让他去,嫌飞机票贵;又比如他到了欧洲看到的街道说,和他想象中不一样,他想象中是高楼大厦;还有,他以为他的作品是在画廊里售卖,现实是在一个局促的纪念品小商店里和其他的纪念品一起售卖,他眼中满是失望和落寞;他在梵高的咖啡馆前作画,走在梵高曾走过的街道;他去梵高的墓地,敬上三支烟,也是颇有中国特色。我注意到的是梵高墓旁边是他的弟弟的墓,应该就是那个一直资助他画画的弟弟。

这也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儿子看了以后大受震撼,他从来没有意识到,有人能够过得这么局促又这么努力。我觉得他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纪录片中出现了一些数字,我不由得开始推算,但被儿子打断了,他是文科的脑子,深深地沉浸在纪录片的情节和细节中,他觉得我的这种推送过程,影响了他欣赏影片的节奏。但是我觉得这些数字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大芬村超过1万名画工,2015年大芬村的油画产业营业额超过6500万美元。所以每个画工的年产值为6500美元不到,相当于4.5万人民币不到,刨去固定开支如房租水电画笔颜料,平均一个画工的年收入可能在4万人民币不到。考虑到张小勇是工作室的老板,他一年的收入可能高一点,在6-8万左右,加上他的老婆,估计他家年收入在10-15万元之间。可以佐证这个推测的是,张肖勇和家人20年来临摹了超过10万幅梵高的画。这里所说的家人应该就是他本人、他弟弟、他老婆和他小舅子一共4个人。后面有一张客户订单,3万元700多张画,平均一张画是¥40,小的画可能20到30元,大的画可能有60到100元。他们家每人每年平均1000多幅画,考虑到现在更加熟练,每人现在每年1千5到2千幅画,相当于每人每年6到8万元。

当时来回欧洲的飞机票约为8千到1万2人民币,主要看订票和出行的时间差,如果在三个月以上的话,7-8千的飞机票能搞定,加上办理护照签证的费用,差不多在1万左右。纪录片中说欧洲的客户会包食宿,不知道他后来去各个景点的费用,是不是还需要自己出,或者纪录片拍摄饭会资助一些,否则的话,火车票门票住宿费餐费,加起来也不少。所以,也可以理解张小勇的老婆一直劝他不要出国。

在荷兰,他看到他的一幅大的梵高的画,开价是500欧元他很震惊,他说价格差了8倍,当时欧元的汇率应该是1:8,所以他卖给客户的价格应该是500元人民币左右。我想到以前我认识的一个开外贸公司的人。他说他九十年代外贸公司,把国外客户带到中国的厂家,双方语言不通,他来翻译,由他们外贸公司办理出口业务。厂商报价,他直接把人民币转换成美元,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是8:1,所以基本上他的外贸公司挣的钱就是出厂价的7倍。暴利啊!

纪录片取材很好,但是剪辑摄影都算不上上乘,如果换个资深的团队,可能会拍得更好。

 5 ) 《中国梵高》的艺术家之问

赠“中国梵高”

斗室昏暝彩焰烧,沈吟搁笔转悲寥。

一朝飞渡观真意,半世经营误攘嚣。

瓢饮蜩讥终不悔,艺工思笃景行高。

磋磨未许浮名裹,可慰先师六魄招!

赵小勇作品

纵然可复制性向来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大敌,梵高却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进入千家万户,为人们留下强烈的印象,彼时艺术已经开始向强装饰性的招贴画靠近,似乎已成大势,然而这依旧不能抵消得知万里之外有一群与艺术无甚关系却能以此为营生的人带给我的震撼。

他们在昏暗的画室里挥汗如雨地重复,二十年如一日,那些扭曲绚烂的色彩和笔触因过于熟悉已不能轻易撼动他们的惊奇。但是他却依然对那个奠定了这一切的荷兰青年怀着想往和好奇: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艺术,又何以身前郁郁身后封神?——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的不服气在吧,怀着这个多年的梦想,他来到藏有他所有作品源头的梵高美术馆,凝视梵高曾收入笔端的田园,在他坟前点起三支烟,向天呼唤他的名字。

“中国梵高”,是讽刺附庸风雅的市场催生的技艺高超的流水线画工?是悲哀中国的土地和几百年前一样无奈地埋藏着诸多底层艺术家梵高般的挣扎与痛苦?还是以之为一个精神符号,赞美异代不同时的相知与理解?我想我从最开始看到的刺眼,到最终的欣慰,不仅因为赵小勇踏上了寻找自己的路,更是因为再一次确定了艺术的光辉、博大和温柔:他不吝于将艺术家的桂冠赐予每一个有心追求、为解决自己设定的艺术问题而孜孜以求的普通人,先有了艺术家,而后有了艺术。如果不是我们开始戴上了有色眼镜,谋生有什么羞于启齿?又怎么能简单地以“原创”和“临摹”来划分是不是艺术?我倾向于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怀着对这个身份的爱重而进行的相关活动,其实作为“画工”的赵小勇,在“见到”梵高之前也已隐隐有了这样的思想活动。艺术家无疑是高贵的,对于他的定义,我想不到比《艺术的故事》更好的提法:

“总是会有艺术家,他们是些男男女女,有着惊人的天赋,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稀罕的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他们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一切唾手可得的效果,放弃表面的成功,去踏踏实实经历工作中的辛劳与痛苦。献身于自己所设定的问题,而对争吵着要大家注意的各种主义不屑一顾。”

 6 ) 艺术,可能只是生活的一种选择

本文略含剧透,但本片的思考正在于交流和分享。


“中国梵高”,大抵是一个过分不公的名称。以梵高目前的地位,谁与之并论都不过自讨没趣,更何况导演选取的是大芬村,一位自己都自嘲是“画工”的人作为视角。两相一比,乍看确实判若云泥,但平心而论,这影片未必聊艺术,但接近了艺术的本源;未必说到深圳,但让观众更看清了深圳;未必着眼于中国,但无处不是中国的困局;没有处处提到梵高,但私以为,这比《挚爱梵高》更接近梵高。

首先看到的不是赵小勇先生,而是底层的深圳,底层的中国。深圳虽然没有像影片里都是雨季,但至少不像表面那么光鲜。大芬村油画闻名于世,基本上每个深圳人都略有耳闻的,但是并不知道这里的生态链,并不了解这里的人活得并不那么艺术,甚至并不清楚这里的“闻名”只是产业链底端的闻名,却担负着那么沉重的代价。一年那么多张画的销量,并不能让底层人民实现什么财务自由,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甚至被某些人评不上艺术。也许这还谈不到是原创还是临摹的问题,这是产业链给他们烫上的黥刺。

什么是艺术?艺术真的高于生活么?什么样的艺术高于生活?影片为我们呈现了,被利益所驱使的产业链,最后也奴役了艺术。没有名气和人脉,临摹的画作最后就只能成为纪念品,而不是艺术品。那人与生产机器何异?但为了生活无可选择。二十几年、十万余张的临摹,有人嘲讽其未摸到艺术的边角,嘲笑他是最熟悉梵高的陌生人;但站在真迹面前一睹,便明白“颜色不一样”,明白“千百的临摹抵不过一张真迹”,私以为他以一种真正的艺术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与另一位画家的差距。也许在赵为了生计来不及思索的临摹里,每一笔触为何而画,他并不了解,作画对于以前的他只是流程,一个涂抹颜料的流程;至于他进入了“梵高的状态”,其实是他真正地成为自己了吧。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一种选择。诚然,赵是画工,他们将绘画当作了谋生工具。但正如影片中所言,这同样也是给自己铐上的枷锁。在广义上,艺术有特定的意象,但没有所谓的门槛,艺术的高贵也不过是种偏颇的教化。少数人掌握的话语权,手握着艺术品的生杀。现实确实如此,却决定不了每个人不能抬起他的头颅。最可怕的,是不断的重复重复,不仅消耗了我们太多本该用于原创的精力,更让我们不禁吮蝇头小利而满足。是的,大家都要保障生活,但眼睛不能不寻找真正的方向,哪怕这道路前方行之不易。暌违已久的原创需要时间,需要积淀,但更需要此刻启程。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能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哪怕这成功也许得等五十年,也许得等一百年,且相信,起身与否,终究是云泥之别。

 短评

看的是短的52分钟的电视版,但是一点不觉得荒诞,觉醒的过程很真实,看得出他心中的动容。但个人觉得大家把大芬村的花匠们想得太简单了,不是只有“一技之长好赚钱”的人,有不少真的是爱画画但是又需要吃饭的人生活在那里,由于教育或者自身接触的东西的问题,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离画画离艺术最近的

7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有一些非常动人的时刻:关于在产业链流水线最底层的赝品创作者,却仰望着星空遥想着一位伟大画家的一生。

9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勉强的三星,过于明显的引导和预设立场都有减分

12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部分摆拍和重复点题导致观感很差;主角是个生意人,不是个阿题斯特,谢谢。🙄

14分钟前
  • 振宇
  • 较差

滤镜有点BBC那味儿。前半段有点“假”,画室冲突那段有点演。但是去荷兰那段很真实!中国梵高在纪念品店里表现出的失落很真实,在梵高坟头点烟也很真实。题材挺有意思。这题离我的生活挺近。我小学在画室学画时,就听说:“中国有一批农民只会临摹,不懂艺术。败坏了市场风气。” 可,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那些“农民”的人生也是真实的。他们也有自己追逐的东西。临摹二十年的感情 也是真挚的。梦想本来就是痴缠与妄念,没必要分个三六九等。就算画了二十年 作品也还是纪念品商店里的小商品,但又怎样?

15分钟前
  • T.S.W
  • 推荐

有一天,皮长出了思想,想去看看虚无缥缈的骨是什么样,皮去见了骨,还有比这更艺术的事情吗?

19分钟前
  • River
  • 力荐

他说画了一辈子梵高了,一定要去荷兰看一下他的原作。妻子劝:别去,现在别去。那句话是裹着“省钱”的一种保护,他的妻子了解自己的丈夫,拥有敏锐直觉和智慧:一个赝品画工(他不是什么画都画,而是只临摹梵高)的信仰可能在真正的作品前(他的神)会被击碎,这种震撼是毁灭性的,会让他击破一层层得意人生表象背后的失意片段,他会终于再次想起来自己不是艺术家。去荷兰这本来是一场逐梦之旅,而看到自己画的作品根本不是放在想象中的画廊,而是在狭小逼仄的纪念品商店,终究难掩失落。整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一干人去给梵高扫墓,那一段对话让人觉得既慰藉又孤独,正如梵高写给提奥的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23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推荐

比至爱梵高好看,比梵高博物馆好看。

26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力荐

甜蜜的忧伤 依旧前途未卜去荷兰各种心塞 以为自己画放在画廊里结果是街边钥匙链一样当纪念品卖连个画框都不给 一幅画荷兰老板转手就卖出8倍多 在梵高咖啡馆门口写生被抱怨挡路 给梵高兄弟俩扫墓一人还敬了三颗烟淘气 酒桌上的妹子说着说着就哗哗哭看得好心疼

27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单一主人公的设置让纪录片叙事的完整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对大芬村这条巨大“中国制造”廉价艺术流水线的进一步深度探索。在近距离拍摄中捕捉因执着艺术而产生的动人瞬间,陋室和星空,生活和艺术两相碰撞产生的并不是火花,而是中西市场的落差与不得志的寡欢。

28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感觉还是有画画的天赋,看着他落着泪说自己妈妈不让他读初中是多么伤心难过……

32分钟前
  • 风油精
  • 推荐

典型中国奇观纪录片,看下来轻松不累。邵阳老家、深圳大芬、欧陆荷兰对比感受冲击强烈。山寨临摹梵高画作出口的画室老板,踏上了去荷兰膜拜梵高真迹的路程。导演黑手痕迹有点多,接连不断的激昂配乐尤其出戏,导致纪录片只能呈现先进模范、单一平板的追梦主人公形象——去荷兰前后反复提了五六次。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这片子讲全球化和剥削的一面跟跟《塑料王国》是配套的,说艺术与人生的一面跟《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一套的。拍得很赞,不知道为啥不在竞赛单元。

37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全球化影像时代成功学的自我寓言,批判之意被执拗的个体心灵成长削弱。细节如“签名““观影”等有动人之处,整体表白中国梦、主旋律式的中心思想却直白得尴尬。对image的生产与流动有多重呈现,绘画、摄影、电影之间的暧昧交互开启一些思辨的深意。关注此议题的看看Winnie Wong的书可能更多收获。

41分钟前
  • zang兮兮
  • 还行

李鬼见李逵,管他什么大师,或者狗屁不是也好,活在这个世上没有放弃希望的灵魂,都拥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曾经问过自己,“抵达”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看到画工来到阿姆斯特丹那一刻,被触动,为自己没有目标且不会拥有这样的时刻。导演的预设引导减分。最难忘的一幕是画工对着镜头哭诉自己只念到初一。

43分钟前
  • 推荐

以纪录片的标准衡量拍得很烂。

48分钟前
  • 阿之
  • 较差

影片进行到35分钟的时候基本把主题讲完,人物挖掘的不深刻,对全片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主角的女儿,她坐在椅子上讲浑浑噩噩的生活的委屈,意识到了她自身对生活的一点疼痛知觉,而旁边的母亲无动于衷的刷手机。艺术家是具有敏锐的意识和对时代清晰把握的人群,主角画画身边的人和生活虽然是原创了,可依然不是艺术

52分钟前
  • 辛波卡
  • 还行

从画匠到画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个人和国家道路的机缘巧合。拍得最好的是毫不掩饰对物质利益的灼灼渴望。“不能让百年前梵高穷困潦倒的悲剧在现代重演”,这个拔高很有说服力。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早该亡了...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最残酷也最好的部分是赵小勇跨越资本维度,物理(剥削性画价)与精神(画不进画廊而在街边纪念品店)上的双重幻灭。这部跨国制作的电影似乎也无意于进一步挖掘全球化后权力结构下的真实,空留一个酸中带甜的新自由主义泡沫式的希望结局。

58分钟前
  • Methy
  • 还行

两星半,开始是广义的大芬村画工的生存状态,但是这个全貌没能延续和深入,毕竟以此映出中国复杂的雇佣关系与市场经济的残酷是更有趣的视点;可惜影片转而聚焦于画工头个人,进入他与精神偶像梵高的心灵沟通与自我升华了,立意一下就弱了。好在阿姆斯特丹的部分还是能够凸显“中国制造”的现实。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