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

科幻片美国1993

主演: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卡罗琳·古多尔,乔纳森·萨加尔,艾伯丝·戴维兹,马尔戈萨·格贝尔,马克·伊瓦涅,碧翠斯·马科拉,安德烈·瑟韦林,弗里德里希·冯·图恩,克齐斯茨托夫·拉夫特,诺伯特·魏塞尔,维斯瓦夫·科马萨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2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3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4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5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6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3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4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5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6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7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8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9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8 12:09

详细剧情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长篇影评

 1 ) 拉尔夫·费因斯:沉默是金,无声总是胜有声

和朋友小三闲聊,他问我,演技派难道仅仅是“过气”的代名词而已吗?似乎这个潜法则已经开始生效,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脑海里一一闪过,而拉尔夫•费因斯却是一个例外。毕竟,第78届奥斯卡,《不朽的园丁》榜上有名,尽管得奖的是蕾切尔•薇兹,但相信拉尔夫•费因斯在该片中的表现也不会让众多影迷失望,影片故事清洁设计趋于老三段的模式恐怕才是最大的败笔。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关于拉尔夫•费因斯,人们谈到最多的自然是他的眼神,无论用怎样的词语来描述,总是合理的,是的,那双眼睛让人看过一次便忘不了。正是因为眼神对于潜台词的准确表达,他的沉郁,独自隐忍,才更令人心痛,是那种直指内核的痛,无声胜有声。


1962年12月22日生于英国索福克的拉尔夫•费因斯,从小就是个外表文静不善言辞但内心热烈的帅小子,父亲是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师,母亲则热衷小说和游记创作,六兄妹中排行老大的他虽然受到家中文化氛围的熏陶,但因家中贫困,却没有上过小学。性格内向的他总是在孩子们的聚会上独自躲到一边静静地张望伙伴,或者玩自己的拼图。八岁时他得到母亲送他的生日礼物是一盒戏剧大师劳伦斯•奥利维尔主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录象带,这盒录象带立即让他爱不释手,1982年中学毕业的他,正是凭着《哈姆雷特》里的一段独白考取了著名的皇家戏剧艺术学院。
凭借着在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仲夏夜之梦》中担任男主角,拉尔夫•费因斯顺利进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并迅速成为引人注目的新星,这段时期的舞台演出,让他的演技日渐成熟并且逐渐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极佳的领悟能力,准确的肢体语言和对剧情良好的掌控,而一贯沉默忧郁的性格更是他特有的迷人气质。


尽管在第一部电影《呼啸山庄》中表现平平,但是却因此引起了美国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等世界电影人的注意。而在同年的另一部影片《阿拉伯的劳仑斯》中的表现则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天赋和巨大的潜力。果然,四年后的《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电影史永远记住了拉尔夫•费因斯这个名字。凭借在《辛》片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第一个奥斯卡提名,那年他32岁(1994年)。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世纪末狂潮》和《英国病人》两部影片皆好评不断,而且正是后者,让他再获奥斯卡提名,同样,这一次《英国病人》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饰演纳粹军官葛夫的拉尔夫•费因斯尚且还未有现在这般令人着迷的眼神,但镇定外表下矛盾的内心却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当辛德勒用消防水龙头为车厢里的劳工们喷水降温时,他却坐在车厢旁边看着这一切并且用“残忍”来嘲笑辛德勒,这种嘲笑让他想起自己枪杀犹太人时真正的残忍,一番放肆地大笑之后,表情木然地看着辛德勒的忙碌,眼睛里写满空白,内心的自省在无言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对于一个纳粹军官来说,如果灵魂尚且存在的话。同样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的还有在地下室里对犹抬女仆海伦的那一番独白,语无伦次,但却始终保持着缓慢的看起来漫不经心的语调,甚至太多已到嘴边又被咽下去的话语,以及最后终于失去理智,疯狂地发泄,将一名纳粹军官的内心世界刻画到极致。
记得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谈到让拉尔夫出演《辛德勒的名单》时曾毫不吝啬地夸赞他说:“到了试镜头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确实是我想要的人。你可以看到他眼里的亲切笑容如何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畏惧的冷酷。”《辛》片成为电影经典,拉尔夫作为主要演员也扬名影坛,从此踏上通向银色梦工场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说,还得感谢大导演的慧眼识珠。
而在《英国病人》里扮演的二战期间在非洲进行地质勘察的历史学家奥尔马希,似乎才真正找到了他最适合的角色——隐忍、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内心丰富但不善表达、无声地爱着一个女人的男人。影片中他山洞里抱着自己的死去的妻子欲哭无泪的那个场景相信仍然另无数影迷记忆如新。在他之后的影片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正在朝着自己最擅长的角色刻画努力。《沉默的羔羊前传-红龙》里的兔唇、身上文着一条模样狰狞的“红龙”的精神病患者、《伯爵夫人》里双目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曼哈顿女佣》(尽管这部影片并不算好)里英俊潇洒放浪形骸的政客、《不朽的园丁》里脾气温和、温文尔雅的外交官,一部比一部精彩传神,那双眼睛,也被更多人记住。在这些角色里,靠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达人物的内心感受的无声戏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看过之后,谁都得承认:无声总是胜有声。


《红龙》里,他与爱德华•诺顿的对手戏仅有最后的几分钟,但是,两个人在表演风格上太多的相似免不了要让苛刻的影迷将他们作一番比较,拉尔夫长于饰演淡定稳重的角色,而诺顿则是个多面手,戏路更广一些。但比较而言,我更加喜欢拉尔夫,在《流入山谷》(入选2005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里,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美国牛仔在面对爱情追求与生活现实的矛盾冲突时表现出来内心拷问煎熬显然就应该向拉尔夫学学。
拉尔夫的演艺风格,除了与他自己的性格有关外,还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莎士比亚剧院的戏剧表演经历对他的影响。这个不善交际的家伙因为敬业而和自己苦苦追了八年才最终结为连理的妻子分手。然后,与在《哈姆雷特》中扮演母亲角色比自己大十七岁的弗兰西斯卡•安尼丝走到了一起,正是这个女人,使一贯不懂待人接物的拉尔夫•费因斯像完全变了个人一样。正应了《英国病人》导演的说法:“他爱她,她也爱他,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2006-07-11

 2 ) 完美

从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

主旋律,片段化,但是掩饰不住那份执着和认真的制作态度。最美的摄影果真都是黑白。光影运用极其出色。

若干小高潮和小细节令人惊愕。经典之至,感人至深。当片尾处影片中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深刻。

 3 ) 《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伯格的残忍与温情

第一,欲让观众为之流泪,必先让观众为之动容

我们会为什么样的人流泪?一个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死了,你会流泪吗,央视新闻经常报道领导人去世我大多无感,不是我不爱国,毕竟不认识。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不认识何谈哀伤,所以要想让观众为角色流泪你就必须让观众对角色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辛德勒的名单》有戏份的人物共120多位,虽然观众不一定全部记得,但记住二三十位还是不成问题的,举几个配角的例子:女仆人海伦;那个犹太女工程师;戴眼镜的小姑娘和她的母亲;聪明的小屁孩;独臂老爷爷;红衣小姑娘等人每一个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就像一个熟人一样,那当他们遭遇危险的时候甚至是被杀害时观众绝对会为之伤心。

电影中纳粹杀得第一个人就是独臂老爷爷,斯皮尔伯格不会“乱杀无辜”独臂老人的死揭开了大屠杀的序幕。来看看编导如何塑造一个憨厚愚昧的独臂老人形象,并让观众为之产生感情甚至流泪的。这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在本片中展示他的残忍。什么样的角色最能打动人?是那种毫无缺点几近完美的人吗?未必,有时候小缺点小毛病的存在反而加强了角色,我们国产电影则不同,必须正邪分明坏人必须坏坏到骨子里,好人必须高大伟岸,这样反而没意思了,现在国产主旋律抗战剧都是这样正面人物太正了以至于观众都难以信服。本片中的犹太人憨厚真诚,愚昧无知又带有逆来顺受的奴性,这样的人反而让人同情,如独臂老人,他让人感觉十分真实,因为他接地气儿。

男主角辛德勒正在吃饭,秘书告诉他有人要见他以表谢意,这段戏就是用来塑造独臂老人形象的。辛德勒看到对方是残疾就已经很不高兴了,只是还没有表现在脸上,独臂老人十分不识趣一个劲儿的啰嗦,说话又吞吞吐吐于是最后辛德勒索性坐到椅子上把脸扭到一边任老头子啰嗦,气氛十分滑稽尴尬。虽然辛德勒没有说一句不满的台词但构图和表演出卖了他的内心,这一幕戏的构图十分精彩潜台词都是通过构图表现出来的,由于本片是黑白电影失去了色彩的对比强调,所以就对构图和灯光的要求更高。

老人走后镜头又给了辛德勒,这是一个静场是气氛十分尴尬,辛德勒的不满跃然银幕之上。辛德勒觉得这种残疾人不应该进自己的工厂,气的脸色铁青甚至不愿意和秘书说话。这都是进一步加人强物使老人和辛德勒的形象更加丰满为后面的转折埋下伏笔。也正是是因为这次会面,让观众和辛德勒都记住了这个憨厚的老人,都为他的死感到惋惜也正是一个个让辛德勒又爱又恨的犹太人的死激发了这个“混蛋”的良心,让他决心拯救这些“低级”的犹太人。除此之外编导还花了大把力气塑造了诸多类似的人物,让他们有血有肉,目的很明显:养肥了再杀!只有观众同情角色本身他们才会同情角色的遭遇,说完这个老爷爷我们来看一处大屠杀,这一幕老斯的闷骚和残忍令人发指,看的人不由得说一句:斯皮尔伯格这一招太损了,太毒了。集中营每到一定时间都会进行体检筛选一部分人,优胜劣汰把他们送往奥斯维辛,这段戏非常震撼。斯皮尔伯格让一群孩子牵着手高兴地唱着歌走入画面,身边是纳粹官兵,结果不言而喻,这群笑容灿烂的孩子是要送往奥斯维辛的,老斯最闷骚的是让孩子们手拉着手唱着歌走向死亡,孩子们越表现的可爱天真观众就会越同情他们,而孩子们的无知与纯真与即将敞开的地狱之门的对比起震撼效果不言而喻。

孩子们上了车依然欢声笑语,与后面哭喊追着车子跑的父母形成第二重对比,成千上百的父母追着车子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车上的孩子浑然无知笑着与父母打着招呼,父母会哭是因为他们知道这车子是孩子的灵车,孩子们会笑只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一幕斯皮尔伯格真是闷骚到家了,把观众的心都撕碎了,孩子们天真可爱让观众同情,父母的哭喊再次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在这段戏中父母和观众都知道孩子即将面临的命运只有孩子们不知道,这就产生了戏剧张力。这段戏极为残忍,并不是导演和编剧残忍而是历史的残忍,斯皮尔伯格通过孩子们的笑脸完成了对生命的祭奠和对暴行最强烈的控诉,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老斯的残忍都是他大爱和温情的体现,如果不是敬重这些幼小的生灵而是完全奔着票房而去,那他是万万拍不出这样直击人心的画面的,电影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电影没有展现后面的画面,但结果不言自明,而且不展现这一画面远比展现带来的震撼效果更加强烈!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二,看不见的东西远比看得见的东西更具感染力

在本片中有不少直面暴力的镜头,但更多的屠杀斯皮尔伯格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的,这样避免了低俗血腥而且进一步加深了震撼力。老斯电影的一大特色是,他喜欢省掉暴力发生的过程直接展现暴力造成的结果。比如纳粹即将血洗犹太区,一大批犹太人被送上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火车走后镜头没有拍犹太人的画面,而是用一系列镜头来展示他们留下的物品:堆积如山的皮箱,皮鞋,饰品甚至还有牙齿,玩具洋娃娃和一幅幅犹太人留下的照片更是直戳观众的心。

照片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定格时间,电影中当镜头略过一幅幅照片时虽然是长镜头但却有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效果,几幅照片就能窥测人的一生,如《公民凯恩》,如《泰坦尼克号》的结尾露丝一生的照片。生前的物品是最能表现人物生前生命力的意象,也是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东西,正所谓睹物思人,E胖说得对:“你的背包,让我走得好缓慢”。这样一幕高度写实的景象搭配约翰威廉姆斯悲怆的音乐使整场戏悲凉彻骨,斯皮尔伯格能拍出这样的画面同样来源自生活的积累接下来的屠城戏斯皮尔伯格让观众直面暴力,却没有直面暴力的画面,依然是让看不到的东西发挥作用,残忍得变态。这场疯狂的屠杀的气氛营造也出神入化,着重分析: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优雅沉郁的交响乐中,一对纳粹官兵跑入画面,这一幕画面的灯光十分讲究,灯光从侧面打过来,军官的头盔在夜色中发亮但我们却看不到他们的脸,使纳粹显得更加恐怖;

嘈杂的脚步声过后,镜头切到了屋内,音乐也消失了,屋子里静得出奇和刚才也是一个听觉对比。纳粹官兵用听诊器搜查着每一个角落,士兵手持冲锋枪严阵以待。这是一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纳粹引蛇出洞,一边是犹太人愿者上钩都从藏身地点走了出来。这段戏中环境音发挥了巨大作用,配乐十分轻柔几乎没有存在感突出了环境音的作用,蝉噪林逾静,这是为了突出屋子里静谧的气氛。官兵们拿着手电筒在屋子里绕来绕去脚步踩在地板上发出哒哒的声音使屋子更显安静,危险之中声音越静气氛就越显得摄人心魄这是恐怖片惊悚片的惯用手法,斯皮尔伯格是惊悚片起家的气氛把控自然炉火纯青。接下来一个纳粹发现了床下藏着一个人,这一条线达到高潮,平行蒙太奇的高潮都是同时发生的,一个藏在钢琴里的犹太人从钢琴里出来时不小心碰到了琴键,暴露了自己于是另外两组官兵也发现了目标,这条线也到达高潮,霎时间整栋楼房枪声四起火光四溅。

这时斯皮尔伯格又闷骚了,不让观众看杀戮的画面只让观众听喊声和枪声,更闷骚的是:竟然有人在弹钢琴!这肯定是刚才那个犹太人不小心碰到的钢琴,谁这么变态?欢快的琴声与杀戮的枪声官兵和犹太人的叫声搅在一起,画面在火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但观众就是看不到杀戮的画面,然后镜头切到了那间放着钢琴的屋子里,一个军官正优雅地弹着钢琴,屋外则是枪声四起火光一片,这场杀戮在这名军官眼里就是一场狂欢。

镜头切到大街上,大街上尸积如山,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纳粹少校坐在一边洗着脸,埋怨着杀了一天了,累坏了。他背后楼房的窗子则是忽明忽暗,钢琴声依然在持续,紧接着是一个大全景整个街区布满枪声街道楼房的窗子忽明忽暗,虽然观众没有直接看到画面但带来的震撼力绝对是直面暴力的两倍还多,再加上欢快的钢琴声估计观众都要恨之入骨了。(少校后面的窗户忽明忽暗,这一招美剧《冰血暴》也有且逼格更高)

这样的手法还有一次是少校杀自己的男仆的时候,气氛比这一次还要恐怖,而且它又展示了斯皮尔逼格电影的第三个特色:

第三,给你希望,再将它彻底粉碎

这一招是老斯最残忍的一点,就是明确地告诉你在那个绝望的年代奇迹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以这个男仆为例: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少校是一个对待犹太人冷血的近乎变态的人,为了演出这种残忍和毒辣拉尔夫费因斯特意修了眉毛并且每次开拍前都要喝烈酒“助兴”。辛德勒劝少校少杀人理论很经典:一个人犯了死罪我们杀他不叫权力,叫制裁。一个人犯了死罪,我们却赦免了他才叫权力。少校听了辛德勒的建议,果然少杀人了。他的男仆多次犯错,少校都忍住了火气赦免了他。但这只是暂时的,魔鬼不残忍就不叫魔鬼了。男仆里谢克又犯错了,少校十分生气,里谢克吓得战战兢兢,少校又一次赦免了他,但镜头没有结束气氛和情绪一直在提升:一面是里谢克在操场上行走,一面是屋子里的少校喃喃的反复重复着刚才的话。镜头反复切换,少校的情绪在积累,观众也知道危险在酝酿然后是一个少校的面部大特写眼神十分恐怖,声音静的出奇。

突然一声枪响,里谢克吓了一跳但他不知道枪是从哪打得,于是继续往前走。又是一声枪响回声巨大,操场上的几个人吓跑了,里谢克继续往前走。这时候斯皮尔伯格又走起了闷骚路线,坚持让看不到的东西发挥作用省掉暴力的过程直接展示结果。镜头切到了辛德勒的会计这里,辛德勒的会计在操场上走着,又是一声巨大的枪响。会计继续往前走镜头跟着会计移动,然后我们看到了血流满地的男仆的尸体,这就是一招突然袭击和欲擒故纵。(杀死男仆)

暴力突然发生,而且斯皮尔伯格不让我们看到男仆中枪倒地的镜头,但营造的气氛却让人紧张到窒息远比刻意低俗血腥震撼的多。国内的一些导演不知是不是心理变态,完全为了变态而变态为了突出日军的残忍就故意在恶俗黄和暴力上下功夫,我想问的是日军烧杀淫抢无恶不作,你是不是要把日军侮辱妇女的画面也详细的拍出来才能展现你的人文情怀,才能展示日军的残忍,结果拍出的画面让人不忍观看甚至羞于观看,只看见了导演的恶俗趣味完全看不见对人性的悲悯。 也许他们拍的时候很用心,但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打动观众的永远不是视觉上的震撼,视觉背后营造的氛围、代表的情感给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才是最大的,你放一个血腥的画面观众确实被吓了一跳,但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而且根本激发不了观众对人物的同情;而如果你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虐了他一把,他会记好久。希区柯克说得对:真正恐怖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死前所酝酿的情绪。就像《鬼子来了》最后的屠村的段落,剧情上的巨大反讽加上气氛和情感的高潮,愚昧的村民现在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这一幕给观众的冲击几乎和观众身临其境一般,仿佛观众正遭遇屠杀。杀男仆是告诉观众没有奇迹,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斯皮尔伯格在屠杀开始时为观众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到后面再把它轰的粉碎,这是全片最残忍的一个段落。《辛德勒的名单》中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黑白影像中的红衣女孩。孩子,是斯皮尔伯格继续厚望的意象,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孩子是天真美好,纯真善良的理想载体无论是《第三类接触》,《ET》还是即将上映的《间谍之桥》都有孩子的身影,本片中的红衣女孩可算是老斯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孩童形象了。 在大屠杀进行到中间时,红衣女孩登场,她步履蹒跚十分可爱,在黑白胶片拍出的画面中红色成为唯一的亮色因此又特别显眼,女孩登场时音乐响起,这段音乐是一群孩子在合唱就像基督的圣歌一样庄严神圣,更让小女孩像个天使一般。一旁高山上的辛德勒俯视着山下的街道看到了红衣女孩,也许是这个女孩击中了辛德勒的心灵,辛德勒才决心救犹太人的。女孩在街上行走,街上鬼哭狼嚎尽是杀戮,这一幕独具匠心的设计让观众都以为这是导演在绝望中寄予的美好幻想,是给观众希望,是导演对生命的歌颂,是黑暗中的灯塔。对此,闷骚的斯皮尔伯格表示呵呵。女孩蹦蹦哒哒的跑上了一间阁楼,钻到了床底下,钻进去的时候还发出哼哼的声音十分呆萌,床下的女孩嫌外面的声音,于是她捂着耳朵瞪大了眼睛一脸萌像的望着外面,这一幕够可爱的。

但细心一点会发现,女孩钻进床底后画面就变成黑白的了,画外音是一大队人马跑步的声音,这声音是谁的声音呢。这是导演在转场上玩的小把戏:音响转场,这一手法我在《活着》影评里分析的有,而且还特意强调了《辛德勒的名单》里也多次使用。这一队人马就是刚才重点讲得夜晚屠杀居民的人马,导演用声音直接由白天的屋内转到夜晚的屋外,官兵们一个地板一个地板的用听诊器搜索,连床铺和柜子都不放过,小女孩的命运不言而喻。在剧本上制作者们还特意欲擒故纵,以逆向思维来写也是在抹杀掉观众的希望。在一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上,乘客们口渴难耐辛德勒想帮助他们,于是借来水管说是拿车厢里的人取乐其实是给他们水喝,大家看着辛德勒往列车上喷水哈哈大笑,觉得辛德勒太坏了太会玩了,正当观众为辛德勒的善行感动时,少校突然说了一句:“辛德勒,你太残忍了,你在给他们希望!”(辛德勒往列车上喷水,帮助犹太人)

这种逆向思维一下子又给观众浇了一头凉水,不管怎么样这群人到了奥斯维辛都是一死,辛德勒以为自己在救他们,实际上不但不能救反而徒增了他们死前的痛苦。而且本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少校的单人近景镜头,少校紧皱的眉头和板着的面孔也告诉观众其是少校已经看出来辛德勒的用意了,这一场逆向思维的戏也是一处神来之笔,是其他该题材电影中所没有的。《辛德勒的名单》拍摄难度大主要源于题材的特殊性,历史题材和传记片是所有类型片最难拍的,难度之一就是剧本创作上:又要尊重史实,又要具有戏剧性最终还要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传记片类似于历史题材又不同于历史题材,剧本创作也十分不易,但这两种题材又是电影人表达自己人文思想和对生命思考的最好载体,因此备受导演和学院派青睐,是奥斯卡最中意的口味。水平不够的人驾驭这两种题材要么拍成纪录片,要么拍成小众粉丝电影,要么如同鸡肋拍出的作品毫无意义,而这几年这类作品几乎层出不穷除了圈钱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很快就会被影迷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历史和传记想拍好甚至拍出深度十分困难。而本片作为历史传记片可谓难上加难。《辛德勒的名单》从计划到开拍共历时13年,主要时间花在了剧本创作筹资和筹建剧组上,剧本多次修改几经易手,很多商家也对这类题材并不热衷,最后环球影视公司决定投资前提是斯皮尔伯格担任《侏罗纪公园》的导演,老斯拍摄《侏罗纪公园》创造了票房奇迹才获得《辛德勒名单》的绝对话语权。《辛德勒的名单》片长195分钟,全片几乎都是黑白画面是一部反市场的作品,但却得到了各大院线的支持,最终在全球斩获了超过3亿美元的票房,而导演兼制片人的斯皮尔伯格将全部票房收益都无偿捐赠给了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辛德勒的名单》的伟大除了与其其思想性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更与它高超的艺术水准有关,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很多但《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一部。本片无论是导演技法,剧本还是它的画面无可挑剔,尤其是《辛德勒的名单》的美术设计可以媲美《泰坦尼克号》甚至更胜一筹,《辛德勒的名单》虽然是黑白画面但场景却极为华丽构图精美,让电影呈现出来的黑白画面看起来赏心悦目,基本上是一打开就让人不忍关上,这也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特色之一:画面精致堪称摄影与美工教科书。伟大的电影就该这样,不但思想深刻情感动人而且技法高超对电影学徒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样的电影无论在普通影迷心中还是学院派心中都有极高的地位,这样的电影才能传世。

(辛德勒初登场,斜线构图十分精致,加上灯光和景深进一步强调了其存在感)

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那你真该找来看看,这不是一部让人压抑的电影,相反这是一部充满人性与温暖的电影,虽然斯皮尔伯格的手法冷峻残忍但都是为衬托人性,这都出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屠杀只是电影的历史背景,历史之下人性的探讨才是这部用电影的主旨,电影的重点都放在了人物塑造上,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杀人少校;充满奴性又善良淳朴的犹太人;还是无耻混蛋辛德勒导演都一视同仁把它们当做一个人来看,然后在二战的特殊时期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少校虽然残忍但他也会动情,他也会爱上自己的犹太女仆这一剧情设定不但丰富了少校这个人物,也是对种族歧视的最好抨击,虽然历史上的这位少校根本不可能这样。总之《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绝望之中给人无尽温暖的电影,看完后让人感觉很舒适而不是压抑和虐心,如此沉重的题材,能被斯皮尔伯格在情感上把握的如此到位实属不易。

 4 ) 承载生命——《辛德勒的名单》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走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用了几千年的时间。但要再退回石器时代,却只要几个狂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的疯狂行经。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人活着的意义变得极其单纯——生存。

正是辛德勒的这份名单,承载了1100个犹太人的生命,使他们得以在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悲惨历史中幸免。这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功绩,也是为所有纳粹党徒的赎罪。

描写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一向用惯特技效果的斯皮尔伯格,却在这部电影里用灰白的底片和手提式摄影机重现了那一段令全人类痛心,不堪回首的历史。这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黑白片以它的真实,它的感人,触动了人类心灵的底线.当然也触动了奥斯卡的评委们。

影片最感人处是片尾,当德国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厂里向工人们告别时的情景。我不可能在这里大段的摘录电影的对白,但只要是有心人,自然能够找得到电影的剧本来看。我只抄录下这一句话:"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回想一开始,辛德勒却是一个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攫取最大利润的投机商。他的工厂雇佣大量的犹太人不是为了要时他们获救,而是因为德军占领波兰后,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聚敛更多的金钱。至于他如此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工厂里的犹太劳工作为战需物资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毫不关心。他只考虑自己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为计算有多少个工人在为他创造财富而欢心鼓舞。他感谢残酷的战争,因为是战争才令他暴富。他面带微笑,展开双臂来欢迎犹太人,但心里却算计着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这样,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作天堂,那里能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免于一死。

德军的屠杀从来没有中断过。干涸的血迹,腐臭的尸体,在城里随处可见。二十分钟的屠杀场面足以使电影观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当时身处其境,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血腥的辛德勒。他被金钱掩埋的人性从灵魂最深处爆发。从此,他再不是一个为金钱泯灭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为了一个无时不在想尽办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货来挽救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的生命的正义之士。那可怜的犹太女人的父母;那一列车错运往奥斯威辛的女工;还有他的犹太人会计……他商人的聪明才智与赌徒的行使作风在此时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使他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能控制大局,转危为安。

这部成功的电影所带来的荣誉,不仅属于斯皮尔伯格一个人。也属于托马斯·肯尼利,是他写出如此优秀的小说;属于连恩·尼森、本·金斯利(饰犹太人会计伊扎克)、拉尔夫·费内斯(饰德国军官歌德)等等这些称职的演员们。尤其是尼森对辛德勒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他没能夺得当年的奥斯卡奖,因为被“阿甘”夺走,但是他在这部电影里的精彩演出绝对有影帝的风范。

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的是那个身穿红衣的犹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鲜亮处,也成为观众心中的最灰暗处。

 5 ) 辛德勒的名单 17-7-15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性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此刻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6 ) 第三遍看重新发现的细节,想到多少记多少

1.影片在犹太人祭奠的开场后第一个场景是集中乡村犹太人并将其运送至城市的火车站。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携带便携桌椅、文牍表格和文具,对犹太人进行登记的德意志官吏。影片后来的段落中他们还多次出现,细细体会才发觉他们才象征着全片中最为恐怖的力量——一丝不苟地按规章制度完成灭绝计划的国家机器。
2.辛德勒本来完全是空手套白狼。一开始酒会出场是跟党卫军拉关系。找伊萨克·斯特恩负责具体的记账、管理。开始的启动资金是犹太人区里的老金融家出的。纯粹借乱世捞一笔。
3.斯特恩想尽办法救了一个文科老教师。战争时期为活命搞工科是必须的,但为了民族的未来不能舍弃文科。
4.辛德勒救斯特恩那一段公关功力非凡,但我想说的是后面文员和军官跟辛德勒一起喊斯特恩寻找他的那一段。这几秒钟是本片唯一具有斯皮尔伯格式幽默的地方。
5.哥特清除犹太人区之前的那一段演讲,非常、非常、非常恐怖: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允许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据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六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而他所暗示的已经很明显:“……而你们,将创造这个历史。”
德意志从各行各业被征召为党卫军的人民群众将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把“犹太人”换个词想想。
凭这一段,哥特不用再做什么,他就活该被吊死。
6.直接跳到最后,想解释的是,最后辛德勒的哭泣绝对不是做作或过头。因为辛德勒犹太人把用金牙浇铸的金戒指送给了他。任谁都知道,反犹主义者一向以犹太人贪财、贪得无厌为理由剥夺、屠杀犹太人;而当辛德勒犹太人真的把最后的一点纳粹想剥夺而剥夺不走的财富自愿献给为保护他们而倾家荡产的“纳粹党员”义人的时候,谁又能不动容?只有到这一刻,辛德勒才真正意识到他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之前他的救人,是从机缘巧合(犹太劳工便宜)——工具理性(有能干的人)——良心发现(开始尽可能收容相关家属),到最后的肩负重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救出所有能救的犹太人)。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的箴言,是辛德勒最后哭泣的原因。(影片中的)辛德勒通过这句话,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彻底理解了他的经历的意义。和前面带领犹太人单纯为死者默哀不同,辛德勒的哭泣是为数百万被纳粹毁灭的世界而哭泣,为人类的文明、理性、财富和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在这场绝无仅有的浩劫中被肆意践踏而哭泣。当他说“这个车可以换十个人……这个顶针可以换两个人”的时候,他指的不是单纯的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记忆和良知的问题。辛德勒在这一刻意识到了拯救犹太人这个行为是在重建被纳粹摧毁的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即使他已经做的足够多足够好,身为一个“纳粹党员”,他是仍然不会满足,仍然要为过去没有更早觉醒而哭泣和忏悔的。
7.最后苏联单骑的“解放”略黑了一下红军。然而红军的“不能往东……我要是你也不去西方”的告诫,实际上是对今日以色列国家的肯定:犹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保卫自己的能力。
8.绞死哥特时凳子没有立即踹掉,隐喻纳粹阴魂不会即刻消散。很多人提过了,但有必要再提一遍。
9.最最后演员们搀扶着原型们为辛德勒逐一献石祭奠。连姆·尼森最后的献花和最后的身影是代表辛德勒本人吗?我想他是代表着全人类都应该认可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拯救无辜的人,永远值得肯定,永远问心无愧。

p.s.辛德勒是苏台德德意志人。
p.p.s.辛德勒的经历当然也给纳粹德国的所谓“反腐”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短评

辛德勒犹太人献给辛德勒的指环上写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当1100这个数字具化到一个个人名的时候,当片尾处影片中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深刻。

9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救人一命就是救全世界.

14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有钱才能保护喜欢的人

17分钟前
  • 宝塔糖
  • 力荐

我可以冷漠的看完整部影片。我深知我改变不了世界甚至改变不了自己

21分钟前
  • 甜椒Oli
  • 推荐

这不止是剧情,更是技术、镜头、剪辑、演技和配乐的综合胜利。表达是一出技巧活,不以剧本和背景定优劣,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功力和运气造成,不可求,但可遇——《辛德勒的名单》可谓厚积薄发。而实论背景,辛德勒本人之事尚存争议,电影却已在全世界人面前诠释并且定性了,由此可见媒体的影响之大

2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你从来不喝醉,那是绝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权力。” “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却不那样做。那是古代帝王风范。那才是权力。”

27分钟前
  • Ying
  • 力荐

不仅仅是犹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31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印象很深刻的是黑白画面中的红色。

32分钟前
  • 2013
  • 推荐

一部没太大感觉的公认神片,拍的的确是很真实,但或许我口味重了点,还嫌不够残酷吧……最后辛德勒对着一千多人的一番话泪崩了,我和同学俩大男人在自习室默默泪流再默默用纸巾抹泪的场景太喜感了

34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连姆·尼森后来又演了《通勤营救》《空中营救》《飓风营救》,半辈子都在营救别人。幸亏《辛德拉的名单》当年没在中国上映,要不然中文译名可能会是《辛德勒营救》。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一段如此深刻的历史,多么希望它早早结束,但如此一部经典的影片你却永远都不想它完结。感动于良知,印象很深刻的永远是黑白画面中的那一抹红色。在任何时代,不管有多么的黑暗,都会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着;经典的影片也不会因为缺失色彩而让人觉得沉闷。★★★★☆

42分钟前
  • Q。
  • 推荐

献给导演认真的态度和无数个小高潮

47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这类片子,在我的概念里,和读书时四大名著同等级别,大部头,轻易不敢触碰,一旦决心看就要掏心掏肺100%投入。很辛苦。看完都像心灵负重走了长征。平庸之恶也许只是借口。真的猛士敢于面对人性的黑暗与软弱,敢于跳到体制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像伟大的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致敬。

48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我哭死算了我

50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最后辛德勒摘下自己的胸针,说自己原本还能再救一个人,痛哭失声的时候,我也已经哭得不成人形。从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经典之至,感人至深。

5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请看一部没有笑容的电影吧

55分钟前
  • veronique
  • 力荐

出门的时候,看到灯火辉煌的城市,会觉得一切幸福美好都是罪恶。。。

59分钟前
  • 西梨
  • 力荐

辛德勒的名单,当时我看成希特勒了,还以为是间谍片,后来看了发现是救赎片。二战时期的片子大多是在救赎和摧残中纠结。日光之下再无鲜事。不过不能否认影片很不错。

1小时前
  • 孔雀鱼
  • 推荐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你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斯皮尔伯格,犹太人,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通过黑白映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传播到世界各地,那段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杀戮终于大白于天下。苍天悲悯,辛德勒名单内是生命,外是死亡,他为此倾家荡产,1100犹太人得已生还,也记住了辛德勒这位伟人。

1小时前
  • 快乐人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