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饭菜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王圣志,汪倩昕,陈舒宁,苏威铭,欧亚婷,郭琳琳,郑潇雨,沈尧心,梁娜,杨䶮,赵曜,刘圣辉,陈潇滢,俞玉婷,陈丰顺,蔡文竹,肖旻,武赟

 剧照

下饭菜 剧照 NO.1下饭菜 剧照 NO.2下饭菜 剧照 NO.3下饭菜 剧照 NO.4下饭菜 剧照 NO.5下饭菜 剧照 NO.6下饭菜 剧照 NO.13下饭菜 剧照 NO.14下饭菜 剧照 NO.15下饭菜 剧照 NO.16下饭菜 剧照 NO.17下饭菜 剧照 NO.18下饭菜 剧照 NO.19下饭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3 15:11

详细剧情

百集美食纪录片浓缩着中华美食的精髓,虽不成大统,但却是蕴藏在家家户户的民间宝藏。

 长篇影评

 1 ) 人间至味是土味

在社交网络和市井闲谈中似乎流传着这么一种共识——四川人对一道菜最高的赞美是“打包回去,明早下面”。寻常便饭往往最是让人魂牵梦绕,像袖口的油渍和发丝的烟味,早就渗透进千百日常的每个角落,以至于吃剩的汤汤水水也难以割舍。

走过千山万水,尝遍山珍海味,最让异乡游子思念的,恐怕莫过如是老家那一道下饭菜。

于是这样一部堪称平平无奇的美食纪录片出现了。它不精致,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样高大上的拍摄技巧以及恢弘煽情的内容文案;它也不独特,不会像《早餐中国》一样起早贪黑,遍访街巷搜寻不常见的特色小吃。它在渔船上或者山野间,逮住没有名字的百姓食客就地采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鸡零狗碎;它随心所欲记录,没有花招甚至招数“粗糙”,像是学生作业一样不对音频进行淡入淡出的处理,现场收声嘈杂得听起来如同置身你家楼下菜市场,连字幕都时有错谬……就是这样一部被豆瓣网友评价为“土得掉渣”的《下饭菜》,却呈现出一副活色生香的人间百味图。

土羊、土陶、土办法

笔者到新疆和内蒙古旅游时,当地向导总是对我们平常吃的猪肉嗤之以鼻,提起大草原上的牛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新疆喀什,过油肉拌面是广受欢迎的家常菜,由手工拉面和羊肉炒蔬菜做成的浇头拌成的。从小在噶尔古城长大的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自家就养着羊,“喀什的土羊,我们只吃这个(羊肉)。”他和家人对着镜头坚定地说。他们用自家土羊和当地时蔬烹制了这碗有荤有素的新疆家常主食,色泽鲜艳诱人,面条劲道,滋味可口,“只要是吃过一次,就肯定还想吃第二次。

过油肉拌面

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十一岁时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再去卖土陶了,他便辍了学接过了这门生意,并以此为生。如今他已娶妻生子,“但书还是喜欢读,现在就晚上有空读读书,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从前懂事持家的土陶少年已为人父,他的两个儿子每天放学都在自家的羊圈和土陶仓库兜兜转转,打打闹闹,却不必再为生计囿于陶土捏制的瓶瓶罐罐之间,他们今后的人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哥哥说,“我以后想当老师。”父亲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在一旁听着大儿子的稚嫩理想,吃着过油肉拌面,笑了,“那得要考上大学,去北京上海才更好呢,我是不会舍不得的。”

土豆炖羊肉

从新疆喀什遥望内蒙古鄂尔多斯,“土羊骄傲”同样表现在下部第三集的一家人身上。鄂托克旗乌兰镇的64岁蒙古族牧民呼吉勒图也养了300多只羊。每天呼吉勒图大爷都揣着自己的“半导体”,骑着自己的“小电驴”,到草原上放羊。“我们的羊(出门)就是到处找草吃,(回家)就喂玉米,一点点饲料都不吃……这样的(羊肉)才更香。”呼吉勒图的妻子自豪地说着,端上了一盆土豆炖羊肉。这道菜所需的核心正是阿尔巴斯羊肉,一般选取羊前腿肉和羊排肉。处理干净的羊肉无需焯水,直接冷水入锅大火炖煮一小时,之后加盐,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调味品只放盐,盐加早了会使羊肉不入味或者炖不烂,然后再继炖到肉酥烂的时候,把土豆放下去,小火煮一小时到土豆变软,出锅撒上葱碎就完成了。

呼吉勒图解说看时间的“土办法”

除了土豆、土羊、土地,呼吉勒图还掌握着一样令他引以为傲的技能——看时间的“土办法”。“现在下午两点了,看太阳就能看出来。”呼吉勒图腿还跨在摩托上,手里操起一根木棍就在沙地上比划了起来,“你看这棍儿的影子,正南正北就是中午12点。过去我们这里戴手表的人少,(戴表的是)有钱人见也见不上,这是我们(牧羊人看时间)的土办法。”呼吉勒图从七、八岁起就开始放羊,每天的日头和呼啸的风声勾勒出他孤独的身影,一晃五十多年,从少年到老人,时间在这片广袤无边的草原上,流淌地悄无声息。

土鸡、土话、土特产

安徽池州吴家祥家的菜地后面放养着一群土鸡,他说自己最早也在外面打工,“打工三年回家还是没钱,老人没人照顾,子女上学没人照料,只能回家种种地,养养鸡。”翘着二郎腿坐在乡间吃席最常见的长板凳上,吴家祥夫妇嬉闹着,就这样“没正形”地接受起了采访。

把从菜地里摘下的新鲜豆角煮至半熟,然后晾晒两到三天去除水分,开始做菜的时候,再把干豆角用热水泡好,五花肉切片,在锅里煸出油,煮到六成熟,再准备蒜瓣、姜以及大葱,老抽、白糖和干辣椒等,上色后再放入干豆角翻炒,然后加水焖煮,让干豆角充分吸收味道,五花肉的油炼出来后被豆角吸收,肥瘦适中,不腻口,搭配带有一点韧性的干豆角,非常下饭。

吴家祥夫妇

这一碗土味满满的干豆角烧肉,正是已嫁做人妇的女儿吴馨嘴里最爱的那一味,为了保证女儿坐月子时能“不断粮”,夫妇俩今年特地多晒了干豆角备着。“(女儿出嫁的时候)非常舍不得,总归是到别人家里去了……你不知道,我自己偷偷跑到女婿家里看过好几次,还是放心不下啊……”吴家祥向妻子诉说着对女儿的思念,一捆捆晒干的豆角里是有嚼劲的恋家之情,凝缩着天下父母对子女永无休止的深沉挂牵。

而蒋维对女儿的思念则从她幼年时就开启了。2010年5月,湖北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从此“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说法不胫而走。哲学硕士毕业的蒋维现在每天凌晨三点就要到虾塘里进行收虾工作,他的父母妻女都留在广东,他自己回家搞起了家乡的“土特产”——龙虾养殖。“远方成了家,故乡成了远方。”蒋维笑道。

炒虾球

炒虾球是潜江当地几乎家家都会做的传统小菜,基本上选用3-4钱大小的中青以下小龙虾,去掉虾头和腹部软壳,然后虾球过油炒至青壳变红,壳肉分离,然后加入红椒、花椒等配料,爆炒三分钟用辣椒爆炒。蒋维同样也为女儿做过这道菜,有时沉默的父爱会具象成一味家乡土产,熟悉的滋味将唇齿与记忆牵系在一起,咸辣鲜香,回味无穷。

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去现在的“家”的蒋维,只能常常通过视频电话与家人见面,看着女儿新长的牙已经顶出了尖儿,听着女儿抱怨自己普通话不标准——孩子听不懂老家的土话了。“像我们经常分离两地,不在一起生活的父女,常常我都会有这种担心,觉得自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觉得孩子不黏我了。”

似乎看出了手机这头爸爸的失落,女儿在屏幕那头久久不愿挂断电话,反复嘟囔着“爸爸我不想挂,就不想挂……”桌上龙虾的腾腾热气,像相隔两地的亲人的思念,和网络信号一起摇摇晃晃,温柔绵长。

蒋维和女儿视频

内蒙古鄂尔多斯、安徽池州、山东大黑山岛……历时一年,走进二十个村落,记录了二十个家庭以及他们耐以生计的劳作,用镜头见证了二十个家庭的《下饭菜》,几乎每一集,人们都在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争得气氛正酣,“锅包肉到底炸几遍?”“小龙虾要不要去壳?”“炖羊肉是冷水下锅还是水沸了再下?”“烟熏腊肉是熏得越黑越好吃吗?”……本片从未给出标准答案,每家每户千奇百怪的口味,如同这人世间相似而无尽的烦恼。

片尾留下了“好好生活,好好吃饭”的祝愿,人们想吃什么样的下饭菜?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得到什么样的幸福呢?在经历漂泊,抑或浮沉之后,幸福或许是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故土是游子最后的港湾,家乡和亲人始终会以宽厚无言拥抱着你我的得失与沧桑。在一日三餐中咂摸出平平淡淡的质朴真味,人间至味是土味,劝君加餐饭,来日再相逢。

//e.chengdu.cn/html/2021-11/21/node_9.htm

 2 ) 没有“无味”的生活,你只差一碗“下饭菜”

1999年,我出生了,在我的记忆中,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时,面前或身后一定有电视机的陪伴,爷爷奶奶钟爱的法制节目,爸爸妈妈追起的年代剧,还有我最爱的动画片,比如《中华小当家》,以至于现在不打开手机看一个“下饭片”,这顿饭或许都吃不香了吧!

美食纪录片的诞生,无疑不是当代年轻人吃饭香的原因之一。习惯性的打开美食纪录片频道,一步短片《下饭菜》以封面的大碗米饭,成功引起了本“吃货”的注意!节目如其名“下饭菜”,“慢食简吃,一碗生活”为主题。

短而全面的一集,刚好是我一顿饭的时间,拿着自己手里的盒饭,虽然吃不到妈妈的味道,但摆好已经打开的《下饭菜》后,看到“接地气”的节目氛围,节目的开始往往以分享当地人的生活为开头,看着主人公洋溢的笑容,轻松快乐的氛围一下把我“拉进”节目里,手里的盒饭好像吃出了屏幕里主人公描述的味道。

同时,在节目的开头,通过加入村民对于做法的不同见解,融入小小“矛盾点”,增添了整部纪录片的真实。

饭吃到一半时,食材和烹饪过程的特写,让手里本微微发凉的饭菜,突然冒起了热气,香气四溢!这里不得不提到节目中每一步详细的步骤,每次都要想一想,我到底要不要赶紧截图记下来呢?想想还是算了,给自己留有余地,心里默默立下flag: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当地尝尝味道!

每临近一集的尾声时,放下手里的已经一扫而空的饭盒,又到了“下饭附加题”时刻!一道结合当地特色的“脑洞题”,配合刚刚加满血糖的大脑再合适不过了!

简单的饭菜即平凡的生活,一碗“下饭菜”足矣。

 3 ) 当地道的下饭菜遇上温暖的小故事,馋人的纪录片又来了

最喜欢看美食纪录片的我,又遇到了一部宝藏美食纪录片,它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下饭菜》。

相比《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更多聚焦各种高大上的美食料理,《下饭菜》这部纪录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拍的是接地气的家常菜。

或许你会觉得它没有带给我们巨大的视觉震撼,但它围绕着最简单的“一餐”,讲述了中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百态,绝对是更加贴近生活的一部纪录片。

从福建的香煎带鱼,到湖北的腊蹄子炖土豆,到湖南的小炒肉;从云南的羊乳饼夹火腿,到贵州的柴火矮脚鸡,到河南的汗鹅块……这些各具特色的家常美食,让人看得垂涎欲滴。每集17分钟左右的市场,也刚刚好就和现代人一顿简单的家常晚餐一样。

不过,虽然纪录片的时长虽然不长,但内容却又十分丰富,让人看得非常满足。

这部纪录片,拍了一道道家常下饭菜本身的色香味。一道看似普通的下饭菜,做法其实因人而异,各家都有各家独特的味道。

第一集里面,福建连江的鱼丸店老板林秋达,习惯了在煎带鱼出锅时趁热再将鱼“剂”一下虾油加白糖调味的料汁,这就让这道看似寻常的煎带鱼有了不一样的风味;第四集里面,安徽无为的朱凤姐在做“菜胖头鱼炖豆腐”时,喜欢舀入一勺猪油来提香,成了这道下饭菜喷香可口的秘诀。

这部纪录片也讲了一道道普通家常菜背后的喜怒哀乐。一道下饭菜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味觉标签,更代表着地方小城的独特生活方式。

湖北恩施的崔华全和赵良梅夫妇,靠着采茶、喂猪这些农活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一碗腊蹄子炖土豆上桌,仿佛就能消解一天的辛劳,一道可口的下饭菜便是艰苦生活最好的调剂。

而湖南醴陵的阿武经营着一间小店,一盘地道的小炒肉是他的拿手好菜。他还兼职镇上的红白事歌手,每当镇上有喜事丧事,他都会应邀去演出。他说自己从未想过将生意做大做强,未来的日子,他只想要一家人继续平静地生活在一起。

其实,对于一众“吃货”来说,美食纪录片一边撩拨着味蕾,一边治愈着心灵,早已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在《下饭菜》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各色的下饭美食,也看到了这么多鲜活的努力生活着的人们,原来,当地道的下饭菜遇上温暖的小故事,竟是如此动人。

 4 ) 细品《下饭菜》的美味之处

我很喜欢这个纪录片的原因之一是回归家庭厨房,用家乡味道,寻找集体共鸣。与之前的美食类纪录片不同,这次《下饭菜》将镜头对准了「家庭厨房」。当下大部分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习惯了「点外卖或吃食堂」,在家做饭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曾经的「家常菜」味道也像一个美好的记忆被藏在了内心深处。《下饭菜》用100集短纪录片,寻找全国各地的「家常味道」,街头采访一句“你觉得最能代表你们这里的一道菜是什么?”,在路人的只言片语中找出当地人都熟悉的一道菜。之后跟随一个普通家庭,用最简单的食材和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做一餐饭。没有四菜一汤、没有高端餐具,有的只是家人间最普通的一餐饭,是当地人最熟悉的「本土味道」。节目回归了传统的烹饪方式,普通人在老式厨房用现摘食材,做一碗饭、一道菜,带来幸福与满足感。「家」的味道很简单,也很充实,在一餐家常菜背后的是家人和朋友满满的爱意,是盼「一餐安好,家人团聚」的美好夙愿。

此外,我很喜欢这个节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淡化了戏剧冲突,在碎片化的生活细节中,传递温情与感动。节目中的人物和事件,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复杂的矛盾纠葛,只有稀松平常的生活碎片,和重复生活中偶尔爆发的小感动。“你是谁?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事?家人都有谁?”,用简单的四个小问题讲述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故事,用朴实的情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节目从城市回归乡村,以食物为线,记录老式乡村生活中的温情与感动。在一餐饭结束后,节目还设置了“下饭附加菜”的休闲娱乐部分,拍摄当地人的茶余饭后,公园里唱歌、烫头、说说饮食禁忌、聊聊土特产,用熟悉的生活和方言,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找回家乡的记忆。

总之,这个《下饭菜》很美味,是我爱的味道。

 5 ) 烟火人间,我最向往的生活

在看《下饭菜》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以为它只是普通的美食纪录片,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特殊的亮点,足以打破纪录片一直以来带给观众的印象。

首先,《下饭菜》这部纪录片基本没有旁白讲述,关于各地美食的介绍、做法以及不同家庭的展现,都是通过人物自主讲述搭配画面和文字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偶尔还有几句导演和人物有趣的对话,这都令片子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不会让观众感觉枯燥。第四集中河南的邓建强大哥说媳妇的优点是喜欢骂人,声音太吵,观众看着二人斗嘴的画面都纷纷留言说夫妻俩有趣又可爱。

其次,这部纪录片在内容方面并不只是单纯的介绍各地美食,更展现出了不同地区的美景和风土人情。片子不论是介绍的主要人物,还是只露过一面的村民和孩子,都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可爱和热情。像是在第五集开头,江西婺源的一位阿姨就亲切地对导演说:“你不是喜欢吃糊豆腐嘛?你跟我回家我做给你吃。”这种温暖的对话,让人能从这部纪录片中感受到幸福。

再次,片中有一个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点,就是在每个片段开头的部分,导演都会询问当地许多村民所要介绍的美食的做法,同时也会收获到各种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答案。即使在同一个地方,同一道菜,各家各人也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做法。在第二集中,关于柴火鸡的做法,有的说要用水煮,有的说用火烧,还有关于是否放油炒、加什么调味料等都有所区别,这就进一步体现出美食制作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最后,《下饭菜》中流露出更多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人们常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部作品中去到的地方基本都是一些有山有水的小乡村,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摆脱城市的压力和喧嚣,体验乡间的宁静与平和,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舒适的体验。

 6 ) 千不该万不该,在温柔的良夜里打开《下饭菜》

一口气看完了三集《下饭菜》,不得不说有点想家了。倒不是因为自己的家乡就在这些地方,里面的下饭菜我也都没吃过,但是并不妨碍《下饭菜》传递出来的最接地气的、最感动人的情怀。

一个下饭菜的概念,对于不同地方的人来说有不同的指向,对于相同地方的人来说答案也各不相同,即便是相同的菜单,做法却又多少有些不同。可是,单从一道菜里,就能看出很不一样的地方特色。

贵州山区养羊,才有了羊乳饼夹火腿这样奇妙的结合;福建靠海,煎带鱼要配虾油“剂”一下才对味;湖南的小炒肉,隔着屏幕都可以闻到辣椒那刺激唾液腺的香味。

这不仅是安抚味蕾和胃的下饭菜,根本就是安抚乡愁的最佳伴侣——只有在最靠近土地、最靠近家的地方,才会有这样厚实的下饭菜。

除了数不清的美食之外,我最喜欢的是《下饭菜》里的距离感。

一般纪录片好像总想要客观去叙述点什么,可是《下饭菜》不一样,节目组似乎已经“打入”了群众内部,编导的提问经常出现在画外,听得出来,他们和节目里的主人公关系颇为密切。主人公们也不设防,把自己的家庭故事、人生看法也倾囊相诉。比如不愿意当老师而做起了农家乐的贵州小哥,不愿意到城里和女儿同住的夫妇俩,又或者是靠海而居小日子过得舒服的福建一家人。

还有走街串巷的街采,生动而又可爱,方言、麻将、童谣……是人人都能回答的问题,却又总是有着千变万化的答案。我喜欢每一个镜头下不加修饰、纯真而又朴实、甚至还带点羞涩的微笑,我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没准就曾经在某个街角和我擦身而过。

正是这样的距离感,让《下饭菜》成为了很不一样的美食纪录片。

即便下次在深夜毫无选择的时候,我似乎还是会愿意打开像《下饭菜》一样的片子。

 短评

淘宝上有个位数商家卖固始汗鹅块、赤峰锅包肉,没的卖:庆羊乳饼夹火腿、连江煎带鱼、恩施腊猪蹄炖土豆、兴义柴火矮脚鸡、醴陵小炒肉、广安腊肠炖萝卜、胖头鱼炖豆腐、婺源糊豆腐、成都粉蒸牛肉、池州干豆角烧肉、潜江炒虾球、喀什过油肉拌面、瑶家白切烟熏腊肉、鄂尔多斯土豆炖羊肉、海蛎煲配蜜薯饭、贵州焖羊肉、山东卤鲜鲅鱼、莫干山腌笃鲜……下不下饭因人而异吧,尤其看到同一地区同一道菜的做法邻里都争得面红耳赤,口味真的是很私人的事情。

7分钟前
  • funny_vee
  • 还行

不是十全十美但也非常不错了。用的是新媒体式表达框架,但拍摄、构图都很考究,是传统媒体人的底子。

11分钟前
  • 地念儿
  • 力荐

充满烟火气,也充满人情味,算得上是一部宝藏节目。

16分钟前
  • Le Papillon
  • 力荐

像我这种喜欢人情味儿的,还蛮对我胃口的。下饭的是菜,眼前是生活,远方是家乡。从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朴笑容里,总能汲取到最大的情感价值。

20分钟前
  • velvet
  • 推荐

很不错的下饭综艺,融合了风土人情,别具烟火气。

22分钟前
  • 努力努力再努力
  • 力荐

好看,把人拍得非常可爱。

23分钟前
  • 头就这么疼星人
  • 力荐

我觉得算是近两年国产美食纪录片中不错的,没有胡乱煽情的旁白,没有过度美化,贴近农村生活,还挺有趣

24分钟前
  • cao
  • 力荐

云集将来制作上还是厉害的,编导深入当地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镜外功夫也是真不错。就是看多了会发现,要想对线上受众形成粘性,这类轻量化的片子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不知道除了《风味》系列的纪录片+真人秀内容矩阵之外,未来还能有什么样的模式呢?

29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还行

选材挺不错的,人物也生动。摄影、剪辑、配乐等技术层面还可以更好。

34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很活泼,很灵动,很有生活。

37分钟前
  • 当当当当
  • 推荐

自然、朴素,有让人平静下来的力量。

39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下饭菜的导演一定是个很有生活的人,跟踪拍摄的时候和人家聊天都好会,而且很能抓住重点,看纪录片学到了很多无用但是有趣的小知识。

44分钟前
  • 紅塵一夢
  • 推荐

一般,太使劲讲情怀和故事,文化了,下饭菜没几个,名字应该叫做下饭菜背后的故事

49分钟前
  • 梦里不知身是客
  • 还行

就 已经不单是美食纪录片了 还是导演擅长的烟火人间 以及 上半部E3居然买到太阳照常升起里久石让的配乐版权?

54分钟前
  • scarllet
  • 推荐

特地吃饱了来看,好像还是不行,又饿了。。。用特色菜为切入点,展现当地一家人生活,真实又温馨

56分钟前
  • 虎珀鱼
  • 推荐

菜其实不一定下饭,但是看到了很多非常朴实可爱的普通人。看到辛苦一生、觉得自己丑,不值得拍摄的奶奶,觉得好心疼。每集后面的附加题很有趣,哄小孩的绕口令,有趣的方言说法,对麻将牌的特别称呼,真的都很有意思很珍贵。啊对,配乐是不是在瞎搞,第一集还有Jingle Bells?

60分钟前
  • 晓晓一
  • 推荐

4.25星。最想吃油汪汪的腊肉了。很可爱的纪录片,多次跟着笑出声。

1小时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作为美食题名的纪录片,拍食物和制作的过程不够多,有对做菜人家庭生活的关注,也无不可,但是故事雷同感比较强,基本都是在外分离拼搏的儿女和留守家中的老人。但是有一点特别动人,街头采访切镜头里的人都很开朗生动,看着他们的笑容就能真切感受到一些平凡简单的快乐。

1小时前
  • 懊恼的冷鱼
  • 还行

简单的地方菜

1小时前
  • Zorro
  • 力荐

跟早餐中国一个风格啊,好熟悉。

1小时前
  • 衣商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