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

爱情片美国1988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莉娜·奥琳,德雷克·德·林特,厄兰·约瑟夫森,帕维尔·兰多夫斯基,唐纳德·莫法特,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斯特兰·斯卡斯加德,Tomasz Borkowy,雅克·西龙,拉斯洛·绍博,弗拉迪米尔·瓦伦塔,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孔苏埃洛·德哈维兰,Claudine Berg,让-克劳德·布永,尼文·布施,让-克洛德·杜芬,若西亚娜·莱韦克,Charles Millot,杨·涅梅茨,Olga Baïdar-Poliakoff,哈娜玛丽亚普拉芙达,Marrian Walters,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播放地址

 剧照

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2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3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4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5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6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3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4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5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6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7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8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19布拉格之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2-18 16:17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1968年,布拉格外科手术医生托马斯(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饰)生活在对女人追逐的快乐中,享受着性的快感。画家萨比娜(莉娜·奥琳 Lena Olin 饰)是托马斯的红颜知己,但在一次去温泉疗养院出诊的过程中,托马斯结识了女招待特蕾莎(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 饰)。不久,特蕾莎只身来到布拉格,二人结婚。托马斯在婚后依然不改与萨比娜或其他女人偷情的恶习,特蕾莎无法忍受托马斯的不忠,深夜出走,却碰上苏联武装入侵捷克。三人先后逃亡至瑞士日内瓦,萨比娜认识了当地大学教授弗兰茨(德雷克·德·林特 Derek de Lint 饰),特蕾莎失去工作终日闷闷不乐,带着小狗卡列宁孤身重返布拉格。在自由与束缚之间,托马斯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本片是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获1989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提名,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女配角(莉娜·奥琳)提名,并获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改编剧本奖,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不能承受的妥协

(一)

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特蕾莎离开了瑞士日内瓦,她的丈夫,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角色,外科医生托马斯感到了无比的轻盈。他在旋转木马边的报刊亭前肆无忌惮地凝视来往而过的年轻姑娘们,对她们轻盈地微笑;他穿着鞋子走入池塘,用面包喂洁白而美丽的大天鹅;他站在水里,双臂张开,深深呼吸着那美妙的、自由的空气。

但回到家,一个人盘坐在低矮的咖啡桌前,他又望着桌上一盆小仙人掌发呆。他打好箱子,装好行李,一个人开着汽车走上了回到布拉格的旅途。

然后他敲门,蹲下拥抱从门里冲出来的小狗卡列宁,站起来斜靠在门框上,望着面前又惊又喜的妻子,轻轻地说:“一切都好?”

她回答:“很好。”

“那么卡列宁呢?”他又问。

“也很好。”

“你在这儿要做什么?”

“我会找到些什么的。”

然后是一个长长的,长长的凝视。他俯身靠近,在特蕾莎脸上轻柔地探索,吻她。他的面颊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二)

这是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我最喜欢的的改编片段。但电影整体跟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很不一样。当然,没办法一样。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既不是托马斯,也不是特蕾莎,或萨比娜;最重要的人是那个叙述者,旁白,是米兰·昆德拉自己。而作为小说主线的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分量也并不比配角弗兰茨的政治媚俗更加重要,它们同样都是昆德拉用以否定,从而剥离出真相的手段。讲故事只是接近最终真相的手段之一,哲学思考也是,对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历史再现更是。它们同等重要,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但小说改变为电影,视觉化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就没办法不进行取舍。书中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的三角情事被拎出来成为了主线,而布拉格之春向后退屈居历史背景,弗兰茨与萨比娜无法沟通的语义之差和他的政治媚俗进军行动终被舍弃,就连特蕾莎在镜前拼命要从肉体内分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这么有代表性的片段也被去掉了。电影只关注轻与重对比关系的一个方面:男人的轻盈与女人的沉重。

托马斯的轻盈在于他可完全不带内心谴责的追逐女人,与此同时,他又深爱妻子特蕾莎。尽管因自己的放荡行为为她造成的伤害与无尽的噩梦令他痛苦,托马斯却依然无法消除想要探索女人肉体的原始冲动。让他终于从轻走向重的是特蕾莎的离去。在没有了特蕾莎,没有了责任与道德约束的日内瓦,托马斯终于第一次体会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他放弃了工作、护照,在白雪皑皑的冬天动身回到了街道上苏联坦克横行的布拉格。


(三)

电影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剧本作家是让-克劳德·卡里尔(Jean-Claude Carrière)。这位著名的法国作家曾经与西班牙电影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合作过六部电影,包括获威尼斯金狮奖的《白昼美人》(Belle du jour)和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Le charme discret de la bourgeoisie)及被提名的《朦胧的欲望》(Cet obscur objet du désir)。除此之外,卡里尔还同多位名导合作,改编过很多世界名著,比如《铁皮鼓》、《屋顶上的轻骑兵》、《危险关系》等。

布努艾尔的电影里不可或缺的总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幽默元素,在卡里尔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中,从一开始就出现的搞笑偷窥片段不知道是否在无形中受到了布努艾尔的些许影响。从托马斯命令护士对她宽衣解带起,电影的语调就与小说大为不同,幽默成了抓住观众的手段之一。导演菲利普·卡夫曼自己也说,“观众当然可以笑”。不管是特蕾莎只身跑到布拉格找托马斯,从矜持到激吻摔倒,还是弗兰茨对萨比娜的不顾一切的追求,或者舞厅里捷克与苏联官员被骂作流氓的胖脸,都滑稽可笑,让这个沉重的故事布满了轻盈的瞬间。

我很喜欢让-克劳德·卡里尔安排给片中人物的几段点睛的对话。比如在小说中第四部分“灵与肉”才揭晓的托马斯对女人不可遏制的滥交动机,在开篇就借由戴礼帽的萨比娜的问话被揭示了出来。特蕾莎从日内瓦独自逃回布拉格,给托马斯留下关于男人之轻和女人之重的诀别信既动人心魄,又点名了主题。托马斯用自剜双眼的俄狄浦斯在舞会闲聊上讽刺那些拍苏联政府马屁的捷克官员,比小说中的单纯第三人称叙述更为生动;把这个情节提到布拉格之春事件之前,就如同把特蕾莎本在重返布拉格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年的照片被用作政府进行政治清算工具的片段挪到1968年事件之初一样,可使情节更加紧凑,还能造成前后呼应的强化效果。


(四)

除了对话,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当然还有剪辑与布景。

引出1968年8月20日凌晨的苏联武装入侵布拉格历史事件的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一场争吵。气愤的特蕾莎深夜跑出公寓,到了巷口被隆隆而来的坦克惊呆。从这个时刻起,彩色画面转为黑白,质感变粗,历史资料和电影镜头交织一体。因为不能进入捷克拍摄此片,电影的巷道镜头都是在法国里昂完成的,从博物馆借来20辆原苏联坦克在街巷上来回行驶。但因为有着相同的质感与角度,这些镜头能够与布拉格广场上坦克冲向公车路障的历史镜头完美结合一体,天衣无缝。

托马斯与萨比娜的镜中调情一场对剪辑的要求也较高。据导演菲利普·卡夫曼所言,为了使镜像与直视角度的切换流畅顺利,在拍摄时不得不增大视角重叠的范围,并在剪辑时让镜像镜头与直视镜头在交接处有所重复,骗过人的眼睛。

萨比娜公寓房间内的画作是捷克画家伊莱娜·戴蒂科瓦(Irena Dedicova)的作品。根据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戴蒂科瓦就是萨比娜的原型。而透过托马斯擦净的玻璃窗外,布拉格的城市轮廓则是令人惊叹的栩栩如生的布景。就连特蕾莎第一次出场在疗养小镇酒吧当女招待,房间被蒸汽吁湿的花墙纸,木架子上的酒瓶跟豆罐,都是剧组央捷克友人特意从布拉格带出的,可见其良苦用心。


(五)

但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非没有问题。至少,对我个人来说,结尾安排托马斯拥抱乡下的生活,获得真正的快乐,是背离了昆德拉原意的。在小说中,托马斯与特蕾莎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命抛物线,托马斯因对特蕾莎的爱与内疚,一步步远离他在女人肉体丛中所享受到的生命芳香和无牵挂的轻盈,这个过程是与他的理想和灵魂背道而驰的。在他同意与特蕾莎一起撤退到乡下之时,他的世界便已退到了尽头。按照昆德拉在“卡列宁的微笑”一章中的描述,托马斯的末路是“头发花白,精疲力竭,指头僵直,再也握不住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了。”

特蕾莎在最后无疑是快乐而幸福的,但她的幸福并非来自于托马斯一步步的妥协退让——即使在乡下,特蕾莎看到托马斯儿子的信件,还是怀疑那究竟是哪个女人偷偷寄给托马斯的情书——而是小狗卡列宁,一种超越(或者说背离)人性,建筑于简单重复之上的更加美好的、牧歌式的幸福。昆德拉充满无限柔情地描述了卡列宁生命最后的微笑,就是为了最终否定人对幸福追求的可能,也让作为代表的特蕾莎终于意识到此点,从而与人生达成妥协,脱离灵肉互搏的痛苦泥沼,由沉重飞向轻盈。

那么托马斯呢?托马斯在乡下小酒馆的舞池上的确对特蕾莎说了他在那里很幸福,“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时,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这里,我觉得重点在于“解脱”,而非“幸福”。托马斯人生最轻盈的时刻莫过于特蕾莎离开日内瓦跑回布拉格,他一个人享受呼吸无比自由的空气。电影对这个片段的绝妙刻画是改编的最高潮,也是托马斯人生抛物线的转折点,他在体会到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转身扑向沉重,扑向爱情、责任及义务,直到退至一个偏远而枯燥的末路,放弃所有,获得人生的解脱。托马斯幸福吗?也许……但我始终觉得那个状态并不能用“幸福”来形容,至少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特蕾莎所曾追求的幸福;他最后的形象是一只梦中被特蕾莎贴在脸上的野兔,“这意味着忘记他是强者,这意味着从此谁都不比谁强。”对托马斯来说,他并未如他所说那样获得纯粹的自由,他最后的沉重是异化成为一只野兔令特蕾莎感到快乐;而特蕾莎却终究是从卡列宁的微笑中体会到了幸福的悲剧真谛。男人的轻盈与女人的沉重因为爱彼此有所调和,却依然无法达到牧歌的最终境界,无法重返伊甸园,获得最高境界的幸福。

我觉得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始终是一个悲剧,里面所有的人物,不论是萨比娜、弗兰茨、托马斯,还是终与生命达成妥协的特蕾莎,他们都在不断的否定自身,不断的逃离、寻找、剥离人生的真相。而这个真相却是血淋淋的,是一种不能承受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否定:历史的无序、灵肉的背离、人性的悲剧、幸福之永不可得。但电影改编却给予了作为主体的男女关系一个温暖的尾音,抛弃了布拉格之春的灰色基调,以快乐的获得作为结束。这既是个充满了慰藉之意的和解,同时也是一种可怜而又无可奈何的对媚俗的妥协。




相关评论:不能承受的否定
http://www.douban.com/review/3129691/

 2 ) 不能承受之轻

布拉格之恋中,特丽莎离开托马斯时在信中写到:生活于你轻松自由,于我却如此沉重。我非但不能支持你,反而成为你的负担。那么让我回到弱小的祖国去吧。于是,她回到了布拉格,依附于人的生活无疑是一个梦魇,不平等的爱叫她羞愧。这个简短情节却有无尽意义。以前曾有人笑我的签名档里的“我谋爱,也谋生”,说由此折射出我头脑里某些理想化色彩来。也许他是对的,长久而真正的爱是奢侈品,爱需要尊严,需要独立,需要恒久忍耐。

值得一提的是,特丽莎和托马斯,一个认定因爱而性,渴望独立幸福的婚姻,一个四处留情,两个生活态度迥异的人最终仍然成就了这段布拉格之恋,唯一的遗憾是当他们的安宁生活真正开始,生命却嘎然而止:两人死于大雨中的车祸。生命无常,何况爱呢。

 3 ) 不能承受之重

我可以爱你,虽然这让我痛不欲生;我可以不爱你,但这样我甚至无法生存。

你终于与你的爱人在雾气蒙蒙的清晨奔向生命之轻,面带微笑,无谓惧色。或许这样你便可以永远解脱。

每个人其实都想一箭双雕,一是肉体,二是性灵,能填饱肚子和能饿坏肚子的。

拉西楼: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我们会受伤害会受屈辱,这些都熬得过去,只要我们还保有一点自尊,但只要再有人对我们当头倒下一桶屎尿,或许告别现世是较好的选择,选择的人就得离去,不过要走得有尊严。 伊洛娜:谁说非离去不可?也可以选择留下为幸福而奋斗。 拉西楼:有人办得到......安德拉许办不到

 4 ) 两年前的影评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也许应该说,米兰·昆德拉是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没有他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也不会有这样精彩的电影。据称昆德拉的作品是"Unfilmable"的,读他的作品确实有这种感觉;因此这部片片确确实实堪称佳作了。

      开篇并不吸引人,英俊的医生Tomas(丹尼尔·刘易斯)颇有女人缘,"Take off your clothes"似乎是他的口头禅,有点搞笑的感觉;不过自从他去了小镇,女主角Tereza(朱丽叶特·比诺什)出现之后,流畅的情节、优美的景致、精巧的铺陈、叙述和对白,都慢慢地展露出来了。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雅那切克的音乐尤使这部片子意境凄美绝望,真是回肠荡气。

      通常来说,我对女主角不会有太深刻的感觉;不过朱丽叶特是个例外。她第一次出现,我就惊呆于她纯洁的大眼睛。真不敢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纯洁的眼睛,当然了,那是1968年嘛……

      这个故事里凝聚了太多的东西,1968年正是“布拉格之春”,苏联人进入捷克,这个大概高中历史课都学过吧。捷克也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捷克民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现实中难以归属的漂泊感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琐事都带着宿命的悲剧感。捷克历史上受外族统治似乎从未停止过:德国人、奥地利人、波兰人和匈牙利人似乎将捷克这片山林环绕、郁郁葱葱的国土视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再后来是苏联人,《布拉格之恋》正是描述了这种背景下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情感生涯的悲欢离合。

       在电影里,Tomas是一个著名的脑科专家,这个在他流亡到瑞士和回到捷克后受到的待遇可以看出来。同时他又是个风流成性、颇有女人缘的英俊美男子。在影片中,比较明显的一条矛盾线索就是他和Tereza对性的不同看法;也是表面上一层"lightness"的所指。Tereza认为性和爱是不可分离的,而对于Tomas来说,"Sex is very light"……Tereza离开日内瓦时留给Tomas的一封信中写道"Life is so heavy to me, but it is so light to you..."

       应该说Tomas是非常爱Tereza的,他们离开捷克,流亡到瑞士,又从瑞士回到布拉格……但是Tomas的风流性格一直没有改变。Tereza最后在矛盾的自我中无以解脱,在和一个"engineer"发生了一夜情之后,站在河边神志恍惚大概是想要自杀吧;这时候Tomas出现了,他们一起去了乡下 Tomas的父亲家(不确定是他父亲还是证婚人)。

      我非常喜欢Tomas在乡下耕地的造型;这时候Tereza正在他对面的院子里拔草。当然他们来到乡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Tomas曾经写过一篇讽刺苏联人的文章,苏联人进入布拉格之后,当然不能轻易饶过这件事。Tomas工作的医院让他签一个自白书,不然他们也不能让他在那里工作。Tomas拒绝了。因为他很牛,所以后来他们又来劝说他,让他承认是受人指使的,只说自己不知情就行了,Tomas又拒绝了。所以他不能在医院工作了,只好去做一些体力活,整天给人擦玻璃什么的。我挺喜欢Tomas,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而且在生活最最艰苦的时候,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能够默默地承受,从来不会因为生活的种种而向Tereza发脾气什么的。而且即使是在擦玻璃的时候,他也仍然保持着一个绅士的仪表和风度;他的笑容,依然是那么迷人。

      他们在乡下度过了一段朴素而美好的田园时光。日子虽然平淡,但他们却得到了心灵的平静。这段时间里,他们的爱犬卡莱宁不幸得了癌症;他们给她打了一针,让她安乐死了。

      在一次去参加舞会时,他们玩得很尽兴;而且要了一间和他们初识的时候Tomas住的房间号码一样的6号房间……

      影片通过他们的朋友Sabinna收到的信件写到了他们的车祸,两个人双双遇难。然后用倒叙的方式,描绘了他们在回去的路上遭遇车祸前的情形。两个人都很开心,Tomas开着卡车,Tereza坐在他旁边,问他:“你在想什么?”Tomas说"I'm so happy."车子的前方越来越亮……片子结束了。

      这是一部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但是他们的死,并不让人觉得太过悲伤,这也许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另外一个"lightness"吧。最后越来越亮的光,真的让人觉得好轻……

       其实他们的朋友Sabinna也是片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她是个画家,是Tomas众多情人中的一个,不过我更觉得,她更像是他的"红颜知己"。这个人物也很有性格,不过就没地方多说她了。

       确实这个片子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太多的细节,太多的情感,竟没有办法一一描述。这些沉重的东西,和生命中的“轻”却是这样的结合在一起,让人看后不知该叹息,还是该庆幸。

 5 ) 男人的轻和女人的重

第一次读昆德拉小说的时候我没有读懂,看到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时才好象明白了,而且非常喜欢。可能电影重新诠释了小说的内涵,删减了其中的哲学成分,更多着墨于男女之间的关系。看片子的过程中最饶有趣味的是象男主人公TOMAS那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何最后为另一人牵绊。如果他注定要为一个人停留,那个人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了解他给他无限自由的SABINA,而是天真无邪的TERESA。
故事开始TOMAS是一个女人迷,但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住,孤单的时候去到某个喜欢他的女人那里,从不在女人那人留宿也从不让女人到他家。他很坦然,所有一切都基于双方自愿,他不觉得欠任何人什么。女人对他是玩具,而他象一个贪玩的小孩。他不向她们敞开心扉,也不去了解她们的感受。也许他怕她们,怕她们缠上他,怕承诺,怕长久的关系连激情都没了,紧锁心灵的他一个人很安全。
SABINA是和他走得最近的女人,她也曾问他是否想过停下这种玩乐游戏,他说不,她也就由他而去。她想也许互不拥有才可以永远拥有,在这一点她和他很象。
TEREZA象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样闯进他的生活。他们萍水相逢,她偏相信是命中注定,这让他觉得有点可笑。后来她到布拉格找他,孤身一人又病着,他没理由不让她留下,于是她成了他家中的女人。她把他视为唯一的依靠,病中的她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他不习惯这种依靠感,可是他的善良让他无法把她推开。
他为了她向SABINA请求帮助,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SEBINA开始很惊讶,但她答应了,帮助TEREZA发掘她的摄影潜质,为了TOMAS。两个女人见了面,SABINA知情TEREZA不知,但女人的直觉让她在梦中感到嫉妒并痛苦,他用谎言安慰她的痛苦。
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必然产生归属感,THOMAS看到别的男人对TEREZA献殷勤感到不舒服。和TEREZA结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包括他自己,一只搞笑的小猪出席并见证了他们的婚礼,他差不多暂时把SABINA忘了。
婚后的TOMAS并没有减少与其他女人的交往,但他不得不隐藏并扯他不擅长的谎。不管结婚的理由多么不充分,他有了负责任的义务,而她有了更充分的感到嫉妒和痛苦的权力。她极力让自己相信他爱她但根本无济于事,TOMAS和其她女人在一起的幻象让她不堪忍受,而她的痛苦让他不堪忍受,他们都厌倦。
  
苏军的入侵拯救了他们的婚姻。面对社会的动荡,两人把感情放在一边,在同侵略者的斗争中找到了共同点,一个用相机记录事件,一个负责照顾安全,最终选择流亡。在国外陌生的环境中两人都百无聊赖,没有了共同的事业二人的矛盾再度凸现,TOMAS恢复和早已在国外的SABINA的交往。
为了摄影谋生计TEREZA去找SABINA,开始了两个女人最有张力的一场戏。TEREZA洞悉了丈夫的私情但她用平静维护自尊。尽管不认可她和他的婚姻,SABINA必须尊重TEREZA作为妻子的权利不能嘲笑她的忠贞,而她只是一个偷情者。但她并不满足这个简单的定位,在被SABINA拍照后,SABINA争取获得同样的权利,两个女人不知该为自己还是为对方感到可怜。最后两人都选择离开,SABINA去了美国,TEREZA决定只身回捷克。
在留给TOMAS的信中,TEREZA试着解释分手的原因:他的生活太轻,而她的生活太沉重,让她不堪忍受。在异国他成一她唯一的依靠但她对这个依靠没有信心,无法想象若他离开后自己如何生活所以她只能回到熟悉的故国。尽管有受迫害的危险至少让她知道这世界除了他还有别的,没有他后她仍然尝试能够活下去。
轻和重的说法是这部电影的点题之处,似乎可以比作中国文化中的阳与阴。作品也许想用这种比喻诠释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男人崇尚自由而女人重视归属。TOMAS象一只风筝,婚姻让他把线交给了TEREZA,他不知道自己除了牵绊还得到了什么。
TOMAS又象没人管的孩子开始一个人的日子,孤独,在异乡。在失去她的陪伴,在不再需要担心她的嫉妒和痛苦后,他开始不习惯,于是他回去找她。
分离后的重聚让他们彼此感到从未有过的依赖,他们又在反对虚伪上取得一致。TOMAS不能忍受自己的文章被曲解和被当局利用,拒写悔过书,她坚定地支持他的立场。处在恶劣的社会环境这种信任弥足珍贵,更让他们珍视对方的陪伴。
TOMAS由医生降成清洁工,他对女人天生的魅力让他又回到原来唐璜般的生活,这又成了逃避生活苦闷的一种方式。她想要相信他人可以没有爱而做爱的解释,甚至尝试象他一样“轻”,可一时的放纵只让她感到羞辱和恐惧,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她要逃离,他不理解但依了她,因为生活的经验已让他感到他们不可分割。
他们到了乡村。生活尽管单调,但辛勤的劳动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找到心灵的平静。他们度过了最快乐的幸福时光,无需担心他人的干扰,没有谎言和欺骗,没有伤害。
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狗卡列宁临终的时候,TERESA非常认真地对TOMAS讲述她对卡列宁和对他的不同的爱。TOMAS没有生气,他懂得TERESA言语中的真诚和信任,这信任曾被他视为一种负担,现在已经是一种享受。似乎这时他们才真正相爱,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为此所有的牺牲都变得无足轻重。
影片最后他们葬身于一场到邻村跳舞返回的车祸中,出事前TERESA问正在驾车的TOMAS在想什么,他说他只感到很幸福。能在这样的状态下一起进行另一个世界,是幸福的。
  
故事让人感慨生活中太多的时间错位。当一个人还不懂得爱的时候,身边再好的对象都是多余。TEREZA的爱让TOMAS从抗拒到接受另一个人进入他的心灵,彼此交换拥有和被拥有,让他懂得爱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幸福的,并值得为之放弃自由。生命中的轻和重的调和,就是爱。

 6 ) 不能承受的戏梦人生

年轻的医生托马斯的私生活放荡不羁,在他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萨宾娜和特丽莎。
萨宾娜是画家,她与其它女人的不同在于,她能从精神上理解托马斯。
特丽莎原来是咖啡店的女侍,像最纯洁的一道光,托马斯爱上了她,不同于其它女人。
但是他们是捷克人。
个人的情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的旋涡,托马斯他们在餐馆碰上了几个莫斯科来的大人物,他以俄狄浦斯讽刺那些人,并在之后将自己的言论发表。
苏联用武力干涉了“布拉格之春”,平静的生活无法继续了,个人的命运与历史进程交叉重叠演进。
他们流亡到了瑞士,三个人的生活仍是纠缠,但特丽莎先离开了,她不想等到自己被抛弃,回到了捷克。而同时,萨宾娜去了美国。托马斯幡然醒悟,回到了特丽莎身边,回到仍被苏联控制的捷克。
托马斯由于那篇政论文章而且不愿写悔过书,被贬职、下放,最终失去了工作。在迫害中,托马斯在沉浮中继续着轻浮,不断的让女人脱下衣服,终于让特丽莎也无法忍受。作为对爱人的报复,她与酒馆中认识的技师上了床,但这并未减轻自己的痛苦。她本不是适合出轨的女人,希望中的背叛并未带来肉体的愉悦和精神的解脱。
这最纯洁的女人,像清新的空气,和托马斯的放荡成了最明显的两端。
终于托马斯夫妇离开布拉格,摆脱了政治和生活的双重负担,在证婚人贝佩尔的僻静小村里,过着朴素而抒情的田园生活。
终于故事也走到了尽头,宁静中的小货车在雨中摇摇晃晃,画面一暗。
萨宾娜的眼泪。
后来看到过类似的文字:每个人生命中会有两个女人,一个是萨宾娜,一个是特丽莎。
朱丽叶·比诺什演的特丽莎。
丹尼尔·戴-刘易斯演的托马斯,他在生活找到过自己的特丽莎么?也许有过,一个个女人都成了他的故事,连阿佳尼也最终未能幸免。
伊莎贝尔·阿佳尼在出演《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的时候会知道这是她的谶语么?

 短评

电影在结构上无法超越小说,但是抛开小说不看,就成了一部难以超越的电影。结尾忠于原著的结构安排很好,原声很棒。比诺什阿姨很迷人。

4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男女主角影帝影后级的人物不必说,戴·刘易斯的小绿豆眼睛把Thomas那点心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比诺什也把Teresa的不安惊恐表现得十分传神,唯一不满的是电影把Teresa母亲那一段完全砍没了,如果不是再返回去看原著根本就不知道Teresa的性格成因了,电影篇幅那么长完全没必要这样

8分钟前
  • 乌云上的银边
  • 还行

6/10。名著改编通病:内涵表达太不完整,主题纷杂以至一时找不到重点,结构零乱,人物心理刻画面面不俱到。没看书的话根本看不懂电影,走神次数之多,最后40分钟的意识流叙事干脆让人莫名其妙到底......摄影挺注重细节(动作、表情特写),坦克入侵那段纪实手法运用到位,但三小时也难拍出史诗气魄。

1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爱情是忠贞而自私的吗?冗长却不沉闷,剧情足够的张力避免谱成一首催眠曲。好是好,只是导演和原著表达的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费脑筋了……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在情欲海里沉浮总有上岸的时候,在政治河里漂流却总难找到岸标。

19分钟前
  • 萬和生
  • 力荐

生命中有些东西,对于我来说是如此之重,对于你来说却是如此之轻……

24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对文艺片感知迟钝。依我看这片就在讨论俩问题:一伦理问题:你出轨就允许我出轨;二交通安全宣传片:雨天驾驶小心路况车况。ps,大概影响我看片情绪的还有两个因素:一是蹩脚英语,急了我竟然还在其中一段调了国配;二是演员我都不喜欢,尤其比诺什,到底什么地方让我抗拒啊?大概是她某一类形象。

26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我喜欢萨宾娜。

2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比诺什美人

29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女主角很迷人,剧情基本还原原著,文艺片能拍成这样很不错了。

3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一般般,看睡了,其实无关情色

3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书里的涵义在电影中被表达出来的很有限.

33分钟前
  • 2013
  • 推荐

b站3分钟 “分析型的智者一般不会去勾引抒情型的(有浪漫主义幻觉的)女性,因为后者实在过于喜欢纠缠、喜欢死去活来那种悲剧性,而这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分析型的智者最常青睐那些明智的、知道何时该放手的女人。托马斯和萨宾娜的关系,就是这种爱情的绝好注脚。”

38分钟前
  • NARUMI
  • 还行

爱情,欲望的多重选择,沉溺在其中的人是幸运也是挣扎

39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推荐

经典的“来,叔叔给你检查身体”段落

42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8.3 爱情、性和政治是六七十年代故事永恒不变的主题;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激情,只属于那个时代的迷茫;那是个最特殊的时代。

43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以前一直感觉此片仅是昆德拉小说的通俗化改编,经学者指点后,赞叹于导演对以往被批判的male gaze的颠覆运用,达到对女性欲望的展现,以及间接的政治指向,这点足以证明其改编的功力;对两女主互拍一段有了更深感受。纪录片一段的神剪辑更不用说。几年后的重看只有更喜爱。

48分钟前
  • 怪盗巴金斯
  • 力荐

托马斯说爱情,是同一个女人有共眠的欲望。特蕾莎说:生活对我来说正是如此的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的轻松,我的生命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 最后我终于知道卡列宁的微笑意味着什么了,因为爱就是放弃力量,放弃一切,放弃乌有和现世生活。

52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

死在彼时也不错。

57分钟前
  • A-sun*
  • 推荐

情人是轻,是离经叛道与绝对自由;妻子是重,代表世俗的选择。民族历史、个人生命只有一次,选择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更大的媚俗?托马斯在轻与重的两极之间游走,在被虚无吞噬之前顿悟出轻之不能承受。我们都是托马斯: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

1小时前
  • 康报虹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