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夫人

爱情片香港1968

主演:卢燕,乔宏,文秀,周萱,李影,吴村,万里

导演:唐书璇

播放地址

 剧照

董夫人 剧照 NO.1董夫人 剧照 NO.2董夫人 剧照 NO.3董夫人 剧照 NO.4董夫人 剧照 NO.5董夫人 剧照 NO.6董夫人 剧照 NO.13董夫人 剧照 NO.14董夫人 剧照 NO.15董夫人 剧照 NO.16董夫人 剧照 NO.17董夫人 剧照 NO.18董夫人 剧照 NO.19董夫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8:45

详细剧情

  董夫人(卢燕 饰)是村中有名的寡妇,同时亦是医者和私塾老师,长久以来,董夫人以其高洁的品性誉满全村,街坊邻里都十分敬重这位贞洁坚强的女性。某日,村里来了官兵,杨尉官(乔宏 饰)是其中的首领,他暂时寄宿在董夫人的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夫人和杨尉官之间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然而,令两人没有想到的是,董夫人的女儿维玲(周萱 饰)竟然也喜欢上了杨尉官,与此同时,村民们替董夫人向皇帝申请了贞节牌坊,在舆论和亲情的压力之下,董夫人将自己对杨尉官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最终,维玲和杨尉官成亲了,而董夫人守着她的贞洁牌坊,悲凉异常。

 长篇影评

 1 ) 楊尉官致董夫人書

遍地金禾碧雲天
長亭邂逅絕色前
疑是嫦娥落九天
沙場百戰英雄膽
束手踟躕兒女心
悅子貞操松柏
悅子容貌梅蘭
奈何佳人冰霜節
徒負壯士皓日情
衷懷何䖏訴
閉戶隔空庭
關關好逑意
何日得渠成

The rice fields reach like threaded gold far into the autumn sky;
In the courtyard she stands, as distant as the frozen mountain wind.
Across empty stones the soldier strides, awestruck by the piercing splendour,
Awestruck by that face of a goddess.
Helplessly he admires her majestic grace, and adores her constant dignity.
But alas, cold are the vaults of her memory, unable to feel the flame of his feeling.
To whom, then, does the warrier[sic] burst his sorrow,
To what lonely peak does he wail his lament?
The leaf-fringed windows are closed between us.
The vacant courtyard is silent with dust.
Deep in the night are my yearnings.
Dim are the flickerings of my hopes.



1 穿幫:楊尉官寫詩時的特寫與詩成後全詩的概覽不是一幅字。
2 本詩就體式、格律而言基本屬於亂彈琴。演員念白也相當拗口,與文字時有出入(如全詩最後一字,帖上作「求」,念作「成」,若按寬韻,則「庭」、「成」鄰韻通押【分屬九青、八庚】,故暫錄「成」)。
3 本詩英譯摘自美版DVD內嵌字幕,內容與原詩略異。

 2 ) 香港电影异数中的异数:唐书璇

香港电影有很多异数,集中出现在新浪潮时期。

所谓异数,主要是指拍了一些惊世之作,却没有持续创作的电影导演。

新浪潮时期的翁维铨、余允抗、蔡继光、刘成汉、方育平、唐基明,都算得上香港电影的异数。

作品不少并持续创作超过十年的章国明、黄志强,中断创作将近十年后凭《父子》重返影坛的谭家明,也可视为异数导演。

其实,这些导演大多并没有离开影视圈,只是他们的身份不再是电影导演,而是电视导演、教师、影评人、剪辑师等。章国明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他加入了ICAC(廉政公署),并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但他也没有离开影视圈,ICAC出品的《廉政行动》系列“警示片”便是由他主导拍摄的。

如果说他们是异数,那么,比他们约早十年出道的唐书璇,则是异数中的异数。

唐书璇毕业于著名的南加州大学电影系,该大学电影系长期位列全球电影教育的头把交椅,唐书璇的“出身”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唐书璇1969年拍摄第一部电影《董夫人》,1979年退出影坛,仅在影坛活跃10年,却留下了两部惊世之作(入选香港百佳电影):《董夫人》(1969)和《再见,中国》(1974)。唐书璇一共拍了四部电影,另外两部是:《十三不搭》(1975)和《暴发户》(1979)。

唐书璇在香港影坛的10年间,还留下了另一笔财富,就是在1975年创办了电影刊物《大特写》。这本刊物就是后来香港电影界最重要的刊物《电影双周刊》的前身。《电影双周刊》于2007年停刊。停刊之前,我有幸购得一本珍藏之。

所以说唐书璇是香港电影中异数的异数,是因为她在1979年移居美国后,几乎不再与香港电影发生联系。她是香港电影的过客,也是香港电影的传奇。

我有幸看过唐书璇导演的全部四部电影。

《再见,中国》2012年有在香港的影院放映,此乃影迷心中的一大盛事,可惜我前往观看。我所看到的《再见,中国》,是录像带转制的版本,画质极渣。

《再见,中国》有两个版本,93分钟的版本和110分钟的版本,但据说110分钟的版本已经不复存在,大家现在看到的都是93分钟的版本。不过40年前的电影,其最佳版本竟然找不到了,可见香港的电影保存工作也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再见,中国》出现在1974年,也是一个异数。

其时“文革”正在国内如火如荼进行着。10年“文革”浩劫中,《再见,中国》是唯一一部以批判视角反映“文革”的华语电影。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我为什么要强调影片的“唯一性”。“文革”10年,大陆当然拍不了批判“文革”的电影,但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自由之都,拍摄批判“文革”的电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香港当年的环境,并不限制拍摄这样题材的电影,难的是筹资,能否上映更是未知数。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看1974年英国殖民当局禁映该片的理由即可:“可能损害邻近地区友好关系〔及〕妨碍治安。”中英于1972年建交,1974年若上映此片,可能会引起“外交”纠纷。题材过于现实,必然是烫手山芋,拍摄此片可能给自己惹上麻烦,而投资也很可能会血本无归,所以,《再见,中国》的出现,绝对是个异数。《再见,中国》在华语电影史上的意义,是超越了电影本身的。

因为被港英当局禁映,直到1978年,《再见,中国》才得以在法国的一个电影节上公开放映了一场。一场等于没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1980年,“文革”结束4年了,中共对10年“文革”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否定结论,《再见,中国》在香港再次送审,获得了通过。

1980年,邵氏出品的《打蛇》上映,该片是一部以逃港为背景的猎奇、嗜血之作。1984年,以“大圈仔”(偷渡到香港的大陆悍匪)为主角的《省港奇兵》上映,风靡一时,并催生了大量与逃港相关的电影。1987年,《再见,中国》在港上映,这部雪藏十余年的惊世之作得到了影评人的喝彩,但是,被猎奇、火爆的“奇兵”电影惯坏了的香港观众对这部写实之作提不起兴趣来,影片的上映也就草草收场了。《再见,中国》是一部被华语电影史珍藏的电影,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不过是一部“失落的经典”。

与《打蛇》、《省港奇兵》等同类题材作品不同,《再见,中国》是一部有历史感的有导演立场的电影。影片采用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手法拍摄,颇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新电影的做派。也是这个原因,《再见,中国》不是一部精致的电影,甚至有点粗糙,但粗糙得又很生猛,影片中三个偷渡者的剧烈心跳你仿佛都能够听见。

中国大陆解放后大逃港的第一波狂潮发生在所谓的“困难时期”,官方记载数万人逃港(民间统计更多),这一波狂潮的逃港者以农民为主。第二波逃港狂潮发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波狂潮的特点是大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加入到逃港阵营中。《再见,中国》反映的正是第二波狂潮中的三个知识青年偷渡的经历。

比照当年的逃港者回忆,《再见,中国》所表现的偷渡过程,可以说是高度写实的,密谋、准备、路线,都有据可考,而他们所遭遇的困境、险情,种种细节也是很逼真的。唐书璇拍摄这部影片,应该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的。唐书璇的做法与牟敦沛(《打蛇》)、麦当雄(《省港奇兵》系列)高度戏剧化的处理是非常不同的,她拍摄这部影片似乎有为历史立此存照的想法。

从编导、制作的角度看,《再见,中国》也许算不上艺术水准很高的作品,但影片在那个年代的当下性和在今天的历史性,都足以让影片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如果说《再见,中国》让我们在谈论唐书璇的艺术成就时略显捉襟见肘,那么,《董夫人》则是一部能够让唐书璇的电影艺术成就彪炳史册的作品。

拍摄于1969年的《董夫人》是唐书璇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最受好评的作品。影片于1970年公映,1971年在第九届金马奖上斩获四个奖项:最佳女主角(卢燕)、最佳黑白摄影(祁和熙)、最佳黑白美术(包天鸣)、最富创意特别奖(唐书璇)。四个奖项中,分量最重、被提及最多的貌似都是最佳女主角奖,卢燕的表演也确实无可挑剔。但我以为,唐书璇所获得的最富创意特别奖才是最重要的奖项,因为这个奖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为唐书璇特别设置的奖项,其对唐书璇的成就(“最富创意”)的肯定也非常恰当。

《董夫人》的故事很简单:古代,一位出身书香家庭的乡村寡妇在礼教与情欲之间的挣扎。影片“最富创意”的地方就在于唐书璇拍摄了一部从风格到内容都别具一格的古装电影。

华语电影中的古装电影,不外乎几种类型:武侠、历史、爱情、喜剧等,至今如是。而《董夫人》是一部至今无法归类的古装电影,唐书璇几乎摒弃了所有常见的华语古装电影的标签。而《董夫人》又是一部最具古代感的古装电影,因为它呈现的是唐书璇想象中的古代的日常化生活与情感。

我们的古装电影,一直陷于宏大叙事与各种噱头当中,几乎没有人关心古时候的普通人的生活面貌与内心需求——历史总是以霸道的姿态去掩盖这些,而电影不过在利用或消解历史。《董夫人》填补了这个空白,虽然是以想象的方式去填补的,但总算有人去尝试了——可惜的是,至今后无来者。

虽然有人总是强调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可是,当他们书写的时候,却总是自觉地将之篡改为大人物的历史,以至于我们想去寻找真正的人民的历史的时候,却找不到多少痕迹。《董夫人》试图避开所谓的历史,去寻找那些模棱两可的普通人的痕迹。这样的寻找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只能是依据人性与人心去想象,去建构。《董夫人》也许不足以构建并展示一幅古代的生活图景,但却在标签化的华语古装电影中突围而出,赋予了古代的另一种可能,也赋予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上面我说《董夫人》是一部最具古代感的古装电影,这主要是指只影片的内容,若说到形式或风格,《董夫人》又成了一部最具现代感的古装电影。

唐书璇在南加州大学接受电影教育时,正是法国新浪潮热潮未退而好莱坞新电影正兴起的时期,她无疑会接触到最潮流的电影思潮。把《董夫人》和当时最流行的邵氏电影放在一起看,两者可谓天壤之别。不用说内容和节奏的区别,这个太明显。《董夫人》的镜头语言在当时华语电影中可以说是很少见的,倒不是说唐书璇有什么创新,她实际上在回归传统——相对稳定的机位、中规中矩的构图、不紧不慢的溶镜。影片的影像风格让我想到了诗意的费穆。我认为,法国新浪潮也好,好莱坞新电影也好,本质都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找到合适的电影语言。《董夫人》的现代感也是如此,不是创新,而是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

《董夫人》的现代感还体现在影片对古人的想象与揣测。唐书璇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导演,她再怎么去重现古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临摹《清明上河图》,她必须想象影片中的场景,必须揣测影片中人物的心思。董夫人是古人,也是现代人,因为她的生命是被一个现代人塑造的,她的情感是被一个现代人设定的。董夫人的言谈举止,很古典,很婉约,颇具古时候书香门第的闺秀范,但似乎也有着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影子。董夫人备受情感与欲望的折磨,生活在贞洁牌坊的阴影之中,而她的焦躁与压抑,似乎也穿越到了唐书璇的年代甚至我们的年代。《董夫人》是一部古装电影,讲一个古代的故事,但它也是现代电影,它表现的人性和情感,都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倒影。

此外,《董夫人》的台词很有特点,唐书璇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不像很多古装电影的台词不伦不类的。唐书璇在访谈中说过:“……还有对白,也是我最不会的一样东西,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就因为对白并非我的专长,所以我才会只让演员记住对白的意思,不必死背,而随便讲出来。”也许这种平衡不是唐书璇刻意追求的,而是演员的即兴发挥和导演的不断调整造就的。

《再见,中国》被港英当局禁映,在当时来看,就是投资全打水漂了。这对唐书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于是,我们看到了次年的《十三不搭》,这是唐书璇谋求“转型”的一部作品。

《十三不搭》实际上是一部短片集,围绕着“国粹”麻将展开,堪称“香港麻将大观”。影片云集了香港影坛当时的许多大牌,如郑少秋、沈殿霞、关山、谢贤、卢海鹏、梁醒波、罗兰、王莱、曽江、吴家骧等。而每位大牌的戏份都不多(比如谢贤、卢海鹏等都只有一场戏),他们愿意参演这部影片,可见唐书璇在当时香港影坛的人脉是相当不错的。

《十三不搭》算是一部“赌片”,也颇具喜剧色彩,但它和香港当时的赌片还是有区别的,它仍然延续了唐书璇的写实态度,以比较夸张的漫画手法,描摹麻将桌上的香港众生相。

在《十三不搭》中,唐书璇还“大胆”了一把,有一场戏出现了蛮多的“露点”镜头——“软色情”也许也算影片的一个“卖点”。而影片中最具“先锋性”的是影片的结局,郑少秋倒下后,片场出现在影片中,导演(不知道是否是唐书璇本人)本人也现身了,她还以一个很恶搞的方式给影片画上了句号。

《十三不搭》可以说是唐书璇的一次商业化尝试,但她做得并不彻底,未能像许冠文等人那样抓准市民趣味,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1979年的《暴发户》是唐书璇的最后一部导演作品。作为一部通俗剧,我们看到了唐书璇在商业化上的努力,但这部纪录香港经济起飞年代的作品,仍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和讽刺色彩。而影片中的“暴发”故事,中国大陆也在影片公映之后(改革开放的次年),在现实中接力“上演”。

从《十三不搭》和《暴发户》来看,唐书璇的商业化努力,不管在艺术上还是市场上,都是失败的,这也许是导致她离开香港影坛的重要原因。

唐书璇移居美国后,虽然不再与香港影坛发生联系,但她却与中国大陆有了联系,因为她的祖父是爱国将军唐继尧!近年,她曾出现在云南举办的唐继尧将军的纪念活动中。

唐书璇是香港影坛乃至整个华语影坛的一个传奇,对于她来说,她的传奇也许已经结束了,但对于一个影迷来说,她的传奇永不落幕。

 3 ) 徐复观论《董夫人》

去年看了此片 感想良多 最近读徐氏文集 无意中在《偶思与随想》里读到这一篇评论文章 固然一家之言 然而却是非常认真的影评………………………………………………………………………………………………………………………………………………………………………………………………………………………………………………………………………………………………………………………………………………………………………………………………

 4 ) 简单推荐一部四十几年前的黑白电影

前一阵子在虹膜公众号上看到了这么一部来之不易的电影,购买和下载历经波折,有兴趣的小伙伴直接戳地址看全文。

这部1969年的《董夫人》是香港女导演唐书璇的作品,不同于现在很多导演对于那个时代不切实际的畅想或者浓墨重彩的刻画,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恰恰是真实,很奇怪,我们谁都没有接触过那个时代,但是就像书中寥寥几笔一样,你认为就是这样的,于是它便被赋予了真实的色彩。


《董夫人》的剧情非常简单,单单用历史课本上简简单单的一句反对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迫就能概括中心思想,早就在《甄嬛传》中感受过不受宠妃子数地砖度过漫漫长夜,或者寡妇扔绿豆又捡起,董夫人用织布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挣扎,用杀鸡来作为情绪的爆发和宣泄。



在音乐方面可能局限于当时的风格,用中国传统乐器配乐,在湖光山色或者静默柴扉之中别有一番风味。

看老电影就是有这么一点好处,仿佛能够通过四十年前来连接到一百年前,我们看到的四十年前的景象就认为是朝代的还原,却不知道我们仍旧在做着这样的事情给后代人看。


记得在这之前看的黑白电影还是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非常有意思的上海精明太太突破自己所处困境的故事,虽然结局有点为团圆而团圆的样子,演员的说话腔调和动作以及剧情的编排都非常有意思。

到后来下载了一些慢节奏的略文艺电影,比如说杨德昌和侯孝贤的部分作品,却放在硬盘里迟迟没有点开,总觉得人经常看这类的慢节奏电影会抑郁或者追不上现在酷炫狂霸拽的生活氛围,所以各类超级英雄大片看了不止一遍,熟稔到剧情了若指掌,台词信手拈来,就像是一场强烈的精神冲击,看完之后总是像吸过大麻之后幻想自己能够飞檐走壁,惩奸除恶。

看多了这类电影之后,你会发现一种类似量产的元素在里面,好莱坞超级英雄的生产线中有的是博人眼球的元素,编剧们信手拈来几个特色拼接在一起,用非常程式化的电影语言来表达,或许就能够创造出一个非常有人气的英雄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其实这只是个人的选择分歧问题,本意只是推荐一部电影没想到说多了,看电影这件事情见仁见智,喜欢什么开心就好吧。

PS:真没有黑超级英雄电影唉,我还要周五凌晨看首映呢!
来自可爱的暴走日报

 5 ) 随口说说

董夫人。那次某微信公众号的推荐,顺着文章找了下载点观看了这部小众。按着今时今日来看这片子很一般,可是时间往前推到一个离我出生前近二十年的时代,极为别致。除却国语配音的台词念白感觉有点糙,那接连不断的丝弦之声也是风情万千。恰巧《世界电影史》的翻阅仍然停留在默片时代的介绍,对比之下此片方芳华绝代,难怪金马能有四奖入手。且此史看后,现在观影之心包容许多,近日观看的《梦想合伙人》《魔宫魅影》等片放以前鄙夷稀烂之片而今也有了新的审视角度。
董片导演背景颇丰,张叔平曾经是她副导,唐继尧是她爷爷,女性主创们的背景让此片有了波伏娃之韵,片中影影绰绰弗洛伊德式的性喻随着镜头推波助澜,含蓄地极有那个年头的气质。

 6 ) 牌坊立了起来 人却被埋葬了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交待故事发生背景的长镜头,一个处于群山之间闭塞的村落。这个村落难得来人,更别说是一群踏马而来,膀大腰圆,气派十足的官兵。

杨少将作为统领更是气度不凡,尤其对于一个寡妇和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儿来说。他那么年轻,骑着白马,很威风,甚至能文能武。他的到来让这个无聊,乏味,单调的家庭有了欢笑和色彩。

他的出现像是一束光,让这个世界短暂的美好了起来。他渐渐的融入这个家,他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纸情书,无一不在撩拨着董夫人的心弦。

董夫人表面依然端庄守礼,心里已是惊涛骇浪。她开心,也有心动,为他担心,也为他梳妆。当中秋之夜,月圆虫鸣,两个人的手偶然触碰的那一刻,那种感情,暧昧,达到了顶峰,两人都是心知肚明。当他们在外行酒令时,她听着他的声音在房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董夫人感觉都快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了,连呼吸都透着不耐烦,原始的欲望使她焦躁不安。但是即便听得到他的声音,也只不是是隔靴搔痒,饮鸩止渴罢了,那堵墙阻隔了董夫人的所有期待与渴望。

由不得两人犹疑,犹豫,纠结,贞节牌坊得到批准彻底将两人的小火苗扑灭。四个人都给到了脸部的特写,杨少将和董夫人的爱情,在董夫人勉强撑起的微笑下死亡了。石匠急促敲打着石头,仿佛是在董夫人的心;两个人的情感情那么浓,那么烈,到头来也只不过是杨对着空气挥舞的两鞭。

老夫人不顾儿媳余生,只考虑家族名声利益。女儿只关心自己情绪,谁有注意到董夫人眼睛中的光亮那一刻消失了呢。

女儿对杨的感情是崇拜,新奇,是一种对却失父爱的补偿。她很勇敢,很无畏。她主动约他去她们对面坐坐,她主动约他去看山里风光,她知道他要来的情况下也敢拖鞋戏水,她甚至在他说不想被别人看见他们时说他胆小,她坐在他的马背上肆意欢笑。

真了不起,她很主动,逗他,和他一起摘果子。她把她的喜欢全部释放,而她母亲的喜欢则如鲠在喉。

伴随着牌坊的树立,杨少将和女儿的流言也四起,女儿代表着对传统对女性严苛贞洁道德标准的反抗。因为她反抗了,因此她收获了幸福。母亲迫于亲情,社会的压力,她没办法,她无力抗争,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身陷囹圄。

在女儿成亲后,两人在中庭,相遇,相顾无言,一言不发的两人,眼神和目光说完所有不甘,委屈,羞恼,难过,压抑,所有情绪迸发出来,两人也只是背道而驰,用沉默埋葬了这段爱情。

他选择逃避,而董夫人也只得送走女儿,她矗立在湖边看着女儿走远,走向希望与阳光,她的眼中的情绪是什么呢?或许有不舍,或许有嫉妒,或许有恐惧,孤独还有悲伤。

女儿走后牌坊也快修好了,朝廷发了赏银,生活保障也有了。当董老太太也去世以后,她好像真的成了一座孤岛。她那么美丽,品德那么高尚,被所有人提溜着上了神坛。她好像不得不接受,没有人考虑她的生理,心理需求。

只有那个仆人,把一切看在眼里,他好像看透了一切。董夫人的生活,他改变不了,他甚至都看不下去,他努力的想在这座孤岛上做出改变,但他发现真的太难了,他也选择了离开。

当这个唯一的人要离开时,董夫人崩溃了,她的情绪全部宣泄在了一只鸡上,这是她全片唯一一次失态,唯一一次想要反抗,她压抑一幕幕出现在脑海,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憋屈,痛苦,孤独,她杀死了一只鸡泄愤。

她狂奔出去,她想逃跑挣脱这一切,她也想要自由和幸福。可是她逃得出自己所信仰封建理法?自然的欲望不得不继续被压抑。

牌坊立,鞭炮响,这座美丽的孤岛已经了无生机了。

 短评

琵琶无端太多弦,一弦一柱思寡年。小城之春情已动,贞节牌坊束高栏。春花秋月谁有泪,怒中杀鸡起波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分钟前
  • 大灰狼
  • 还行

短短几日被重伤两次!年老如此可怕,可多护几本书做些有趣无聊之事;老年确实可怕,如此,不如在老之将至觉其可怖之瞬,赶紧去死。。。痛苦和折磨,也不是靠不立贞节牌坊就能解决的(ps:唐书璇又美又有才,还让不让人活!)

7分钟前
  • Shariar
  • 力荐

诗一般的山水,画一般的配乐,琴一般的哀伤,狼一般的寂寞。剪辑好蒙好蒙好多蒙,配乐弹得、拉得我都快心碎了。董夫人内心愤怒在最后一刻爆发,来得突兀而激烈却又显得悲伤。立你娘的牌坊,放你娘的鞭炮,老娘寂寞了怎么办,董夫人说!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本片女儿称呼娘为妈、妈妈,查了下资料,金元时期之前,妈都没有成为主流词汇在中原盛行。导演和编剧若是在意古代和近现代的区别,应该考虑一下剧本的历史时期背景。若是要使用现代的方式和内容来演绎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影片并没有。看上去好像确实是在批判旧社会和旧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主题也确实是这个。一边是承袭了传统古代风格和人物定位,一边是人物的交谈口吻和动作细节(包括互见的反应、礼数)与传统社会制度规范相违背。在呈现作为人的情感时,显露“不该有”的情绪是本片需要的也是要有的,但相对于旧礼数对于女性的桎梏作用,却被现代化的表演给化解了。总体上人物应该是遵循“旧”轨迹,特定条件下表达“新”情绪,导演不可能想不到语境的差异。一个疑问:虽然没有定下具体朝代,但是观众们能从服饰道具看得出来吗?

1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这种实景拍的黑白古装片,总有点新现实主义遭遇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透着与众不同。封建道德观对个人情感的压迫,故事并不难理解,还特意在首尾做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说明。对白未必有问题,更多是对白方式,太端着了。配乐初听很好,挺久了会觉得过满。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剧作构思立意很好,摄影剪辑也算不错,节奏稍嫌缓慢冗长,演员刻板的表演和机械的念白实在是逊透了,简直像是回到了民国时期。3星半。

23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端庄贤淑,心如止水,枯灯黄卷,携老扶幼,面山临水,耕读传家;明眸相撞,夜不能寐,心乱如麻,扬汤止沸,落花流水,一幢牌坊,奈何悲秋。导演唐书璇,民国云南军阀唐继尧之孙女,其表妹唐书琛,为卢冠廷之妻,伉俪联袂写有美歌《一生所爱》。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小城之春董夫人,空对着,晶莹牌坊新胜雪,最难捱,世上寂寞寡妇夜。弦弦掩抑续续弹,似诉心中无限事,快若并剪凡心动,杀鸡血污素罗裙。杀鸡事小,失节事大,整顿衣裳起敛容,供人观瞻冷如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付与葬心牌坊。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

27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这情调,这节奏,这意境,这剪接,这风景,还有这寂寞人。这得读悟多少国学才能表达的如此含蓄、克制、隐忍?当今中国导演能有这种国学意蕴的艺术审美的恐怕没有了。8.5

3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朴素,隐忍,含蓄,端庄,古色古香。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有民国遗风,更难得的是沉静自得。前半部气韵漾然,后半部逐渐开始不像,也就难免力有不逮。

36分钟前
  • Vanitywish
  • 力荐

飛速的心理蒙太奇業已打通暗渠,倒放的片段更是完全放閘,使壓抑在安寧生活中的董夫人暫得解脫。定格鏡頭乃歷史感塑造中的點睛之筆。雖然,本片之美,尤在技巧之外。

38分钟前
  • 介意
  • 力荐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

43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四星半,贞节牌坊起涟漪,寡妇情怀总是诗。行云流水诗一般呈现出封建礼数下女性心理波澜和对爱的抑制。“爱”是主观意向,“礼教”吃人,单纯的欲念在家庭与贞洁下升华为一种领悟与责任,不自觉接受了禁锢的命运而甘之如饴,因为生命已在贞洁牌坊的兴建下得到延续。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腔愁绪,两处闲愁。琵琶传心事,眉间寄深意。哀婉隐忍、终生怀念的注定只有女性,寂寞心事孤独终老。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三年终得见,不废常思量。

51分钟前
  • 小野
  • 力荐

古意撩拨,两情缤纷。哀而不伤,淡淡戚戚。牌坊的隐喻不奇怪,但运用得很高明。

55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真好,眉目传情,山水寄意这种东西都表达得很妙。六十年代末拍出这种三十年代电影的感觉是神马情况?说明中国电影的历尽蹉跎么。

56分钟前
  • 力荐

虽然无关大局但还是想吐槽杨校尉写的情诗……

58分钟前
  • 重生之我是兔狲
  • 推荐

音画分离韵味也不能靠从头到尾弹琴啊 对白太民国文明戏太呆滞人物表现突兀至极完全是披古代皮讲现代故事 空景松林琴声的堆砌绝不是中国式诗意电影 导演的想法确有独到之处,体现女性之细腻但整体指导水平仍不尽人意,这片子比小城之春的毛病还要多

1小时前
  • 琧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