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情怀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3

主演:许亚军,李泰兰,程煜,张竞达,赵文瑄,鲍国安,刘佳,文江,国歌,战姿含

导演:高升中,白杨

播放地址

 剧照

往日情怀 剧照 NO.1往日情怀 剧照 NO.2往日情怀 剧照 NO.3往日情怀 剧照 NO.4往日情怀 剧照 NO.5往日情怀 剧照 NO.6往日情怀 剧照 NO.13往日情怀 剧照 NO.14往日情怀 剧照 NO.15往日情怀 剧照 NO.16往日情怀 剧照 NO.17往日情怀 剧照 NO.18往日情怀 剧照 NO.19往日情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20:12

详细剧情

1927年秋,日本陆军总部命令东京大学生物研究所研制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ANGEL”,欲用于侵华战争。身为东京大学高级专家的吴文皓得知此事后异常震惊,立誓要阻止日本人的研究,并抢在他们前面研制“ANGEL”的解药“SR”。随后,吴文皓带着他的日籍妻子秘密回到奉天,可在车站上迎接他们的却是他的大舅哥——身为日本特高课行动组组长的三浦一郎。进而在他们三人之间为了抢夺“ANGEL”和解药 “SR”展开了一场爱恨交织的殊死搏斗,期间多名中国共产党人、爱国志士为保护“SR”献出了生命。最终用鲜血和生命终结了“ANGEL”可能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捍卫了民族尊严,见证了一段荡气回肠、历久弥坚、同仇敌忾的往日情怀。

 长篇影评

 1 ) 《52倍人生——戴锦华讲电影》<note>

《往日情怀》 ——西德尼·波拉克

《往日情怀》

这是一部1973年拍摄的爱情故事,西德尼·波拉克是新好莱坞的代表导演之一 ,他是在同期当中少有的电影电视的两期导演。他指导了大量的电视剧集,因此他在影坛当中反而不是那么突出,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一部著名的作品,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

西德尼·波拉克

在《往日情怀》和《走出非洲 》当中,我们能看到有一些共同之处,也能看到西德尼·波拉克所擅长的一种路径,就是通过好莱坞的情节剧作为一个非类型的类型写作,通过爱情故事当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命运转折,包括多数的非戏剧事件所逐渐累积出来的一种情绪,来传达作者自己人生、社会的思考,同时用几组人物关系来展示美国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说,西德尼·波拉克跟他的同代人相比,不是那么的前卫和激进,或者说不是那么具有独创性,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他比他的同大人更直接的 直面美国社会现实,直面呈现出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西德尼·波拉克

《欲望都市》当中不断提及到此篇电影,说明当时这部电影也是打动了那一代的美国人 。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爱情故事标记了美国历史一个非常极端的年代,就是60年代,因为越战所引发的和平运动,造成美国一代人走上街头并且高度的激进,而这部电影的制作年代也显得非常意味深长,是在1973年,美国被迫从越南被迫撤军的那一年,在这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云激荡,美国社会曾经深深的陷入到宪政危机当中,在美国社会短暂的历史当中这是一个充满危机的年代。前所未有地受到欧陆,第三世界的文明和反抗,冲击了美国传统的主流社会,也不可逆转的改造了美国社会,某种意义上,今天我们所了解的美国社会正式60年代的结果。

戴锦华选择这位影片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又远不止是一个爱情故事,它同时又是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又是那一代人的情感操守和情感逻辑以及情感结构 。这部爱情故事打动了戴锦华,一方面她当时还比较年轻,也有一些浪漫的梦想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部影片当中,很少有故事主人公的个人命运、情感经历以及最终所做出的选择,是被大时代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所冲击、所改变、所渗透的。 这可能也是戴锦华和大部分我们的一些区别,我们置身于一个小时代,而(戴)他们别无选择地置身在一个大时代的孩子。大时代和小时代主要的一个区别,大时代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时刻,都深深的冲击着和涌向着你的个人生命。

这是没有一个绝对的个人主义可以独活的时代 ,没有个人主义可以放置自己,隔绝社会和空间,而在影片当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走向本身就是被重大的历史和社会的转折点残酷地所影响和改变的。它表现的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想象就是:跨越阶级的爱。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的信念 ,爱情作为一种超越性性的情感可以超越各种鸿沟。

相信爱情是可以愉悦任何鸿沟,可以超越种族,可以超越隔绝,这是一种爱情观。相信爱情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生存当中的一种情绪,并且不具有巨大改变和超越力量的情感 ,这是另一种爱情观。我们可以用这两种爱情想象,来区别我们身置的两种时代。

关于阶级的想象、思考和研究,某种意义上是美国社会的禁忌,人们极少的去讨论阶级。有一本曾经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学著作就叫《class》阶级,而我们把它翻译成了《趣味》,这可以说成是一种文化误读,。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又是一个准确的对美国社会内部阶级想象的描述,阶级的差异不是表现在社会地位的落差,更多是由趣味所呈现的不同的选择。可能有两种重要的原因,一种重要原因就是在战后美国社会在世界霸主的位置确立过程中迅速形成了中产阶级主体的状态,两头小中间大,最好的时候美国中产阶级占整个社会比例可以占到80%以上,贫富的差距,阶级的事实就显得分外的不清晰 。另一个原因美国的社会整体地拒绝去讨论它的社会现实 ,整体形成了一种更共识层面,就是对阶级话题的回避。

这部电影与其说它是跨越阶级的爱情,不如说是穷家女爱上富家子,跨越的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偏见以及生活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的落差。在影片一开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基本的事实和这个爱情故事的重要基调 。

戴锦华说:如果你们爱电影,想用一个专业的方式去研究电影,享受电影的更多乐趣,请你们千万不要忽略电影片头字幕,很多电影的叙述和电影意义的确立,电影艺术的挑战和视听结构的确立都是从片头衬底的那个时刻就开始了 。

整个片头的字幕伴随着女主角歌声出现的是一组平行蒙太奇段落,分别聚焦在男女主人公的身上 。平行蒙太奇的交替剪辑当中,展现了他们两种不同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态度 ,向我们展现了影片最后所触及的,也是一种在美国好莱坞电影极少碰到的,就是对成功学的反思。

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同学的面阅读了男主人公哈伯的写作,最后一段话“美国人总是微笑 ,因为成功来得太容易了。 ”有两个重要关键词,也是形成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的差异、性格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最终导致政治立场严重 冲突,以致于爱情最终褪色,关系最终流产。 一个词是成功,对应的是失败,在美国英语中loser是一个很脏的很脏的字,很恶毒的一种诅咒 。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容易,另一种语意就是轻松、游戏、娱乐,与女主人公的严肃的生命态度相对的是极端充满游戏精神的,把很多东西都轻松的置身事外,报着一种调侃的,优越的去评判和言说的男主人公。男主人公始终是优秀的,成功的,在这些以上他始终都是easy的 。影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时刻,女主人公问男主人公有没有什么事对你是困难的,男主人公没说话,迟疑了片刻最后亲吻了她, 爱这个女孩对他来说就是不轻松的。

影片在对于爱情故事的讲述当中同时处理战前 战后的美国历史,同时尝试去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议题和冲突,就是左翼和右翼,激进和保守 ,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 。

爱情高度的个人性和社会政治群体性在这部电影当中有相当完美的结合。包含了几重的叙事空间,第一层叙述空间就是二战进行时的纽约,男女主人公的重逢。然后闪回把我们带入到了30年代整个欧洲处在一处激发的紧锣密鼓当中 ,共产主义正面迎接法西斯主义,而自由主义袖手旁观的紧张时刻 。再又回到了二战进行当中 ,最后又转向了战后生活的50年代 。

影片当中与主人公命运紧密相关的是50年代 后期美国历史上最黑暗性的丑闻 ,麦卡锡主义,非美活动委员会对公民政治信仰和政治抉择进行大规模粗暴的干涉 ,普遍的监视侵犯的行为,为美国生活当中难以容忍的日常事实,也正是在这个严酷的时刻,故事发生了反转,影片的结尾又到了女主人公在街上散发传单的时候就是反对核战,也就是影片拍摄年代(1973)的一个起点型的时刻,就是越战引发的反战即将席卷美国社会,改写美国社会的时刻。 这部电影当中从来没有设定纯粹的爱情 ,它只是表现了一种充满强度的爱情 ,男女主人公为了持有这个爱情,享有这个爱情,做出妥协和改变,但是有些底线是不可突破的,不可能被改变的,因为改变这些东西就被意味着背叛了自己。

这个影片当中,导演处理的最为微妙的把握就是一种差异,社会阶层的落差同时造成了某些理解的不可能 。比如男主人公曾经总问女主人公你总是这么忙吗?你非要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吗?显然不明白一个纽约贫寒家庭的女孩是不可能有那么多自主的悠闲,除了她的信仰和选择之外,还有最基本的生存。

穷家女与富家子是通过几层几重身份来完成的, 包含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犹太女孩与非犹太裔的白人男孩这样的修辞在他们的玩笑当中,这个身份是不断被强调的。另一个就是美国的校园文化,对运动竞技获胜者的尊崇。男主人公非常easy的享有这份荣誉,擅于掌控这个游戏的全过程。而女主人公在打工,在坚持,在说教,故事一开始设定男主人公就是才华横溢的,女主人公是认真刻苦但仍然不能改变她没有天分的事实 。

第一幕戏剧性的冲突就是女主人公用了非常多的心力去撰写一篇小说,而相反男主人公却漫不经心。当老师说要宣读一篇优秀作品的时候 女主人公紧张以及产生巨大的失落,因为读出的作文是男主人公的作品。由此引申出的就是有情趣和乏味,男女主人公通过非常微妙的细节向我们勾勒出的阶级差异的具体呈现。

影片用两个城市象征 两种不同的系统一个是洛杉矶和纽约,洛杉矶对应的就是好莱坞 ,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吞吐着大量资本的流动,也是美国社会主流当中从不掩饰的用金钱吞噬的成功人生 。纽约对应的是文学,纯正的关于文学的理想,对社会正义和责任的坚持。这也是男女主人公紧密交错到最后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参数 。

有趣的是这个在1973年,新好莱坞导演制作的电影中它的认同在女主人公那边 ,这是爱情故事的有趣选择,包含艺术的选择,认同的选择。当男女主人公一经相遇导演刻意地在他们两人之间用了对称对切镜头。这个镜头在好莱坞电影规范性语言当中并不常见,对称对切镜头所呈现的双方势均力敌,或者生死与共的朋友,更经常的是注定要相爱的情侣。影片中一开始就给两人对称的对切镜头,给两个人稳定性构图,双人中景从视觉上比剧情更紧密的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挑明他们命中注定的爱 。这样的构图方式和和表现人物的惯例会渐次发生 。

麦卡锡的黑暗已经投到了好莱坞电影工业中 ,当屏幕刚放下屏幕的时候 一阵刺耳的声音毕加索的名画被撕裂,漏出藏在画后面窃听器 ,公民的生活和自由被严重的侵犯,对于相信自由民主的美国社会,对于相信公民权利不可侵犯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创伤性的事。戏剧性的转折开始出现,已然放弃自己政治理念的女主人公在这个时刻面临抉择 。即使年长的女人问女主人公 “他和理想你选谁?”女主人公选择是“他”,可是仍然有一些基本的社会道义和责任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是别无选择,无法弃置的。

知道女主人公正在筹备前往华盛顿的抗议活动,男主人公故意在家里装作不知,这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妥协,当他不得不去面对和说服他的妻子的时候,电影的视觉选择第一次出现了反转——也就是凯蒂开始出现在更小的景别,处于更大的视觉呈现当中。如果女主是中景,男主就是小全。女主是近景,男主就是中景。女主是大特写,男主就是特写。清晰的景别的不同设置,开始表明了导演的视觉在对女主人的认同。

从始至终女主人公都是一个追求者,因为爱情而卑微和妥协。男主人公成功来得太容易的天之骄子,在社会暴力、社会现实和成功者的诱惑当中,选择了妥协和放弃。一系列转折因素开始出现男主人公出轨,男主人公的漠视,他目睹其他同事在政治迫害下纷纷丧失工作,而仅仅要接近保住自己,作为一个富家子,作为一个成功来的太容易的人,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想要保住它。这个时候两个城市开始出现了对立纽约还是洛杉矶,文学还是电影 其实根本意味着高额的报酬,成功的外在标志 令人羡慕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地位 ,为此不惜付出基本的道义和立场 来作为代价。

而女主人公仍然是爱的卑贱的一个人。但她却不能在这个底线上做出妥协,在产房之后 纽约的水浪叠在凯蒂的大特写之上 ,而后出现了纽约的城市街景,故事过渡到了最后女主人公的卷发变成了外在的犹太女孩的形象,从优雅的 上流社会的家庭主妇之间的变化到回归,成为了故事意义上的一个回归。在影片当中女主人公一次一次的为男主人公过马路 ,而最后一次 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穿过了马路 。从她的手里主动抽取了一张传单 ,表明了男主对不同生活的敬意,对坚持自己所不具有的勇敢的敬意 ,认证了最后的对白就是

男主: “一切对于你来说太容易了” 女主:“我输得起,因为我输的太多了,所以我有经验 ” 是成功者向失败者的致敬 ,失败者表现的勇气表现了坚持,表现的另外一个层面上的美国精神 。

 2 ) 不知道该说什么 放图吧

——摘自“北大一票难求🎬电影课.戴锦华讲电影”

I hate you, I dislike you, I despise you, I ❤️ yo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 The way we were

 
 

Was it too painful to remember?
We simply choose to forget

故事 从学生时代开始

偶然几个场合上的相遇

写作课上Katie对hubbel的重新认识

好感 神秘感 在他们之间织起了疏落的蛛丝

两人之间的进进退退

最终都不过是擦身而过

还是错过

重遇的酒会 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

之后 他们尝试过 争吵过 离开过

政治让 Katie固执得强悍 爱情却让她能放下任何面子与计较

为爱谦卑 把爱情当成信仰

原来爱也是一种可以坦然坚持并争取的理想

他们也算幸福的过了一段日子 要归结于她的拼命争取退让才得来吧

最终Katie看不下去当时的政局 站出来发表政见 引爆了她与Hubbel之间的那颗定时炸弹

他们之间 无法继续了 就此结束

始于她的退让 止于她的回归

 

回归自我的她 应该过得比较快乐吧 虽然没有爱情

 

人生观 价值观都不同的他们 怎能共度余生

也努力过 试着拔下身上的刺 即使带出涟如鲜血

忍耐 妥协 终于还是爆发争吵

 

 原本一直都没觉得芭芭拉史翠珊是漂亮的

当我看到Katie 为了Hubbel 放弃自己的政见

和他远离风暴中心 做一个温和的家庭主妇

留起长发 烫得优雅

为了他做一个贵妇

那时候她脸上闪烁的为爱牺牲的美丽

那么单薄 那么小女人

那个样子的她 让我无可否认 她是漂亮的

 

可是我更喜欢她穿着风衣 一头飒爽短发 任由它自然卷曲 肆意挥洒

她站在台上的那番演说 多煽动人心

多年后 看着录影带的Hubbel也不得不说 她确实征服了大家的心

在场学生们身上年轻的热血因为她的演说而沸腾过

虽然最后依然是归于当下的价值观 开始对Katie嘲笑

 

以及 影片最后她散发传单的样子 那么美丽

那是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特的韵味 深深吸引着我

Hubbel 爱的也正是她的这份独立 聪颖与反叛

他是欣赏她的如是作风的

那个深夜 他坐在她家门口 等待业余时间打N份工的她回来

只为和她分享一杯啤酒和出书的喜悦

但他自己却选择了当时的所谓主流 做一个温和派的先生

远离政坛风暴 希望能独善其身 对一些现象视而不见

是的 他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不过想要免于纷扰罢了

芭芭拉为了他也曾一度做出决定

却还是抗不过本性 最终还是重出江湖

“麦卡锡” 时期 阴沉的气氛下

到大部分人都和HUBBEL一样选择了沉默

顺从规则

他们的爱情 是这个时代的祭品

来来回回 几度摩擦 几次争执

最终芭芭拉还是离开 做回自己

他的身边 容不下这样一个拥有强烈信仰的夫人

 

其实他骨子里 也有着那样的精神 所以他欣赏Katie

但他没有勇气做出和她一样的举动

因为 那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他的生命中 需要的是那个温驯如绵羊的pretty girl

 多年后他身边的那个人偶般的漂亮女子 才是适合他的好太太

而她 依然在坚持她的信仰 散发反对原子弹的传单

她看到了街对面的他和太太

他独自上前打招呼

闲聊几句 最后她拨了拨他额前的头发 还是那么金黄柔顺

对他说 "Hubbel, your girl is beautiful."

然后 挥手离开 步入风中

散发承载了她信仰的传单

  响起那首 <<The way we were / 往日情怀>>

Memories like the corners of my mind
Misty watercolor memories
Of the way we were
He Shys of the smiles we left behind
Smiles we gave to one another
For the way we were


Oh can it be that it was all so simple then
Or has time rewritten every line
And if we had the chance to do it all again
Tell me
Would we?
Could we?

Memories may be beautiful and yet
What's too painful to remember
We simply choose to forget
So it's the laughter we'll remember
We'll remember
Whenever we remember
The Way We Were...

 

 4 ) 好的影片需要丰富的阅历才能发现

去年第一次看这部片给的三颗星,那个时候真的搞不明白为什么它能成为一部经典影片。
直到前几日遇到一些事,蓦然回首脑海中闪现的竟然是它。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一次这种经历,我们在喜欢与艳羡心中那个强大的人时,偶一深思,发现他同时竟也是我所蔑视与幻想推翻的那个特权阶层中的一员。我们痛苦而无奈,是放弃追求继续依附于他,或忍痛离开去追寻心中的理念。不管选择何者,你总要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
特意修改评价多加一颗星,好的影片真的需要丰富的阅历才能发现。有些感情必须要经历过,才能引起共鸣。
或许你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也和当初的我一样,那么别放弃它,总有一天你会惊觉它的光芒。

 5 ) 往日情怀

和大部分人一样,因为Sex and the City中的四个女人曾那样热烈地谈起这部电影,于是终于找机会坐在电脑前,把自己放到1973年的美国,去看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第一部分:
“本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凯蒂·莫若斯凯(芭芭拉·史翠珊 Barbra Streisand饰)与男主人公哈贝尔·加德纳(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饰)由相识到相知相恋,却因彼此间个性和政治立场的差异而分手的爱情故事”

因了剧情简介中这一概括,许多影评里都将其归类为“一部鲜有的具有政治色彩的好莱坞电影”。确实,就像枪炮和玫瑰一样,政治与爱情的结合很吸引人,使得该片基本脱离了普通的浪漫爱情电影特有的小家子气,男女主角即使吵架,争论的也是”美国是否应该支持西班牙反战“、”如何评价罗斯福总统“、”麦克锡主义“等,秒杀了很多因为吃不到一起、放不下前任、买不起婚房而吵架的情侣。不管男女主角说什么,都颇有一种《在宏大背景下人们如何度过这一生》的感觉。

但是我一直坚信,任何宏大的主旨都有其最简单的解释。就像婚姻制度是为了保证子嗣的财产继承权(一说是基因的传承),本质上是人类财产私有化的产物,再追溯下去可以延续到人的生存本能。而这部电影也是同样,影片最大的遗憾——Kitty和Hubbell最终分开,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政治立场的差异,而是人生观的差异,人生观才是导致两人无法长相厮守的根本。影片中也多处体现了这一点,这是我很推荐该片的原因之一,好的电影会在揭晓结局前很早就步步铺陈很多线索,而烂片总是突然得出一个毫无因果的结论,然后兴奋地对你说:"Surprise!"。

影片中初次相遇时,Kitty即为Hubbell朋友的政治玩笑而生气,事后Hubbell劝她”你应该一笑置之“;Kitty想要在聚会上直抒己见,但每次总是被Hubbell捂住嘴;Kitty怀着身孕也要去华盛顿为被政府监听的好莱坞编剧抗议,但Hubbell却认为“等时过境迁,依然会有人请这些编剧,他们会一起拍电影,一起打网球,一起玩换妻游戏,干什么为这种事而去入狱呢?”

这两段对话很好地反映了两人在人生观上的差异:


政治理念只是人生观的一种。即使不是在人们普遍讨论政治的70年代,还会有经济政策、工作选择和生活理念等等,所以两人的结局虽然遗憾,却是必然的。

第二部分:
“凯蒂,性格倔强浓烈的左翼女生,在校担任青年政党联盟主席;而主张明哲保身的哈贝尔则是学校有名的运动和写作才子。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一起,也不可避免地分道扬镳。”

以电视和屏幕为载体的影视剧,具有类似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能够有选择地让人们注意一些事情,而忽略其他事情。所以文艺与生活最大的差别是,前者能够美化许多东西,而现实生活则是赤裸裸地将美好撕碎给人看。

剧集接近尾声处,在多年甜蜜与争吵混合的日子之后,在Kitty怀着他的孩子期间,Hubbell出轨了,对象是他朋友的妻子Caroline。在最后一幕重逢的剧情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岁月里Kitty独自抚养孩子,Hubbell甚至未曾探望。我相信,为这段爱情感动落泪的很多人,也正是在微博上大骂渣男孕期出轨、妻子软弱活该的人。但是此时此刻,连我亦觉得十分感动,望着Hubbell英俊而略显沧桑的面庞,而Kitty望着他还是如此悸动,几乎无法指责他们。

可见,人心竟是这样随意变更规则,我们对是非对错的评判几乎禁不起推敲。或者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微博上那些故事里,我们只看到了狗血的结局,而并没有见到男女主角过往的甜蜜,但是在影视剧里,我们伴随着男女主角一路走来,见证了他们从相识到相恋到争吵直至分开,所以知道甜蜜是真的,悲哀也是真的,甚至不能在一起也是真的。当时候来到,是怀疑过往的爱也许从来只是幻觉,还是指责对方为何违背承诺?也许只有一句话能让人清醒:”People change,but they don’t change back.”

第三部分:
“许多年以后,哈贝尔在街头与凯蒂重逢,往日情怀,不禁涌上心头。 ”


多年后,在街头宣传禁止原子弹的kitty遇见Hubbell挽着一个温柔沉默的女孩,还是如当年在学校附近的餐馆门口、后来在她家门口一样,他们站在马路两边,但总是她飞快地奔向他,捋一捋他额前的刘海,只不过这次他不再是一个人了,于是她微笑着说:“Hubbell,your girl is lovely”。70年代的Kitty已经明白,他们是不能再在一起的了,但幸好她也不再说“我会改”。

又过多年,欲望都市中的Carrie在街头遇见Mr.Big挽着高贵典雅的妻子,她本想得体地与他打招呼,却突然蹦出一句:”Hubbell,your girl is lovely”。Big惊愕地看着她,如果他明白,就能知道这背后是怎样的感情,但他不懂。就像许多人的一生,过往的岁月和深情,都交付给了一个并不了解其中真意的人。但90年代的Carrie已经比Kitty想得更明白:“也许问题在于他没有驯服我,也许有些女人注定不该被驾驭。也许她们需要自由奔驰,直到找到性情形同的伴侣一同前行”。

其实我想,这样的故事也许每天都在街头上演,当我们从旁边匆匆走过,看见那些站在街边的男女面色如常,不过说着些普通的话,但中间如风一般穿梭而过的,都是往日情怀。在欲望都市已经播出18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在遇到或者听说Kitty和Carrie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应该比她们更明白:一切都是必然,所以没有遗憾,而是应该感谢自己,for the way we were。



 6 ) 往日情怀有感——权力中矛盾的冲突与和解

我有很久没有看这样的爱情电影了,之所以这一次看这样的爱情电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听了戴锦华老师的课,在课堂上戴老师谈到这部电影,自己感到有兴趣,所以找来看看,结果是我感觉这一部电影还是非常不错的。

往日情怀海报

电影所处的一个时代背景是上个世纪50年代,这个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也就是美苏冷战时期,而且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即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关于历史的事情,我就不去过多的叙述,因为我本人的历史知识是非常匮乏,没有能力去深入谈论这一段历史,所以我就只就电影所呈现的去述说。

这一部电影讲的是一对不同阶级男女的爱情故事,形式有点像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在故事中女主人公凯蒂很明显是属于无产阶级这一立场层面的,这个从她的政治立场上就可以看出(实际上从她日常在周围的餐厅里面打工赚取学费勤工俭学,也大概可以推断她在经济层面也是属于无产者),而男主人公哈贝尔我不太确定他属于中产阶级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我从他对于政治的态度和社会看法的观点来看,是带着很浓重的中产阶级的文化气息的,那我称他为布尔乔亚吧),但是总之男主人公在阶层上无疑是站优势地位的,或者说在物质财富上相对于女主角而言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在这个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得到,女主角对于爱情处在一个主动的位置,她喜欢男主角,在大学的时候就对他有所好感,而后在他们重逢。她就一直想办法的去追求男主人公的爱情,刚刚我也是说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所以在她追逐爱情的这一举动方面往往是带有理想主义精神和真挚的情感的。而反观男主人公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在之前对于女主角是带有一点好感的,但是并没有非常强烈的感情。在这个爱情的主动与被动的位置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静对动,在爱情的权力关系上是高对等低。也就是说处于被动方面的男主角在他们的爱情关系的地位上是出于优势的,而处于主动状态的女主角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爱情中主动的一方往往都会以被动的一方为自己的中心,在这样的形式下主动方往往是卑微的,而被动方是被捧着的。这个电影的爱情权力位置关系的高低,在后面的故事中一直得到体现,就是为了维护他们之间的爱情,女主角不停的在退让,不管是去朋友杰杰家感受“颓废恶心“的谈话,还是为了男主角的想法去了好莱坞,亦或是为了挽留男主角都动了抛弃自己共产主义者立场,安安心心的随他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的想法。这些无疑都是处于爱情的主动状态下,劣势地位的表现。所以在这一这一整个爱情里面男女的权力分配是非常明显的。

权力分配

这个电影述说这一个古老的故事,也就是跨越阶级的恋爱。两个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走到了一起,相知、恋爱、矛盾、恋爱,最后矛盾实在无法调节最后分手。这个故事的套路还是比较老套的,但是它最后得到的结果我是比较认同的,我个人认为在阶级矛盾这一问题的和解,与种族、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是一样的,是不可调和的。如果调和了,我只能说这是一个神话,而神话往往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我说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我在此只能很笼统地说到,不管是受到的教育、理念等等这些都是具有很大差异的。不管是社会上出现的凤凰男、凤凰女,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在某一种程度上底层阶级的人们受到了上层阶级的排斥。如果你看过《红楼梦》中“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这一段的话,你就会知道,真正的上层阶级不管是家法,还是书礼都是非常严苛的,一个下层的人是很难进入他们阶层,所以我非常喜欢史太君点评类似《西厢记》、《牡丹亭》这一类的才子佳人小说。(下文原话)

“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 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贵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遭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邪了,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儿的道理!别说那书上那些大家子,如今眼下拿着咱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那样的事。别叫他诌掉了下巴子罢。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好的,我们再次扯回来,刚刚说了那么多的不可能。我还想再说些这部电影令我感动的地方。这部电影发生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的美国。麦卡锡主义是1950年至1954年间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乃至一切有不同政见的人。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无疑我们的女主角,一个共产主义的人士是非常之危险的。但是或许是爱情的缘故下,她与哈贝尔在相当的一段电影时间里面是爱恋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一段时间似乎她避免的一些针对她的一些政治事件。但是在这个爱情里面她也无法忍受哈贝尔及其他的朋友所表现出来的中产阶级的颓废、自我、逃避、不问政事、游戏人生的态度。但是最后她与哈贝尔还是不可避免的也遭受到了麦卡锡主义的政治压迫。在这一事件里面终于无产阶级与中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迸发了出来,身为布尔乔亚的哈贝尔很明确的表示他想过上平稳安定的生活,不想参与过多的政治事件,而身为共产主义者的凯蒂则要想去抗争、去呼吁公平、为了更多的人。在这样的矛盾之下,再加上之后一些事,所以最后影片以他们分手为结尾。

矛盾的激化

最后,终于来到我感动的地方。在他们分手的一段时间之后,凯蒂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她恢复了往日的张扬的卷发,在华盛顿街区她在积极的签售自己的书籍,这本书籍是关于号召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书。在这一过程种她惊讶的发现哈贝尔就在她对面的街上,而哈贝尔也发现了她,就在这里凯蒂向哈贝尔过去,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再简单的寒暄过后她了解到哈贝尔已经是著名电视公司的主持人,他身边也有了另一个女人,而凯蒂依然还是为自己理想奋斗的,在街上叫喊的那个富有梦想的女人。之后凯蒂再次回到卖书的行列中,但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哈贝尔会从街的另一边再过来,再一次拥抱了凯蒂。并且从凯蒂手中拿走了一张关于“反对使用原子弹”宣传海报。

拿走了一张海报

其实看到这里,事情已经不言而喻,在哈贝尔向凯蒂走去的那一刻,男女之间的权力出现了反转,凯蒂变为被动的一方,哈贝尔是主动过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转呢?我想,结合之后哈贝尔从凯蒂手中拿了一张反战的宣传单的主动来看,他应是对这个这个富有理想主义的女性抱有一种敬意,这不仅是哈贝尔的想法,也是导演的敬意。本来一个对政治非常反感的布尔乔亚,最后却主动的拥抱了一个共产主义的女人,还从他手中拿去一张反战的宣传单,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的一种心情吗?这样的一个阶级的人对另一个阶级的人的敬意,我个人认为不是某种阶级之间的和解,,但是我不可否认这样的敬意的确是非常美丽的,是非常令人所感动的,它上升到了某种道德高度,带有了情感上的超越性。所以在这一地方我觉得它打动了我。

然后这部电影的话,我很推荐大家看看。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年代里面,人人都想着过着自己的小生活,把时代化成了“小时代”,每个人只和自己身边的人有联系,却很难感受到自己和千千万万的人有联系。而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或者说我们难道真的逃离了人人命运都连在一起的大时代了吗?所以我推荐这部美苏冷战时期的电影,也是为了给大家思考思考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联系。最后关于时代,我想借用戴锦华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从来没有逃离世界与巨大的时代。

 短评

我相信男女主人公是真心相爱的,其实他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重逢的那一幕,真是感慨万千啊,看一次哭一次。

6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有爱不足以支撑两个人过一辈子,还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7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A very intelligent movie made by two very intelligent people: Barbara and Robert. A romantic movie that has a heart.10 out of 10

8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波拉克用随时代而变换的政治背景串联起了片中男女主角纠缠了大半辈子的爱情故事。如果各个方面都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恰恰偏执的爱着对方,最终结果是否只能是两败俱伤。看的时候湿了数次,史翠珊不管是表演还是歌声都太抢眼了,确定皮特和雷德福没有血缘关系么?

11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说实话,这片子就剩下这首歌和罗伯特雷德福了。在片子里,他们俩真不是一类型的,爱情戏很牵强。anyway,有爱总是好的。

14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凯蒂很爱哈伯,可是她无法违背自己的信仰。哈伯很爱凯蒂,可是他永远驯服不了凯蒂…… 欲望都市编剧也太爱这个电影了,Carrie遇见big订婚的一幕简直就是电影最后一幕的翻版加注解

17分钟前
  • stargazer
  • 力荐

“跟你试过迁就,痛也不分手,先至悟透人世里有一些价值,是比爱恨大,要补这个深沟,凭着爱不足够...”“祝你与我此后,各有新出口因邂逅你才看透,我终身志愿 为所爱认命,或为所信分开,如没法可兼有...”

22分钟前
  • 又双叒叕
  • 推荐

<sex and city>第二季18集里面让三个女人兴奋不已的电影"ur girl is beautiful"好奇整来看看,女主角长的有点奇怪……

26分钟前
  • Singgie
  • 力荐

“谈情在这刻太荒谬 转个时代跟你相厮守”

30分钟前
  • Yuziao
  • 推荐

一直好想看看satc里面girls们所钟爱的Katie是个怎样的女子。但是陈旧的画面和背景让我昏昏欲睡。好不容易等到那一句“Your girl is lovely,hubbell"也没有想象的激动。但是那狂野的卷发深入我心

33分钟前
  • 酚酞
  • 还行

留不住的往日情怀。女主这样太认真较真的女人爱情生活不太如意。看她轻轻摆弄男主头发的小动作跟表情,就能看出这个女人有多爱她面前的这个男人。

35分钟前
  • 紫松
  • 推荐

因那首动人的歌和罗伯特雷德福的颜,找这片找了很多年,资源难找、找到了又下不动(原来是因为不好看没人下!)... 好不容易看到了却是大失所望。芭芭拉·史翠珊长得实在不好看这还罢了,优秀的人格更有魅力。政治斗士本是好人设,对麦卡锡主义的抗争本是令人欣赏的,可片中刻画得却让人讨厌,开篇因罗斯福总统去世的悲伤让观众难以共情,不许人讲笑话大吵大闹更是神经,恨不得他俩赶紧分,丑女半夜求怜惜更是烂梗,恨不得扯着雷德福耳朵拎出去大喊快跑。两主角之间全无化学气场,颜值差异让雷德福看起来像是为了钱娶了富家女的帅气穷小子(芭芭拉长相造型还那么像希尔顿大小姐),眼神全无爱意,满身写着不情愿,这对于爱情片来说简直是灾难。简方达更适合这个女主的角色,她本身就热心政治,长得漂亮气质也适合,芭芭拉只唱歌就好了。

36分钟前
  • 锦瑟无端
  • 较差

正写爱情,侧写政治,作为时代背景,也是爱情因观念不合的因素。写爱情:其实两人一开始就不合适,只是一个主动,一个妥协,观念的不合,最后的分离几乎就是注定的。政治:西班牙佛朗哥独裁,美国光荣孤立,罗斯福,绥靖政策,麦肯锡主义,反共调查委员会,白色恐怖

37分钟前
  • 江寒园
  • 推荐

从satc追来~哈

40分钟前
  • 小啤能
  • 还行

这算是第一部反映麦卡锡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了,把政治事件融入到男女主角分分合合的爱情里,但故事本身又没有完全讲明(比如她是赤色分子),导致男主变成大渣男。故事本身又略矫情,走向实在摸不透啊… 只能专心欣赏歌声和雷德福的颜,可惜史翠珊的浓妆手指甲又让我出戏到九霄云外…

4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麦卡锡时代的爱情片让我流泪不止。往昔甜蜜徒留心碎。她左可他右,哪里只是冷战的片子呢。一个执着,一个妥协,一个凡事easy,一个事事hard,分明就是爱情里最无解也浓度最高的状态。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就像这个世界的观念分野,永无相通的可能。只在某些时刻,瞬间偶然共舞,注定分道扬镳。然而世事又是如此讽刺,最刚强的就最脆弱,最不羁的也最需要捆缚。为原则而忽略人性的人能够不顾一切重来,在涅槃中发光。深谙人性而可以变通原则的人,反而因为看透一切而甘心黯淡。那么,谁比谁更智慧,谁比谁更动人,左与右永恒的对峙,男与女永远的张力。

45分钟前
  • Berlinka
  • 力荐

勇敢而立场坚定的平民姑娘爱上了中产阶级的英俊小生,相爱而不能相守,即使有过妥协也只能相聚而后分手。政治从来都不会向爱情低头。

48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推荐

男主角真像布拉德皮特,哦哦我说反了,是皮特好像他

52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It's no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we have, nor being too young. It's just that we both are those who would give up anything to fight for our dreams.

56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感触最深的是Hubble说的"you push too hard. you expect too much."还有最后最经典的那句"Your girl is lovely, Hubble." 为了satc而看的,Carrie的确在很多方面都是这么的KKKKatie.

59分钟前
  • 尼尼微的花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