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节

爱情片法国2015

主演:塞西尔·德·弗朗斯,伊兹雅·海格林,诺埃米·洛夫斯基,让-亨利·康佩尔,Loulou Hanssen,凯文·阿札伊斯,布鲁诺·波达里德斯

导演:卡特琳·科西尼

播放地址

 剧照

美好时节 剧照 NO.1美好时节 剧照 NO.2美好时节 剧照 NO.3美好时节 剧照 NO.4美好时节 剧照 NO.5美好时节 剧照 NO.6美好时节 剧照 NO.13美好时节 剧照 NO.14美好时节 剧照 NO.15美好时节 剧照 NO.16美好时节 剧照 NO.17美好时节 剧照 NO.18美好时节 剧照 NO.19美好时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18:59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法国,黛芬妮(伊兹娅·海格林 Izïa Higelin 饰)是农场主的女儿,因为不愿意接受父母替自己安排的未来,倔强要强的黛芬妮选择离家出走,孤身一人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巴黎,想要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巴黎,黛芬妮邂逅了致力于女权运动的斗士卡罗尔(西西·迪·法兰丝 Cécile De France 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打破了性别的界限,走到了一起。  父亲中风的消息传来,黛芬妮不得不告别卡罗尔,回到家乡,无法忍受思念之苦的卡罗尔千里迢迢来到了农庄,想要在这里和黛芬妮开始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可是,两人特殊的关系很快就遭到了周遭的非议,亦使黛芬妮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之中。

 长篇影评

 1 ) 真實感產生清醒的共鳴

兩人如何開始戀愛部分交待不是很清楚,但後續雙方各自出現生活中種種認同問題,演員演技到位,劇情很適切傳神,還是很值得看!最近很喜歡看法國片,可能因為劇情不像荷里活那樣的誇張套路,影片往往取向收現場音或環境音,才更顯得影片更貼近真實的生活,而那真實感產生清醒的共鳴,看完很舒服!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2 ) 是爱情啊

虽然以女权为背景,讲述的却是两个女人间的爱情。因为爱情,冲破了一切阻碍在一起,终究抵不过现实。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步路都涉及到形形色色的人,最重要的是家人,朋友,恋人,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其中做出选择。不够坚定不够勇敢的人,只能逃避,数年后,也会因当初的选择而懊悔,但是做过的事情永远存在于心里,成为一段美好。或许双方都足够成熟,在对的时间再次相遇,又会擦出不同的火花。

 3 ) 在美好的时节,遇到了你

    1971年,我对那个年代的法国一无所知。电影告诉我们:
    女权运动在巴黎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女人们集会、抽烟、七嘴八舌毫不顾忌地发表政治观点、去解救因同性恋而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朋友、上街游行、支持女性堕胎自由,对演讲公然砸场,这一切激进、疯狂、刺激,这种革命的激情似曾相识。
    而在法国南部的乡下,风光旖旎,农民辛勤劳作、淳朴保守,女人没有社会福利、没有薪水、发言权,是传统的男性话语权主导的农村合作社模式。那里的女人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纷纷嫁为人妇,这种传统的凝滞也似曾相识。

    Delphine生为农场主的女儿,在干农活中长大,浑身健硕,充满力气,有着农村妇女独特的美感。她的生活是被设定好的,嫁给一个农民,过上安稳小康、勤劳致富、儿孙绕膝的生活。但是,她喜欢女人,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聪明,悟性强,也有一些勇气。在我看来她并没有纠结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她至始至终清楚自己喜欢的是女人,只是她在乎父母的感受,在乎乡亲们的看法。农活之余,她淡淡地对父亲说“我不想嫁人”,眼神又有些迷茫和没落,这种感觉又似曾相识,让人心疼。
    于是,来到巴黎的她被女权运动大背景下的巴黎生活所吸引,激进,疯狂,让人热血沸腾,也更是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和Carole相识,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在巴黎这段时间,整个感情中,Delphine是主动的一方,从第一次尴尬的一吻,到后来再次相见街头的一吻,她都是大胆热烈的(好欣赏这样的女孩子!)。
    
    然而,故事因为父亲突然重病变成植物人而转折,Delphine不得不回到农场,协助母亲料理日常, 一边照顾瘫痪的父亲,一边干繁重的农活,挑起家庭重担。Carole与男友分手,放弃与巴黎的生活,来到乡下与Delphine暂住。
    她们小心翼翼地过着二人欢愉的时光,一起干农活,一起睡觉,看似幸福,但这短暂的幸福生活在谎言里,终究有一天会纸包不住火。她们之间开始产生分歧,争吵,母亲也渐渐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有一天,二人在小路上过分亲密的举止被一个农村大叔撞见,Delphine害怕起来,怕自己的身份就此暴露,因为她太在于别人的看法,怕父母受到伤害。在一次乡民聚会上,大叔和别人窃窃私语让她敏感紧张,也许大叔并不是在谈论她,但不知所措的她为了掩饰尴尬地去亲了一个和她青梅竹马的男生。在农场的这段时间,Delphine变得退缩起来,因为她身上的包袱太重。而Carole则显得更加主动。

    终于,妈妈还是发现了。妈妈的心里也一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当看到两具赤裸的躯体拥抱在一起躺在床上,她强忍住内心奔腾不止的震惊,愤怒和否定,默默拉开窗帘打开窗子,喊女儿起床,没有多说什么,落寞地走开。这一幕我很是心疼,怕有一天这眼神出现在自己父母身上。母亲自然要赶Carole走,这个把自己女儿带坏了的人。
    Carole不知所措,奔跑着找到Delphine,感觉世界要崩塌。Delphine的内心已经痛苦到了极点,她有太多的顾虑。然后,她迟疑了一刻,迅速跳下拖拉机,说Si tu pars, je pars.(你走,我也走)

    然后两人一起乘火车私奔。幸福的生活即将在未来展开。
    如果电影到此时结束,只能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平庸电影。

    在火车站,Delphine反悔了,退缩了,她不能离开农场。
    再怎么回头也等不来她的身影。火车开了。Carole一人回到了巴黎。
    如果电影到此结束,只是一部bad ending的悲伤故事。

    五年后,Carole在自己的女权运动事业上已有所建树,帮助年轻女孩认识自己的身体,处理意外怀孕。
    她突然收到了Delphine的来信:

    “亲爱的Carole,
    我希望你能收到我的来信。我最终终于离开了农场和父母。当年我做不到,时隔数年我终于做到了。这些年来,你就是我的精神寄托。获悉你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真为你感到高兴。如今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不知你过得怎么样,又和谁在一起?现在我一个人在南部生活,拥有一个农场。农场不大,不过属于我。我希望我可以回到过去,回到你上火车的那天。我会鼓足勇气,毫无犹豫地跟你走。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你走后,我伤心了很久。最终我意识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朝前看。这也是我给你写这封信的目的。
    爱你的Delphine”

    到这里,电影夏然而止。这个结尾,不喜也不悲,不拖泥带水,刚刚好。要是两个人在火车站一起远走高飞,恐怕会坠入平庸,两人之间争吵不断,Delphine也可能为自己的冲动出走后悔愧疚,背负着家庭的现实包袱。
    在我看来Delphine并不是退缩、懦弱。她明事理,她知道自己要回去处理好家里的事,瘫痪在床的老父,心碎的母亲,一个需要有人挑大梁顶起来的农场。 从出柜到周围接受到自己独立,需要一个缓慢过程,Delphine用了五年的时间,理清了自己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一个祝福,是一件好事。她并没有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嫁做人妇,过上平庸的幸福。她受过强烈的女权意识熏陶,聪明、独立、坚强、勇敢(其实Carole并没有错看她),所以,这五年一直在默默奋斗,从父母身边独立,获得了自己的农场,自己的事业。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朝前看。这也是我给你写这封信的目的。”这是整部电影中最强有力的振奋人心的一句话,就像电影中暖色调的阳光一样,给人无限的希望。过去的伤心和痛苦就让它过去,把美好埋藏在心底,化作一段凄美的回忆,释然。只有向前走,不断向前走,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样子。
    想起一句话,Don’t hate your past, cuz that’s what makes you today. Delphine心中也许仍藏着那份没有鼓起勇气上火车一同私奔的遗憾,但她也会庆幸生命里遇到过Carole,在巴黎接受女权思想,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相爱,认同和觉醒,分离,然后独立奋进。这是她成长的转折点。如同片名La belle saison,在美好的时节,遇到了你。

 4 ) 《美好时节》里的她俩

法国女导演卡特琳娜·柯西尼执导的《美好时节》(2015),片中女主角戴尔芬,一个地道的乡村姑娘,与生俱来的内敛,混合着小小的野性,卡萝尔是巴黎一位西班牙语老师,更是一位打先锋的女权主义者,但在二人关系角色的转换中,戴尔芬却占了主动权。

时隔四十多年后,重新演绎了当时法国“同性恋”所处的真实情境,并非易事。当片尾卡萝尔激动地读着戴尔芬的来信,戴尔芬在南方露出自在的微笑,可以说,影片的成功如同两位女主人公最终选择的圆满。

1970年的法国,经历过“红色风暴”,各种混杂的思潮层出不穷,萨特的“存在主义”正当其时,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不止带来人本的孤独与绝望,还带来了女性解放的余波。戈达尔的“新浪潮”电影,不但向对手开炮,还开始呵斥同一阵营的特吕福。唯一的正确,被潮起潮涌的论战取代。融合着驳杂的思想,在经历了最终的混战后,带来了新一轮的自醒与反思。

这时,正在乡村帮着父母亲打点家庭农场的戴尔芬,带着爱情的伤痛,来到了巴黎工作。穿着红色的喇叭裤,遇到并解救了街头正“打劫”男人钱包的女权主义者卡萝尔。这些参与女权组织的女性,她们来自社会的各阶层,每天都在为女性的自由解放鼓与呼,并付诸各种行动。

当然,此卡萝尔非美国的卡萝尔,但有着同一特质,独立而自我。已有了同居男友的她,自认识戴尔芬后,即被对方所吸引,加之戴尔芬的主动出击,卡萝尔便乖乖跟她一同“出柜”了。在那个年代,即便法国这样开放的社会,“同性恋”仍被视为精神疾病的一种。就有男同性恋者被强制送到医院诊治,居然被她们这一帮女权主义者闯进去救了出来。

正是这次解救行动之后,在南方的乡村那晚,她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卡萝尔起初回避自己对于戴尔芬的感情。返回巴黎后,她对戴尔芬说,请别误解,我有很多同性恋的朋友,但我不是。但勇敢的戴尔芬说我也不是,拉起她的手,遂推她到一边墙上,当街亲吻了她。这真的让她猝不及防。

原来乡下姑娘就是这般的锋芒和直接。的确,出演戴尔芬的伊兹娅·海格林,并非那种打眼即光鲜亮丽的女演员,却极为契合乡下姑娘利索的样子,本身长得膀阔腰园,又活力十足,自有着另一种迷人的风味,她微笑的时候,犹如一股汩汩清泉。较之出演卡萝尔的西西·迪·法兰丝的纤细和含蓄,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阶级的女性,在巴黎相遇,竟然撞击出不被社会接纳的两性火花。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还是够大胆的。

虽然法国七十年代已有了《艾曼纽》这样大尺度影片,但“同性恋”这个话题,还是有社会禁忌的。尤其是当戴尔芬的父亲因为脑中风住院,她不得不回家打理农场,几周后,父亲才醒过来。思念日甚的卡萝尔在男友的不理解中,每个双休都要坐着慢腾腾的火车,来到戴尔芬的乡下。

戴尔芬是一个麻利能干的姑娘,开拖拉机,耕地,打草干,挤牛奶,样样干得顺手,卡萝尔也会跟着做做,但一天下来手掌就起了很多泡,拿笔的怎能跟天天拿锄头的比。母亲看到女儿帮卡萝尔挑泡,那样亲昵,让母亲感到了什么。以前父母亲一直希望女儿能跟安托万结婚,至少能让她留在身边。

其实,自小长大的乡下小伙安托万一直喜欢戴尔芬,默默帮着她家做了不少事,戴尔芬只能对他说谢谢你为我家做的一切。但安托万无意中,看到过她俩亲热的样子,他什么都明白了。这在偏僻的乡下,既不可思议又让人难以释怀,好在小伙一直放在心上。

在乡下呆久了,总会有闲言碎语,何况戴尔芬为了保卫自家的农场不被外人收购,她必须呆在乡下,这对卡萝尔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她为此感到迷茫和难过,不知如何走下去。她只得独自跟还处于迷糊状态的戴尔芬父亲倾诉,我来到这并不是来玩,也不是来打干草,我是为了你的女儿,因为我爱上了她,疯狂的爱上了她。

面对一个中风的人,她能倾诉衷肠。可现实却让她停滞不前,只能默默而行。对于这一对苦命鸳鸯来说,更糟糕的莫过于被人戳戳点点。她俩在林子里手牵手,被村里男人看到,戴尔芬很是焦虑,说村里马上就会传出莫里斯的女儿是同性恋了。她怪卡萝尔想问题总是很简单,毕竟这儿不是巴黎。

在村里的集会上,戴尔芬看到了那个男人,正对着别人说说笑笑,她无奈地拉过安托万急吻起来,惹得他莫明其妙而大发脾气,说你这是要我替你做掩护吗,我早就知道你们的事,但我爱你,我永远都不会说出去。所有的痛苦,似乎只能由戴尔芬一人承担,卡萝尔却还是一脸不在乎的样子。

这天早上,母亲莫妮卡推开门,发现了缠绕一起的她们,她拉开窗帘,说已过了7点半,没说什么便出去了。搞得卡萝尔开心了一阵,她根本就不知道戴尔芬所背负的压力有多大。

果然,莫妮卡并未责怪女儿,待她出去做事,单对卡萝尔,她终于发飙了,下了逐客令,说你还有两小时可以离开,斥责卡萝尔带坏了她女儿,你这个肮脏的女人,恶魔,并要掌掴她,吓得卡萝尔只得跑开。卡萝尔跑到地里,找到正开着拖拉机的戴尔芬。戴尔芬说你要走我也跟你一起走。

二人拎着行李箱一起来到火车站,可戴尔芬不想跟她走了,说我不能离开,我不能,我做不到。卡萝尔原以为她还是会跟她一起上火车,但她始终没上来。失望的卡萝尔只能独自返回巴黎。母亲看到女儿返回来,当然高兴,问,你错过列车了,另一个呢。她走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时间很快到了1976年,卡萝尔已在女性服务机构工作,忙碌中,她收到了远方的来信,当然是戴尔芬,她很是兴奋。信中说她还是离开了家,前往法国南方租下了一个小农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年,我很怀念过往我们一起的时光,但当你上列车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以前了,但我们可以前行,爱你的戴尔芬。

既然是七十年代的事,就不可能不纠葛当时的丝丝缕缕,想一笔跳过或刻意回避,那未免想当然和过于轻佻。正是她们这种无以开解的矛盾,才生发了影片可贵的质感,动人而出彩。或者说这是一部致敬七十年代的电影。

都市里到处洋溢着简单的冲动,美丽的乡村,处处显露勃勃生机。在自然的映照下,我们总是能看到她们远去的背影。远景中的人影,合二为一,还是置于孤独,都只能当作那个时代的背景,而非主轴。

毕竟是女导演的创作,让人感觉还是女人了解女人,画面极为精细唯美和悠长。她早先作为演员参演过很多电影,之前执导过《野心勃勃的人》《三个世界》《离开》等电影,《三个世界》便是她小时的一次经历所创作的。她说过生活中大都有很多无法预估的事,而电影所要做的便是捕捉其不确定性和戏剧性。

据此,《美好时节》跟她之前的电影风格,确有所变化,既纠结于角色本身的转换,着重阐释城乡两种不同的语境,给人内心所带来的微妙嬗变,精妙的呈现了女性电影所带来的唯美福利。这的确有别于《阿黛尔的生活》及其它女同片,就影片本身所蕴含的诗意来说,《美好时节》倒更让人体味到微风吹过山岗,落叶轻飘的沁人意境。

2016、10、20

 5 ) 没有后悔药!去追就好!

“两百万分之一,对的时间,对的你”

“为当年的决定,感到后悔,但是我们应该向前看,回不到过去了”

放屁,你知道她的地址,去找她啊!!

看这个电影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影子,不是不够爱,只是认为自己背负了太多,不够勇敢,但是多年后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那就再去试试或许会不一样呢?

没想到在1970年代的法国就有这样的思想觉醒,而在如今,国内不是压抑深柜就是厌恶,再就是体验了之后好像同性之间的感情也就那样,然后潇洒离开就好了,这样不负责任的快乐。

说是什么最好的朋友都是扯鬼,喜欢就是喜欢,跟性别又有什么关系。

演员用成熟的演技述说了一段不完美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才让人在不同的场景里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好像背井离乡时,没人有人认识,可以肆无忌惮的放纵;又好像无意间的眼神,或者是戳破水泡心疼的一个吻;甚至是一起躺在床上被发现,但又假装不知道的场景;每一幕都是亲身经历,历历在目。

乡村女孩在家庭健全,只身在外的时候无比的勇敢,能够徒手撩直女;但当女二为了爱,抛下一切去找她的时候,她又退缩了,她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她的责任。

bullshit!!

果然,在所有的爱情里面,全心全意去爱的那个人,到最后都是受伤最深的那个。

btw这部剧的男人都能站在支持的角度,确实也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令人羡慕。

 6 ) 美好的时节我遇到了你

1971年,我对那个年代的法国一无所知。电影告诉我们: 女权运动在巴黎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女人们集会、抽烟、七嘴八舌毫不顾忌地发表政治观点、去解救因同性恋而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朋友、上街游行、支持女性堕胎自由,对演讲公然砸场,这一切激进、疯狂、刺激,这种革命的激情似曾相识。 而在法国南部的乡下,风光旖旎,农民辛勤劳作、淳朴保守,女人没有社会福利、没有薪水、发言权,是传统的男性话语权主导的农村合作社模式。那里的女人对这一切习以为常,纷纷嫁为人妇,这种传统的凝滞也似曾相识。 Delphine生为农场主的女儿,在干农活中长大,浑身健硕,充满力气,有着农村妇女独特的美感。她的生活是被设定好的,嫁给一个农民,过上安稳小康、勤劳致富、儿孙绕膝的生活。但是,她喜欢女人,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聪明,悟性强,也有一些勇气。在我看来她并没有纠结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她至始至终清楚自己喜欢的是女人,只是她在乎父母的感受,在乎乡亲们的看法。农活之余,她淡淡地对父亲说“我不想嫁人”,眼神又有些迷茫和没落,这种感觉又似曾相识,让人心疼。 于是,来到巴黎的她被女权运动大背景下的巴黎生活所吸引,激进,疯狂,让人热血沸腾,也更是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和Carole相识,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在巴黎这段时间,整个感情中,Delphine是主动的一方,从第一次尴尬的一吻,到后来再次相见街头的一吻,她都是大胆热烈的(好欣赏这样的女孩子!)。 然而,故事因为父亲突然重病变成植物人而转折,Delphine不得不回到农场,协助母亲料理日常, 一边照顾瘫痪的父亲,一边干繁重的农活,挑起家庭重担。Carole与男友分手,放弃与巴黎的生活,来到乡下与Delphine暂住。 她们小心翼翼地过着二人欢愉的时光,一起干农活,一起睡觉,看似幸福,但这短暂的幸福生活在谎言里,终究有一天会纸包不住火。她们之间开始产生分歧,争吵,母亲也渐渐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有一天,二人在小路上过分亲密的举止被一个农村大叔撞见,Delphine害怕起来,怕自己的身份就此暴露,因为她太在于别人的看法,怕父母受到伤害。在一次乡民聚会上,大叔和别人窃窃私语让她敏感紧张,也许大叔并不是在谈论她,但不知所措的她为了掩饰尴尬地去亲了一个和她青梅竹马的男生。在农场的这段时间,Delphine变得退缩起来,因为她身上的包袱太重。而Carole则显得更加主动。 终于,妈妈还是发现了。妈妈的心里也一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当看到两具赤裸的躯体拥抱在一起躺在床上,她强忍住内心奔腾不止的震惊,愤怒和否定,默默拉开窗帘打开窗子,喊女儿起床,没有多说什么,落寞地走开。这一幕我很是心疼,怕有一天这眼神出现在自己父母身上。母亲自然要赶Carole走,这个把自己女儿带坏了的人。 Carole不知所措,奔跑着找到Delphine,感觉世界要崩塌。Delphine的内心已经痛苦到了极点,她有太多的顾虑。然后,她迟疑了一刻,迅速跳下拖拉机,说Si tu pars, je pars.(你走,我也走) 然后两人一起乘火车私奔。幸福的生活即将在未来展开。 如果电影到此时结束,只能是一部happy ending的平庸电影。 在火车站,Delphine反悔了,退缩了,她不能离开农场。 再怎么回头也等不来她的身影。火车开了。Carole一人回到了巴黎。 如果电影到此结束,只是一部bad ending的悲伤故事。 五年后,Carole在自己的女权运动事业上已有所建树,帮助年轻女孩认识自己的身体,处理意外怀孕。 她突然收到了Delphine的来信: “亲爱的Carole, 我希望你能收到我的来信。我最终终于离开了农场和父母。当年我做不到,时隔数年我终于做到了。这些年来,你就是我的精神寄托。获悉你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真为你感到高兴。如今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不知你过得怎么样,又和谁在一起?现在我一个人在南部生活,拥有一个农场。农场不大,不过属于我。我希望我可以回到过去,回到你上火车的那天。我会鼓足勇气,毫无犹豫地跟你走。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你走后,我伤心了很久。最终我意识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朝前看。这也是我给你写这封信的目的。 爱你的Delphine” 到这里,电影夏然而止。这个结尾,不喜也不悲,不拖泥带水,刚刚好。要是两个人在火车站一起远走高飞,恐怕会坠入平庸,两人之间争吵不断,Delphine也可能为自己的冲动出走后悔愧疚,背负着家庭的现实包袱。 在我看来Delphine并不是退缩、懦弱。她明事理,她知道自己要回去处理好家里的事,瘫痪在床的老父,心碎的母亲,一个需要有人挑大梁顶起来的农场。 从出柜到周围接受到自己独立,需要一个缓慢过程,Delphine用了五年的时间,理清了自己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一个祝福,是一件好事。她并没有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嫁做人妇,过上平庸的幸福。她受过强烈的女权意识熏陶,聪明、独立、坚强、勇敢(其实Carole并没有错看她),所以,这五年一直在默默奋斗,从父母身边独立,获得了自己的农场,自己的事业。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朝前看。这也是我给你写这封信的目的。”这是整部电影中最强有力的振奋人心的一句话,就像电影中暖色调的阳光一样,给人无限的希望。过去的伤心和痛苦就让它过去,把美好埋藏在心底,化作一段凄美的回忆,释然。只有向前走,不断向前走,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样子。 想起一句话,Don’t hate your past, cuz that’s what makes you today. Delphine心中也许仍藏着那份没有鼓起勇气上火车一同私奔的遗憾,但她也会庆幸生命里遇到过Carole,在巴黎接受女权思想,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相爱,认同和觉醒,分离,然后独立奋进。这是她成长的转折点。如同片名La belle saison,在美好的时节,遇到了你。

 短评

女权部分平庸,但私心说故事太美了,不管取景、人设,还是情感的起源发展,都美妙浪漫得不像话。40岁的Cécile简直可人儿,又飒又酷,爱得自由、随性又刻骨,演技飞起。胖胖的农妇姑娘魅力非凡,腰圆膀粗、热情、肉欲又禁锢,乡村girl毫不违和。果然还是女人懂女人,女导演的镜头让两位女性灿若桃花。

5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推荐

对70年代女权运动的呈现太有趣,导演有诚意,却仍脱离不了百合片看一部能猜十部剧情的套路——都2015年了,荧幕上的拉拉们能别纠结自我认同了么? 19 Aug @ La City, Eaux-vives, Geneva with Gio

8分钟前
  • Metamorphosis
  • 推荐

整个片子时不时地过于戏剧化,大概是故事不够纯粹导致的尴尬局面,看上去似乎放得开,但在处理时又显得拘谨保守,前半小时的女权线不了了之,随后又陷入了恐惧与压力,最后的结局试图掩盖其角色脸谱化的错误,但几个配角都实在写得太糟心,比较失望,和几部同题材的典范作品相差太远。

9分钟前
  • TWY
  • 较差

抛却“美”的层面,个人认为好过了《卡罗尔》,法国片果然不会令人失望。不论是五十年代的纽约还是七十年代的巴黎,思想上我们都落后了人家一个世纪,当人家同性恋都合法化了,我们还停留在“她为什么这么大了还不结婚?”“她为什么结了婚还不要孩子?”更不消说对所谓的“敏感”电影实行大棒政策了。

14分钟前
  • Dawnlight
  • 力荐

是爱情,也是女权。女性才更深刻理解和了解女性彼此。她激起了她的爱情,她唤醒了她的女性独立意识。两者相互触动和鼓励,相互成长,相互鼓励。最好的爱情跟性别无关,真正的爱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喜欢,并且爱这部片子的立意,很深刻,也诠释得很到位。

17分钟前
  • 月上海棠
  • 力荐

这部电影贡献了同志电影里非常残酷而真实的一幕——忍痛离开爱人后悲痛欲绝的女儿,而对面是抑制不住狂喜的母亲。(话说在影视剧里已抓到三个叫carol的姬佬了

21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随手在netflix点开的姬片居然看完不但没有吃屎感还流了1滴坚强泪,可谓很令人欢喜了【我真的很难理解在选择爱人和父母approval的时候选父母-如果父母只会因为你痛苦而开心,强行维持跟他们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23分钟前
  • 嘟嘟
  • 推荐

有时候真的看不懂什么是爱情什么事情爱,到底哪个吸引你。黛芬妮那个勾人的眼神演的真好,但是实在是讨厌这种掰弯别人自己却软弱退缩的人,这种退缩让卡罗尔气的委屈都哑口无言了。喜欢卡罗尔面对问题时的坦诚,“我不需要堕胎因为我是同性恋”,回看黛芬妮而是躲闪。卡罗尔才是真正面对自己人生的人

28分钟前
  • 木白
  • 推荐

女权运动或者同性恋被接受的自由度来说,在法国也仅仅只有巴黎是走在在履行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路上。其他的乡下地方,或者70年代的法国,同性恋与女性仍然不过是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歧视下度过。这40年改变的很多,以致于年轻人都忘了所享有的自由是--那几代人在泥泞中争取到的。

31分钟前
  • Danny
  • 还行

电影本身颜值不高,几乎可说粗糙,但就是有一种原生的、不造作的闪光,因此就有了力量。

35分钟前
  • 朗姐🌈
  • 还行

两列火车之间间隔45分钟,日后的黛芬妮总是在想,如果自己足够勇敢,是不是就肯随她走。去巴黎去游行,或者在家里点根蜡烛煮一餐饭等她归来。她与她之间相隔1000步,日后的卡罗尔还是会想,如果她肯向我迈出一步,我定当走完那999步。一段回忆染上金黄的麦香,我们赤裸着相拥,永远不忘那最美的时光。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Cecile de France改变刻板印象演了个原来直后来弯的妹纸。这是一部l'orientation 和classe推动情节的电影。女权主义运动作为大背景讲lesbian的生存,城乡的差别以及探求女性的社会职能建构。虽然是一部“悲伤”的片子,但没有悲伤的感觉,反而觉得结束得很干净,一切都还很温暖,脸上都还有阳光的温度

42分钟前
  • B-side K
  • 推荐

法国女性运动时期的拉拉故事,比《阿黛尔的生活》元素更多。城乡差异、女权觉醒、家庭责任、社会压力、身份认同。最后的私奔要是像《毕业生》那样就更好了。乡村部分摄影不错,想起了一点儿《天堂之日》。@法文中心

45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还行

70's的法国,中国还没走到的今天。

46分钟前
  • 中二九
  • 还行

把禁忌女同爱情放入70年代的法国乡村,激荡女权主义和质朴务农生活对撞出了新意。故事性不输给“阿黛尔的生活”,女主之一居然叫卡罗尔。也许这份爱在不同的时空会有不同的结局,有点惋惜...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懦弱的人不配拥有爱,我也曾经懦弱过

50分钟前
  • 明矾
  • 还行

一场回味无穷的爱恋,结局很写实。C-你怀念在巴黎的日子吗,D-不会,C-可是你在那里过得那么开心,D-那是因为有你在,如果你在火星,我也会爱上火星的。相爱未必能在一起,不过谁又知道最终的结局呢~

53分钟前
  • Lillian4ever
  • 力荐

这部电影很小众,原本以为法国电影都是慢节奏会很无聊,主要讲述的是在1970年代人们对女性的轻视,以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女性本身也无法完全脱离时代束缚勇敢做自己。但随着时代变迁,再回头望去,很多不敢做的事当年不被允许的,就变得很正常,人的思想也在变。所以没有所谓世俗的对错。

58分钟前
  • 不许抢我好吃的
  • 力荐

虽然讲的是70年代的法国,然后女主的自我认同,虽然2018了但不说别的地方,仅中国,你敢说大多父母亲友不是跟女主妈一样吗,不接受女儿的不一样,这是一个直到现在都存在的问题。当父母亲友同你说结婚吧 老大不小了,在不结婚找不到合适的了,你我也只能默默无语不说话。

1小时前
  • 蓝色温暖的冷色
  • 力荐

感谢黛芬妮掰弯卡罗尔,达成女权最后一步。阿黛尔在法国女导面前只能当弟弟

1小时前
  • 假木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