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记录片美国 / 英国2019

主演:大卫·爱登堡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剧照

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1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2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3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4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5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6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13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14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15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16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17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18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19我们的星球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4 20:13

详细剧情

由大卫·艾登堡负责解说

 长篇影评

 1 ) 突破性的作品才叫奇迹,copy奇迹的作品只能是垃圾

炒冷饭炒冷饭炒冷饭!!!和《地球脉动》的内容大范围重叠,许多取景地、出境物种换都不带换的,甚至有《地球脉动》高清修复版的错觉。做研究、写论文尚且要问前人已经做了什么,当前的工作有何空前意义,本片制作团队却罔顾制片的出发点,仗着经典之作的成功经验,一味复制粘贴。摄影技术好又怎样,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画面,我不如去看摄影展!作为纪录片,却缺乏对于摄影材料的统合和组织,没有对中心主旨做更深的挖掘和思考。企图用高大上的拍摄设备掩盖懒惰和敷衍的制作态度,企图用拍摄的“艰辛”来自我感动,却不在核心卖点上动脑子、下功夫,纯属消费观众的情怀。

环保的口号更是空洞无力,全片仿佛把人类归为地球的原罪,给出的“解决之道”竟落脚于切尔诺贝利?!行行行,把人类杀完地球自然就美好了。真不知道这种极端的环保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2 ) annihilation

Paris' Notre Dame is on fire. People seem to rattle over the righteousness of each other's opinion. With the holy sword granted by civilization in hand, the majority is flaunting an ostentatious superiority: you petty partisan, barbarian, philistine rats are all unlettered riffraffs!

These comments have ironically depicted our peasant ravishment to nature.

Nothing was heard or saw here, not a damn ripple when Greta Thunberg struck in her scowl last month. Is it because news were blocked or because we the people are simply strike paralyzed. No, there is no excuse for our weakness.

Amidst this energetic online flak, I am once again stupified by the sapient riot, surprised by the power of collective publicity, and above all, saddened or even irritated by their ignorance over the true fire around us all.

We take it all for granted when amends could be made, but mourn like cowards for her lost beauty when doom comes.

This weakness applies to every single one of us living on this land. Not to mention the feeble stance on political disempowerment.

We shall all fear.

 3 ) 我们的星球,是人类的,更是自然的。

“这个系列节目 将欢庆那些仍然还在的自然奇迹

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

确保人与自然得以繁荣”

——OUR PLANET

你认识哪些动植物?

你活在怎么的环境中?

你有多了解我们的星球?

很长时间以来,并且未来也可能继续,我一直感知自己活在人类社会。大城市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住在狭小的出租房。每天见到各色各样的人,周而复始,见到最多的动物是蟑螂、蚊子、老鼠。工作上令人烦心的事,极度雷同的电视剧情,两点一线单调的日常。偶尔的一次散步,都会情不自禁发出“世界真美好”的感慨。

可以前并不是这样。

今年7月21日,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好可惜,认识它竟是以这种方式。

你见过多少种书里描写的动物?狡猾的狐狸,笨拙的企鹅,兽中之王老虎……小时候学习课本知识的时候,每每看到这些,都免不了一番想象。小时候家里秋季有时候可以看到大雁南飞,就会看到它们像书里写的那样:一会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型,感觉很神奇。

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动物片段,仍有些恍如隔世之感。

镜头之下的它们,充满灵性和野性。企鹅小心翼翼穿过海象群给小企鹅喂食,途中可能有机会近距离观看一场两只雄海象打架的场面,但要小心不被它们庞大的身躯压到。求偶花样超多的雄鸟,清理出干净的适合表演的舞台,静候雌鸟到来上场表演,甚至还有多位伴舞助力。

宁静下暗藏危机。塞伦盖蒂草原上一群猎狗追着角马群,它们寻找落单的小角马,角马妈妈用身体挡住了猎狗,小角马努力奔跑,终于回到角马群中,猎狗放弃了追逐。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象们失去栖息地。为了寻求一舒适的栖息地和觅食,视力极差且行动笨拙的部分海象爬上海边的山崖,又从上面摔落。

这些片段后面都接了一个“不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高速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全球变暖效应加速。

7500万吨冰川在20分钟内全部崩解。生活在冰川下的南极磷虾失去栖息地,企鹅失去食物磷虾,海豹虎鲸失去食物企鹅,被破坏的不止是一条食物链,与之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社区也被破坏。更别提这上万吨冰川要多少年才能形成。塑料也是利器之一。被破坏的珊瑚群,只是渔船不经意的一次捕捞,却要用几百年才能恢复。

我们的星球如此美好。有海洋系统、森林系统、草原系统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蜜蜂采花、塞伦盖蒂动物大迁徙、座头鲸迁徙、大马哈鱼洄游等万物生生不息的传承。自然界自有一套法则保持动态平衡,经过多年进化形成,代代相传。

在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上,人就像蜉蝣一样渺小,朝生夕死,可我们带给自然的破坏最大。海洋温度上升几度,珊瑚群大面积白化;沙漠大干旱食物地图失效,母象首领带领象群寻水失败;冰川大面积融化,北极熊教给小熊的觅食手段可能用不上了。

大卫·爱登堡在接受《太阳报》采访时表示:“我们要传递的讯息非常紧迫。大自然陷入了危机,我们不能再轻声细语地表达意见。”

这部纪录片在展现星球上美好事情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破坏:人类对环境的恶劣影响。警钟已经敲响,那我们要怎么保护环境呢?

 4 ) 9.8分都嫌低,它竟美过《地球脉动》

回忆起小时候在科教频道的荧幕记忆,自然就是《走近科学》

除了这样的科教节目,当然我们还能回忆起各式各样的自然纪录片。

从《动物世界》到《人与自然》,美丽的自然世界是孩子的天然启蒙读物。

而谈到国外的自然纪录片,有一部在这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BBC出品的纪录剧集《地球脉动》。

作为“海外版的《人与自然》”,影片更进一步,通过深入人迹罕至的极地荒原、无底深海甚至极少被探秘的地底洞穴,呈现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

这部神剧,第二季更是在豆瓣拿到了9.9的高分,成为了2016年评分最高的纪录剧集。

而《地球脉动》原班人马并没有停止脚步。

今年4月,这支金牌摄制组携手网飞共同推出了新作《我们的星球》。

《星球》一经播出,就收到了观众如潮的好评,反响和呼声甚至超过了前作。

好评如潮的《星球》是如何吸引到胃口被养刁了的我们呢?

我们先来看看《星球》超强的卡司阵容。

影片原声由曾为《蝙蝠侠:侠影之谜》、《指环王》系列做配乐的史蒂文·普莱斯操刀。

电影配乐师普莱斯为纪录片配乐能够更好地煽情与助兴,又成功避免了BBC以往浮夸的风格。

担任解说的则是“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DavidAttenborough)。

作为BBC的御用解说,他的地位相当于解说《人与自然》的赵忠祥老师。

93岁高龄的他,再度以经典之音带领我们进入神秘的自然奇观。

此外,《星球》更是以超乎超人的工时和先进设备确保了影像品质。

600多名工作人员,在超过3500个拍摄日里,走遍了各大洲的50多个国家/地区。

全程使用4K超清格式拍制,保留了自然世界“高清的美”。

每一帧画面美得像截图,色彩饱满,细节高度保留,分分钟想设成壁纸。

由于过于清晰,观众时不时就觉得身处另一颗星球。

水、光、雾混合的迷人质感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光只是清楚可还不够。

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过: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星球》采用美军发明的空中摄影机拍摄,可从数公里外拍摄某物体的超清特写。

因此,我们有机会接近了从未被如此近距离拍摄的各(奇)种(奇)各(怪)样(怪)的野外小动物们的日常:进食、捕猎、求偶、迁徙…

有趣的小动物充斥着画面。

一群粉红火烈鸟带娃迁徙,成年长官带着一个营的童子军噗嗤噗嗤向前进军。

这只蠢萌笨鸟为了赢得放心,通过伸展羽毛摆出各种浮夸的造型,完成了一次“个人时装秀”。

不过要想赢得雌鸟芳心,光摆空架子可不行。

这只长须鸟别出心裁。

先是特意叼走落叶,打扫出了一片干净的舞台,然后开始了表演。

请欣赏“舞技不如生鸟系列”。

而丛林中数量最多的切叶蚁群可以在24小时内切光一棵树。

蚁群精密配合,全然无视沿途的动植物。

《星球》做到了足够远,足够美甚至足够近,但这却不是最讨观众好评的。

与十年前的《地球脉动》相比,我们看到了《星球》更浓郁的人文关怀

《我们的星球》主题词写道:

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抵达了月球,并有史以来首次回望地球。自此之后,人类人口翻了一番的,而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

这一连串鲜明的数字掷地有声,通过对人类短短的现代历史的追溯,为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类繁荣敲响了警钟。

因此,《我们的星球》更像是文明预警

做着一份环境恶化、极端气候、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阶段性报告

然而这份有分量的报告并不沉闷。

《星球》的叙事围绕着因果关系经由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观众目睹/介入了一次次“蝴蝶效应”的生发。

比如,第一集开头讲到了秘鲁渔场富饶的凤尾鱼。

通过片中一系列生态系统运作功能的展示。

片末,观众不禁发现,如果没有风尘的迁徙、洋流的运动,也就没有秘鲁的优质渔场。

这就是,“撒哈拉的一粒沙依然能够影响着世界”。

沙漠里飘起的风尘滋润了遥远的南半球的秘鲁渔场。

这样微弱却又深远的联系让我们明白,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一切正在发生,一切又已然发生

就像在第一集“一个地球”中,拍摄组去到了极地最北的冰川。

那些大量的冰川和海冰,通过将太阳辐射反射出去,保护着我们的星球,防止地球过热。

在这个过程中,格陵兰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它终年被冰层覆盖,面积相当于9个英国大小。

而在过去20年间,格陵兰岛浮冰数量持续锐减。

融化的速度比十年前快了一倍。

巨大的冰川更快地向北撤退。

下坠的冰块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震耳欲聋的声响在海与冰之间回荡。

短短20分钟内,7500万吨冰融化,大量融化的淡水涌进海洋。

提高了海平面,改变了盐度,扰乱了洋流。

这只是开始

第二集“冰冻世界”里,我们很快就看到了受害者。除了北极熊这样经典的“全球变暖代言人”之外,《地球》更是观照了较少关注度的海象

由于全球变暖,海水退到了北方。

海象为了在觅食地附近获得休息,扎堆涌上就近的海滩。

于是,这里便赫然惊现了堆着10万只海象的海滩。

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拥挤的海象群。

这样的“象口”密度,造成了踩踏事件频发,海象的争斗不断。

而一些海象为了避免争斗,设法去到了远离象群的岛礁。

一吨重的他们艰难地爬上了80米高的峭壁。

由于海象离开水,视力就变得极差,当他们因饥饿而试图下山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坠崖”事件接连发生。

一吨重的海象难以在岩石上形成很好的抓力,只要不慎踩空,他们就会坠下悬崖。

巨大的身体像玩偶一样在石头与石头之间翻滚。

他们摔在了堆满了尸体的滩头上。

许多尸体已经腐烂、发臭。

尚有一丝气力的海象悬置在海滩上,望着天空。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丧片”。

剧集最后一段,摄制组作死地进入了「切尔诺贝利」。

这是现代人类最悲惨的灾难之一。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超过十万人立即撤离,整座城市瞬间变成一座鬼城。

人们宣布,在接下来的2万年里,放射性尘降区不适宜居住。

然而,尽管有辐射,情况到了现在已经有了显著的好转。

不到10年,新苗就开始发芽。

不到20年,野生动物数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甚至濒临灭绝的普氏野马出现在了切尔诺贝利。

不到30年,灾区的野生狼群上升至禁区外的七倍。

而现在,切尔诺贝利又重新被绿色覆盖,一派生机勃勃。

这是我们星球的韧性

但这更需要人类控制自己的脾性

历史上爆发过多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依旧熠熠生机。

我们保护自然救的不是这颗老星球,而是人类自己以及我们关于这颗星球所有美好事物的记忆。

就像片中提到的:

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5 ) 数百海象坠落悬崖,这辑豆瓣9.8的纪录片让人心碎

《我们的星球》是网飞与金牌自然纪录片制作组Silerback Films合作,联手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入各个自然保护区,利用最新的4K摄像技术摄制而成。

从苍茫冰盖到海洋深处,从遥远的森林到戈壁沙漠,前后在50多个国家取景,拍摄长达4年。

纪录片里除了能看到壮阔的自然景象,神奇的动物习性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心碎的画面。最近网上引起热议的是第2集结尾的情景,看哭了无数观众!

近年来由于气候暖化,北极的冰川不断减少,纪录片里就有一组很震撼的数字:20分钟内,7500万吨的冰川崩解。预计到2040年,北极将再无冰川。这不仅会让全球气候暖化加剧、海平面上升,还会影响到无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在俄罗斯最北部,数十万只海象生活在海冰上,那里距离它们捕食的地方最近。然而由于海冰的面积狭小,画面上能看到的是,几乎每寸生存空间都被占领了,密密麻麻全是堆叠着的海象,踩踏或压死事件随时发生,但更可怕的情况还在后头……

有些海象想方设法在群外找活动空间,所以它们爬上了80米高的悬崖,对于习惯海冰的1吨重的海象来说,这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但为了生存,为了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它们只能这么做。

拖着沉重的躯体,好不容易爬上了悬崖,可海象的肚子又饿了,必须回到80米的悬崖下来找食物。但离开海水的海象视力很差,根本看不清楚前方悬崖的路。

数以百计的海象在悬崖上踏空,一只又一只地坠落或滚落到悬崖底部,奄奄一息,等待死亡。为什么后来者还要继续下崖?是要饿死在悬崖上,还是要放手一搏,你觉得它们能有更多的选择吗?转眼间,海岸上那一头头海象尸体触目惊心……

“它们都在气候变化的前沿,正在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但不要忘了,造成气候变暖的就是人类,那人类不就是间接杀害海象的凶手吗?!

纪录片拍下心痛一幕:海象因全球变暖跌落山崖

虽然该集结尾告诉我们,全球暖化的进程在减缓,冰层上的生物能稍微缓一口气,但海象以及更多生活在冰上的动物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园何时会消失,也完全无法掌控它们自己的命运,就像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人类的错,总要动物来买单!

此外, 潜水员还可以重点关注纪录片的第4集,主题为沿海地区(Costal Sea)

里面可以观看到非常壮观的杰克风暴,

了解到浅海处的海豚、鲨鱼如何捕食,

发现海獭对海带森林的重要性,

惊讶于大量水母出现很可能预示海洋失衡等。

每每看完这些纪录片,都会感觉自己真的很渺小,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你真的有为环保做些什么吗?这是我们的星球,不就是应该由我们来守护吗?

《大西洋月刊》的评论道出了我们必须去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因:《我们的星球》是一篇悼词,一份忏悔,一个惩罚,更是一次战斗的召唤。

希望更多人会真正地行动起来。

热爱海洋、热爱潜水的朋友可以关注Enblue潜水,感谢!

 6 ) 思维与存在

很多人都喜欢读书、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大脑中没有一个宏大的思维逻辑系统去囊括你所看到的知识,你所看到的知识就是无数分散的点,很难说你真正吸收了其书的核心精髓. 就好比今天我们处在21世纪自然科学大信息量整合基础上,我们在这个大信息量的整合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模型,这是一个全新的高点,我们站在这个高点上回望和俯视此前的哲学史的讨论,我们将会把他看的很清楚. 比如读一本西方的哲学书,如果你没有一个超过那本书的更高深度、更高维度去阅读它,你总是站在下面仰望它,你很难读懂他,但如果你站在相对更高的点俯瞰它,你才能更容易去理解它,你就能把那些零碎的知识点拿来补充或者是替换你之前的底层思维逻辑系统. 而《物演通论》就是将既往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甚至博物学,以当代大信息量为基准,重新整顿翻新,建立一个历史从未有过的思维高度而且为未来提供全新的基础理论的一本哲学大作. 01 物演通论消解了唯物论、唯心论和不可知论三大派系各自的前提缺陷 什么唯物论? 首先唯物论是绝对否定唯心论的,它有一项不自觉的前提默认,就是他认为我们的感知是一个真空的孔道,我们对外物的感知是通过真空的孔道去触及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感知是有规定性的,而且我们的感知只能获取被规定的对象的可感属性,而未被规定的可感信息都是无效的,因此唯物论出现严重偏差. (比如说,人类只能看到一定区域的波长,也只能接受一定范围频率的震动波,一旦超过这个区域和范围,人类是感知不到的) 而所谓唯心论 也绝对否定唯物论,但它同样也有一个严重的偏差,就是虽然知道感知是有规定性,但是它不知道感知是指事物的属性,而把感知属性当做了实体!也就是认为属性本身就是实体. 于是西方古典哲学第一人“笛卡尔”说:“任何事物分为二元实体,一个是物质实体,一个是心灵实体”,可见他把感知(精神)当做一个实体来对待,他根本不知道感知其实是物质实体的属性,也就是他对感应属性这个东西没有概念,于是认为是心灵实体组成的世界万物,这是唯心论的严重偏差和失误. 不可知论也同样有一个前提默认 就是认为我们的感知本来就是求真的,因为他有这个不自觉的前提默认,他才会产生不可知论这个问题,如果他知道我们的感知不是求真的,也不可能是求真的,不可知论自然消解. 所以无论是唯物论、唯心论还是不可知论,它都有一个前提偏差,或者有一个偏差性的不自觉默认,一旦我们把这个武断前提清理清楚,三大派系都将不成立,而当我们把唯扣掉,叫物心一体,或者实体与属性一系,这个唯物唯心的对立问题就能得到通解. 02 此前的哲学家一直在横向的讨论“知”和“在”,但始终无法打破“知”和“在”的二元对立,即便是打破这种对立,也是非常荒唐的! 就是武断的将唯物唯心融合,即要么否定唯物,但是不能说明知的源头,也就是精神的源头;要么否定唯心,但是直到现代也根本找不到物质的真正质料究竟是什么?因为无论是夸克还是玻色子,都能继续往下挖,最终唯物居然成了空洞. 直到古典哲学阶段结束,黑格尔甚至说“在”(也就是唯物)仅仅是绝对理念的意化,于是在既往哲学横向思路中,只能导致“知”和“在”的双双迷失. 而在递弱代偿原理中,不再横向观念的讨论“知”和“在”,而是将横向关系转为纵向关系,叫“知的纵向一元规定”,也就是说“知”是“在”的本性派生,当物的存在程度变化的时候,作为“知”的感应属性的代偿程度同时发生变化,“知”不是为了对“在”求真,而是“在”的有效代偿,也就是为了满足存在阈而获得稳定存在. 简单说,“知”是“在”为了求存而派生出的属性,是为了求存,不是为了求真,这是“知”和“在”从二元对立格局转变为“知”和“在”的纵向一元规定关系,也就是第一次对“知”和“在”有了感知量化模型. 于是在递弱代偿模型下,知和在统一,不再对立! 03 第一次找见精神的源头. 既往哲学只是在讨论精神的作用方式和规定性,但从来没有人去研究过精神从哪来,因为既往哲学家潜在默认的状态是什么? 他们仅是横向观念去看待世界! 也就是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前,人类都觉得自己是神创的,是突显的,所以没有纵向观照万物的观念,并且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精神、感性、知性、理性,这是人类独有的禀赋!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精神竟然是物质的属性,也就是说精神是在138亿年的宇宙物演史上,逐步通过属性增益发育而来. 因此,此前的哲学从来没有探到过精神的源头,而精神的源头在物演通论里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叫“精神”,也是整个哲学史上第一次找到精神的发生源. 04 我们获得的为什么不是真知 近代古典哲学总说“知”难以求真,但是知为什么难以求真?却始终没有答案. 康德说:“人类的感知总是飘浮在现象界,客观本体是被扔在彼岸的,是超验的,是无法企及的”而什么是现象?康德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罗素曾经也在他的哲学书中探讨,说古希腊时代就在探讨现象和本质,但是2000年都说不清它是什么? 直到物演通论出现,才终于说清楚了现象和本质,在递弱代偿中明确知道,所谓现象就是感知层面上感应属性的耦合,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属性耦合,也只能感知现象,而真正的“知”无法知道. 那究竟是什么是现象,在谈现象之前,我们得先得了解什么是属性? 举个例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正负电荷是电子和质子的属性,电子和质子发生关系是通过电荷属性耦合来达成,电子只能感应质子的正电荷,质子也只能感应电子的负电荷,电子根本无法感知质子的形状、颜色、大小、质量等所有信息,并且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因为它的感知都是被属性规定的,这叫电子的感应属性,而质子的正电荷则是可感属性. 感应属性对可感属性进行感应属性耦合而获知,获知的结果是什么?是电中性,电子永远无法捕获一个质子,因为捕捉的一瞬间就达成电中性,所以电子对质子的知是被自身的属性扭曲的,而这个耦合的一瞬间后的结果就叫“现象” 于是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感知过程为什么总是飘浮在现象上,因为它是对应感应属性耦合的失真产物,而之所以宁愿失真去感应,因为它是最简单、最简洁、最经济、消耗能量最低的方式而达成依存来实现求存. 这足以有效的说明为什么我们的一般感知不免飘浮在现象界,既然本真是被扭曲的,那么我们的知也就不是真知了. 既然感知不是求真,那么存在主体皆为盲存 因为一切主体的感知包括人都不是为了求真而设定,而是为了求存而感应,所以任何主体都是盲存,因为我们的感知仅仅达是为达到存在阈的满足值,有效代偿达成即为感知满足,再加上感应属性耦合,才是感知所得,而耦合一定是对“对象”的扭曲,因为耦合的一瞬间就变成了耦合结果,也就是现象,而根本不知道这个可感属性究竟是什么? 因此对任何一个主体来说,不管是原始的可换位主体,还是后发像人类这样的不可换位主体,他的感知永远达不成本真,达不成对象所要有的那个客体本真,因为感知一旦触及对象,就立马扭曲为现象. 因此对象和客体是两个概念,“客体”是指你的感应属性没有覆盖在上面的那个存在,而对象指的是你仅仅抽取客观可感属性的那个存在,这两者概念是不同的. 因为这些原因,你的感知永远达不成本真,你永远是盲目的存在着,尽管你觉得你有所知,但其实你是盲存着,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禁闭,一切你所感知到的存在都是你精神统摄中的存在. 递弱代偿原理明确了什么真理,什么是本质 在物演通论中,“知”是有的规定的! 但如果你要读懂这个规定,你必须对物演通论中的存在度、存在阈、及衍存偏位线有一个基本了解. 在衍存图中这样表达,存在度越高,则感应属性(感知属性)的代偿量越小;存在度越低,它的代偿属性和感应属性增益就越大,知的的规定就在存在度与存在阈之间,存在度是下限规定,存在阈是上限规定. 而“知”就是为了感知满足存在阈的有效代偿,这就是真!使得存在者能够稳定存在(这里的存在指的是整个物类,而不是单一个体) “真”不是追寻客观事物的本体,而是能够满足存在阈代偿常量,这叫做“真”,它不是真知!而是真存,也就是“知”的上下限规定只表明“知”追求代偿满足而不是追求对象本真. 既往人类都是把这个满足代偿的知叫做真理,也称为为本质! 但是这个本质不是恒定不变的,就好比历史上无数的所谓的真理,都经不起时间的打磨,然后再次随着存在度的下降而沦为现象,所以本质是漂移的. 就好比以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直观的讲,这是真理,而后又有地心说、日心说、相对时空观、绝对时空观,这所谓的真理、本质一直在变,但让人惊异的是在每个阶段,人类都无比相信,但是历史长河中,以现代人的视角,你会发现本质都是漂移的。所以,任何所谓的真理都是不真的, 其真理只是满足当时的人类能获得稳定依存条件才叫真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所谓的真理也就不真了.

 短评

甚至比《Planet Earth II》好看!一口气看完。有趣的小细节特别多,会让人拍着大腿叫好大开眼戒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那种。比如天堂鸟的求爱舞,猪笼草借雨捕食蚂蚁,泰国斗鱼的拥抱和泡泡巢,蝾螈抢老婆等等,甚至还去了切尔诺贝利。而且全程画面特别清亮透彻,Netflix 原生 app 支持的 Dolby Vision 4K 片源在 OLED 电视上放出来真是视觉享受,强过身临其境。美国戏份比较多,甚至还有加州大火,还挺有亲切感。保留节目幕后花絮从每集变成最后合集,不同喜好都一次看过瘾。花絮还发现 DJI 实力软广(标志性开机音)。再次表白一下 Netflix,把纪录片系列也扩展到老厂们擅长的动物领域,一出手就水平不凡,还大手笔把 BBC 大卫老爷挖来了,真是有钱有心任性,越来越有大厂风范了。

2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力荐

补充一句!有花絮!单独一集63分钟的花絮,被奈飞放到了“预告及更多咨询”里,b站up主可能是没找到,忘了搬运了。花絮比正片好看!拍摄品质不输bbc,姥爷解说听着还是如此舒适。the things parents go through to deliver a meal, if only they knew,这么诗意的词恐怕只有爱登堡能写出来。还提供了很多全新视角,包括沙尘暴如何影响海洋生态。都是奈飞拍的新素材,不像bbc,用老素材凑数。爱登堡老爷在预告里说希望新平台能带来更宽阔的传播,我怀疑还是原班摄制组,不过确实带来了更宽阔的视野。配乐简直太美了,改掉了bbc浮夸的臭毛病。

5分钟前
  • Macavity
  • 力荐

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人均排碳量全球第一和不承认温室效应的美国人拍出来的纪录片。技术和画面上实际比地球动脉更强,跟地球动脉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对全球变暖森林覆盖率锐减的负能量警示片。70%以上的解说都是负能量的报数字,什么时候北极冰川消失,什么时候野生红毛猩猩灭绝。这不是一部展示地球之美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告诉你再不做点什么大家马上就全部玩完儿了的警告片!!

6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力荐

“未来20年我们的行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

7分钟前
  • DING
  • 力荐

除了纪录片应有的美感外,这次配乐又到了新的高度

9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力荐

给你看什么是美。告诉你美将不存。

12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大卫出品………金字招牌

17分钟前
  • 见片鬼。
  • 力荐

当我们躺在沙发吃着薯片看着电视的时候,和我们同一个世界的蔚蓝海洋里正上演着一场场的饕餮盛宴,广袤荒漠中缓慢移动着一个个孤独只为生存的背影,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原上呈现着一次次的致命追逐,茫茫冰川正宛若庞然巨兽死亡般破裂消融…

19分钟前
  • CUBY
  • 力荐

比之前的planet earth还好看,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尤其是海洋那两集。有一种为了这部纪录片换掉电视机的冲动。Netflix真愿意砸钱啊。

21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有一句政治不正确:越看到这星球的美丽,看到那么多生灵的可爱,看到大自然几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年造就的鬼斧神工般的和谐与共存共荣,一想到她因为我们不加遏制的欲望而加速褪色乃至幻灭,我就特别想说,人类都原地爆炸吧。

2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看后,我理解了灭霸的响指…

29分钟前
  • 每天一颗白煮蛋
  • 力荐

其实也就还行吧,高清版Planet Earth 1,在拍摄技法和内容质量上讲跟近几年的BBC作品比其实差距挺大的,在干货上可能还不如PE1,看自然类纪录片多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32分钟前
  • 小驿
  • 推荐

不看此片 = 白在地球上活一回

34分钟前
  • Lucy
  • 力荐

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是BBC御用,今年已经93岁了。他一生与自然世界为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向戴维致敬,也羡慕他过了一个无数人羡慕,但又无力尝试的人生。

39分钟前
  • 阿怪
  • 力荐

虽说原班人马 但是仍有不同剪辑更凌厉节奏更快 不浪费每一秒钟每集开头引子即惊艳Steve Price配乐一流 动作配乐和海洋主题最佳没有幕后花絮老爷子没露脸每集足够明确拍摄意图: 不仅记录 更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必须深入人心 更要落实到位

43分钟前
  • mills
  • 力荐

如今的纪录片已经出神入化到像是所有动物都拿了剧本一样,精彩刺激得很

44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看到第四集,五星没问题,随便一集挑个10分钟出来凭摄影就够了。评论里面有个人说故事性不够,想说声大自然故事你m,planet earth 小蜥蜴逃生的不是官方承认摆拍了么,要故事你看个JB纪录片。你只要知道现在人类做的事情千回百转之后能够让一帮海象被逼跳楼就够了,which might be the least concern among all the consequences. we are not losing the planet, it's losing us.

46分钟前
  • Jasonovski
  • 力荐

切爾諾貝利的野生動物森林世界真是太魔幻了。

49分钟前
  • 力荐

最后一集切诺贝利点题:要是人类灭绝了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

53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看到海象坠地那里流泪了,听到2040年北极夏天将不会结冰,我想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人类的末日吧。

57分钟前
  • 苏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