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叶清,赵昊,乔钢,曾卷炳,鲁海子,冉宏林,何晓歌,黎海超,谢振斌,樊伟,郭汉中,李思凡,王瑞,傅悦

导演:范承祥,顾菡丹

播放地址

 剧照

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3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4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5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3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4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5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6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7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8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19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2 21:13

详细剧情

  B站自制纪录片《不止考古》是目前唯一获得“三星堆”授权许可拍摄的互联网平台自制出品纪录片。本片以人物为线索,聚焦三星堆从发掘、修复、保护、研究、三星堆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与世界的互动几个维度出发。将三星堆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观众,带观众领略一个真实的考古世界,一个或许从未想象过的文物“背面”的世界。

 长篇影评

 1 ) 三星堆是一个想象力放飞的地方

三星堆的想象力远远超乎想象,这种超乎给人的感觉很复杂,他有的时候调皮得像个孩子的“卡通乐园”,有的时候又正经得像个“泱泱大国”,威严和规矩并不是这里一贯的主题,天马行空的不拘一格时常让我惊掉大牙。进入三星堆的时候,总是被这种“不正经”的历史原貌搞得欲罢不能。越是深入,越是迷雾。对他的好奇感是那种别想睡一觉就能忘记的,它像美酒一样上头,看一次就能酩酊大醉,看久了就如痴如醉了。

在三星堆出土器物里,总能找寻到跟现代设计的某种契合度,有一种强烈的错觉,这是不是现代人代劳的“手笔”?我们和古人的生活是不是存在一扇时空之门,可供我们随时穿越。不知道是我们把后现代的设计感穿越到了古代,还是古人把“乐此不疲”送给了我们。

在这个人间神国的秘境中徜徉的时候,总会面临如织的人群,对于三星堆的引力,大家并不满足于这些替古人说话的器物,开始关注是谁把他们再次唤醒,谁又和他们朝夕相处,于是乎,就有了我们新的目标——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

初次跟这些三星堆幕后的考古人接触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眼里都透露着跟三星堆那个年代生活了好久的感觉。更为奇妙的是,你会莫名的感觉他们跟三星堆最为标志的青铜人头像和大面具都有几分神似,或许这辈子能在三星堆工作的人,上辈子可能都来自三星堆吧 。

在人物选择上,我踌躇许久,从一般思维来说,做考古类型的纪录片,想要走记录言之有物的捷径,就会倾向于把目光锁定在一群资深考古人的身上,作为一个有专业门槛的纪录片,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作为一个人物纪录片,多样性,多切面,多视角是我一直坚持的,那么什么样的选择,才能实现人物故事和专业考古双维度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

在最初的一段时里,最为遗憾的是明明在这个古老职业里嗅到了年轻人的气息,却迟迟没能锁定精准的目标人物,但内心实有不甘,在不懈的找寻中,也经历了许多质疑:年轻人资历尚浅,还不够专业,我们为什么要看他们呢?面临一直以来的担忧和质疑,我也在思索,我们记录的就仅仅是专业和权威吗?我们只需要历史的喧哗和神秘吗?一次次反问自己,我们记录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如此反复摩擦,直到一个叫王瑞的姑娘出现,让我坚信他们身上有一种纯粹得可怕的心性,感染了我,也让我坚定了在我们记录的人物里,必须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随之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稚嫩,但他们沉浸!

那么如何看待他们不懂、不理解、不确定呢?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堆叠的海量信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不明白、不确定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不能奢望他们如同一个历练经年的考古学家那样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这也正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必经之路,他们有沉浸、投入、奔赴,我们真实的记录这个考古人所经历的阶段,也是基于考古本身的门槛事实,乏味与枯燥的真实,以及一代代新入坑的年轻考古人为自己的喜好而选择的真实。

说完年轻人,就不得不说到老爷子了,在任何一个考古群体中,找到几位德高望重的岁月老人,那就容易得多,那么问题又来了,大家的思考似乎又一致的在期待:有没有金庸武侠里的扫地僧?有没有顽童般的周伯通?有没有……,似乎不来一坛深埋的女儿红,就开不了席。不过只要你开席了,该来的人也就出现了。三星村里土生土长的修陶人曾大爷和博物馆的修复大师郭汉中,就这样动静相宜的闯入了我们的视线。两位都是土生土长的三星村人,相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旅途,终究他们是与三星堆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让我兴奋的是他们的性格迥异但又殊途同归;让我犯难的却是上了席面,这酒该怎么喝?老爷子身上关于三星堆的故事那是层层叠叠,可如何让他对我这个“闯入者”卸下防备,打开话匣,还得回到这已经摆开的席面上,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拿一段考古经历下酒,最能让人进入状态,只不过两位的这杯三星堆酿造的酒,喝法要不尽相同罢了!

邂逅人物的过程,已然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守候三星堆的考古日常那就是考验我的专业和耐心了,在和每一位考古现场的发掘者交流,要时刻警惕被他们“踢出对话局”,混迹于高端作业流程中,靠着搬弄历史的“是与非”,让我尚有一丝缓存的空间,诚惶诚恐的化身考古迷弟,不露痕迹的丢出“小白”问题,收获了来自北大的赵昊老师,对于八号坑的如数家珍;发掘舱外寻找大房子的乔钢,解迷一样的线索分析;在迷雾重重的考古发掘中,找到故事发展可能存在的方向。姑且不迷失,方有迷局可破解!

时间往往是考验的试金石,在与三星堆的日常逐渐接轨的同时,对于考古工作如此缓慢,开始有点不理解。每一个层位提取步骤周而复始,不能少一个环节,随之而来的等待就拉长。后来才理解,每一次提取,他们不可能当下解决所有问题,在保证提取的合规性,又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坑里的原始信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诺大的一坑土,用各种小型工具一点点抠,这是何其磨练人的意志,这和我们拍摄纪录片一样,对于人物的追踪,要一点点去理解,别妄想一蹴而就,读懂人和读懂历史一样需要耐得烦!所以漫长的拍摄,一颗等待的平常心和时刻保持新鲜的好奇感必须交相呼应!

三星堆出土文物数量极其庞大,这对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压力极大,这点在文保中心的谢振斌以及他带领的团队身上感触颇深,这个入坑27年的老文保人,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时刻泡在文物保护的思索里,世界性的保护难题,一个接着一个;像土壤和坑壁这种特殊的保护对象,更显得是在“自找苦吃”了。考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却需要可逆的决心。每一种消逝,都在极力的减缓;每一寸抠出来土,也都小心翼翼的收藏;我时刻在纳闷,这么多事情他们做得过来吗?与自然规律的抗争,看到的是考古人明知不可为却还要为之的坚韧。当下的我们,能量还没有大到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尽量为后来人保留解决的空间吧,也庆幸这段记录谙合了纪录片留给后人思考的映照!

其实入坑越深,你就越会发现:跟历史较劲,不轻易跟自己和解,倔犟得稀松平常,坚持得不动声色,是这群考古人身上惯有的习性与品质。考古的过程即使再有章可循,也禁不住历史谜团的接踵而至,历史就像一个爱开玩笑的小老头,随时让你错愕混淆,到底哪一个真相才是最终的真相,有时候求证真实变成了数学题,有时候又变成了逻辑推理题,更有甚者,辩驳真伪还要上升到哲学范畴。历史已然不能回头,就像我们摄像机对准的每一段人物故事,也在下一秒就会变成逝去。不能预测未来,亦不能溜走当下,每一个纪录片工作者何其不是与考古人有神韵相投的“不和解”!当然,这份不和解也正是为了最终与内心世界的和解!

在三星堆,这份“不和解”的极致人物,当属来自四川大学的黎海超老师,33岁的考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人负责三个坑的发掘研究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国家级“三星堆世界网络”的研究课题。温和的外表下,散发的能量惊人!偏偏他遇到的三个坑成型器物很少,看到的都是满地碎渣。感觉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哪怕是在旁边看的人,呼出的都是要崩溃的气息。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我不禁开起玩笑来,黎海超有几恨?一恨金玉宁可碎;二恨木箱空余土;三恨龟背无丹青;都说造化弄人,转念或许就是造化成就人。在黎海超的碎片征途中,他说他喜欢选择难的路,我是信的;脚下的路难,心中的路却很宽!

对于考古人来说,面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需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但确定的是:这一粘手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谁还能轻易付诸一辈子?我说,这么漫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你们不觉得枯燥吗?他们说,既然选择了,就会走到底,这是考古人的命运。对于浩瀚的历史,个人的一生相对太短,所以能把一辈子付诸于一件事,并深入其中,拼出另一个历史,也是我们记录他们的价值所在。当然,人的复杂性不亚于历史的浩瀚性,记录他们,理解他们,读懂他们,同时能够传达出相对有价值的社会情感,也是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一辈子的事情!

作为真实的纪录片,在三星堆拍摄,最大的挑战就是跟不同形态下的“真实”较劲。首先对于媒体,三星堆就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地方。作为记录者,你需要释放出来的善意与诚意;作为对话者,你需要表露的专业与投入;如此种种,都影响着这份真实!一路上也在思考,那个看到的真实和你真正发掘出来的真实到底相距有多远?所以需要着力的地方,还有觉察他们自己都不一定在意的内心角落;以及由你引发的真实记录,能否触发被记录者的反向感动;为此,也在不断的提醒自己的内心,要一直真实的去感受这一切!

到此,我们的记录需要告一段落,三星堆和这群考古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这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段旅程,“我与三星堆”的这部纪录片“不止考古”,更有尘土之下,内心的仰望!

 2 ) 因为热爱,一切付出都值得

前几天无意间在B站刷到了这部《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预告片,然后去看了第一期,感慨颇深。 一直以来都很爱看考古纪录片,对三星堆也略懂一二。和常见的考古类纪录片不同的是,小破站的这部纪录片确实“不止考古”,而是把镜头更多的聚焦在三星堆坑里坑外的考古人身上。

原以为考古学者们都是雷雨这类德高望重的专家,看完才知道原来三星堆里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在北大授完课就马不停蹄跑回三星堆、在八号坑的层层象牙里挖文物的坑长赵昊 在坑外满地划线、用洛阳铲开盲盒、寻找古人遗留不动产的乔钢 还有膝盖受伤后坚持挖土的何晓歌,乐此不疲的给小伙伴们展示自己发明的“圆规式起身”,还自我调侃“自然得像个正常人”。 也许在大多数年轻人眼中,对于考古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和辛苦。考古人们在土层中发现文物后,而光是清理土层就能耗费掉他们几个月的时间。并且这样的发掘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有大量的鉴定和修复工作。 但对于在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来说,他们虽然日复一日的在进行不一定有收获的工作,但成就感就是他们在考古工作中维持自己热情的助推器。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因此聚在了一起。看到大家一起给何晓歌过生日、送上太阳轮蛋糕的那一段,真的会被他们的革命友谊打动。 因为热爱,一切付出都值得,致敬这些普通又伟大的考古人!

在坑外满地划线、用洛阳铲开盲盒、寻找古人遗留不动产的乔钢

也许在大多数年轻人眼中,对于考古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和辛苦。考古人们在土层中发现文物后,而光是清理土层就能耗费掉他们几个月的时间。并且这样的发掘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有大量的鉴定和修复工作。

但对于在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来说,他们虽然日复一日的在进行不一定有收获的工作,但成就感就是他们在考古工作中维持自己热情的助推器。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因此聚在了一起。看到大家一起给何晓歌过生日、送上太阳轮蛋糕的那一段,真的会被他们的革命友谊打动。

因为热爱,一切付出都值得,致敬这些普通又伟大的考古人!

 3 ) 因为喜欢

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宿舍时不时会来一个历史系的学姐。

彼时的我少年登科、春风得意。一路读了不错的学校,跟了不错的老板,发了不错的论文,还没毕业就定了不错的工作;万事俱备,只剩论文。得益于研究基础的扎实积累、逻辑思路的清晰整理、和年少精力,博士论文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撰写阶段;巅峰时期,一天有效工作时间可以高达12个半小时,一天一万字。

彼时的她怀孕了。每天只能去工作室干3~4小时,中午来宿舍午个休;慢悠悠的抱着书,慢悠悠的中午跟我说说话。

她问我早晨写了多少,我说差不多4000了,下午这章就能结束。

我问她早晨写了多少,她说今早又找到了一份新的考古笔记,所以昨天写的那600,删了300多。

她其实是理科,本科计算机;毕业以后放弃了上海的offer,转专业考来读历史。

在她断断续续来的那1个月里,我知道了原来我校最厉害的的方向是元史;她老板之前去蒙古田野调研的时候笔记本被野生动物叼跑了损失惨重;她能熟练掌握英语蒙古语和日语;我们国家大量的元史资料(主要是第一手的考古史料)被日本人带走了,以至于现在我们还要去扒他们的资料做二手研究;她也会吐槽就业难,说不论是高校研究所出版社还是博物馆吸纳不了那么多就业。

我问她,你后悔吗?她说,不!因为我喜欢!缓慢,但是坚定!

一个月后她因为身体的原因,停止了论文写作,跟老板请了假回家休息;一个月后我的博士论文截稿,也跟老板汇报完回家过年。

后来我们再也没见过面,仅保留着微信联系。

现在的我已经度过了青椒的阶段,辛苦但还算顺利的解决了“生存”问题,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始思考着发展、高质量的发展。

现在的她在大学里做基础教育,没有再走研究的路。

可是现在的我,在每年给新入门博士开会时,总会说这样一句话:我喜欢我的科研方向和工作状态。我希望有天,你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喜欢!

 4 ) 杂聊几句:

1因为疫情,四川之约一直没提上日程,但最近三星堆的巡展来到汕头博物馆了,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我去不了,你能派代表来,也行,期待之余,纪录片、相关的书籍都赶紧补起来,对于看展,我一般都有这样的习惯,先提前补充理论知识、历史背景,看展,过后再看相关的书或影像也会如临其境。这是一个很爽的过程。

2目前和三星堆有关的纪录片中,这一部是最高分的,且看了另外几部,都不如这一部有意思。非常独特的讲解方式,和其它类似纪录片的调子很不一样,轻松、幽默,还带了很多当下流行的网络语、口头语,包括配乐,也是那般活泼轻快、青春朝气,不古板、不陈腐、不老套,考古,一个多么严谨、肃穆、单调、孤独的事情,被讲述得风月无边。

3通过这部片子,也打破了对考古人的刻板印象,原来他们也可以是如此幽默风趣的一群人,学霸们一旦幽默起来,那魅力会让人眩晕。

4这部纪录片并不重在讲述三星堆的历史,而是人,考古人,借三星堆突出“我”的主题,就像这些历史文物一样,如果不是连接着遥远的古人文明,它们或许一文不值,物是人非的当下,我们只能通过借物思人。

5考古,是个体力活与脑力活并存的工作。在外人眼中,它之所以神秘,是因为面对太多的未解之谜,而在考古人眼中,它不过就是一份也会让人感到无聊、繁琐的工作,只是当带着敬畏与热爱之心,他们一边戏谑着自己是在做“垃圾分类”,一边渴望借此探寻人类文明的变迁。

6航天人上天,考古人入地,不同空间的信仰都靠一代又一代人接棒下去,他们都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很慢很慢的事情,是他们自己这一生完成不了的,但即便如此,也都尽自己的每一天去做能做到的一点点进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过去通过自己交到未来手里。

7很多学科都在兴起和落寞,但唯有考古是没有尽头的。

8我喜欢一切历史与文物,如果永远埋在地底下,就永远没有那些传奇的故事,但是,我也常感到惘然,前人打墓,后人挖坟,我们自己安息的初衷,也愿意给后人如此折腾吗?考古精神坚信,你要先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所以人类无尽的欲望下,也必将永不止境地挖掘下去,直到所谓的“真相”重新编入历史。总觉得好像有哪里违背了什么。

9同样是被挖出来,三千年前的泥土会被扫去,而成型的陶器会被捧在手心,有时想想,那同样来自三千年前的泥土,也挺让人心疼的。但这有什么办法呢,价值不在于时间本身,而在于它凝聚了什么。

10说到底,最珍贵的,还是人,就像这部纪录片所聚焦的。

——2022.12.2看完《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

 5 ) 因为热爱,一切付出都值得,致敬这些普通又伟大的考古人

前几天无意间在B站刷到了这部《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预告片,然后去看了第一期,感慨颇深。 一直以来都很爱看考古纪录片,对三星堆也略懂一二。和常见的考古类纪录片不同的是,小破站的这部纪录片确实“不止考古”,而是把镜头更多的聚焦在三星堆坑里坑外的考古人身上。

原以为考古学者们都是雷雨这类德高望重的专家,看完才知道原来三星堆里也有这么多的年轻人。 在北大授完课就马不停蹄跑回三星堆、在八号坑的层层象牙里挖文物的坑长赵昊

在坑外满地划线、用洛阳铲开盲盒、寻找古人遗留不动产的乔钢

还有膝盖受伤后坚持挖土的何晓歌,乐此不疲的给小伙伴们展示自己发明的“圆规式起身”,还自我调侃“自然得像个正常人”。

也许在大多数年轻人眼中,对于考古的第一印象就是枯燥和辛苦。考古人们在土层中发现文物后,而光是清理土层就能耗费掉他们几个月的时间。并且这样的发掘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有大量的鉴定和修复工作。

但对于在三星堆的这群考古人来说,他们虽然日复一日的在进行不一定有收获的工作,但成就感就是他们在考古工作中维持自己热情的助推器。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因此聚在了一起。看到大家一起给何晓歌过生日、送上太阳轮蛋糕的那一段,真的会被他们的革命友谊打动。

因为热爱,一切付出都值得,致敬这些普通又伟大的考古人

 6 ) 不止考古不是你以为的考古

考古学专业在读的来回复一下那位「就没人觉得这帮人像在上世纪似的?一个人干活,一帮人围观,一个个心态好的不行,上班族的卷消失了」豆瓣用户: 1.关于你说的心态好、卷消失了,纪录片里所有的青年考古人,都至少是名校硕士在读研究生,他/她们也很辛苦,除了在田野上挖地、写日记、绘图,室内(尤其是雨天)还需要整理资料和写论文,地层划不出,分不清早晚关系的时候也很痛苦。 2.一人干活,其他人围观是客观需要。探方有些地方很脆弱,不允许太多人同时作业;一小片区域的探方通常由一名考古专业人员负责,再配若干个民工(一般是每个探方两个民工),考古人员负责起取部分重要器物、划分地层、写日记、绘图等,他/她在坑内作业时,为了不影响采光和判断,民工此时一般都会在探方外;有时候有丰富经验的考古学者也会在探方边的隔粱上指导把关。 3.人也不是机器,你在野外的坑内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一直蹲着拿手铲挖土试试,看你用不用休息,要不要一直卷,心态会不会好的不行。

 短评

很好看。没有将重点放在讲解三星堆文明的诸多未解之谜,而是聚焦三星堆的考古人,展现他们日常工作的样子,亲切又令人敬佩。不得不感慨三星堆考古的科研经费真的好充足!相比各种先进的设备,大量的年轻人作为储备力量在考古现场实践成长更是巨大的财富。黎海超教授请加油啊!

6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力荐

B站的纪录片带来的风味令人眼前一亮,整体上像是偏向于综艺风格的纪录片,对比以前的官腔感的纪录片,这样的风格更能让人产生亲切感,而不是冷冰冰的”玩泥巴“,也回应了标题:不止考古。

11分钟前
  • 非酋寻乡
  • 力荐

哈哈哈,这是考古专业招生宣传片吧,好可爱的纪录片啊!

14分钟前
  • tangmm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8分钟前
  • 想要一辆货车
  • 力荐

赵昊和乔钢那段隔空互相diss也太好笑了吧。btw真的越来越感觉考古 是真正迈向未来的职业!能把考古拍的这么轻快动人真是太好了,本身就是很有魅力的事情,本身发掘这世上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就很幸福,自然应该是快乐的

21分钟前
  • Jenni
  • 力荐

看完第一集我真的仔仔细细的研究咋挖土研究到了两点

22分钟前
  • 郑云凤凤
  • 力荐

就等周四了

25分钟前
  • 杨幂助理
  • 推荐

第一集特别喜欢!赵老师乔老师坑内外的“battle”很可爱,迷茫很真实,新方法探索下的发现更令人振奋,重点是,老师们都太可爱了!神秘华丽精美奇特的三星堆看得很多了,这里提供了一个更朴实、更接地气的视角,不仅看见了三星堆,更看见了跟三星堆有关的一个个鲜活的考古人,也因为他们,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三星堆跟我距离不太遥远。真好,真好!

26分钟前
  • 某S
  • 力荐

记录三星堆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平淡、认真、执着,这些可爱又单纯的人们,从细微见匠心。

31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历史的是人的记录,难得从考古的角度切入,看到一部分工作人员的现场、思考,背后是更多的一个个人的坚持,这样的纪录片不带观点,就完全放给你看到一直跟随三星堆人的苦闷与欢乐,在这个年代沉甸甸的闷头做事,实属难得。

34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很可爱,第一集讲老张低估了任务的难度却高估了自己腰的强度怕是要把我笑死hahahaha。终于有一部讲生僻行业的纪录片,立意不再是建立在凸显这个行业和大众主流有哪些差异,他们多么多么惨多么穷,多么居陋室不改其心境,这些刻板印象都没有,太舒适了!真正的尊重,是不把别人当“异类”,他们也是人,挖掘人之为人的普遍性,而不是去放大每类个体的特殊性,这是优秀的故事与糟糕的故事最大的区别。

37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推荐

关于考古人的考古日常“记录”片,有在祭祀坑发掘文物的,有在田野刨坑找遗迹的,有修复陶器的,有保护象牙的,还有为吸渣体质犯愁的,直观理解了我妹(挖土人)说的“取样(土)品(渣儿)”、和“靠想象写论文”。

40分钟前
  • 小豆豆
  • 力荐

北大博士仍然上来说女同事/校友又胖了您要不要低头看看自己能不能看见脚

41分钟前
  • 罗黛若
  • 还行

我本来以为会是讲文物的纪录片,😂没想到是个考古打工人的纪录片。😂😂😂😂就挺好笑的,不同部门的人互相diss。😅打工人要保护好腰啊!旁白听上去真的越来越年轻……😂其实已经是个将近50的中年人了,听着像刚上班的。

46分钟前
  • 蕾雅蓝顿
  • 推荐

考古人与考古现场

47分钟前
  • zen
  • 力荐

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52分钟前
  • 青苔
  • 力荐

第二集许丹阳小队在外场发掘挖到一个盒子大小的宋墓,里面有两块石头,瑞过来帮忙挖,打趣说:“可能是哪个小朋友的石头死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能笑两天救命!最后一集没及时看,转会员了。看过的前四集是可爱的,赞

53分钟前
  • 来一串冰糖葫芦
  • 推荐

就没人觉得这帮人像在上世纪似的?一个人干活,一帮人围观,一个个心态好的不行,上班族的卷消失了

55分钟前
  • X7X8
  • 还行

喜歡這樣輕松的紀錄片,B站在這一塊一直做得挺不錯的

56分钟前
  • 三疊紀
  • 推荐

很喜欢历史,大学还选修过考古课呢!真的好好奇三千多年前三星堆的故事,希望能有一天可以窥探其中一二。

57分钟前
  • lilpee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