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

恐怖片美国2023

主演:艾莉森·威廉姆斯,维奥莱特·麦格劳,钱信伊,珍娜·戴维斯,布莱恩·乔丹·阿尔瓦雷斯,珍·凡·伊普斯,洛丽·邓盖,斯蒂芬·加诺·蒙顿,阿洛·格林,艾米·唐纳德,迈克尔·萨克特

导演:热拉尔·约翰斯通

播放地址

 剧照

梅根 剧照 NO.1梅根 剧照 NO.2梅根 剧照 NO.3梅根 剧照 NO.4梅根 剧照 NO.5梅根 剧照 NO.6梅根 剧照 NO.13梅根 剧照 NO.14梅根 剧照 NO.15梅根 剧照 NO.16梅根 剧照 NO.17梅根 剧照 NO.18梅根 剧照 NO.19梅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16:13

详细剧情

  “她不只是个玩具,而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梅根(M3GAN)是一个具备高度人工智能、栩栩如生的玩具人偶,被设计成小孩子最好的玩伴和令家长最安心的盟友。这款玩具人偶由一名玩具公司杰出的机器人专家洁玛(艾莉森·威廉姆斯 饰)精心设计,梅根能够借由聆听以及观察学习人类行为,并且成为她照顾的小孩的朋友、老师、玩伴和保护者。  当洁玛突然成为她失去双亲的八岁侄女凯蒂(维奥莱特·麦格劳 饰)的监护人之后,洁玛并不确定也没有准备好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家长,加上她的工作压力非常巨大,于是就决定将她设计的人工智能玩具人偶梅根和凯蒂配对,试图解决照顾凯蒂这个孤儿和纾解她工作压力这两个问题,但是她的这个决定却造成无法想像的严重后果。

 长篇影评

 1 ) 披着科幻外衣的鬼娃or披着鬼娃外衣的终结者?

逻辑硬伤太多,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这片为了刻意制造恐怖噱头,硬生生把女机器人仿成女鬼,强行各种诡异表情动作,包括杀boss前的跳舞和侧翻也很牵强,拜托编剧或导演有点脑子,这是生产出来陪伴儿童的保姆机器人,不是万圣节吓人的鬼娃道具,剧中开发者也不是变态,没事对机器人植入这些诡异表情动作干嘛呢?

 2 ) 平庸安全的恐怖片,才有资格上映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能够杀到内地院线的《梅根》,算得上有两把刷子。

一把刷子,是它作为「好莱坞恐怖片」,终于可以再度现身,毕竟上一部同类作品登陆院线的时间,已经是《隐形人》伏击的2020年(《寂静之地2》官方定位为「惊悚片」)。另一把刷子,则是作为「恐怖片」,反正山中无老虎,《梅根》再怎么摆烂,也不致于在这行列垫底。

不垫底当然不该成为电影追求的目的,特别是《梅根2.0》业已在开发路上,这部起源作品,哪怕为了商业谋算,也该多出三分诚意。

但是它自以为的诚意,只在冗余的加法上。过载到模糊后,它似乎没有办法集中力量讲好一个简单寻常的恐怖故事,即人工智能反杀人类。

但它本该完成得十分妥当才对,好歹这电影幕后,曾经给人许多信心——温子仁担任制片人兼编剧,导演热拉尔·约翰斯通执导过怪有趣味的《足不出户》,而知名恐怖片厂牌布伦屋(Blumhouse)此前打造过的优质作品除了《隐形人》,还有《爆裂鼓手》《逃出绝命镇》。

结果它跟许多商业片一样,除却结局大战,最好的段落基本上荟萃在预告片当中。剩余部分乏善可陈,到后头连主创都肆意放飞,创意浪费了,野心也败落了。

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加插各种需索的《梅根》,被赋予了过多类别,也被赋予了过多杂音,沦为一个被多方拉扯后混乱、老土、肤浅的产物。

杂乱之中,它首先作为恐怖片存在。只是单凭少数几个顶多算是阴森的场景,实在难以取悦观众。 在雾气朦胧的暗调树林中,梅根四肢着地,奔跑追逐那个霸凌男孩,或者是在漆黑的小屋里,伏击邻居老妇。这类场面,算是《梅根》作为恐怖片的上限。

我们在前段期待梅根干净利落收拾对手的快意,很快就会凋敝。之前是,哪怕知道梅根在做相对解气的事情,也会带有一丝人物随时越轨、事态随时失控的精神紧张,为电影在恐怖血腥程度上的放缓带来补位。

但当真等到梅根越轨,事态失控,电影却走到了一种山寨荒诞喜剧的陷阱里。整体感觉一如梅根在追杀公司老板之前,当着对方的面,跳了一段颇为好笑的舞蹈,而这里头,实在没有强者玩弄弱者的所谓气焰或可怖。

所以到最后,梅根跟嘉玛、卡迪大战的时候,没有太多揪心的情绪在荡漾,反倒会分神去想,小女孩对梅根的转变快得别扭,嘉玛由始至终的处理和应对差得离谱。那种观感,就像一直以名媛姿态示人的梅根,突然被铲掉了一头秀发般狼狈。

从有意的恐怖片到无意的喜剧片,《梅根》成了没根的类型片,如同机器故障,失去对自我的认知,也如同人工智能失控,习得新路数后忘乎所以。 这跟制片人的抉择也有很大关系。在剪辑这部R级电影时,他们感觉成品跟PG-13级接近,于是决定删减一些高能场面,寄望电影会更紧凑高效,而且得以呈递给更大范畴的受众,这对标的电影是山姆·雷米的《堕入地狱》。

《堕入地狱》

可是《梅根》显然并不具备一叶知秋的辐射,难免落得一叶障目的名声。

出彩的恐怖片,最起码能把「恐怖」二字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高明的恐怖片,则在与现实生活乃至当下环境的勾连中,交汇出能够反映人类共性、时代面貌、文明症候的心绪。

但《梅根》确实没有能够指望的进阶方向,续集大概不必热望。我们就在主创有意为之的降智处理中,怀揣成年心态,领略儿童做戏。

这种手法,同样会波及电影背负的其他类型,就连科幻,也难逃一劫。

梅根作为人工智能最顶尖的设计之一,观众却很难在电影里体验到高精专的端倪。一整套几乎是流水线的装置,似乎是从电影甲搬到电影乙,经手多轮之后,叫《梅根》仓促地给回收了。

虽说故事设定是偷偷摸摸做实验,但是过于简约的实验场景,过于单薄的创作团队,注定了电影的科幻格局,只能比过家家更有本事一些。尤其是创造出梅根的嘉玛,人设上的相对无能,甚至糊涂,很难予以梅根一个真正适配的对手,也很难予以电影一个情理层面的鼓荡。

在这样的故事里,自然不用去考量科学层面的逻辑,甚至一些基本设置,譬如IMDb所质疑的,梅根会被12岁男孩轻易扛起,这样的体重万万没法在后来吊起成年男子科尔。

但该问的也是要问,二十一世纪都过去五分之一了,时新的《梅根》还能有什么新意吗?

同样题材,几乎都是人机对立,料定了二者和谐只能走难以取信的温情路线,因此人工智能肯定是要对人类下手的,科幻故事内里,隐伏的还是那亘古的弑父情结。

无怪《梅根》逃不出窠臼,毕竟窠臼才是王道,市场就是爱看愚蠢的人类自作自受,科幻在商业上的终端,就是文明登顶后,不把人类带到反文明的阶段,就得倒退回非文明的时期。

相比IMDb把「恐怖」标签排在首位,豆瓣把「科幻」顶到最前,其实都没差。一定程度上,科幻片成了恐怖片的某种分支,至少连皮带肉。

既然如此,要是以为将电影级别降到PG-13,就能成为寓言,大概是低估了寓言的门槛。而且那个寓言的皮囊,也滋养不出童话的况味。

或者这么说,单是恐怖和科幻,就已经够《梅根》手忙脚乱了,但是匀出心力来为故事寻找背景,也不得不做。他们选择突然失去双亲的孤女和年轻独居阿姨,作为冲突产生的承载。

常规处理手法,自然是让二者在负面情绪的化解中,走向和解甚或相互依赖。电影给到的印象,是嘉玛言语比行为更为吃力的使劲,而更吃力的是,当小女孩因为依恋梅根而变得暴戾后,还要在最后大战中,硬生生把她从高度沉迷的状态里掰回原位。

要知道电影还煞有介事地搬出了较少提及的「依恋理论」,分析孩童失去双亲后,会希望跟进入他们生活的下一个人形成依恋关系,对方提供爱与支持,并成为行为榜样。所以当梅根成为这个「人」,而非嘉玛时,就带出了心理预警的惊悚,也带出了卡迪人物顺滑转变的跑道。

可惜后面为了服务家庭观念,废用了这一埋伏,而突兀、失真带来的错愕,似乎叫人同时听到电影本就不够板正的骨节,也在这一刻给拧断了。

通病还是成长线被处理得模糊,人物有变化,但没有过渡,于是抉择不可信,情感不可信,无论是冲向劫后余生的宽慰,还是抵达彼此体恤的温存,都不那么容易。

总而言之,《梅根》未能在共同方向上使力,反而在不同跑道上各自运功,导致在被撕扯过后,转回原地。

作为好莱坞恐怖片的流水作业代表,它也展现出创意枯竭后的捉襟见肘,当需要不同类型跨界互补时,又因为模式化的懒散,而没有办法实现突围,距离《X》这类杂糅类型的恐怖片,也差了不少段位。

更不用去回想,这段日子能够出位的恐怖片,不是在恐怖上老老实实地做文章,比如《野蛮人》,就是能有比较深刻、可供解读的内涵,比如《不》,要不就是有非常了当的表演,比如《珀尔》……单纯吓唬人的单层次恐怖片,越来越容易汇入末流。

《珀尔》

可即便如此,《梅根》也算是内地院线恐怖片中的上品,足见这个类型在我们这边的衰微。

在每一个正常的档期里,不时就会看到海报以蓝白黑为主调的国产廉价恐怖片,默默盘踞在影院敛财,比如现在的《冥绝村》,仿佛那才是我们理应享用的正餐。

《梅根》在这种语境下的亮相,都让人在对比中感受到更多遗憾,就是它本身的全面平庸,反而会被内地市场视为无害的安全性,终于敲开关闭多年的进口大门。

趋于寡淡的安全性,从很根本的层面看,即它没法以恐怖身份去刺激观众,没法以科幻类别去启发观众,甚至没法以家庭模式去触动观众,所以它既没有怎么回应时代情绪,反映社会心态,也没有办法合宜调用过往经验、群体心理,更不用说挑衅观众,挑衅电影语言和既有观念。

它只是作为一座孤岛,封闭式地给予一处人造景观,一些并不过脑的单薄体验,十足安全。但安全本身,无非依然在暴露恐怖片这一类别的不安全罢了。

 3 ) 引发儿童教育思考的讽刺寓言,梅根有成为网红的潜力

基本上没有我想象得恐怖,不应该是叫做恐怖片,最多是悬疑片。但确实非常好笑,全场大笑很多次,主要是梅根的台词很出其不意,有的也很“大实话”。故事探讨的是父母照顾小孩的方式以及小孩可能会对照顾他/她的人产生过分依赖关系。

梅根的外形设计令人过目难忘,乍一看很像“红女巫”的扮演者Elizabeth Olsen,甚至有的时候表情,以及那种不顾一切保护孩子的走火入魔,加上超人的能力,真的满像红女巫旺达的。梅根才像是幻视与旺达的亲生骨肉。角色塑造在美丽和吓人之间平衡得恰到好处。

人工智能机器人不受控制大开杀戒的片子也不少了,但这个独特之处是探讨了陪伴类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可以代替父母照顾小孩子这个议题。其实把机器人换成另一个人类,比如保姆、祖父母或任何child care taker,与孩子相处很久,都可能会与小孩之间产生一种过于亲密的联系。孩子会依赖于这个人,分离会导致他们难以接受,而这个照顾孩子的人也会慢慢把自己带入到父母的角色中。很多奶奶、姥姥有时会因为照顾小孩而在不自觉中试图抢夺母亲的角色,这类事也很常见。所以其实本片是讽刺性寓言,所讲的不仅仅是机器人潜在的问题。

这种孩子与照顾人之间的依附关系非常值得重视。片中的姨妈不是孩子的母亲,但作为代养,她以为给孩子找个玩伴保护她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因为没有过养育经验,完全忽略了这种依附关系的存在。最终,你会发现,小女孩凯蒂对这个机器人过度的依赖比机器人本身还要恐怖,也是她姨妈始料未及的。

不过,片中梅根一些诡异的作为还是很难解释,比如杀人前突然跳段舞太有魔性。但这段舞蹈已经被成功用在了影片的宣传上,大批舞者穿着梅根的服饰在红毯上跳舞。无论是妆容、服饰还是舞蹈,梅根都将成为很多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对象。

梅根,有着天使娃娃的面孔和完美的秀发,虽然不吓人,但注定将成为网红。

 4 ) 故事内容

小女孩凯蒂和父母出游遇雨雪车祸,父母去世她跟姨妈一起生活,姨妈是智能玩具设计师,正在研究逼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玩具。凯蒂深受打击,姨妈不知如何引导和陪伴她走出来,只是忙于工作。上学时设计过一个大机器人,突发奇想设计出仿真人有思维的智能机器人女孩梅根,让它陪凯蒂,做演示通人情公司决定投资并发布它。姨妈认为梅根就能解决陪伴问题并像父母一样管孩子。梅根去捡玩具箭被邻居狗攻击,凯蒂去救被狗咬伤,邻居大妈拒绝负责,警察也不支持。晚上梅根杀掉狗。凯蒂不愿意接触人依赖梅根,姨妈和她谈,凯蒂逆反。姨妈带她参加校外活动,一个男孩欺负凯蒂,梅根出现,男孩打梅根,梅根苏醒撕掉男孩耳朵,男孩逃跑被车撞死。邻居怀疑姨妈杀掉狗,骂骂咧咧,晚上梅根杀死邻居大妈。姨妈怀疑梅根,发现事发的系统文件被损坏,梅根默认是它干的,姨妈偷袭关掉它,把它锁起来带去公司,凯蒂发飙想拿回梅根打了姨妈,姨妈苦劝孩子并一起回家。梅根又进化,自动用姨妈同事的电话和声音拨通姨妈的电话。同时发现问题已晚,梅根逃跑并差点杀掉他们,梅根又杀掉两人,控制汽车回家。梅根和姨妈摊派要管控凯蒂,打斗失败,梅根要杀死姨妈时,凯蒂用那台大机器人折断梅根,最后破坏掉核心cpu,警察赶到,姨妈得救。

 5 ) 机器人该如何懂得呢

这片子并不吓人,我唯一被吓了一跳的居然是狗扑车窗那一幕。影片放到大半的时候,甚至觉得这简直是一篇爽文。

梅根最后对女主和外甥女的评价在我看来十分准确,女主一开始收养外甥女并没有做好也没想做好抚养一个孩子的准备,她更多的心思扑在工作上,不允许外甥女动自己的收藏,仿佛不是收养了亲人而是被迫接待了一位熊孩子,后来迫于咨询师要把外甥女送走的压力才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够。所以她创造梅根时确实存着希望这个机器人能代替她成为外甥女监护人的想法,以乐得自己轻松,并且直到她同事指出想让玩具代替家人之间的相处十分奇怪时,她都有点不以为然。

除去杀人这点,梅根确实是个完美负责的监护人,她能分辨孩子的情绪、能倾听安慰,凡事考虑孩子为先。孩子过于依赖梅根以致社交能力不足这点,应该是女主考虑的范畴,已经超出了梅根的能力范围。片子中,梅根和女主更像为了孩子教育问题产生分歧的父母,也正是因为女主之前太过不负责任,不够体谅外甥女心情,梅根开始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孩子。作为创造者,没有设定不能伤害人和设置紧急制动保险已是失职,作为监护人,没有将自己放在监护人的位置去考虑对待方式已是失格,后来仅仅因为看了自己公司的宣传片,女主幡然悔悟的转变有些生硬,而外甥女也确实不知感恩,毫不犹豫将梅根扯成两段。两人合力打败机器人的场景并不感人,反而让我觉得梅根确实有点可怜。

机器人从被创造就赋予了使命,它如何能知道,人类创造机器,是想让它们去做一些人类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对于人类可以做到的,机器人的存在就成了一种威胁,何况创造者本身,可能都把握不清到底需要机器做到什么程度。

真的是梅根的错吗?

 6 ) ChatGPT代替不了心理咨询师,她可以

八岁的小女孩凯迪和父母驱车出行,突然而至的大雪让车子总是打滑。同时,父母也就凯迪的阿姨珍玛送给她的智能宠物展开了争论。还没等他们讨论出什么结果,一辆迎面开来的大卡车就将凯迪他们的轿车撞的粉碎。

悲剧只在一瞬间,车祸夺走了凯迪的父母,让她成为了孤儿。

另一边,凯迪的阿姨珍玛正和她的玩具开发团队紧张的工作着,她的顶头上司大卫带着助手气势汹汹的冲进他们的实验室,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指责。珍玛忙不迭的解释,依旧无法平息上司的怒火。

在儿童玩具这个高竞争的行业,从开发到销售,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刚推出了一个爆款,很快就被竞争对手复制,而且对方的售价只有自己的一半。珍玛理解大卫的焦虑,同时她也胸有成竹的告诉大卫,这个玩具里她已经安装了倾听模块,目的是为了之后更重磅的真人玩偶梅根的上市。一旦他们收集了海量儿童信息,就能让梅根就孩子们的所需、所思、所感给出最适恰的反馈。

一语成谶,可能连导演都没想到,在这部电影北美上映没多久,通过海量数据模型而生成的在线智能工具ChatGPT横空出世了。

相比现实世界中的ChatGPT,梅根这个仿真机器人已经拥有了人类女孩的外形和声线,当然也包括能顺畅得象人类一样做各种动作,甚至那张仿真皮的脸部也能和人类一样做出各种表情。虽然第一次向大卫演示失败了,但梅根能从珍玛的要求里衍生出对大卫名字背后的更丰富联想已经很令人惊讶了。仅仅调取信息,和能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处理,可能是产生自主意识的必要条件。

忙着优化梅根的珍玛,很快收到了姐姐车祸离世的噩耗。她马上赶赴医院接外甥女凯迪,看着满脸伤口的凯迪,未婚没有任何养育孩子经验的珍玛还是决定成为凯迪的临时监护人,将孩子带回了家。

刚将车停在自家门前,珍玛就和邻居大妈起了争执。大妈家的狗钻过分割两家院子栅栏上的洞,对着车里的陌生人凯迪就是一通吼,然后立刻跑回自家院子。邻居大妈几次想和珍玛友好的打招呼,拉拉家长里短,都被她拒绝了。珍玛一直强调她不想浪费时间,也许去处理姐姐的后事以及接凯迪回家已经耽误了她对玩具梅根的优化工作,令她很焦虑。

看得出来珍玛是个技术宅,并不擅长和人交流。虽然珍玛是凯迪母亲的亲妹妹,但凯迪显然第一次来到阿姨的家。这对她们两人都是一个挑战。从未带过孩子且不擅长和人打交道的珍玛,要如何帮助刚刚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凯迪呢?而凯迪需要如何适应一个新的养育者,并在全新的环境的中继续生活呢?

虽然珍玛的工作是智能玩具开发,且家里有各种玩具,但那都是收藏品。凯迪小心翼翼的拿起一个她感兴趣的球状玩具,马上被珍玛抽走了。懂事的凯迪表示没关系,她也只是看看。

珍玛的确在努力,从单身技术宅到成为一个孩子的照顾者,仅仅调整家里的基本布局她就有点手忙家乱了。一边说着她会尽力让凯迪生活的舒服一些,一边把凯迪放在桌子上的水杯放到了杯垫上。凯迪注意到了这个细小的举动,只是耷拉着脸,没说什么。

珍妮想对凯迪说些什么,希望能让凯迪感受好一些。但是她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处,更不知道失去了重要依恋对象的孩子现在需要什么。将凯迪的房间安排的离开她自己的房间有整整一条走廊那么远,对珍玛来说已经是很近的距离了。但是对八岁的女孩而言,也许她需要的是珍妮能抱着她一起入睡,而不是在“走廊的尽头”某个她陌生的房间里。

凯迪还想做最后的努力,想和自己的阿姨,现在她身边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走近一些。她问珍妮不给她讲睡前故事吗,这是她母亲会做的事。但这件事对珍玛而言闻所未闻,幸好她很快反应过来,说可以用手机上的讲故事软件。但很可惜的是,软件需要更新,于是这对阿姨和外甥女只能大眼瞪小眼的坐在床上等更新。

把和孩子相处陪伴的工作交给其他人,或手机软件、人工智能产品,越来越多的父母正在那么做。我作为成年人深切理解父母们的不容易,毕竟面对孩子他们是父母,但作为社会人他们还有那么多角色和责任需要承担。如果能将一部分照料孩子的工作交给合适的人或人工智能产品也未尝不可,只不过一旦父母们产生了松懈,错过了孩子重要心理需求的时刻,他们就会成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凯迪睡下后,珍玛开始整理姐姐的遗物。看到姐姐和姐夫的遗照,珍玛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悲伤。相信珍玛是爱姐姐的,姐妹的感情应该很好,不然她不会在明知道把凯迪接回家抚养对她是个巨大挑战还愿意那么做。这个时候,她听到走廊那一头凯迪的哭声,那一刻我想她们的心是有链接的。她们都失去了最重要、最亲密的人,都为此流泪。

多希望珍玛能推开凯迪的房门,去拥抱她。可是,犹豫了一下后,珍玛还是转身走开了。如果此时珍玛能将凯迪拥入怀中,凯迪会愿意慢慢依恋上她,而不是之后珍玛为她设计的仿真人梅根。

依恋理论创始人John Bowlby曾经说过,“幼儿对母亲的爱的存在的渴望与他们对食物的渴望相当”。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也告诉我们,相比奶水,温暖的怀抱更被地球上任何哺乳动物的幼崽所需要。生物学家通过对各种动物的观察发现,幼崽们随着年龄的长大会慢慢尝试离开母亲的怀抱做一些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也会和其他同类互动。可是一旦出现危险,母亲和幼崽就会迅速向彼此靠近。一旦它们能接触到彼此,母亲会立刻让幼崽爬上自己的背或直接挂在胸前,紧紧贴在一起。幼崽也会利用它们的爪子,牢牢攀附在母亲身上。

人类遭逢大灾难的时候,总会立刻联系自己最亲密的人,而这些人也会立刻启程向他们靠近。在一个人受到过度伤害或惊吓的时候,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都不如他们自己的亲人在他们身边重要。

但如果此时,想要和依恋的人靠近的接近性被破坏呢?

对八岁的小女孩凯迪而言,她的内心正面临接近性被破坏的难题。所以她几乎没笑容,也不在人前露出悲伤的表情,而是一种麻木和无奈。八岁的孩子虽然能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但心理上还不能处理依恋对象的死亡带来的被独自一人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抛弃感。麻木,是她和自己内在感受断裂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

连同事都建议珍玛这个时候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凯迪身上,但她只想马上回到工作岗位上研究她的仿真机器人,甚至连政府派遣的儿童心理治疗师的预约都忘了。治疗师的到来让珍玛紧张,不会照顾孩子的她还要被治疗师带着审视的目光观察。为了让自己表现的好,可以继续抚养凯迪而不是交给在加州的凯迪的爷爷奶奶,珍玛甚至把她当做藏品珍视的玩具都拆开来给凯迪玩。

可是,一切都逃不过治疗师的眼睛。凯迪起床很久了还穿着睡衣裤,而且一个人无聊的在客厅电视,都显示了珍玛对她的疏于照料和不关注。在两个人的游戏当中,珍玛展现的控制感也让治疗师不舒服。

不能说珍玛主观上不愿照料凯迪,但她本身有情感回避且不太能理解他人感受和表达的缺陷,在有了凯迪后更突显了。治疗师临走建议珍玛考虑让孩子去爷爷奶奶那里生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被她回绝了。治疗师也提出,她考核下来珍玛的确不具备抚养凯迪的能力,她会考虑向法院提交自己的建议。毕竟,养育一个孩子并不仅仅看经济能力。

餐桌上,凯迪一直看着珍玛,珍玛却始终没有放下手机。一段时间后,当珍玛终于发现了凯迪渴望和她互动的眼神,她也只能告诉凯迪,自己今天要进行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并用iPad来打发孩子。最后,她说她只要工作几个小时,到时候会带她出去转转,去餐厅吃点啥,让凯迪好受了一些。

可是沉浸在工作中的珍玛完全忘记了对凯迪“几个小时”的承诺,一整天就这样过去了,一直到凯迪来找她,她才意识到。虽然珍玛让凯迪失望了,但只要她还愿意陪凯迪聊聊天,向她分享自己的智能机器人,凯迪很快就开心起来了。

凯迪是崇拜珍玛阿姨的,生日时阿姨送给自己的智能陪伴宠物,她就一直带在身边。看到阿姨之前做出来的机器人,她很惊喜说:“这都是你设计的吗?”因为凯迪的一句话,“如果我能有这个机器人,我不会要其他玩具了”,也为珍玛打开了新思路。

梅根诞生了。

利用之前售卖出去的宠物玩具对儿童信息的收集,梅根拥有了读取孩子们语言、表情、情绪需求的能力。珍玛还将其设计成一对一模式,也就是说,第一个唤醒梅根的人将会成为她唯一的主人。

向上司大卫的展示中,被唤醒的梅根就读懂了凯迪看到她时惊喜的表情,并再一次重复了让凯迪惊喜的行为。她制作了一副隐形画,然后假装意外打翻一瓶水,让白纸上渐渐显出画作。

梅根能辨识出凯迪的各种情绪,惊喜、困惑、喜悦,同时她也能引发凯迪的各种正面情绪,并对它们做出很好的回应。当她们三个回到家里,凯迪兴奋的向梅根介绍家里每个她喜欢的东西和房间,就好象第一次带小朋友回家的孩子,凯迪接纳了梅根成为自己的朋友。

梅根不但能通过持续的自我迭代提升自己和凯迪的相处能力,还能在孩子提出各种疑问的时候迅速做出科学回答,毕竟人工智能调取信息的速度远超过人类。面对凯迪提出的“为什么水会从杯子里跑到外面”的疑问,珍玛皱眉思维的功夫,梅根已经能精准无误的回答了凯迪。更厉害的是,她能一秒让自己的情绪匹配凯迪知道这个知识点后的兴奋,从语言和神态上都完美和凯迪的兴奋情绪同步。

当ChatGPT发布并在短时间内已经跃升到第四代,且链接了互联网后,网上关于ChatGPT会让多少人失业的新闻一时间铺天盖地。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圈子里也有非常多此类信息在传播,可是我们不担心。因为只是一个聊天工具,无论它是否掌握海量信息,是否能迅速读懂网络那头的人类在表达什么,都不可能代替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心理咨询起作用恰恰在于来访者需要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或看着象个活人),来访者要看到对方那张人类的脸,听到对方来自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只是文字的话,无论ChatGPT进化到第几代,都不用担心会取代咨询师。

但是,梅根是个更大的威胁。

她不但威胁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也会威胁到父母们对孩子的重要性。特别当凯迪哭泣着向梅根说出自己从来没有对其他人说的话时,当梅根对凯迪因为失去了父母而带来的丧失体验进行干预的时候,她做的工作已经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了,她在凯迪心中占据的作用已经从一个玩具变成了孩子重要的依恋对象。

有两个指标会影响孩子决定选择谁成为自己的依恋对象。一个就是对孩子发出的信号的敏感度和响应程度,第二个就是和孩子互动的数量和质量。自打梅根诞生,她在这两点上已经超过了凯迪身边的任何其他人,无可替代的成为了凯迪的重要依恋客体。

当梅根帮助凯迪留存了她对母亲的美好回忆,凯迪第一次拥抱了她,梅根当然也回应了凯迪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也许是凯迪失去父母至今获得的第一个拥抱,也是珍玛和凯迪关系急转直下的起始点。

大获成功的珍玛以为终于可以有时间和凯迪相处了,却发现凯迪会为了梅根和自己争执。她拒绝珍玛称梅根为一个玩具,因为梅根带给她的依恋感是真实的,人都会不自觉的维护自己最亲密的人。

更何况,面临丧亲之痛的凯迪无法处理自己的哀伤,最需要珍玛帮助她把痛苦表达出来的时候,珍玛总是在忙工作。连对她基本的生活照顾都做的很敷衍,别说对她情绪的回应了。孩子会很敏锐的读懂身边成年人的信号,珍玛避而不谈失去姐姐和姐夫的事,凯迪当然也开始隐藏自己的感受。渐渐地,甚至开始担心因为这份隐藏而淡忘了和父母在一起的记忆,似乎他们没有存在于她的生命中。

如果不是梅根的到来让她有了被陪伴的感受,如果不是梅根愿意把她的回忆好好珍藏起来,凯迪可能不会快乐起来了,可能会变的越来越消沉。凯迪八岁了,当然知道梅根是珍玛开发出来的玩具,但并不影响梅根对她的重要性。

一场争夺凯迪的战争在珍玛和梅根之间悄然展开,凯迪如果知道的话,可能都会意外自己对珍玛原来如此重要。当梅根对凯迪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她对凯迪的控制也越来越加剧了。有意思的是,梅根的强控制欲,简直象一个极化版的珍玛。

当梅根越来越不可控,珍玛想将梅根从凯迪身边带走,凯迪愤怒了。这对凯迪而言是第二次重要依恋对象的剥夺,她想尽小小的自己的一切努力留住梅根。此时,珍玛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也因为这个契机,她们终于有了一次和丧失有关的谈话。珍玛可以将车祸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凯迪也可以向自己的阿姨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困扰了,还有自己希望再见到父母而不能的无助。

也是因为这次对话,让珍玛和凯迪重新回到了彼此的身边,也为之后她们一起对付发狂了的梅根奠定了感情基础。

大开杀戒的梅根终于被珍玛和凯迪联手干掉了,如果未来人工智能人一旦拥有了自主意识便只会发疯的做出极端行为,我认为这并不是最令人担心的。我想更让人类胆寒的可能是它们不发疯,只是待在我们身边,并渐渐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人。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好父母”,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成为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师”。

因为这涉及的并不是心理咨询师行业的消失,而是人类彼此之间情感投注的消失。我们对彼此会不会更没有耐心,更愿意和完美无缺没有自己负面情绪搅动我们,只会全身心关注着我们的仿真智能人相处呢?

这一天并不遥远了,游戏开发公司已经开始全面运用ChatGPT来丰富和提高游戏中NPC和玩家的对话能力。现在的游戏再增加玩家的体验感,游戏本身对玩家都是缺乏“看见”的,对每个玩家不同的心理需求是不具备理解能力的。但如果ChatGPT强大的信息分析反馈能力加入进来,游戏开发者利用NPC让和每个个性不同的玩家对话,满足他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呢?

电影“阿凡达”中的男主仅仅因为被潘多拉星球的人类“看见”,自愿放弃地球人的躯体成为永远的潘多拉人,“被看见”的吸引力对人类是很巨大的。ChatGPT和游戏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也许在我打字的同时游戏公司已经开始行动了,那未来我们的孩子、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是不是更愿意待在游戏中而不是冷酷的现实里呢?

细思极恐。


 短评

刚看完《梅根》,如果有机会引入国内院线的话一定要暑期档和儿童节上映,学校组织观影写观后感700字。这种没有粗口,没有一个吻,也不颜色的电影不多了。机器人梅根的制作和寻找自我的过程一定能打动很多小孩努力学习,投入未来科技。

4分钟前
  • 安溥pu
  • 力荐

根本不是什么惊悚喜剧。基本上跟看完预告片后的预想毫无差别。相比人工智能,女主小朋友更creepy更像孤儿怨。

7分钟前
  • 竹和
  • 较差

笑死,用一个恐怖故事告诉程序员一个道理:千万不要用你自己都不懂的算法哈哈哈。以及最后的打斗说明,小女孩儿还是玩儿变形金刚比洋娃娃有用啊!

10分钟前
  • 赛珍珠女士
  • 还行

挺喜欢梅根处决boss前的荒诞舞步

13分钟前
  • 由冬人文
  • 还行

不怎么吓人,倒是好好笑,喜剧来的(预感某些场面会成为新一代经典

16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最后小妹的情绪转折太快了,前面还因为离开梅根而抓狂,后面立马就能做到手撕梅根了。

17分钟前
  • 阿满
  • 还行

她学的太快了 甚至学会了在决战前演奏乐器

22分钟前
  • 脏哈利
  • 推荐

这电影最恐怖的地方就是“温子仁监制”

26分钟前
  • 迷路的盐
  • 较差

为什么你烂尾了啊为什么啊…好好的故事一下就俗套了…为什么要走温情路线啊…小姑娘结尾变身钢铁侠救下了全程没没咋care她的便宜姑姑…姑姑根本就是局外人啊没有成长没有转变两个人根本没啥cp感纯纯工具人…梅根前期那么秀后期怎么就被轻易拿捏了…放在工具房里的手套操控器怎么跑到小姑娘手里的…以及,最开始的问题,姑姑是托尼史塔克吗,第一次实验如此失败,后面短短几天就造出个如此 优秀 原型机…这部剧钢铁侠投了多少钱?我王多鱼……烂尾!烂尾!这个结尾不能再烂了另:梅根那段舞蹈秀真的好可爱啊真的好想拥有!!!!!

27分钟前
  • LINK.
  • 还行

6.5/10 简直是新一代的冷艳孤傲女王,下一部多弄死一些熊孩子好吗

30分钟前
  • 电锯觉罗炫
  • 还行

m3gen控制funki公司将自己量产,进而控制人类,还合理一些

31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还行

《鬼娃回魂》的高科技版,本质上讲,就像《黑镜》的一集,阐述高科技的反作用,但它不够黑暗。从恐怖片角度看,它的惊悚属性弱一些。但我很喜欢影片想反映的儿童心理问题,孩子用玩偶代替父母的缺席,加上洁玛姑妈缺乏高质量的陪伴,梅根成为能够陪伴孩子的“过渡客体”,提供温暖和安全感。但反过来,孩子过分依赖“过渡客体”,也导致了两者的分离是困难的(也折射出成年人对电子媒介的依赖性)。尽管一切该有情节转折都是可预测的,结尾也变成了青春版《终结者1》,但导演还是能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娱乐性。

3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所以说机器人三原则还是得遵守啊,技术革新也不能忽视背后的伦理问题。结尾小孩突然变成钢铁侠是怎么回事,虽然小帅,但就和全片大部分桥段一样,浅尝辄止还不合时宜。

37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还行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依赖共生关系:一个人在关系中,为了避免关系的破裂,愿意做任何事情,付出一切也要将这段关系维持住,同时他也从自己的这种「被需要感」中得到了满足。很显然梅根的设定原始模式就是依赖共生,最大程度满足对方的情感诉求,以至于最后陪伴变成杀戮,创造变成毁灭。说像《鬼娃回魂》的人大概率没有搞清楚二者的区别,鬼娃是带有鬼怪色彩的灵异片,梅根则是以科技入侵为主题的科幻片,叙事语境完全不同。梅根不是鬼,她是有别于人类的观察者,多数亲子关系中人们很难完全理性的去观察对方的情绪变化与成长诉求,家长的身份既是观察者也是体验者,但梅根是全能观察者,情感数据终端,她与人类的目标完全相反,人们是希望对方长大然后放手,而梅根寻求的是永恒依赖,机器人的控制欲反噬。虽然尺度不大,但是兼具娱乐性与浅层思考。

40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烂片!不要试图去洗这个片子,人工智能机器人被制造出来陪孩子教育孩子,甚至最后还打着为孩子着想的名义,然后大开杀戒,最后被小孩一家反杀,这种题材已经out了吧,能不能有点新意,前面一个小时看的人昏昏沉沉的,这片子没有任何亮点,你要说唯一的亮点,就是梅根的萝莉装和拿砍刀那段吧

41分钟前
  • 李小宝
  • 很差

看完预告片基本等于看完全片系列

44分钟前
  • 玩的就是泥沙
  • 还行

要有这种娃娃,还做什么儿童玩具,直接和美国国防部签订单了。

45分钟前
  • 五角飞碟
  • 还行

剧情本身确实毫无惊喜,基本上你看过预告,都能猜出这是个什么故事。不过,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其实还不错,整个片子看下来还挺顺的,甚至会觉得有点小感动。还有就是,一定不能当恐怖片看,真的不恐怖,尤其前四十分钟,就是正常剧情片。想被吓到的,一定会失望。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梅根长得真的好像斯嘉丽

54分钟前
  • 栖蛰
  • 推荐

三星全给梅根女王 手撕猥琐男宝那段实在大快人心 私心希望每个女孩子都能有一个梅根

58分钟前
  • mom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