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药丸

记录片美国2016

主演:凯西·杰伊,Marc Angelucci,Jack Barnes,Richard Cassalata,Harry Crouch,Rachel Edwards,Paul Elam,Dean Esmay,Warren Farrell,Kristal Garcia,Sage Gerard,Tom Golden,Tim Goldich,Fred Hayward,Jess Kay

导演:凯西·杰伊

播放地址

 剧照

红色药丸 剧照 NO.1红色药丸 剧照 NO.2红色药丸 剧照 NO.3红色药丸 剧照 NO.4红色药丸 剧照 NO.5红色药丸 剧照 NO.6红色药丸 剧照 NO.13红色药丸 剧照 NO.14红色药丸 剧照 NO.15红色药丸 剧照 NO.16红色药丸 剧照 NO.17红色药丸 剧照 NO.18红色药丸 剧照 NO.19红色药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20:11

详细剧情

  The Red Pill chronicles filmmaker Cassie Jaye's journey following the mysterious and polarizing Men's Rights Movement. The Red Pill explores today's gender war and asks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future of gender equality?"

 长篇影评

 1 ) 角落。

红色药丸,看完了。 影片的技法很差,跟很多大制作的纪录片有显而易见的差距。 但影片探讨的话题很少见,内容也非常具有价值。 我对极端男权与极端女权都有着剧烈的厌烦。但我在想,是否是网络增大了人的戾气,我也经常在我个人的笔记里充满脏话,发泄情绪,只不过我很少把这些话发在公共场域。也许我在网络上所厌烦的那些人,现实里并没那么面目可憎,但也可能,更令人讨厌。 影片导演在ted的演讲里提到过纪录伦理,即纪录片导演采访时不应打断被采访者的回答,也许这才是一切都保有理智的原因,但我们不是纯粹的倾听者,而是参与讨论,快速的辩驳过程就会愈发情绪化并且缺乏数据做论据,最终就可能会演化成理解的争吵甚至骂战。 我对豆瓣挂人这件事非常反感,不能正常讨论,而非要去自己的同温层那里让他们去对你所讨厌的人进行各种攻击来泄你的愤,这种事让我觉得非常自私也非常无能,这同样是网络时代人们逐渐丧失讨论能力的一种体现,不能自由辩驳,只能党同伐异,或各说各话。同时,这是一个充满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且都可以被你看到的时代,我实在不关心又有哪个你定义里的“傻逼”或者我定义里的“傻逼”说了哪些恶心人的话。 所谓男女对立,其实就是大众对于先解救女性苦难/先解救男性苦难/先解救人类苦难/先防止对女性苦难的解救扩大化带来的矫枉过正/先防止对男性苦难的解救扩大化带来的矫枉过正…等一系列选项里不同选择所带来的意见分歧及加入情绪化后的人身攻击。 你可以说这个纪录片只呈现了单方面的观点,但这绝对是一个角度的真实的众生相。 当你在别人的话下面回复“真不知道是蠢还是坏,批判和批斗混为一谈,真是好笑的很”“不能感同身受就别不痛不痒的劝别人别太敏感,装什么大尾巴狼啊。”时,你是多么忽略了言语的力量。 所谓,党同伐异,所谓,互相伤害。 孩子永远是一张纸,可能是砂纸可能是草纸可能是宣纸可能是厕纸,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取决于父母和社会,所以我痛恨所有自私的父母,也痛恨这个满是不公不自由的社会。 我讨厌看到可能的美被摧毁,我承担不了一个孩子可能厌世的后果,所以我不生孩子。 我当然痛恨父权制,一个糟糕的自以为是独断专横高高在上的父亲绝对可以摧毁一个孩子,而这样恶心可恨的父亲数不胜数代代相传且建构了这个糟糕无比的社会。 但我同样痛恨一言堂。 这部影片是绝对贴近这个时代的思考。 割礼这段真的是太…鲜血淋漓… 片尾曲实在是有点难听了… 5.5分。不够好,但应该看。

 2 ) 家庭里,男性施暴叫做施暴,女性施暴叫做男性自找,女性在开玩笑

在看完纪录片后想到了去年看到的两个个新闻,都是关于家暴的。第一条是男方长期施暴,居委会叫警察,抓捕男方,女性是受害者,男方被拘留7日。另一条是女性长期施暴,男子报警,警察认为是小打小闹,而居委会的调解人员认为男方没有出息,这个当时很让我难以理解。

另外一条新闻,一对新婚燕尔,男方出差时女方出轨,男方要离婚,女方告男方婚内强奸,男方被判刑。(原来婚姻存续期间的性行为也可以成为强奸,不知道判断依据在哪里?)

第三条是最无语的。女方怀了三胞胎,离婚,抚养权归女方,男方负责每月的赡养费。结果男方是无精症...不知道这算不算亲子诈骗案件。(这个真心不能选择原谅她...)

这个社会预想的男性角色是强者,女性是弱者,当有歧视,伤害事情或者个人利益受损的事情发生时设想的前提是受害者是女性,而男性是施害方,发生错误行为的一方。而当这个行为反过来时,女性成为施害方时,女性把她们的行为归结到男性个人问题身上,归结到父系社会身上,与她们自身无关。我想有个词可以形容这种行为,叫做“双标”。

再换一个角度。评论区也说了,生活中也最常见的双方第一次见面吃饭,在普遍价值认同中男性应该承担付账义务,女性貌似没有,如果男性实行AA制,会被贴上抠门,吝啬等字眼。如果你再反驳会被说成直男癌,穷屌丝等说辞。假使这件事如果反过来我想这个世界就会炸了...

家庭主妇是人人都知道的词,而且普遍的认知是家庭主妇为女性。如果做的好,女性被认为是很能干,如果做的一般也认为对家庭有投入。而另一个词家庭煮夫却是一个有些预设的词。男性承担顾家的责任会被认为是无能,吃软饭的表现,每天在家里绕来绕去说明胸无大志,如果女性还事业有成,一般认为男性不配和女性一起生活。真实的例子是之前几年前江西一个家庭调节类节目,名字忘了,因为老妈喜欢看就陪她一起看的。内容大概是男女结婚,生了孩子,两人工作,女方收入大于男方,女方劝男方顾家,男方在多次劝说下辞职回家,在家照顾孩子,女方在孩子四岁时是公司高层,压力大,回家经常辱骂男方没用,只会在家闲着,要离婚,孩子归女方,而这四年基本都是男方在照顾孩子,男方不同意,就这样上了节目。期间男方讲了一件事,孩子在三岁时学会了了说妈妈,也记住了妈妈的长相,可是妈妈长时间工作出差后回来,孩子却已经不记得她是谁,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妈妈的陪伴几乎为零,而法院的判决意向为母亲,因为母亲的收入比较高。男方没有收入。呃,这个...

最有些让我愤怒的是这部纪录片中有个关于男性被当父亲。男性不要孩子,女性在节目里说骗他,让他当父亲,让自己怀孕,同意的女性鼓掌,在场大多数的女性都在鼓掌。这个很恐怖,男性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切都在女性的掌握中,男性没有任何的选择,这是否能视为一种恶性欺骗。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发生的恶性伤害事件只是因为女权或者是普遍认知。如果女性的偏向作为一种普遍认知那是是否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特权...

或许现在的平等应该是纪录片中的那个点吧,平等的问题不在于性别,而是当两方伤害同比例发生时,收到的保护是否应该相等,人们对伤害行为是否会因为性别而明显的偏向,这才是我们将来应该着重的。

本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拒绝撕逼。

 3 ) 真正的性别平等之根本

之前从来没有看过这类题材的纪录片,看之前也没有注意是纪录片,打开后也没有想到就这么完整的看完了……

在观影之前,关于两性平等这个话题,从来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这么多社会实际层面上的问题,只是有些模糊的认识,对照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我甚至可以肯定在观影之前,我一直是个“女权主义者”,当然,不是激进的那种,但观影中,我在思考,观影后,我觉得自己能更加客观的来看待这些问题。

就像影片结尾意味深长的话语一样,我不知道社会最后会怎么发展,但,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让一切真正平等,可,我们能选择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有些东西,可能早已经烙刻在我们的灵魂和基因中了,男女,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历史、生理、偏见、政治、固习……等等各种原因,让我们形成今天这样的两性社会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平等的,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平等,我赞同片中的观点,女权运动者和男权运动者应该是目标一致的,而不是某一方希望争取单方的特权,不论对谁来说,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公平的,可天生的一些偏见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这需要无数的人为之努力,也需要社会去改变和接纳,男人不能是天生的牺牲者、提供者、施暴者、强者,女人也不能是天生的接纳者、被保护者、受虐者、弱者,性别并不是这些属性的代名词,暴力也不是某个性别的专属,我们更多的需要理性的来看待,放弃偏见,保持理解和对话,平等的施政、制订规则和律法,这样才会真的有助于两性平等,使女性得到应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也使男性不再在有些“理所当然”的情况下失去话语权,我想,这是任何一个能够正确看待性别差异的人都希望看到的局面吧?

顺带想说,“激进”似乎真不是太好的品质,会让人丧失应有的理性,很欣赏那句老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想,如果不论是男权还是女权主义者,都能以这句话为出发点,聆听彼此的观点,多些理解和包容,也许一切可以更美好……

从我做起,放弃偏见。

 4 ) 20170821

我原来觉得,不管男人怎样被声称压迫女人,女人在另一种程度上一定会扳回一局,虽然我并不知道任何数据。在我家里,我能感觉到女性是如何从情感上控制男人的,而男人永远是隐忍的那一方,这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一样——to be the slient and tough type。我们现在也更喜欢这种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是么。我也觉得这个很不公平,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就是男女平衡。这个是无解的,那我就不参与不行动了。可能这是我家的习惯,也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啊,我好讨厌这样措辞)的习惯,感觉二十岁就看透了一切,生活要么发发牢骚要么嘲笑别人,自以为有先见之明。这真的很可怕,when will we stop feeling ashamed and sorry about ourselves?

虽然导演看上去并不聪明,她在几段video log里试图去理解新信息的样子看上去都有点好笑。但她仍旧在努力去理解这一切,很喜欢这种精神。正是因为这样,每一天他们就在扩大这种平等的可能性。

可能问题并不是性别对立,而是人和人之间就很难去理解对方,理解对方大多数时候就是削弱自己,再有知识的人都会有这种不安全感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自动划分阵营,然后努力使自己不被孤立,大到种族、宗教、性别、阶级……都是差异最明显的地方,小到学校里的好学生和坏学生,艺术的流派。而我觉得无解的地方在于,如果不划分,世界是无法运作的。简单来说,给电影分类型是很傻逼的一件事,在我看来。但是如果我们拒绝使用这一说法,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定义一部片子,既不利于交流,更不利于宣发和传播,最后可能也不利于这部电影本身。然后接下来,就会出现反类型的电影,并以此作为营销手段。然后我就会觉得,卧槽,你们这样累不累。为什么一部电影不能简单是一部电影呢。但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的规模大到不可能case by case地解决问题,但我们想要fight for的人权却要求我们去这样做,可能最后就是制度不完善却在不断完善吧。

为什么不能更多地去包容,重要的是要争取男性/女性角色的灵活性,而不是更多的权利。如果他们都真的在做这件事,还是很令人激动的。

最后,告诉自己,包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it is ok for you to be intolerant or ignorant for this moment, as long as you are working on it.

 5 ) 这是一篇试图写成影评的杂谈。

请原谅我爱跑题的本性吧。我总是懒得动笔写东西,给自己找各种借口。两年半在德国生活的经历使我的语文水平急剧下降。但语文水平下降了,思维却仍然活跃。德语英语和中文时常在我脑中混成一滩。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人在心里说出的话比他以言词表述的更为清楚。由于这一大堆挤在出口的思想一直想冲出来,我觉得我一定要借某个契机写点什么。

影片简介,不喜剧透者请自行跳跃。一位女性意识觉醒者,前童星,纪录片导演,在搜寻关于强奸话题的资料时偶遇了男性权利团体的网站。由此展开了对有关人士的采访。有趣的是此纪录片中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视频日记,侧面反映了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相遇时的迷惘和磨合。

1 男性也是被压迫者,他们应该有吐槽的权利,强调男性权利并不意味着与女性对立(反之亦然)(是时候抛开非黑即白的念头了。)除此之外我有一些疑问和想法。为什么不深入研究男性个案受压迫的根源,并试图找出更有针对性的抗议方案呢。根据片中提到的几个案例来看,更应强调处于经济和法制弱势地位的群体的权利,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另一个同样在征求权利试图摆脱压迫的群体。难道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敌人吗?

2 过于强调社会统计的平均值和百分比也会导致一种认知的偏差。世界的本质是如此复杂和混乱,我们不应仅凭一些对于事物碎片化和表面化的了解就草草将其归结为几种简单的模式。更不应用这些模式去解决冲突。不然就成为盲人摸象的典故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就个案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片中对于儿子监护权的故事表明,A司法公正与社会舆论应该被质疑。B并不是所有女性以及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适合担任母亲的角色(同理男性亦然)。C孩子不应成为父母对抗的砝码,更不应该成为他们还不成熟的心智,情感以及私欲的牺牲品。不加思索或是兴致所至就将另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却不能给与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道德。D关于片中提到的亲子关系欺诈部分。不可否认这个世界存在渣女(渣男同理),但不应就此便将整个群体都否定。

3 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我尽量避免使用女权主义这个翻译代替女性主义。细数我们所熟悉的女性主义运动(一般来说指60.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到今天才不过寥寥的50年。西方女性才刚刚尝到运动所带来的甜头。虽不能否认欧洲和美国的某些女性主义运动有时候有一种矫枉过正的感觉。但是站在全球的视角,看看世界的其它地区。例如,沙特妇女在2011年才首次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远东国家的女性状况也不容乐观。在中国女性当中,有百分之多少曾清醒认真的思考过自己的女性身份并主动探究其前因后果,以至于建立起影响自己人生的女性意识呢?困扰中国女性的问题和西方的又有很大不同。例如,纪录片中段那位女性主义学者的关于受孕的发言。在受孕前,如男性没有做好孕育期待,或者对象不理想,他们对是否交配和是否使用避孕措施是有完全决定权的。而当女性受孕之后,她则应该有完全的决定权。这里她主要指的是在基督教传统背景下的流产问题。以及在男性不想要孩子的前提下母亲留下孩子的问题。在中国的现状下,很多大龄女青年面对的是社会舆论和家庭对其私人生活所施加的压力。90后都开始离婚了,那是因为我们社会的主流舆论没有给予年轻男女慎重思考关于婚姻和家庭问题的机会。并且我们的社会也不容许个体选择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如独身,不婚,同性恋,同居,非婚生育,单亲等等。私人领域(私生活)在中国几乎没有,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4 和包括经济,政治问题在内的很多人类大问题一样,目前我们并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的范例。相比之下北欧模式比较值得借鉴。至少主流意识形态中,男性并不因为成为奶爸而降低其男性魅力。应提倡以个体选择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分工。家庭成员共同商议决定谁主外谁主内。或者大家同时主外又主内。(德国便是这种情况。家务劳动以及照顾孩子的任务并不理所应当的属于女性。它们应该由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承担。而大多数女性也都乐于选择找一份或半份能够使自己经济独立的工作。经济独立了夫妻关系则更纯粹和自然。)夫妻双方完全可以通过生活习惯或者个人好恶,能力所及来协商家庭中的分工。而不是让社会舆论来决定谁该做什么事。

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德国学术界最津津乐烫的剩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资本的体系中,无时无刻不在受异化的压迫。“人”被物化并降格为了客体和动物,他们共同的名字叫消费者。“性”作为一种刺激物欲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商业领域。为了找寻灵感,各种各样原本诞生于非主流层面的事物,一经流传便迅速被演变为一种“风格”而改变了其本来面目。例如“朋克”“嬉皮士”等这样的事物,它们在诞生初期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而现在却是风格的,时尚的。再例如好莱坞风格的流水线电影以及大型广告招贴画对“性”“性解放”以及“女性主义”的滥用。在德国期间,我注意到很多户外广告开始青睐以黑人男性为主角的装饰有涂鸦和滑板的嘻哈风格的时尚大片。作为欲望对象的黑人男性或者亚洲女性,在欧洲的语境下是富有异国情调的,双重色情意味的,甚至后殖民化的。此处作为模特的黑人男性,以及好莱坞电影里永不缺席的“黑人与亚裔配角”被市场推广精英们看中的正是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和“范”女性主义的卖点。而这种“范”女性主义在我看来不是真实的女性主义,而是一种用父权制思维炮制的包裹着女性主义外衣的消费主义。因为他的核心是占有。

6当我们听歌剧或者音乐会,参观美术馆,阅读文学著作或是沉浸在建筑或大自然美景中的时候,心中所升起的由审美所产生的愉悦,这难道不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特质吗?升华和崇高等通过参与艺术活动而得到的体验是购物等占有式的欲望满足方式永远无法提供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到处充斥着“性”和“食欲”的流行文化吗?当“性”的图像无处不有,“性”的话题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难道还觉得自己自由吗?我们被迫无时无刻不感到饥渴,无论我们是不是刚刚吃完一顿大餐。我“被假设”为处在一个永远无法满足自己基本需要的位置。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变相的对人格的压迫吗。在一次读书会听到一个德国学者静静说,我们的社会谈论了太多的“性”,反而使原本正常的生活规律变成了性的不活跃或者性的不正常。人们唯恐自己没有足够的完美的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亲密关系。

7 固有思维与刻板印象。通过片中几个司法偏见导致不公的例子可见,习惯性思维或者偏见在当代社会中有多么常见。我认为他们来源于不了解和信息缺失。举个文化偏见的例子。我在德国被问及很多次类似的问题:“中国人吃狗肉吗?”这个问题本身仿佛就弥漫着一层对蛮夷人的不可理喻。究其原因,是一部片名为“在中国他们吃狗”的丹麦B级片,影片与中国和狗肉这两个事物完全无关,而这个碎片式的误导信息却轻而易举的被大脑所捕获。我在柏林一个社区文化中心搞了一次关于中国美食和文化的基础普及式讲座。其中用了大片的篇幅试图澄清此事。这里暂且不谈关于狗肉的道德问题。单说事实,在中国只有朝鲜族和壮族有吃狗肉的习俗。而韩国以及东南亚的越南和泰国,也有这样的习俗。吃狗肉并不是一种中国独有的现象,更不是一种生活常态。可是影片为什么不叫“越南人吃狗或者韩国人吃狗呢”?因为在大多数德国人或者说欧洲人的认知中,亚洲和欧洲从人种,饮食和文化等方面区别很大。然而他们对亚洲的碎片化了解,也大都是从类似“唐人街”以及功夫电影这样的快餐文化中得来。他们甚至说不出中国人和东南亚人的区别。所以导致这样的误解也就不奇怪了。而与此同时,中国人对于德国人的刻板印象诸如守时和严谨等也只能体现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甚至我们也应该质问,在今天,与时代精神相比是否还有民族精神的存在?当我和德国年轻人在不同的时区喝着相同的可乐吃着相同的汉堡(也许他们的口味更咸些),看着相同的美剧,穿着相同的产于孟加拉国的T恤,我们还像几个世纪以前那么不同吗?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只接受到碎片化的信息,道听途说加之主观印象就对事物进行评论,传播,使得错误的信息在往复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强化。微信上各种公众号里的各种文章难道不像狗仔队和花边小报吗。因此,在下一次看到各种奇葩新闻的时候,对于信息的屏蔽和筛选,真实性的怀疑和考证有助于铲除形成偏见的种子。

8 人类的基因在不断的变异。人类的科技以及对自然的理解和探索也在深入。人类思想的维度和道德理念怎么就不能更新和升级并变得更广阔和包容呢。还记得我们穿长袍和挂电报的时代吗?距今没有多久吧?我自己还亲眼见过姥姥那辈人裹的小脚呢。今天的我们无论如何也觉得这种事情过于残忍和无法接受了。“女人就应该怎么怎么样”这种句式,以及“剩女”这类反人类的概念,早就应该随着社会的进化消失了。女性不是摆在货架上的商品,不是玩具,不是宠物,不是任何人的财产和投资。女性首先是人,有同样的智力,思想,情感,欲望,以及独立做出决定和承担其结果的能力和权利。其次才是家庭意义上的妻子和社会意义上的母亲。婚姻和生育的权利应该回归个人,回到私密的源于身体的化学反应,回到思想的交流和性格的赞赏,回到建立在人格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契约。它是一种选择,但不是一种必选。更不该成为任何人的负担。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全球化时代,更迅速和丰富的信息交流所带来的应该是更包容的态度。每一个个体的生活方式,好恶和选择,都由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信仰,生物,职业身份,经济现状等错综复杂的条件所决定。认识到和接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或事跟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不同,本身就是一种包容。认识到不是所有伴随你成长的传统和你深信不疑的评价体系对于所有人都是公证和有效的。认识到你最爱的美食和音乐并不对所有人而言是美味和悦耳的。认识到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品德,但“己所欲也勿施于人”则更胜一筹。做到这些其实难,也不难,如果我们能在每次对某事评头论足的时候,先仔细思考一下,而不是不假思索的破口而出。我们就已经在挑战我们潜意识里的社会舆论了。言语有时候像利剑,会深深伤害到别人。而当这种利剑汇成江河湖海就拥有了更加毁灭性的力量。“重口烁金”不就是这样么。

9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一种社会人口的结构。“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矛盾的所在。女性主义也好男性主义也罢,这首先不是一场生物学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性别也并非列队的原因。男性也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女性亦然。其次,双方也并非零和游戏的两方,非败即胜,其实他们更像是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参与者。如果囚徒的双方在长期博弈中同时选择利他的策略,两者都将会收益最大化。

10 片尾作者自述,再不将自己称为女性主义者了。其实我认为扩展对女性主义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现在说我是女性主义者的时候,和我十年前的时候所说的女性主义其实已经不是同一种东西。在时间过程中,“我自己”都已经不是同一个。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都会遇到意识形态或者人生观的恐慌,我们始终重复着迷失自己,质问自己又再次形成自己的过程。所以阶段性的修复错误以及不间断的系统升级是必要的。

 6 ) The Wonderland Or A Dead End?【被牺牲的男性】

“红色药丸”一词出自电影《黑客帝国》,也是现代美国男权组织的cultural slogan。在《黑客帝国》中,领袖Morpheus给了主人公Neo两种选择——吞下蓝色药丸,得到温馨的臆想;吞下红色药丸,看到冷峻的真相。但是笔者无法释怀的问题是:什么是他们口中的“真相”?

【写在前面:“被牺牲,是男性的义务” 吗?】

美国性别研究领袖之一,Warren Farrell博士在其著作 “The Myth of Male Power”《男权神话》中指出,“权力”这一概念是值得质疑的。在对性别不平等的现状进行探讨时,他认为所谓的”男性权力“事实上是由性别角色的固化而产生的,男性的“Power”本质上与他们的Disposability相联系——男性具有可被牺牲性,可被处置性,用后即可丢弃的,是一种工具性。

男性的Disposability也体现在传统社会甚至现代社会的教育中——男性常常被塑造为一个Disposable Man。被牺牲,是男性的义务(本文后有详述)。可纪录片并未追问这个“disposable”的具体语境是什么、是否可以与女性处境并置、以及潜在责备的对象是谁。

画面中的数据呈现了困境中的男性角色。受访人为Harry Crouch,NCFM主席

纪录片的主线支线非常明确。其中最主要的叙事脉络在于Farrell博士的个人经历。

Warren Farrell 博士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女性主义,并常常为女性运动振臂高呼。

九十年代开始,Farrell博士开始倡导男权主义,但这并不与女权运动相斥。他认为,真正的平权运动需要实现”男女平等对话“,而当下”被牺牲的男性“和”被误读的男权“迫切地需要被澄清、被了解。

基于同样的原因,本片导演走访了男权组织、平权组织、女权组织,采访了Warren Farrell本人,并与抵制声浪的领袖进行对话,同时也收录了大量法律界和学术界相关代表人物的观点。在片中,我看到男权运动中的女性呼吁者,看到女性组织中的男性支持者,看到受伤的父亲、痛苦的丈夫,看到无助的男孩、落泪的男人。

然而本片开头出现的则是一场被抵制的学术讲座,讲座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举行,主讲嘉宾正是Warren Farrell博士。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校园里、在讲座举办地点的门外,聚集着大量抵制他以及抵制男权组织的声浪,充斥着刺耳的字眼。

争议不断,公道是否能自在人心?

进入正题——


【焦点一:男性主义的逻辑与主张】

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或者说平权主义)并不相斥,但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逻辑基础不同。

以往的平权运动认为,正是男权社会导致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s)的固化,进而导致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压迫。

而男权主义的逻辑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男权社会的形成,恰恰是性别角色固化的产物。

男性主义运动网站,A Voice For Men

【焦点二:男性的困境及其理据与争论】

1. 在空难海难发生时,人们往往“让妇女儿童先上船”,而不是“让不会游泳的先上船”。这成了一种模糊的性别歧视,似乎是源于女性的歧视,但又像是剥夺男性的同等生存权。

Mans Rights INC 创始人Fred Hayward对于2009年空难事件的探讨。

2. 家庭暴力中男性受害者的比例(美国)。

3. Boko Haram事件。恐怖主义屠杀村庄男孩后发现这一血腥行为并未得到世界性关注,遂绑架村庄女孩作为人质,竟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起一场“bring back our girls”的全球性呼吁。那么是否意味着男孩的生命不及女孩呢?

2012年至2014年间,boko haram不断地有男孩和成年男性被杀害,数量惊人,然而并没有让恐怖分子得到预期的关注。直到2014的扣押女孩事件,引起了世界性的“bringbackourGirls”运动

4. 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比如战争,似乎“女性的生命更值得被挽留,而男性的生命更值得被铭记”。人们会用雕塑、撰书、载录史册的方式“贿赂”大部分的男性,从而使他们愿意放弃生命拯救他人。

5. 在(异性情侣的)恋爱或婚姻关系中,若发生意外怀孕,男性处于被动承担后果的境地,女性的主动选择事实上是远远大于男性的。此外,避孕措施的种类同样是女性多于男性。

男性与女性在生育权利和避孕措施上的差异

当意外怀孕发生时,生父与生母的选择和利弊

6. 许多男性为家庭为生计而工作,可能是因为独居生活的需要,也可能是因为其家庭成员没有工作的能力,仅仅只有他为家庭的经济来源。但这些男性常常被片面地解读为比女性拥有更多“power权力”,原因很简单,“you make more money than women do, thus you must have more power.你赚的钱比女人多所以你肯定有更多的权力。”

7. 片中陈列了危险工作、重体力工作的男女从业比例,战争中牺牲的男女比例,强制劳役的男女豁免比例,呈现出巨大的反差。

8. 在死亡率相近的情况下,社会对于乳腺癌和睾丸癌的关注度和资金投入比例却相差悬殊。(待查)

【焦点三:呼吁】

Flexibility in sex roles. 解放不同性别角色,释放灵活性。也就是说,摆脱传统社会对性别的角色固化,从而拥有更多自由空间和可能性。

开篇《男权神话》的作者,Warren Farrell

【焦点四: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沟通的障碍】

女性主义认为,当今社会依旧是男权社会的延续,男性依然是压迫者,女性依然是受压迫者。

而男权主义并不认同这个基础观点。

(针对男权主义的异议,纪录片进行了反驳。主要通过对比在经济、政治领域中占据高层位置的男女比例和就业现状。)


男性主义也好女性主义也好,并不反对性别少数者的权利,都是为了多一点可能性而振臂高呼。

 短评

如果一种主义不允许一点点的质疑或诘问,如果某个主义永远只能是伟光正,只有两个可能:1、这个主义的追随者已经走火入魔了;2、这个主义本身是懦弱的,或者说,信徒对自己追随的主义并不具备信心。PS:当部分女权对处于弱势处境的男性权利运动者进行各种精神暴力之际,她们的表现与父权/暴力在本质上又有何区别呢?导演最后说,我不再是女权主义者了,听在心里还是很震撼的。

4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1.“用荣誉.勋章去正当化男人在生活工作中被奴役的事实”2.“只能嫁给一个不爱却很有钱的男人不就是卖淫的另一种形式 只不过时间长短回报多少”关于新兴的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抗争的纪录片 一遍遍刷新着三观 全程目瞪口呆的看着 资本主义社会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温饱线上的我

5分钟前
  • 老惠
  • 力荐

在正常情况下,自诩为弱者的存在就是逆向歧视。

8分钟前
  • 世界之泪
  • 力荐

這一片更加說明了,無論是以MGTOW還是political feminists為代表的性別思考,都應該以父權體制為敵。父權系統所強制要求的陽剛氣質才是造成片中所言"train our sons to be disposable“的根源。家父長制令極端男女性別權利派別壁壘分明、針鋒相對,但他們實質上才最應該是同一戰壕中的親密戰友。

11分钟前
  • 飼虎
  • 推荐

在关于《丈夫忘买鸡腿被妻子捅死》新闻的问题下面被推荐了这部片子,一个女权主义者拍的男权纪录片。跳出一个局限来看待问题,总是能看得更加全面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片子里有些“女权主义者”看起来那么愤怒,却那么幼稚的原因。

13分钟前
  • 杨子虚
  • 力荐

女权思想已经是这个世界的主流思想之一,随着女权运动取得的成绩,女性的权力的倒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其实自认为是女权主义者的人,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女权主义,而男性的对于自己的认识更加的模糊,甚至不觉得男性在家暴、子女的抚养权等方面遭遇的不公平和弱势地位,这部纪录片让人大开眼界!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真的是颠覆我三观的纪录片。片里有个人说:“你们为什么就不听听哪些和你们意见不一的人的观点?”其实这句话是给我最大震撼的,那些坚持己见不去倾听的人坚持的是自己的信仰还是愚蠢?那些美国普通民众一直在用脏话来淹没别人理性的解说,这是在吵架,在强加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说服。让我很担心的是美国普通国民那么愚蠢,这个国家还有没有民主的必要。以前我支持美国左派,但是有一次我看了右派对他们观点的解说后我才第一次怀疑自己的理念。好奇心能让人去了解和自己不一的观点。

18分钟前
  • Evan Scintilla
  • 力荐

把男性普遍遇到的歧视和社会阻力和女性比,就像被纸划到的和断腿的比疼一样、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20分钟前
  • .
  • 还行

我完全不在女权这一边,但是导演作为一个自认女权主义者的人,有勇气进行这样的沟通对话以及对世界观的修正,极其牛逼。从逻辑上对任何一方性别的仇恨都会导致人类作为种族的毁灭。我们必须要面对另一性别的人们带来的差异,so sit the fuck down and talk, solve the problem!

22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不管男人女人都有争取自己权利的自由。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最直观的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当女权变成一种政治正确,当女权变成一种宗教,当女权主义者摆出受害者的姿态要特权,要反对的声音闭嘴,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念,不管对错,只知道反对,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离极权和堕落就不远了。

25分钟前
  • owenblack
  • 力荐

罕见的冷静客观地看待两性问题的片子

26分钟前
  • Chery
  • 力荐

男权:你听我说其实我……女权: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29分钟前
  • lucy_sky
  • 推荐

和朋友也讨论这个问题很多次了,不自觉的女权主义成了主流的政治正确观点这本身就很荒谬,任何一种平权运动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人类本身的平等而不是带着仇恨的去挤兑对方。当激进主义参与其中理性和可思考都会收到冲击,由中心成滚雪球般壮大就更难真正理智的平等对谈了。值得反思也敬佩本片导演的勇气

33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

PC真是easy warm blanket 愿意对话 能够反思 而不是一股脑的去运动(还是红发女那种low的行为)才是好的公民参与。了解了很多男权的facts 片子pace很好

34分钟前
  • Jus
  • 推荐

我从来不认为女权主义只是为了争取女性的利益,男性也父权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做的是打破传统两性区隔与固化分工,一个人想做什么应做什么,和性别无关。所以,男人和女人,并不对立,而是同盟。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看得气到睡不着,如果大家真都是提倡性别平等,何必互相比惨,谁更惨谁就赢了解决问题?根本都是变质的自私自利。世界是男人的,不代表男人不会成为受害者。女性才刚刚拥有男人生来就有的权利,还不是全部,就已经被妖魔化的这么辛苦了,怎么平等

42分钟前
  • Laisses tomber
  • 推荐

4星给导演倾听的勇气,纪录片里所谓的男权的诉求,其实都是女权想要一起争取的,男女明显都是受害者,整部片连这点都看不出只微弱地提到了一点点,导演给我感觉被极端女权洗脑太深反而强势反弹了。不过我也希望自己能有倾听的勇气,特别是反面的声音

47分钟前
  • ミナミ
  • 推荐

建议微博、网上的田园女权都看看。她们不会抗议煤矿工人中女性数量太少,她们不会抗议出现危险事故让女性先走是对她们的歧视,她们不会抗议战争中95%死亡的是男性,她们抗议男方结婚没有房。

50分钟前
  • 原来是白衣啊
  • 力荐

“2018年12月,云南一个14岁的小女孩被两个男人灌醉后轮奸,因为酒醉吸入呕吐物窒息死亡,其中一个男人,是小女孩的堂兄。这已经是我这天看到的第3个关于女孩被性侵的噩耗了。今天早上7点,媒体曝光:河北一12岁女生被查出怀孕,女孩说自己曾被班主任两次性侵,还曾带人来侵害她。班主任还威胁恐吓她:「如果跟大人说了,报了案,我要是坐了牢,出来后弄死你。」下午4点半,媒体曝光:内蒙古包头一个幼儿园孩子,被老师猥亵。”转发一个日常新闻什么时候这种消息得到男性朋友大力关注了,什么时候女人再互相撕逼不迟。现在,太早。

55分钟前
  • 制片人
  • 很差

揭露女权谎言

59分钟前
  • 爱分析的金融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