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旅行记

科幻片法国1902

主演:弗朗索瓦·拉勒芒,朱勒-尤金·乐可利,维克多·安德烈,布鲁耶特·贝尔农,布鲁奈特,珍妮·D·阿希,亨利·德兰诺伊,德皮埃尔,法扎特,克尔姆,乔治·梅里爱

导演:乔治·梅里爱

 剧照

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2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3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4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5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6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3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4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5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6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7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8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19月球旅行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3 00:59

详细剧情

  天文学院院长(乔治·梅里爱 Georges Méliès 饰)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天马行空的月球旅行计划。他和另五名大胆的天文学家监制出了炮弹舱和大炮,并在军队的帮助下乘坐炮弹舱顺利登月。兴奋过后六名天文学家精疲力竭的在月球表面睡去,浑然不知许多星星悄然观察着他们熟睡的样貌。最后一场寒冷的降雪唤醒了他们。众人躲藏到地洞中却不慎用雨伞惊扰了月球人,于是一场慌乱的冒险开始了……  本片是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灵感来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影片于1902年发行了黑白版和手绘彩版,全长约14分钟。后结局与彩版一度失传。1993年,受损严重的彩版拷贝被私人收藏家捐赠给西班牙巴塞罗那电影资料馆;2002年,结局“凯旋而归”在法国被重新发现。影片修复计划持续十余年。  2011年,影片的彩色完整修复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以纪念梅里爱诞辰150周年,此时距离影片问世亦已过去109年。

 长篇影评

 1 ) 还记得The Smashing Pumpkins的Tonight,Tonight吗?

那首歌的mv就是根据这部电影拍的。因为非常喜欢那个mv,所以下了这部片子。
其实这电影只有10多分钟,不过好歹是100多年前的作品,很具想象力的布景,剧情也满好玩的。想想现在的很多电影,我看还不及这个。
旁白大概是法国人,英语说得很那啥……不过本来就是默片,听不听得懂都没关系。

 2 ) 一发打在脸上的炮弹

上个月被葡萄槽的汪佳琪批评了影评逻辑不清晰,主题混乱……心里虽然不愿意接受批评,但事实确实如此,自己本来文学功底就不怎么好,对电影知识的了解也是业余的令人涩涩发抖,所以写出来的有时候自己都懒得看,更别说是发表到公众号了。而回头看看自己已经又是一个月没有更新公众号了。看来懒惰又霸占了我的灵魂,感觉又要为自己车上10分钟的陈述理由……就此停下!来说说今天发现的一部有意思的影片《月球旅行记》 这部电影拍摄于1902年,是那个遥远的电影萌芽时代。而我一直觉得观看若干个时代之前的艺术作品是件荣幸的事情,因为已经有不同时代的声音与文字讲它点缀,所以我们在欣赏起来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角度来去对比与剖析它。但在这里不谈它拍摄手法,不谈它的丰功伟绩,(PS:请照顾下我这个门外汉的复杂心情)只吹一点,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科幻片。剩下的大家自行百度了解。 这部影片时长不到15分钟,场景与剧情都很简单,但是故事结构完整,主题清晰明了,用的诸多道具特效,魔术特效也是那个时代鲜有的创新之举,用豆瓣网友的评价,该片是那个时代的良心作品,比其后世的许多不知所云的科幻片强太多……整个影片风格趋于滑稽、魔幻,无论是演员们近似马戏团的服饰,还是影片中怪诞的月球遭遇外星人,甚至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返回地球的方式,这都体现了导演梅里爱丰富的想象力与超越时代的创举,当然这和导演梅里爱早期从事魔术与戏剧行业密切相关。说到这个导演,还是只吹一句,电影多种拍摄手法的鼻祖……其他的自行百度了解…… 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梅里爱通过一张坑坑洼洼的人脸赋予了月亮与人一样的感情世界,当那枚载人炮弹坠落在月亮的脸庞时,月亮一脸的懵逼与无奈生动而形象,顿时让人啼笑皆非。 听说这部电影历经沧桑,曾一度被焚毁但却意外被一个收藏家保留底片,在这里我真心感谢那个一直珍藏这部电影的收藏家,如果没有他的保护,可能我们真的要错过这个人类历史上美丽而伟大的瞬间。 2018年5月5日,范柳原Evan书

 3 ) 电影和音乐的关系

学生时代喜欢的The Smashing Pumpkins乐队,非常有气质。也非常喜欢乐队的《Tonight, Tonight》MV拍摄手法。看见这部老电影才知道此MV属于借鉴模仿。追溯到这部伟大的电影作品。前所未有的想象力。 《Tonight, Tonight》MV地址:

//www.bilibili.com/video/BV1YY4y157dM/?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b1bbb18c26535a4875f329f2213a558c

 4 ) 魔术和幻觉

电影在这个时代被赋予了很多意义,有人说,电影是现实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看见过去,现在还有未来。也有人说,电影一场华丽异常的梦,梦里有最真实的自己。而在乔治.梅里埃的眼里,电影是一场魔术。

读过电影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卢米埃尔兄弟,卢米埃尔兄弟奠定了电影的基础,而梅里埃发现了电影的本质。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邀请梅里埃参加自己的发明揭幕仪式,他迷上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发明。

因为那个时候的他是一位魔术师。但是,卢米埃尔兄弟不肯将自己的发明卖给梅里埃,于是梅里埃开始自己创作电影,并且通过一些偶然找到了更好的拍摄技术。

在电影诞生的初期,电影仅仅是新奇的娱乐方式。梅里埃认为,电影应该拥有更多的技术、内容以及表达。

所以,他的电影并不单单是对事件或者人物的记录,而是通过对电影技术的探索和使用来展示另一个神奇的世界,就像变魔术那样。

梅里埃非常清楚,电影就是一场华丽的欺骗,所以,在他看来,电影就是魔术。

 5 ) 《月球旅行记》:不简单

       现在,当我们从电脑屏幕上看见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时,我们仍然忍不住要为这位光影魔术师在一百多年前的想象力鼓掌称赞。
       从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本电影诞生起,无论是卢米埃尔兄弟或是爱迪生都只简单的把摄影当做是对生活的记录。《工厂大门》、《水浇园丁》,这些电影史上留名的佳作,虽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但放到现代给当下的观众看却都是枯燥的,没有观赏性的。但没想到,仅仅在短短的几年之后,《月球旅行记》就以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的身份带给我们在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上的双重惊喜。
       经典的影片是不会过时的。时至今日,当我们看见梅里爱将天上的星星设计成好奇调皮的仙女,用寒冷的降雪来吵醒天文学家的画面时,我们依旧会感到好玩,会发笑,而当我们发现对抗长相怪异的不友好的月球人的致命武器竟是天文学家随身携带的雨伞时,我们悬着的一颗心也会随着他们的化险为夷而平静。大家的目光都被情节所吸引,情绪都跟随着主人公的经历而变化,我们惊叹于导演的“敢想”、“敢做”。毕竟,这样的剧情就算放在当下也是称得上先进的。
       作为一个魔术师出身的电影人,乔治梅里爱对拍摄手法的创新,完全不输给剧情。他在电影行业的这些年里巧妙地结合其平时在变戏法时用到的伎俩创造了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拍、多次曝光、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而《月球旅行记》则就是这些手法的大杂烩。比如在天文学家们登陆月球的初期部分,导演选择了使用快动作,避免了在没有情节点的简单叙事里浪费片场,而在飞船从月球跌落时,导演又用慢动作来增加紧张感,积累观众的情绪。而且,整本影片的大多数过渡梅里爱都选用了叠化,在有限成本下让场景间的衔接更为自然,使复杂的故事不混乱、跳脱。
       尽管乔治梅里爱的晚年生活并不风光,但这完全不影响我们对他在电影事业上的肯定。在我看来,每一位准备闯入影视界的新人,都有必要好好品味《月球旅游记》这十几分钟的简单光影下的不简单。

 6 ) 魔幻月球之旅,追梦电影人生

文:Xi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rtag

《月球旅行记》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由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1938)担任编剧和导演,改编自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以及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小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表现了六名天文学家的月球探险之旅,他们建造了一个子弹形的太空舱,乘坐炮弹发射至月球,击中了月球的眼睛,这个镜头是已知最早的定格动画。

2018年5月3日,Google以VR动画版的首页图纪念乔治·梅里爱,视频封面是一轮圆月,点击圆月中间的播放键后就可以看到魔术师装扮的梅里爱和他的《月球旅行记》。

Google doodle动画《月球旅行记》_腾讯视频

梅里爱是当时最早尝试彩色电影技术的导演,影片于1902年发行了黑白版和手绘彩版,全长约14分钟,然而结局与彩版一度失传。1993年,受损严重的彩版拷贝被私人收藏家捐赠给西班牙巴塞罗那电影资料馆。2002年,结局“凯旋而归”在法国被重新发现。影片修复计划持续十余年。2011年,影片的彩色完整修复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以纪念梅里爱诞辰150周年,此时距离影片问世已过去109年。这坎坷的修复之路背后隐藏着一段令人惋惜的故事,梅里爱的一生并不像VR动画里那般全是浪漫。

魔术师和木偶戏演员

乔治·梅里爱的一生都在追梦,在涉足电影之前,他曾是一名出色的魔术师和木偶戏演员。

29岁的梅里爱

1861年12月8日,梅里爱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比较富裕的制鞋家庭,从小就显露出绘画和表演天赋。小梅里爱在学生时代因为在笔记本和课本上乱涂乱画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10岁时便开始用硬纸板做的“木偶剧院”,到了青少年时,梅里爱的手艺就已经进步到可以制作更加复杂的提线木偶了。

高中毕业后,梅里爱加入了家族制鞋生意,虽然他一直钟情于绘画和舞台魔术,但由于父母的反对,他只能自己在业余时间上课学习。直到27岁时,梅里爱的父亲退休,他将父亲留给自己的生意卖给哥哥,再加上第一任妻子的资助,买下了罗培·乌坦剧院(Théâtre Robert-Houdin),从此全身心地投入表演事业,把喜剧和华丽的情景剧融入表演。

Georges Méliès in The Living Playing Cards (1905)

La source enchantée (1890’s, Georges Méliès)

罗培·乌坦剧院由现代魔术之父让·欧仁·罗贝尔-乌丹(Jean-Eugène Robert-Houdin)资助建立。梅里爱1896年的短片《消失女子》(The Vanishing Lady)在这里拍摄。

他最著名的魔术之一是“顽强的断头人”( Recalcitrant Decapitated Man)——教授的头在演讲途中被砍断,然而他还在继续讲话,直到头回到他的脖子上。梅里爱1898年的短片《一个顶四》(Four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同样表现了头身分离的场景。

电影的面世

梅里爱的魔术师生涯因为一场电影而改变,那是1895年的12月28日,34岁的梅里爱参加了卢米埃尔兄弟影片的私人放映。卢米埃尔兄弟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他们改造了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所创造的“西洋镜”,将其活动影像能够借由投影而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同时观赏。(没错,就是发明电灯的爱迪生)

世界电影的开山之作《火车进站》和《工厂大门》都面世于1895年,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们惊叹,当《火车进站》中的火车向观众驶近时,人们以为自己真的会被撞到,吓得向四周逃窜。

火车进站 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 (1895)

工厂大门 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 (1895)

梅里爱被电影“活动的画面”深深吸引,立马提出想花1万法郎购买一台“电影机”,但出于对技术的保护,卢米埃尔兄弟拒绝了梅里爱的请求。梅里爱没有放弃,最终在伦敦买到了一台由Robert W. Paul制造的摄影机和几部短片,这台摄影机可以使用爱迪生“KINETOSCOPE”规格的胶片,接着他和两位工程师一起,在自己罗培·乌坦剧院的工场里几经改进,终于造出了一台自己的摄影机,并于1896年申请了专利。

电影魔术师

魔术和电影其实有着很多相通性,都是视觉戏法。电影画面活动的原理是视觉暂列原理,即指影像在人眼视网膜上持续约十分之一秒之后才会完全消失。早在电影发明之前,就已经存在许多基于视觉暂留原理的视觉玩具,如“手翻书”、“魔术画面”、“幻透镜”、“西洋镜”。

魔术画片:是一张两面画着不同图案的圆盘,在圆盘的两端系上细线,把细线拧紧之后放开,因为视觉暂留的原理,两种图案就会融合在一起

梅里爱先是模仿卢米埃尔兄弟和爱迪生,刚开始拍摄的80多部短片都无新意可言。作为魔术师,梅里爱后来不满足于如实记录画面,创造性地把魔术手法融入电影创作,发明了停机再拍、多次曝光、淡入淡出、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等早期电影拍摄特效,开创了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表现美学”风格,被称为“电影魔术师”和“技术主义电影先驱”。

停机再拍的发明源于一次偶然,当梅里爱放映拍好的影片时,发现一辆行驶的公共马车忽然变成了运棺材的马车,感到惊惑不解,原来那天拍摄时,胶卷因机器故障被挂住了,再拍时,一辆运棺材的马车恰好行驶在原来马车的位置上。这次偶然的事故使梅里爱茅塞顿开,明白了“停机再拍”的奥妙,也就是剪辑的前身。他把这种技术运用于1899年的影片《灰姑娘》中,创造出了南瓜变成马车和灰姑娘身上那的破旧衣服一下子变成绚丽的晚礼服的奇妙场景。此外,他还运用慢动作摄影使小仙女的舞蹈像在空中飞翔。

在1902年拍摄的《橡皮头》中,梅里爱首次使用了分裂银幕工艺,用分次曝光的方法,在同一个画面中拍摄了他自己扮演的两个不同角色,取得了令人捧腹的视觉效果。

梅里爱还被誉为“戏剧导演之父”,他将许多优秀的戏剧搬上银幕,并且将戏剧艺术的诸般法则系统地运用于电影。他指导演员们着重用夸张的动作、手势,而不是表情的表演来扮演无声片里的角色。

在梅里爱之前,卢米埃尔兄弟等人的电影大多是在室外拍摄,记录真实的生活,然而梅里爱在1897年在法国搭建了一座玻璃制成的“蒙特路伊摄影棚”(Montreuil studio),主流观点认为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个摄影棚。蒙特路伊摄影棚既方便采用自然光拍摄,又能不受天气影响使用人工造景。摄影棚一端是摄影机,另一端是梅里爱设计的设有机关布景装置的舞台空间,可以呈现复杂的调度场面,梅里爱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蒙特路伊摄影棚拍摄完成,《月球旅行记》也不例外。

Méliès (at left) in his Montreuil studio

虽然爱迪生于1893年搭建的“黑玛丽”摄影棚在年份上更早,但“黑玛丽”只有一个跟着轨道转移的小天窗,一次只能被一个人观赏,被认为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棚。

爱迪生发明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器件被放置在一个橱柜里,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小窗口观看电影。

此外,梅里爱还是电影发行业的创始人,他创立的“明星电影公司”集制片和发行于一身,由负责放映影片的罗培·乌坦剧院、剧院隔壁设立的洗印车间和售片所、蒙特路伊制片厂组成,他还为电影设计海报,可谓最早的电影宣传。公司定期举办影片首映礼,召集发行商们观看,使电影从市井的游戏杂耍变为上流社会高雅的娱乐。

电影《橡皮头》左侧墙面上挂着“明星电影公司”的logo

被世界遗忘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而梦想的代价是巨大的。《月球旅行记》只有短短14分钟,却耗资1500金路易。梅里爱本想把这部电影拿到美国放映,以得到更大的商业利益,但是托马斯·爱迪生在伦敦看过这部电影后,他的助手们秘密地对电影进行了拷贝。由于当年没有版权保护,在美国全国上映后所赚得的大量钱财全部归爱迪生所有,梅里爱分文未得。(没想到爱迪生还有这样的黑历史)

梅里爱之后的的电影事业江河日下,没有与时俱进,不再符合观众的品味,再加上一战的到来,公司最终在1914年宣告破产。在战争中,梅里爱的摄影棚被征用为军队医院,400多部原版电影胶卷被没收,融化制作成军队的鞋跟。梅里爱的第一任妻子在1913年去世,他孤身带着两个孩子,将一座摄影棚改为剧院,靠表演为生。

罗培·乌坦剧院一直是梅里爱的骄傲,然而剧院在1923年因重建奥斯曼大道被拆除。同年,百代电影公司接手了梅里爱一手建立“蒙特路伊摄影棚”和“明星电影公司”。梅里爱备受打击,他为电影付出了一切,最终却一无所有,他发誓此生再也不碰电影。就在那一年,他亲手燃起一把大火,将库房里所有的电影拷贝和道具付之一炬,《月球旅行记》的结局和彩版拷贝就这样在大火中遗失了。

《月球旅行记》剧照

1925年,梅里爱娶了相恋已久的女演员Jehanne d'Alcy为妻,两人以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的一家小小的露天糖果和玩具店铺谋生,与年幼的孙女Madeleine Malthête-Méliès住在一起,过着被世界遗忘的日子。

Jehanne d'Alcy参演了梅里爱的许多电影,包括《月球旅行记》

梅里爱在玩具铺

被重新发现

幸好梅里爱的故事没有就此结束,1920年代末期,记者和电影史学家开始认识到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对其展开研究。1929年,梅里爱的个人作品回顾盛典在Salle Pleyel举办,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68岁的老人。在之后的回忆中,梅里爱称这次活动是“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之一”。

电影《雨果》剧照 梅里爱被重新发现后出席个人回顾盛典,泪目

1938年1月21日,梅里爱因癌症病逝,享年76岁,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结束了传奇的电影人生。

拉雪兹神父公墓中梅里爱的墓碑

如今乔治·梅里爱被写进电影教科书中,人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缅怀这位伟大的电影魔术师。布莱恩·塞尔兹尼克(Brian Selznick)于2007年创作的小说《雨果·卡布雷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聚焦梅里爱的晚年生活,在2011年由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改编为电影《雨果》(Hugo),被称为献给梅里爱的立体情书。虽然电影评分不高,很多人觉得无趣,但了解了乔治·梅里爱的一生后,看这部电影有种暖心的感动。

雨果 Hugo (2011)

作品因被看见而存在,作者因被记住而有意义。谢谢发现梅里爱的人们,让我们看到了他魔幻的电影和传奇的追梦人生。

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
我认为今天有关电影的一切
都是源自乔治·梅里爱
——马丁·斯科塞斯

原文:魔幻月球之旅,追梦电影人生

 短评

伟大的电影魔术师梅里爱!“乐队指挥机位”固定镜头的无穷魅力~

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凡尔纳科幻小说改编。特技大师梅里爱,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导演,发明了慢镜头、快镜头、叠印、二次曝光、场面转换。完全脱离实际的幻想世界,对戏剧式表演的实录,永远中景,摄影机不动于乐队指挥的位置。假定性。表现美学的源头。

6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1902年。

7分钟前
  • 力荐

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意义极其深远,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着实让人惊叹与佩服,短短12分钟,已经阐释出电影的多种可能性。★★★★

8分钟前
  • Q。
  • 推荐

1902年,世界第一部科幻电影,乔治·梅里爱作品,14分钟,彩色修复版。以现在的眼光看,就像一出小学生幼稚舞台闹剧。但放在110年前,这就是比《泰坦尼克号》还动人,比《黑客帝国》还酷炫,比《阿凡达》还震撼的视觉盛宴啊。网友评论:一百多年前……梅里爱发明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特效……

1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我一直认为想象力是革新进步的原力,而梅里爱之于电影就是最伟大的想象力。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看的是戛纳彩色修复版,很有创意。其实胶片背后的故事可以再拍一部片!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百多年前……梅里爱发明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特效……

1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向形式主义电影的源头致以史的敬意。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登上月球的科学家其实是一群戴尖帽的霍格沃茨魔法师,而月球则跟骷髅岛没什么两样,只是你在上面找不到金刚。Georges Méliès作为电影特技之父和最早的制片厂创建人,同时也应该被尊为cult片领域的开山鼻祖。

25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值得敬佩。修复后的彩色版,一帧帧胶片上色,可爱的想象力,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暗喻了当时的时代变化。科幻片的开山之作,叠影、淡入淡出等手法,加上大量的特效,都为电影手法开创了先河。戛纳修复版的BGM真是魔性。

27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Time, time, time...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电影让梅里爱破产,电影让卢米埃尔至死都在谴责他的“剽窃”行为,电影让他的晚年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玩具糖果铺,他留给电影的却是一座座宝藏。人们逐渐忘记了乔治·梅里爱,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不顾一切的奔向电影的世界吗?还是那把大火早已燃尽了他对电影的热爱?

3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梅里爱还是挺有些真趣的,110年前的小短片就能充满奇思妙想,现在看来虽然粗糙,却很带劲,而在当时,就更能让人体会到技术革新的激动与震撼了。一群老男老女群魔乱舞,有趣,有趣啊。

3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这是部大片

41分钟前
  • 晨光荣耀
  • 推荐

看过air迷幻上色版后重标:两个版本各具特色 自然 无音乐及黑白或许还更好些 否则总好似染上现代平设的条条框框似的 作为历史上第一部真人科幻 大场面一点不缺 幽默点也刚刚好 月宫神奇或凶险的描绘同样不坏 最印象深刻的超长炮射向逐渐清晰(并变出脸庞)的月球 收尾的征服雕像不喜欢 倒是那时代风情

4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Méliès的这部作品引入了很多电影元素,布景、灯光、服装、演员、剧本……这部片子相当于七十年代的人看大白鲨,八十年代看回到未来,九十年代看侏罗纪公园,二十一世纪看加勒比海盗。

47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精彩有趣,淡入淡出,史上第一位把特效运用到电影里的人~看过《Hugo》再看《月球旅行记》的彩色修复版,才知道把如此珍贵的影像保留下来是多么不易。MoMA首映了修复的纪录片,赞!和一大堆电影界的学者坐一起看。。。还有钢琴配乐的朗诵版!极赞!

5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的是2011戛纳彩色完整修复版。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确立幻想电影与现实主义/纪录片(卢米埃尔兄弟开创)的分野。梅里爱出身魔术师,也是第一个运用特效和尝试将电影彩色化的导演。尽管仍受限于舞台剧式的固定中景段落镜头,但淡入淡出与叠化转场首次引入电影语言。现在看仍然令人拍案叫绝。(9.0/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2000年在云大科学楼看过未修复前的录像带版,当时已经惊为天人,刚接受了一些艺术片教育后,就哀叹100年来,电影丝毫没有进步嘛。2015年初,在Moma百老汇的五周年生日,就着默片现场配乐再看彩色修复版,就只单纯当作影史奇观而不再做过多联想哀叹了。

59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