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脱险

喜剧片法国,英国1966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布尔维尔,克劳迪奥·布鲁克,安德丽·帕里西,科莱特·布罗塞,迈克·马歇尔,玛丽·马凯,皮埃尔·贝尔坦,本诺·施特岑巴赫,玛丽·杜布瓦,特里-托马斯,西戈德·拉普,赖因哈德·科尔德霍夫,赫尔穆特·施奈德,保罗·普雷博伊斯特,汉斯·迈尔,居伊·格罗索,米歇尔·莫多,彼得·雅各布,吕迪·勒努瓦,诺埃尔·达扎尔,皮埃尔·鲁塞尔,皮埃尔·巴斯蒂安,雅克·萨布隆,玛格·阿夫里尔,雅克·博杜因,加布里埃尔·戈班,保罗·梅塞,亨利·热内斯

导演:热拉尔·乌里

 剧照

虎口脱险 剧照 NO.1虎口脱险 剧照 NO.2虎口脱险 剧照 NO.3虎口脱险 剧照 NO.4虎口脱险 剧照 NO.5虎口脱险 剧照 NO.6虎口脱险 剧照 NO.13虎口脱险 剧照 NO.14虎口脱险 剧照 NO.15虎口脱险 剧照 NO.16虎口脱险 剧照 NO.17虎口脱险 剧照 NO.18虎口脱险 剧照 NO.19虎口脱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08:09

详细剧情

二战期间,英国一架飞机在执行轰炸任务中,被德军击中,几名英国士兵被迫跳伞逃生。他们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并用这次行动的代号“鸳鸯茶”作为接头暗号。  他们分别降落在法国巴黎德军占领区的不同地点。大胡子中队长雷金纳德被动物园管理员所救。而另外两名士兵,也分别在油漆匠奥古斯德 (布尔维尔 饰)和乐队指挥斯塔尼斯拉斯(路易·德·费内斯 饰)的帮助下掩藏好了。即便德军展开了全城的搜索,油漆匠、指挥和中队长还是在浴室顺利地会面,几经辗转,英国士兵终于接上了头。几个原本并不认识的人,就这样结成了生死同盟,与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生死游戏。同时,也闹出了不少温情的笑话。他们用微薄的力量对抗严酷德军,险相迭生,滑稽搞笑,为了逃出虎口,共同战斗。

 长篇影评

 1 ) 想到的

       充满了逗哏的喜剧战争片,法国是个出喜剧天才的国家,从电影诞生初期开始就是一个有喜剧传统的国家。二战+搞笑题材的电影,看过也不错的还有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还有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前者的幽默更多的在于制造误会和机智的快速对话,后者在于演员夸张的表演形成的卓别林符号性的演绎。而这部电影在每一个人的平均性贡献中,和较收敛的演绎中,夸大环境,表现和平团结抗日,呈现了一部出色的喜剧电影。
    什么时候国产的喜剧电影,不能是小市民在抗日,不能凸显小中的英雄,《厨子、戏子、痞子》虽然卖出了一小步,在类型呈现上有了喜剧战争题材,但是更能引起轰动的是,把这种题材给活灵活现,不那么紧张做作,是全民呼吁和平而不是我党内部的奉献精神。
    毕竟第一是生存,在生存基础上的凸变,这才是接地气的。

 2 ) 油漆匠和指挥家

真浪漫,油漆匠装梦游来木偶剧团的姑娘的房间,和她说—— 战争时期,有个油漆匠,一表人才,他遇见了一个金发女郎,这姑娘为了救他的命,冒充是他妻子,这下好了,战争结束了,胜利来到了,他们最后就团圆了。 然后姑娘开门,放他出去,姑娘把他叫住,他笑着挠着头说知道,没门。姑娘说,战争还没结束。他问你真要我等到胜利吗?姑娘说,我要你去睡觉,真的去睡觉。然后姑娘吻了吻他,他蹦蹦跳跳地跑进房间睡觉去了。

真可爱又赖皮,油漆匠和指挥家。指挥家总是欺负油漆匠,第一次是鞋子,因为他穿的不舒服,他要油漆匠和他换鞋子,第二次是自行车,因为他车子坏掉了,第三次是电影海报的场景,油漆匠先翻过矮墙,然后指挥家站在油漆匠肩上,不肯下来,让油漆匠又是拉着狗狗又是背着他…后面还又耍了一下油漆匠,他们被抓住了,油漆匠很义气地说,杀了我,我也不开口;指挥家说,对,杀了你,我也不开口!油漆匠说,你这人就是够朋友!23333

不过指挥家虽然坏坏的,但是他们丢狗的时候,油漆匠哭的很伤心,担心他们完蛋了,指挥家安慰了好一阵子,说这有我呢。

可怜的油漆匠~

真的很喜欢指挥家和油漆匠,还有木偶剧团的小姐姐,还有小修女,当然啦,还有三位英国空军~ 感谢这部喜剧,给我带来了开心哇~真的很可爱了~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就是三个英国空军里有一个比较俊的,已经装扮成女郎了,然后他们要从井盖口出来,但他们穿的衣服(德国军装)没法出来,长官看了看井盖外面男男女女,有好些美女走过,然后决定让装扮成女郎的空军去引诱男人掉入井盖里换装😂😂

再加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就是指挥家和油漆匠误入德国军官的生日会,然后他们开始了上马游戏,超级逗

真的很想成为油漆匠了,又可爱又善良的油漆匠~~虽然遇到了耍赖的活宝指挥家,但是还有木偶剧团的小姐姐呀,还有很多很可爱很有爱的人哇!!!爱你们!!!

 3 ) 原声版《虎口脱险》的多国语言艺术

33年前,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在沈阳太原街的解放电影院看过《虎口脱险》,当时乐得我前仰后合,因为指挥家斯塔尼斯拉斯,因为油漆匠奥古斯特,因为美丽的朱丽叶特,因为德国大兵斗鸡眼,也因为上译厂的经典配音,尚华,于鼎,程晓桦,苏秀,还有身兼数角的乔榛和童自荣。

后来在电视和DVD上反复观看才发现片中有很多地方是无法译配的,因为影片里英法德三国语言混杂,全部用中文翻译无法体现出这些语言的“小机关”,当年的译制片也不得不保留了部分原声,但当年的电影还没有字幕,一些桥段难以理解。比如在土耳其浴室和中队长接头的时候,油漆匠和指挥家说英语,说不通的时候冒了一句法语,才被指挥家发现,原来他也是法国人,然后中队长对他们说了段法英混杂的话,两个人觉得他的法语不错才跟他走了。

还有在火车上一个德国军官用法语念了一首诗,用法语问皮特要调料时发现皮特听不太懂,然后因为火车晃动,皮特被服务员不小心撞了一下后,下意识说了句"Sorry",才被德国军官抓住了。

中队长在修道院看病,故意对院长嬷嬷说英语,"Thirty three,Thirty three"以表明他是那个需要帮助的英国人。

指挥家和油漆匠被抓到警察局关起来的时候,说了句德语"herein"把德国大兵骗进屋,然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Heil Hitler"了。

所以上译版有上译版的精彩,原版有原版的特色,尤其是英法德三种语言之间切换的微妙之处,值得喜爱这部电影的影迷慢慢品味。

附: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映了4K修复版,片长132分钟,比我们看到的DVD版长13分钟,主要是指挥家和油漆匠骑车到莫索特后有一段斗嘴,指挥说油漆匠是为了木偶剧团的姑娘才来的。还有滑翔机起飞前有一段斗嘴戏,还有镜头比DVD版长一些的,比如麦金托什落在巴黎歌剧院收拾降落伞的镜头就较长。总之,这些镜头不影响剧情,也不出彩,所以当年上映的时候被剪了。

2019年6月23日于上海

2021年11月28日改

 4 ) 我要长刷子,不要扁刷子

Fri Nov 12, 2004
我要长刷子,不要扁刷子

昨天晚上查了查天气预报,周末下雨。
看来油漆刷不成了。
想起《虎口脱险》里那个油漆匠,还有那句经典的台词:我要长刷子,不要扁刷子……这个你不懂。
是啊,离开心爱的人,或者半夜假装梦游求婚未成功,都是让人沮丧的。无法直说,只好借助自己熟悉亲近而不会背叛的事物排遣——于是走不动路了,大狼狗牵着也走不动了,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想:要买一箱刷子。要长刷子,不要扁刷子。这些,暴躁自私的指挥家德菲耐是不会明白的,他只会骑油漆匠脖子上,让可怜德家伙牵着大狼狗。
我的沮丧则源自好日子即将结束,倒和感情无关。但沮丧是一样的,就象发热的烙铁,是摩擦生热的还是放在火上烤出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热了。
重要的是此情无计可消除,只好拿一些信手拈来的碎片发发牢骚。
有时候很希望自己能跟那个油漆匠一样,做个乐天本分却又为了原则理想变得异常勇敢的人。盖世太保队长眉飞色舞地对他们俩说:“一枪毙了你,一枪毙了你”,俩人都吓得体若筛糠,钢盔抖个不停,却依然机智地虚以委蛇,不泄露任何秘密:“让我们想想……那好像是1941年……”
他那么羞涩,示爱也要假装梦游,又那么老实——“你把鞋给撑大了。”有点笨拙——“那不是南瓜,是我的脑袋!”可胆儿也挺肥,竟然敢冒充德军巡逻队被狼狗牵着满街跑。
我准备也做一个这么自得其乐的油漆匠——站在脚手架上吹着跑调的口哨,刷着心爱的油漆,下面就是操练的德国兵——拿出敌营十八年的勇气,在这个格子间里继续混下去。

 5 ) 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喜剧片,中国电影史上最棒的译制片

写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喜剧片,『虎口脱险』,一部1400万法郎打造的恢宏巨著,一部喜剧界至今难以超越的传奇。 写给中国电影史上最棒的译制片,『虎口脱险』,一次凝聚了那一代最优秀老戏骨心血的配音,一部配音效果丝毫不输原声甚至更加精彩的影片。 今年,是她的50岁生日,中文译制片上映的第35个年头。在那个没有任何特效可言,就连飞机被炸都只能粗劣地涂白油漆代表的年代,电影唯一吸引观众的方法就是剧情和演技。而到现在,已有三代人在它精巧设计的剧情和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带来的笑声中成长。 <图片18> 为了这篇文章,刚又去看了这部片子,第17遍。 =======下方有剧透,剧透,剧透,小心!======== 先说片名:La Grande Vadrouille,法文原意:一次盛大的闲逛。什么鬼?这个让人完全联想不到战争的无厘头片名,就这样戏谑地将正宗法式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连国破家亡,生死未卜的战争,都能用“闲逛”二字轻松带过,除了法国人还有谁。 可如果把片名直译来,国人一定没法理解这种幽默。于是『虎口脱险』这个听起来险象环生,刺激无比的名字诞生了。这个看似只是比喻意义的“虎口”,却在电影一开始(中队长降落动物园老虎旁),就直接被点了题——好像这片本就是中国人拍的,原名就该叫“虎口脱险”,还有什么译名更加合适?对比下港台的译名『横冲直撞出重围』和『大进击』,甚至英文译名『Don't Look Now... We're Being Shot At!』,无疑都逊色许多。 <图片17> 影片开场,马达轰鸣,爆炸连连,炸弹如雨点般落下,辅以鲜红和鲜绿不断快速变换的背景,让人心一下就提到嗓子眼,似乎这又是一部以“惊险刺激”为卖点的典型战争片。说好的喜剧呢? <图片15> 当烟消云散,清晨来临,飞机冲出云层,色彩基调立刻变成柔和的蓝色,音乐也换成欢快的节奏——机长一边驾机一边吹口哨,哪怕最后机尾中弹,火焰熊熊,只能弃机跳伞,却依旧不改这种欢快。看惯了抗日“价值观”片的我们未免觉得有些太轻浮。然而当看完整部电影,发现所谓的“战争片”竟一个人都没有死掉,甚至几次为了告诉你“敌人尽管很惨,却没有死”而特意加镜头(如酒窖纵火后给德军士兵松绑,击落侦察机后飞行员跳伞),你才会明白导演乌里希望通过这种欢快所表达的思想,一部看似矛盾的『战争喜剧』的精神所在。 英国人,尽管有3个,但他们其实是一个人:军人。长年军旅生涯使他们不自觉地表现出同样的特质:英勇而乐观,守纪律肯牺牲(如麦金托什扮妓女),却不失人性(如偷窥裙底、酗酒、亲嬷嬷)。全片中这3人间没有过任何冲突,一切都整齐划一,像同一个人。这种划一不仅在性格上,哪怕在乡间逃命,都会不自觉地吹着同样的口哨齐步而行,仿佛是一次行军——这几秒钟的镜头不仅是个笑料,更是导演刻画角色入骨的神来之笔。 <图片8> 更有趣的是片中的德国人,德国鬼子。德国人是片中的“敌人”,但他们每个都不是泯灭人性的魔鬼,而只是服从他们长官命令的军人而已。这种种形象都借少校阿克巴赫这个典型表现了出来:打断指挥排练,他会说抱歉;还有那句经典的“我是正规军,不是什么秘密警察。你要不肯说,我就只好把你送交会让你开口的有关部门了。”言下之意,正规军有自己的操守,哪怕在占领区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操守;将军庆生,可以在法国人家宾主尽欢,还不忘教导“怕老婆”的法国人男人才是当家的,完全像是好朋友;而包括彼得和两个法国人先后被捕后,也都被人道相待。最令人惊讶的一幕是,跑到法国人家的搜查的德军士兵,竟能毫无怨言地帮助女主人搬箱子! <图片4> 此片难能可贵是没有违背史实妖魔化德国纳粹——在历史上,他们确实除了对犹太人一定要赶尽杀绝,对已占领区的其他族人是相对友好的。这点和日本人完全不一样。 <图片10>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法国人,斯坦尼斯拉斯和奥古斯丁之间。两人一人是著名的指挥家,连德国人都要敬他三分;另一人却是社会最底层的油漆工,社会上没有任何他的存在感。本来这两人生活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却阴错阳差被迫共同踏上了逃亡之旅,注定不会合拍。他们各自的缺点,两人之间的矛盾,全都被恰到好处地制造成了笑料。如奥古斯丁胆小怕事又好色,却愿为心上人去逞英雄;斯坦尼斯拉斯当惯了“指挥”,就连推车都要去指挥(而且导演竟让他指挥推了两次车),可另一方面却处处缺乏生活技能,连骑车都不会,使他不得不依赖(或者说欺负)奥古斯丁。他们在片中不断争吵,却每个人也都救了对方n次。他们尽管有种种缺点,却都甘愿为救英国人而将自己陷于危险境地,乃至四处逃亡。看过那么多国家的电影,私以为只有法国人敢于直面甚至自嘲自己民族性格中的缺点,并以此为乐。 <图片7> <图片19> <图片14>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明白,导演真正想刻画的:不是出现最早,人数最多的英国飞行员;不是“有人性的占领者”德国人;也不是没来得及写到的朱丽娅或者修女嬷嬷,而是这两个法国人。其余所有人的戏份,都是为了衬托他们俩。毕竟,这是一部法国电影。 法国人与英国人,除了英国人营救法国人的情节外,片中没有描写太多。比较有趣的场景是土耳其浴室中队长带着奥古斯丁偷德国军装,一开始奥古斯丁极为拒绝,然而一边喊着“我不干”,却一边接住了中队长递来的军装。

法国人与德国人,一方面是少数法国人对德国占领者恨之入骨,如企图炸死德国司令的(地下党?);可另外大多数人都选择在德国占领下平静过自己的日子,甚至为他们服务——斯坦尼斯拉斯为德军司令演出,奥古斯丁为德军司令部刷漆,这两幕场景的出现绝不是巧合。当然这跟德国人以礼相待法国人也有很大关系。这两点,或许就是法国作为一个大国却如此快沦陷的原因。然而,一个细节却道出压在法国人心底的愤懑:德军指挥部失火,士兵对赶来的消防队大喊“快灭火!”作为消防员的法国人不敢不从,却选择将手中水枪直接喷向他的脸。 <图片13> 还有更多的笑料没有针对国籍,而是直接指向了人性:麦金托什在朱丽娅家教奥古斯丁唱『鸳鸯茶』时,两人引吭高歌,歌词是“我爱你,你爱我”。等到他赤身裸体进了土耳其浴室,到了疑似大胡子面前,独特的暧昧氛围却让他难以启齿,唱出歌词也变成了“我跟你,你跟我”。同样的细节也出现在彼得和斯坦尼斯拉斯身上。仅用一字就把心理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真要感谢翻译台词的前辈,否则我们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微妙。而『鸳鸯茶』更是翻译者的神来之作,英文『tea for two』翻译成中文,有什么能比这三个字更加“信、达、雅”呢?说句题外话,说英国是腐国真不是黑,就连几个老爷们接头,都要选在浴室,还选这么一首暧昧情歌当暗号…… <图片5> 与情节一样值得称赞的是演员的演技。扮演指挥家的路易·德菲内斯,是法国喜剧大师,虎口脱险正是他的成名作。片中他指挥乐队排练的镜头,前后出现了5分钟之久。令人惊讶的是,据身边交响乐团的朋友说,他指挥乐队的手法甚至神情,一招一式,都与真正的专业指挥家没有丝毫区别!似乎他不是演员,而真的是一位指挥家。 <图片2> 布尔维尔,人称“法国最可爱的老头”,扮演油漆匠时他已是家喻户晓的名角了。可以说,很多中国人对法国平民的印象,都来自他成功塑造的这位法国油漆匠。油漆匠的性格没法通过大场面体现,只有用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慢慢深入人心,无疑,布尔维尔做到了这一点。日后,他和借助虎口脱险一战成名的德菲内斯、导演/编剧乌里被并称“法国喜剧铁三角”。 <图片12> 纵观整部电影,只有两处能算作小瑕疵: 一处是骑摩托车的德军士兵被油漆线带下山崖后,并没有交代后续下场,这是全片唯一没告诉你“他还活着”的场景。或许是中国版里被剪辑掉了(完整版132分钟,我们看到的译制版只有123分钟),也或许是导演已经通过他落崖后立刻传来的落地声告诉了我们:悬崖并不高,他一定还活着。 <图片9> 另一处则更匪夷所思:轰炸机上本有5名机组成员,跳伞前的镜头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图片1> 跳伞后,只逃脱3个,另外2个被德军俘虏了,从少校的话中可以得知: <图片3> 然而逃脱的3个人却没有任何等待或寻找那2人的意思,连一句要找他们的台词都没有,而是自顾自开始逃亡。对于奉行集体主义的军人而言,这实在是个细思恐极的情节,也是全片唯一能算作“败笔”之处。但愿也只是被剪辑掉了而已。 与影片的瑕不掩瑜相比,上译厂老一辈配音演员的付出,真能称作毫无瑕疵!尚华、于鼎、杨文元、严崇德、翁振新、童自荣、程晓桦……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联袂缔造了这个不朽的经典。 位于徐家汇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是我这个看过国内超过300座博物馆的人心中的TOP3。其中一个展厅,专门讲述了那些老配音演员的付出。你可以在那里听到他们的声音,读到他们的故事:指挥家的配音者尚华老师,配音时已年逾花甲,可为了一句台词甚至会反复配音几十遍,日思夜想,不断揣摩,甚至追求对口型,直到终于满意,却已近乎病倒…… <图片20> (图片来自上海电影博物馆网站) 当你看过这部电影许多年,你可能已经忘记了片中每个人的相貌(毕竟我们对西方人常脸盲),却永远都会记得那些不朽的声音: “麦金托什先生,我给你带来好消息了!”——尚华(指挥家) “我缺刷子,我要买一大盒新刷子……我要圆刷子”——于鼎(油漆匠) “你们把我当傻瓜啦?!”——翁振新(德军少校) 不论何时,只要提起虎口脱险,我们脑海中先浮现起的一定是这些幽默诙谐却不失穿透力的声音。国外的伟大电影有很多,然而单靠字幕,我们永远也没法真正理解一部电影的精神。感谢配音老前辈,感谢上海译制片厂,让我们第一次得以像欣赏一部国产电影一样去深刻理解一部外国电影。如果没有伟大的配音加持,或许我只会认为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却绝不可能称作“伟大”。 用滑翔机胜利大逃亡的画面做结尾吧——为了等待这风,剧组足足等了5个月。 <图片16> 我知道,此刻在你脑海中回荡的声音,一定是: “不~对~啦……风把我们吹回去了……你看啊……该死的风!”——于鼎(油漆匠)/杨文元(中队长)

 6 ) 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

本来电影就是虚构的,喜剧片更是要设计出无数的巧合,才会通篇充满笑点。笔者也认同这一点,但俗话说,天衣无缝,真正的神品是看不出人工斧凿之痕的,事情的发生都很自然,添一分太肥,减一分则过瘦。相反,过于明显的设计痕迹则会给观众的笑声打上几个折扣。所以说,笔者认为喜剧情节设计的理想状态是观众的会心一笑,此笑意味深长,常品常新;而非仅仅停留在被演员滑稽的窘态所刺激出来的空洞爆笑。《虎口脱险》中的笑料很多,并且不乏经典,在情节设计上也颇多精妙之处。比如两位法国平民斯坦尼斯拉斯和奥古斯丁,他们俩在小旅馆里阴差阳错和德国军官互换睡床的那一段:被震落而倒了个个的门牌,为后续情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并且给观众提了个醒,“打起精神吧,马上就有好戏看啦”。还有那斗鸡眼的射击兵,发出乌龙弹击落自家飞机的情节,充满了可爱的黑色幽默,这些地方设置精当,意味深长,都是值得称道的.

时光流转,丰碑老去了,风磨雨饰,也许它的表面不再锃亮,铭文不再清晰,但对于千千万万电影人,电影迷来说,《虎口脱险》是一个标志,会长期屹立于心。

 短评

经典法式战争喜剧片。1.看的原声版,多处法德英混搭的笑料,着实大赞!2.编剧八成看过林正英的僵尸片,哈哈哈。3.浴室里听着tea for two一脸懵逼的是斯大林同志么?4.男扮女装引嫖客掉井盖扒衣这段笑抽筋~ 5.动作场面最爱扔南瓜追逐戏,撞路标一分为二。6.6号房,呼噜与口哨。7.斗鸡眼打飞机。(9.0/10)

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果然是英国和法国人拍的,德国人看到不得气死。。他们这是赤裸裸的把德国人当傻逼啊。

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永远看不腻的喜剧

7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推荐

看了好多遍了,还是那么有共鸣,很经典的喜剧艺术片呀

12分钟前
  • 端木夜
  • 推荐

战争喜剧很难处理,这部也是,细看会觉得伦理稍有问题,影史地位有点被高估。但几十年前的喜剧如今还好看也不容易了。

1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永远看不腻的喜剧!

19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最经典的法国喜剧片,几乎没有之一

23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虽然不合理,但能够娱乐。

28分钟前
  • 考拉
  • 推荐

从小看过几十遍了吧,至今每看必笑,真正的好电影

31分钟前
  • 犀牛
  • 力荐

永远都记得在浴室里唱着“鸳鸯茶、鸳鸯茶”、对眼打飞机,经典喜剧

33分钟前
  • 石头剪刀布0726
  • 力荐

“胜利属于我们” 没想到60年代就能产出如此纯粹的喜剧。

3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娘的,这就是货真价实的喜剧片

37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完全对此不感冒

3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很喜欢的一部法式幽默喜剧片,里面有很多梗,“鸳鸯茶""鸳鸯茶"。重温仍然让人捧腹不止,也很怀念上译的配音!

39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力荐

结果所有人都穿过德军制服了。

42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老少皆宜,上海译制片厂献声

45分钟前
  • MaTown
  • 力荐

看过不下20遍,从小到大都喜欢的电影

48分钟前
  • 嘉得乐
  • 力荐

笑不出来,想看英文版,可是找不到~~

49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果真是经典。

54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法国要有豆瓣,估计《举起手来》也能进250 。

56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