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的钥匙

剧情片法国2010

主演: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Mélusine Mayance,尼尔斯·阿贺斯图普,弗雷德里克·皮耶罗,米歇尔·迪绍苏瓦,Dominique Frot,吉赛勒·卡扎德絮

导演:吉勒·巴盖特-布赫内

 剧照

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1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2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3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4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5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6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13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14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15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16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17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18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19莎拉的钥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2:09

详细剧情

  本片通过女记者朱丽娅(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Kristin Scott Thomas 饰)的视角重现了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巴黎东赛馆事件中的一个悲伤的故事。1942年,在德国占领下的法国巴黎被要求交出居住在巴黎的犹太人。十岁的萨拉(梅路什·玛亚奇 Mélusine M ayance 饰)和她的家人也未能在这次浩劫中幸免于难。在军队搜捕来临之际,萨拉将年幼的弟弟悄悄锁进家中的衣柜保护起来,并小心翼翼地收好了衣柜的钥匙,满心希冀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让弟弟免于德军的搜捕。可是向往集中营的萨拉意识到这次离开不是一天两天的时候,她拼命逃出集中营回到旧居。可是迎接她的不仅是已经搬进的新住户,还有在衣柜中已经不幸遇难的弟弟。朱丽娅因工作原因受命对这则故事进行挖掘。在采访的过程中她不仅发现了当年掩盖的真相,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与萨拉一家千丝万缕却又好似命中注定的联系。

 长篇影评

 1 ) My whole life is a lie(轻微剧透)

在这部电影看到1小时40分2秒得时候,我看到了标题这句话。
“我整个人生都是一个谎言”大陆的p民们看看到这句话很同样会觉得很讽刺。不是么?
面对历史我们想说的都有很多,但恐怕更多的是模糊。
在我们了解的有限的历史里又有多少是被蒙在鼓里。这一刻面对莎拉儿子了解真相以后的眼泪,又有多少人真能明白这些眼泪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在我们未知的历史里面又有多少是和你我的身世连在一起的。莎拉的丈夫说的对,我们都是历史的产物,而你碰巧是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是啊,他父亲说的没错,我们作为一滴本来干净的雨水偶然落在了这历史的洪流里滚滚向前,除了融入,别无选择。
电影过后我静坐了很久,深深地被震撼,假如说黑客帝国给我们创造的数字的世界,那么莎拉的钥匙给我们带来的是真实的生活,每一天的生活。电影之后发现历史不再是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他还活着,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历史在我们走过的街道,在我们的餐桌,在我们的思想,而且仍然继续在我们的后代身上。是啊后代身上。在影片进行的过程中,夫妇两人为了这个六年等待终于怀上的孩子争吵不休,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孩子肯定是要定了,但至于在这个孩子身上会和故事有什么联系呢,始终想不出来,终于直到故事的结尾,有了答案,这个小生命是个女孩,名字叫sarah!

故事发生在1942年7月16日距离,很巧合现在也是7月而且距离16号只有仅仅3天,相信法国政府会有纪念活动的。
今年6月的某天我也很想纪念,可悲的是只能在香港。
一个人假如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要么他是个懦夫,要么就是个罪人。我希望他勇敢一点,承认错误没什么不好,而且只会增加你的正面光辉,让人民有信心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有了这部电影让我一下子感觉历史活了起来,当然你可能会说这段故事并不是十分久远,当然,我不奢望久远的历史能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被我们感知,只希望50年,不奢侈吧,只希望50年,当然虽然我很想知道100年。
这是距离我千万公里以外的70年的历史,但我为之动情甚至泪眼模糊,我们众多复杂的感情里这或许算得一个特殊的情愫,在战争的阴影里谁都摆脱不了的报复。历史大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的怎么样,他们现在好么?或者应该说,嗨,我们好么?

 2 ) 残酷历史下的无常命运

       非常欣赏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相比较于直译成“她的名字叫做莎拉”,“沙拉的钥匙”不但突出了电影关注的重点,而且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和感悟。

       钥匙,不仅是莎拉逃出难民营的动力,也是莎拉懊悔一生的根源所在。

       年幼的莎拉和父亲、母亲在难民营涌动的人群里随波逐流,手里却坚定地握着那把钥匙。她以为那把钥匙决定了弟弟的命运,所以不顾一切地从难民营里逃出来,费劲千辛万苦回到当初的家。但是就在她打开橱门的那一刻,莎拉的心门从此以后再也无法打开了,以后的生活,悲伤和懊悔注定如影随形。

      其实如果当初莎拉没有把弟弟锁进壁橱里面,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家四口人全部死在难民营里。莎拉还是年轻的,她不知道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下,自己手中的钥匙根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即使这一刻你把他从苦海中救出,下一刻他也许又跌进刀山火海。

      在那种反人类的历史背景下,“莎拉的钥匙”就象征着平凡人对抗悲惨命运的殊死搏斗。一个人纵使能够奋力挣出黑暗的魔爪,但等到黑暗褪去,甚至很多年以后,身体上以及心灵上的疮疤仍然会隐隐作痛不能逝去。

      编剧以一把钥匙为引线,带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事半功倍的。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二战时期我国或者外国种种惨绝人寰的事件和场面,却不易为之所动。但是当我们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时代下一个平凡人的处境中,切身体会到那种拼命反抗却无能为力的境地,那个时代的残酷可怕才能真正令我们感同身受、冷静思考。

      电影中关于那个时代下的人性、亲情,以及当代年轻人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不够严肃、深刻等方面也值得深入思考。如果我们不能够深刻地了解历史,清醒地认识以及沉着地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那个黑暗的时代也许还会卷土重来。

      也许就是明天,你的手里就会握着“莎拉的钥匙”;也许就是明天,你就会被锁在黑暗的壁橱里忐忑、恐惧地等待。

 3 ) 平行的历史

两场战争呈平行线展开:历史的和现代的,纳粹和犹太人的,男人和女人的。历史的那条线牵动着我,让我越看越有兴致。最终,我被打动被震撼。Elle s'appelait Sarah(中译:莎拉的钥匙)|转自我的微博,发表于2014年2月9日。另外,我写影评总是很抽象,很概括,从不讲故事梗概。

 4 ) 只有貂头还能看看

《沙拉的钥匙》:不得不承认,有文学托底,从气质上看这应是一部相当不俗的电影,一开篇就展开了悠长的廊桥遗梦式的追忆,开头半小时攫住了我。假如此时恰好断电,过后再也找不到此片,我也许会率性地给出8.5冲动分。

燃鹅,当我看到近60分钟的时候,竟品出些许国产《太平轮》的滋味,不同的故事,却是相似的艺术品位。

1942年,法国政府助纣为虐,驱逐犹太人,犹太女孩沙拉情急中将弟弟锁入壁橱藏了起来,自己被带走,此后用生命守护壁橱钥匙。历经艰险,她终于逃出集中营,在一对农户夫妇的帮助下回到巴黎,发现弟弟早已死在壁橱中。

沙拉在农户家长大,出落成佳人,不辞而别去了纽约,与美国小伙结婚,生下一子,却始终活在童年阴影中。其子九岁那年,沙拉自杀身亡。全剧终。

说它是狗尾续貂,我认为是不公正的,因为它连像样的身子都没有,马卖皮几乎就是狗身连着狗尾一块续貂,只有貂头还能看看。

 5 ) 莎拉的启示

莎拉的钥匙引导我们去重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我们所认知的事实可能只是战争直接导致的一部分悲剧。(千万犹太人被送去毒气室。)由于战争而牵连的千千万万的人类,他们的悲剧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莎拉弟弟的死,以及被莎拉影响的邻居一家,收养莎拉的农民一家,茱莉亚的丈夫一家,莎拉的丈夫和儿子,等。)并且,这个悲剧会持续影响着几代人。

另外,我们在责备前人冷眼旁观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对现在正在受害的战争难民的态度?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THIS IS A QUESTION.

再者,看到威廉对母亲莎拉故事的执着,我突然想到了我的父母。你们了解你们父母吗?不了解自己父母故事的小孩,他们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也是导演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6 ) 她只是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恰巧她那部分,是个悲剧。

早早下了本片,却一直没看上。究其原因是向来不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总觉得这个历史太沉重。
朋友说这是个悲剧,看之前要准备好纸巾。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电影的心情没收拾好呢,还是没收拾好呢,看完了,没有想象中的沉重。
故事是由一个女记者执着地追求二战时期一个犹太女孩的来龙去脉展开的。和往常一样,还夹带着和丈夫感情上的冲突。
在下眼拙,确实评不出8.1这样的高度。只是相对于《新特勒的名单》这样子的片子,本片从另外一个角度娓娓道来一个二战中很不起眼的case。就像片子里的人说的:我擅长忽略数字,注重活生生的例子。
阴影,如果不能正视就无法摆脱。历史也是如此,二战并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话题,他发生在那些本该平凡过着生活的人中间。“一不小心,我们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特别深刻的是犹太人被驱逐到火车上,三楼上有个女人鼓掌呐喊,二楼有个人站出来说:不要高兴,马上就会轮到我们了。
我们的主角沙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受害者,她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因为她关起了壁橱她弟弟才会死。其实沙拉的阴影留在了许多人的心中,这种伤害,可能并不是一代人的跨度可以涵盖的。沙拉没有错,她只是一个孩子。她只是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恰巧她那部分,是个悲剧。

 短评

没有人逃得出历史和命运。不要以为有些阴影过了那段时间、离开那个地方,就可以慢慢走出来,你不知道它可以在一个人心里无限扩散甚至弥漫到几代人的身上。历史的伤疤在了就是永远都在了,谁都无法掩饰。

3分钟前
  • witecross
  • 推荐

孩子眼中折射出来的世界多么的真实残酷

7分钟前
  • A_Huang
  • 力荐

一层一层剥开你的心。开始还以为女记者就是莎拉,眼神太像了。好奇心可以害死猫,但是还有可能帮到人呢。

12分钟前
  • vii07
  • 力荐

对于解谜过程过于简单,就和祛除了所有细枝末节的故事一样,使得影片的历史感变得很弱,怪我期待过高了!故事展开到最后变得好乏味!★★★★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导演试图讲一个正事历史反思历史的故事,摄影跟配乐也很棒,但是两个时代之间的关联显得有点牵强,归根到底还是故事本身有点弱,尤其最后的结尾真心觉得有点做作。

15分钟前
  • freeup
  • 还行

女记者的身份开始交代得太暧昧了,让人一直误以为与莎拉有关系。

20分钟前
  • 泥泥
  • 推荐

对于战争的反思独特的视角是很多以前影片忽略的

22分钟前
  • 音五六// Jee Zark
  • 力荐

讲述历史的同时插入了现实中执着的女记者追寻后续的故事,各片段的剪接上有点缺陷,前面一个多小时还蛮不错的,对于犹太人那段悲惨的历史很有代入感。导演选择用写实的方式解开一段尘封的悲惨往事显得影片渲染力和震撼感弱了点。

23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小女孩惊人的演技太难能可贵了

27分钟前
  • 猫点脚尖
  • 力荐

战争中的人性善与恶,战后直面战争的悲与伤,但总会觉得隔代感情衔接生硬不恰当,远不如卡廷来得震撼,,

28分钟前
  • WAKEUPSTUPID
  • 还行

ging到最后 听见那个小女孩也叫sarah 终于泪奔

29分钟前
  • Rose
  • 推荐

“我以为这是唯一能保护你的方式,让我永远失去了你……最后却救了我”

34分钟前
  • 还行

历史的伤口

35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女主角追寻真相的心理动因由于交待得太晚,导致观众以为她跟莎拉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影片的大半部分都很不错,两条故事线相互补充,对莎拉命运的关注和设置的悬念都非常吸引人。虽然最后一段是泪点,但我还是觉得处理得有点拖沓了...PS:我心理承受能力始终不行啊,看到大屠杀戏份就各种受不了...%>_<

40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我们悲悯过去,代表着我们珍惜现在,更代表我们渴望将来。莎拉手中的一颗小小钥匙,打开了我们的梦魇,这将萦绕在现代人的心灵之上久久不散,这是一把紧锁着仇恨偏见歧视的钥匙,人类仅有一如既往地珍惜和平平等仁爱,生命才会不断延续,良善才会历久弥新。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没书好看,但绝对值5星。

46分钟前
  • La Maddalena
  • 力荐

“我以为这是唯一能保护你的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这是看过的第二部关于le Vel' d'Hiv的电影,较之前的那部《La rafle》,这部显然要好上很多。小Sarah的演技足够让人为之动容,结尾那一瞬也让人视线模糊。★★★★

48分钟前
  • Q。
  • 推荐

又是一个很好的点去反映战争的片子,特别是冬赛馆的事件!唯一的不足大概就是julie的人物性格可以再完善一些,结尾的sarah,和打开柜子一刹那都还是蛮感人和震撼的!

52分钟前
  • mark
  • 还行

6/10。开端是报社的年轻人对扣押事件的历史和冬季馆民族责任的演讲一无所知,年轻人却站在彼岸评价历史此岸的人们对战争创伤的缄默,现代人对真相的冷漠简直不寒而栗;冬季馆的绝望气氛刻画得极为震撼:缺食少水,大庭广众下站着排泄,掉楼的女人以及车上戒指里藏毒自杀的老人,将人物命运置于过往的血腥沉浮;战争片中的女性经常处于精神痛苦而恍惚的状态,《广岛之恋》里民族仇恨的羞辱和《苏菲的选择》里无法选择中的挣扎,她们都想让噩梦般的战争罪恶搁浅在过往,结果被生存的虚无感和自我拯救的失败吞噬,莎拉亲手杀死弟弟的橱柜钥匙,锁住的是走也走不出的内心自责,尘封住的是永远成为后人的秘密,结尾茱莉娅再次遇见莎拉的儿子威廉,茱莉娅笑称露西不是她女儿的名字而是女儿的长颈鹿玩偶,他们望着女儿在窗边独自玩耍,忏悔过去才懂得把握未来。

5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其实如果当初莎拉没有把弟弟锁进壁橱里面,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一家四口人全部死在难民营里。莎拉还是年轻的,她不知道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下,自己手中的钥匙根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命运。编剧以一把钥匙为引线,带出对那个时代的反思但是深度不够只是泛泛,对于那个黑暗的时代我们也只有一声叹息了

6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